..续本文上一页果向、初果;二果向、二果;三果向、三果;四果向、四果,就是四双八辈。
“般剌若”:也就是般若。如来藏非即菩萨般若法。
“怛闼阿竭”:又译为多陀阿伽度,义即如来,佛十号之一。如来藏乃至非即如来法。
“阿罗诃”:应供。佛十号之一。如来藏乃至亦非即十号具足相之法。
“三耶三菩”:又译为三藐三菩提,正等觉,或无上正等正觉之义。亦佛十号之一。如来藏乃至非即如来等正觉相之法。
“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”:“常、乐、我、净”为如来无上大涅槃之相。如来藏乃至亦非即如来无上大涅槃相之法。因为体性本空,没有这种东西,不要把常乐我净这种名词安在清净心上,没有这种东西。
义贯:
“而如来藏本妙圆” 满之“心”,其体“非心” (就是识大)、“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” 等世间七大;
如来藏亦“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 六根;
如来藏亦“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 六尘;
如来藏亦“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”等十八界;
如来藏亦“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尽” 等出世缘觉乘法;
如来藏亦“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” 等声闻乘法;
如来藏亦“非檀那、非尸罗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剌若、非” 诸“波罗密多” 等菩萨法;
“如是乃至” 如来藏亦“非怛闼阿竭” (就是非如来)、“非阿罗诃” (就是非应供)、“三耶三菩” (就是非无上、非正等菩提)、亦“非大涅槃、非常、非乐、非我、非净”等如来大涅槃相法。如来藏其体究竟清净,本无迷、悟及世间、出世间、凡圣、染净一切有为、无为相法。
诠论:
本节为明示“空如来藏”,一切俱非;如来藏体究竟清净,本无迷悟,故无凡无圣、无染无净、十界之法,而为空如来藏。如来藏体虽无迷悟,然能为迷悟之所依,而有圣凡等十界于中显现,于焉成“不空如来藏”,此即下文所说。
851页,又,此处之“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。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。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尽。非苦、非集、非灭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。”与《般若心经》中之“是故空中无色、无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”两者名相完全相同,只是“非”字与“无”字,意义稍微不同而已。《心经》中是以般若观照之功,而照见真空实相之中,无有世、出世间诸法。本经,就是《楞严经》则是以本心,不假功用,当下直体“空如来藏中”(与《心经》之“空中”二字之旨相同),本非七大、四科、有为诸法,及三乘、佛乘一切无为诸法。
左边不用看,有因缘看一下,他在介绍他的书。(【附及,鄙人于昔所著《心经系列》中所阐述,《心经》中空有之旨(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),于其中释言:此为如来藏之境界:乃依于如来藏而得如是观照、了悟。今对本经,即可知鄙人所说乃有所本,系“以经证经”,足见吾言不谬。又,余以《心经系列》初版三刷附录中之“空义再示”一文中发挥《心经》中所隐示之“空如来藏”、“不空如来藏”、“空不空如来藏”之密义,今证之本经,亦可见吾非空言。走笔至此,同道大德请详。】)
852页,翻过来,2.不空如来藏——一切皆即
经文:【“以是俱非世出世故,即如来藏元明心妙;
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;
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
即色、即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
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即意识界。
即明、无明,明、无明尽;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,即老死尽。
即苦、即集、即灭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。
即檀那、即尸罗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罗密多。
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乐、即我、即净。”】
义贯:
如来藏“以是俱非世、出世”间六凡、四圣一切诸法“故”。而为清净本然之空如来藏,就因为能空,所以就能有,记得!因为能放下,所以你就拥有更多。要记住!佛法是很妙的,愈吃亏、愈忍辱,他就拥有愈多,这个世间就很奇怪。世间是占有、强占,结果失去愈多,惹来杀身之祸!这佛法是很奥妙的,你愈吃亏、愈退让、愈忍辱,他就愈多,这个是很不可思议的!因为空如来藏什么都没有,却拥有最多。是故“即如来藏” 而能起“元” 本“明心” 之无穷“妙” 用:
是故如来藏“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” ——七大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如来藏“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 ——六根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如来藏“即色、即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” ——六尘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如来藏“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即意识界” ——十八界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翻过来,854页,如来藏“即明、无明,明无明尽;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、即老死尽” ——一切缘觉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如来藏“即苦、即集、即灭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” ——一切声闻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如来藏“即檀那、即尸罗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罗密多” ——一切菩萨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;
“如是乃至” 如来藏“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乐、即我、即净” ——一切如来法即如来藏随缘所现。
很好!我就像报告新闻一样,每个字都把它念得非常清楚。因为有的人说:哎呀!这个法师有时候讲经的时候,文字不清楚,底下听不懂。我都念得非常标准,经过特别的训练,在楼上就念好等它,就等于报告新闻一样。这念得标准吧?
