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果向、初果;二果向、二果;叁果向、叁果;四果向、四果,就是四雙八輩。

  “般剌若”:也就是般若。如來藏非即菩薩般若法。

  “怛闼阿竭”:又譯爲多陀阿伽度,義即如來,佛十號之一。如來藏乃至非即如來法。

  “阿羅诃”:應供。佛十號之一。如來藏乃至亦非即十號具足相之法。

  “叁耶叁菩”:又譯爲叁藐叁菩提,正等覺,或無上正等正覺之義。亦佛十號之一。如來藏乃至非即如來等正覺相之法。

  “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淨”:“常、樂、我、淨”爲如來無上大涅槃之相。如來藏乃至亦非即如來無上大涅槃相之法。因爲體性本空,沒有這種東西,不要把常樂我淨這種名詞安在清淨心上,沒有這種東西。

  義貫:

  “而如來藏本妙圓” 滿之“心”,其體“非心” (就是識大)、“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風、非火” 等世間七大;

  如來藏亦“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 六根;

  如來藏亦“非色、非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” 六塵;

  如來藏亦“非眼識界,如是乃至非意識界”等十八界;

  如來藏亦“非明、無明、明無明盡,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盡” 等出世緣覺乘法;

  如來藏亦“非苦、非集、非滅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” 等聲聞乘法;

  如來藏亦“非檀那、非屍羅、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剌若、非” 諸“波羅密多” 等菩薩法;

  “如是乃至” 如來藏亦“非怛闼阿竭” (就是非如來)、“非阿羅诃” (就是非應供)、“叁耶叁菩” (就是非無上、非正等菩提)、亦“非大涅槃、非常、非樂、非我、非淨”等如來大涅槃相法。如來藏其體究竟清淨,本無迷、悟及世間、出世間、凡聖、染淨一切有爲、無爲相法。

  诠論:

  本節爲明示“空如來藏”,一切俱非;如來藏體究竟清淨,本無迷悟,故無凡無聖、無染無淨、十界之法,而爲空如來藏。如來藏體雖無迷悟,然能爲迷悟之所依,而有聖凡等十界于中顯現,于焉成“不空如來藏”,此即下文所說。

  851頁,又,此處之“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非色、非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非眼識界,如是乃至非意識界。非明、無明、明無明盡。如是乃至非老、非死、非老死盡。非苦、非集、非滅、非道、非智、非得。”與《般若心經》中之“是故空中無色、無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,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。”兩者名相完全相同,只是“非”字與“無”字,意義稍微不同而已。《心經》中是以般若觀照之功,而照見真空實相之中,無有世、出世間諸法。本經,就是《楞嚴經》則是以本心,不假功用,當下直體“空如來藏中”(與《心經》之“空中”二字之旨相同),本非七大、四科、有爲諸法,及叁乘、佛乘一切無爲諸法。

  左邊不用看,有因緣看一下,他在介紹他的書。(【附及,鄙人于昔所著《心經系列》中所闡述,《心經》中空有之旨(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),于其中釋言:此爲如來藏之境界:乃依于如來藏而得如是觀照、了悟。今對本經,即可知鄙人所說乃有所本,系“以經證經”,足見吾言不謬。又,余以《心經系列》初版叁刷附錄中之“空義再示”一文中發揮《心經》中所隱示之“空如來藏”、“不空如來藏”、“空不空如來藏”之密義,今證之本經,亦可見吾非空言。走筆至此,同道大德請詳。】)

  

  852頁,翻過來,2.不空如來藏——一切皆即

  經文:【“以是俱非世出世故,即如來藏元明心妙;

  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風、即火;

  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

  即色、即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;

  即眼識界,如是乃至即意識界。

  即明、無明,明、無明盡;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,即老死盡。

  即苦、即集、即滅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。

  即檀那、即屍羅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羅密多。

 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羅诃、叁耶叁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樂、即我、即淨。”】

  義貫:

  如來藏“以是俱非世、出世”間六凡、四聖一切諸法“故”。而爲清淨本然之空如來藏,就因爲能空,所以就能有,記得!因爲能放下,所以你就擁有更多。要記住!佛法是很妙的,愈吃虧、愈忍辱,他就擁有愈多,這個世間就很奇怪。世間是占有、強占,結果失去愈多,惹來殺身之禍!這佛法是很奧妙的,你愈吃虧、愈退讓、愈忍辱,他就愈多,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!因爲空如來藏什麼都沒有,卻擁有最多。是故“即如來藏” 而能起“元” 本“明心” 之無窮“妙” 用:

  是故如來藏“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風、即火” ——七大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如來藏“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” ——六根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如來藏“即色、即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” ——六塵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如來藏“即眼識界,如是乃至即意識界” ——十八界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翻過來,854頁,如來藏“即明、無明,明無明盡;如是乃至即老、即死、即老死盡” ——一切緣覺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如來藏“即苦、即集、即滅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” ——一切聲聞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如來藏“即檀那、即屍羅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羅密多” ——一切菩薩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;

  “如是乃至” 如來藏“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羅诃、叁耶叁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樂、即我、即淨” ——一切如來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。

  很好!我就像報告新聞一樣,每個字都把它念得非常清楚。因爲有的人說:哎呀!這個法師有時候講經的時候,文字不清楚,底下聽不懂。我都念得非常標准,經過特別的訓練,在樓上就念好等它,就等于報告新聞一樣。這念得標准吧?