854页,诠论:
本节所彰显“如来藏即一切法”,而成所谓“不空如来藏”。然而,读者必须注意,所谓“空如来藏”,并不是说“真如之体是无”,而是说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,不著、不染、亦不息止一切染净之法,如实空故。为什么?放下,它本来就空无自性。所谓这个染、净,其实都是你自己定义的,你加一个净,你就是染,这么简单!净尽还是空,染,它还是空。所以他一直告诉你:空无自性,相妄性真,就是这个道理,不能在相论断净染、圣凡、有无、对错,没有这个东西啊!这个才是进入真正的净法,才是真正的净,真正的净就不立一个净。《起信论义记》云:“言如实空者,此以如实之中、空无妄染故,云如实空,非谓如实自空。”换言之,“空如来藏”的“空”字,是指无染、无著,不是说没有体。又,《大乘止观》云:“此心性,虽复缘起建立生死、涅槃、违顺等法,而复心体平等,妙绝染净之相;非直心体自性平等,意思就是:非直心之体自性平等,(这个逗点画掉)所起染净等法;这个逗点在这里没有什么意思(即: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)。亦复性自非有。”意思就是说:不可以说体性没有,亦复性自非有,就是也不能说体性没有。至于“不空如来藏”,义即真如之性,具足一切万德,德无不备、法无不现。简言之,“空如来藏”即是表示如来藏“不变”之性;而“不空如来藏”即表示如来藏“随缘”之性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,所以成就如来藏随缘而不变、不变而随缘之义。
然而,请注意,并非有“两个如来藏”,一个空、一个不空;也并非有“两种如来藏”:如来藏只有一个,诸位!这个“一”也不可得,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一个,这个“一”就是绝对、没有东西,佛教讲的“一”,它是绝对,就是不二的意思。如来藏只有一个,只有一种;空与不空只是用来描述如来藏的两种性能。如同一辆车,用牛拖即称牛车,用马拖即称马车,用驴拖即称驴车;同是一车,从用得名。又,同是一瓶,用来装水,即称水瓶,用来装牛奶即称奶瓶,用来装油即称油瓶。如来藏亦如是,体本是一,用即差别,从用得名;名用虽殊,而体本一。以如来藏本体究竟寂静不染,称之为“空如来藏”;若随缘起用,现世出世一切相,则称之为“不空如来藏”:同一如来藏,在不同的作用、情况下,得不同之名。
翻过来,856页,3.空不空如来藏——皆非皆即、离非离即
经文:【“以是俱即世出世故,即如来藏妙明心元;离即、离非,是即、非即。
如何世间三有众生,及出世间声闻、缘觉,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。用世语言入佛知见?”】
意思就是:识心是永远没有办法测度佛,永远没有办法!所以经典里面讲:用舍利弗、目犍连要来测度佛,百千万劫不可能测度。这《法华经》讲的。
注释:
“离即、离非”:这句是省略句法,具说应为:“离即、离非即”。“即”,就是即一切法之义。此谓,如来藏之体实离于“即一切法”,亦离于“非即一切法”,也就是“双离”,即是离一切相,这就是如实空的“空如来藏”。
“是即、非即”:这也是也省略的说法;具言应为:“是即、是非即”;意思是说:如来藏是“即一切法”,亦是“非即一切法”,这便是“一真”之义;亦即“不空如来藏”之“如实不空”。以上两者合在一起,就是所谓“空不空如来藏”。
“三有众生”:“三有”,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;亦即是三界。
“以所知心”:以所知的意识妄心。
“用世语言”:用世间的语言,如因缘、自然、和合、非和合、互相凌灭、相容等。
义贯:
如来藏“以是俱即世、出世” 间凡圣十界“故”,此“即如来藏妙明” 觉“心” 之本“元” 本具之性,其体实“离” 于“即” 一切法,亦“离” 于“非” 即一切法,究竟离一切诸相,然亦“是即” 一切法、是“非即” 一切法,一切诸法相妄而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