  854頁,诠論:

  本節所彰顯“如來藏即一切法”,而成所謂“不空如來藏”。然而,讀者必須注意,所謂“空如來藏”,並不是說“真如之體是無”,而是說真如之體性畢竟空寂,不著、不染、亦不息止一切染淨之法,如實空故。爲什麼?放下,它本來就空無自性。所謂這個染、淨,其實都是你自己定義的,你加一個淨,你就是染,這麼簡單!淨盡還是空,染,它還是空。所以他一直告訴你:空無自性,相妄性真,就是這個道理,不能在相論斷淨染、聖凡、有無、對錯,沒有這個東西啊!這個才是進入真正的淨法,才是真正的淨,真正的淨就不立一個淨。《起信論義記》雲:“言如實空者,此以如實之中、空無妄染故,雲如實空,非謂如實自空。”換言之,“空如來藏”的“空”字,是指無染、無著,不是說沒有體。又,《大乘止觀》雲:“此心性,雖複緣起建立生死、涅槃、違順等法,而複心體平等,妙絕染淨之相;非直心體自性平等,意思就是:非直心之體自性平等,(這個逗點畫掉)所起染淨等法;這個逗點在這裏沒有什麼意思(即: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等法)。亦複性自非有。”意思就是說:不可以說體性沒有,亦複性自非有,就是也不能說體性沒有。至于“不空如來藏”,義即真如之性,具足一切萬德,德無不備、法無不現。簡言之,“空如來藏”即是表示如來藏“不變”之性;而“不空如來藏”即表示如來藏“隨緣”之性,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,所以成就如來藏隨緣而不變、不變而隨緣之義。

  然而,請注意,並非有“兩個如來藏”,一個空、一個不空;也並非有“兩種如來藏”:如來藏只有一個,諸位!這個“一”也不可得,千萬不要把它當作一個,這個“一”就是絕對、沒有東西,佛教講的“一”,它是絕對,就是不二的意思。如來藏只有一個,只有一種;空與不空只是用來描述如來藏的兩種性能。如同一輛車,用牛拖即稱牛車,用馬拖即稱馬車,用驢拖即稱驢車;同是一車,從用得名。又,同是一瓶,用來裝水,即稱水瓶,用來裝牛奶即稱奶瓶,用來裝油即稱油瓶。如來藏亦如是,體本是一,用即差別,從用得名;名用雖殊,而體本一。以如來藏本體究竟寂靜不染,稱之爲“空如來藏”;若隨緣起用,現世出世一切相,則稱之爲“不空如來藏”:同一如來藏,在不同的作用、情況下,得不同之名。

  翻過來,856頁,3.空不空如來藏——皆非皆即、離非離即

  經文:【“以是俱即世出世故,即如來藏妙明心元;離即、離非,是即、非即。

  如何世間叁有衆生,及出世間聲聞、緣覺,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。用世語言入佛知見?”】

  意思就是:識心是永遠沒有辦法測度佛,永遠沒有辦法!所以經典裏面講:用舍利弗、目犍連要來測度佛,百千萬劫不可能測度。這《法華經》講的。

  注釋:

  “離即、離非”:這句是省略句法,具說應爲:“離即、離非即”。“即”,就是即一切法之義。此謂,如來藏之體實離于“即一切法”,亦離于“非即一切法”,也就是“雙離”,即是離一切相,這就是如實空的“空如來藏”。

  “是即、非即”:這也是也省略的說法;具言應爲:“是即、是非即”;意思是說:如來藏是“即一切法”,亦是“非即一切法”,這便是“一真”之義;亦即“不空如來藏”之“如實不空”。以上兩者合在一起,就是所謂“空不空如來藏”。

  “叁有衆生”:“叁有”,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;亦即是叁界。

  “以所知心”:以所知的意識妄心。

  “用世語言”:用世間的語言,如因緣、自然、和合、非和合、互相淩滅、相容等。

  義貫:

  如來藏“以是俱即世、出世” 間凡聖十界“故”,此“即如來藏妙明” 覺“心” 之本“元” 本具之性,其體實“離” 于“即” 一切法,亦“離” 于“非” 即一切法,究竟離一切諸相,然亦“是即” 一切法、是“非即” 一切法,一切諸法相妄而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