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

  第9套

  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講題: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
  日期:2009.6.25-2009.7.11 文殊講堂

  片數:共6片(本片爲第6片)

  編碼:092[DVD簡體版]

  內容概述

  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
  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
  圓瑛法師《講義》第532頁-第640頁

  從532頁“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......(639頁)

  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;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。”

  2009.07.10

  819頁,請合掌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
  請翻開《楞嚴經義貫》,819頁。

  我們每天都有一定的進度,如果你幾天沒來,就會發現講了好幾百頁,這裏是不留人的,所以這個結夏安居期間,大家辛苦一點。

  819頁,7.富樓那執因疑果

  經文:【富樓那言:“若此妙覺,本妙覺明,與如來心不增不減;無狀忽生山河大地,諸有爲相。如來今得妙空明覺;山河大地,有爲習漏,何當複生?”】

  注釋:

  “無狀”:就是無因無故。

  “山河大地,有爲習漏,何當複生”:“何當”,就是何時還會。意思就是說,如來現在已證得了妙空明覺,返妄歸真,可是在此如來所證的真如法性,什麼時候還會再出生山河大地及衆生有漏的業果?換句話說,既然一切衆生本具的本妙覺心,會以一念無明妄動,而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及一切有爲業果。而如來今日既已證入此本妙覺心,會不會有一天也忽然再一念妄動,再從真起妄,又墮爲凡夫?

  這個是所有一切學佛的人,都會産生懷疑的。

  820頁,義貫:

  “富樓那言:若此” 衆生本具之“妙” 明“覺” 體,“本妙” 本“覺” 本“明”,他這裏都是用一個“本”,這個“本”就是原來我們大家都是佛,就像深山裏面的礦,有因緣挖出來就鍛煉,就變成純金了。所有一切衆生的佛性,現在就是埋在無明的礦山裏面,看哪一個人有因緣、有福報去聽到佛法,就是把這個佛性開發出來。但是在這個佛教裏面,他講這個法身慧命,它不是一生一世的,絕對不是的!諸位!如果沒有因緣,你不可能會坐在底下的,絕對不可能!而且還是聽大乘法,不但是大乘法,還是最上乘、最究竟的《楞嚴經》!所以只要就很簡單的坐在底下,就這麼簡單一個動作,在佛經來講、佛法來講,他不是修一佛、二佛、叁四五佛,已經在無量佛所種種種的善根,要不然你今天坐不下來的,絕對坐不下來的!所以諸位要成就道業,在一念之間,有這個善因緣,諸位應當珍惜跟把握。

  底下,且“與如來” 所證究竟之“心”相比,實在是“不增不減”(如來究竟之心未曾增,衆生本具之心也未減),無有高下。然衆生于本具真心中,以最初一念無明,“無狀” (就是沒有來由,而妄欲加明于本覺,以致)“忽” 然“生” 出“山河大地”,所以這個山河大地,諸有爲相,其實這些有漏相,都是因爲心動、妄覺所來的;心如果如如不動,了悟相本空、山河大地空、人生宇宙空、花草樹木空;“空”就是沒有實體的意思,只是緣起的短暫的一合相而已,其體性本來就空。以及“諸” 有漏“有爲” 依正諸“相”。衆生既是如是忽然從真起妄,而“如來今” 已證“得妙空明覺” 之本真,諸位!這個忽然從真起妄,記住這一句話:不是真的,這是爲了解說衆生忽然産生山河大地的原因,而這個其實是不存在的,叫做從真起妄,真從來不起妄。意思就是說:妄性本來也是空,並沒有這個東西,爲了解說能所的方便,只好這樣講。所以你必需要了解,忽然從真起妄,諸位!真從來不是妄,所以妄性本來就空,並沒有山河大地所産生,只是妄動而已,只是你妄執、妄動、妄分別,所以不了解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的道理,一直在心性裏面加一個明,妄知、妄覺、妄明,所産生晦昧之空,不實在的東西。

  而“如來今” 已證“得妙空明覺” 之本真,然于此真中,衆生有漏依報之“山河大地”,與“有爲” 的“習漏” 之業果等,“何” 時“當” 會“複生”?這個是懷疑,就是說:成佛以後,會不會再像衆生一樣,又産生了習漏的業果,突然又跑出了山河大地?

  诠論:

  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,也是很多人(不論初心或久學)常有的疑問。佛在《圓覺經》中也回答過這問題。之所以會有這個疑問,完全是宿昔于如來藏等第一義谛的熏修不夠,故不思議地無法起信,致有此疑。大凡人若于第一義谛熏習力不足,信根不具,通常就只能退而修習次一等的余谛,如聲聞谛、緣覺谛,及大乘權谛,權就是不究竟、方便說,二谛融通叁昧印,這個權谛簡單講就是俗谛,就是方便來講,不究竟的。乃至凡夫之人天谛,這是勉強不來的,以善根力不足,根器如是故。

  所以師父剛剛已經跟諸位講了:要聽《楞嚴經》,像這樣坐在這裏,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!你這個動作看起來好像很簡單,其實非常難!所以爲什麼每一個人跨進文殊講堂,師父都是如此的贊歎、如此的珍惜?你想想看,這種大乘最究竟、最上乘的《楞嚴經》,拜托人家來聽,還不一定有人要來聽;還主動來,師父怎能不珍惜、不贊歎諸位呢?底下說:除非因緣成熟,得佛菩薩、大祖師、大善知識開示、接引,諸位!爲什麼要講:佛菩薩、大祖師、大善知識開示、接引?爲什麼一定要這樣?在禅宗有一句話:如果沒有遇到出世、出世開悟見性的大善知識,與其修,不如不修。這是禅宗裏面,祖師大德的叮咛跟指示。他的意思就是說:如果一個人很想修行,可是他卻沒有因緣碰到開悟見性、出世的大法這種大善知識,與其修,不如不修。爲什麼?怕壞了佛的知見,壞了佛的知見,就永遠不能成佛,而且會死在知見的坑道裏面。所以有的人在講說:師父!講經說法是不是有功德?我跟他講:這可不一定,看你怎麼講?你要是把無量無邊的衆生的知見,引入佛的究竟涅槃、佛的知見,那麼,你的功德是真的很大,因爲開佛的知見、示佛的知見、悟佛的知見、入佛的知見,這個功德可不是須彌山所可比擬!但是話講回來,如果你把無量無邊的衆生的知見,引入你的知見,不是依法喔,是依人喔,這個就很麻煩了!大凡每一個人要生存在這個世間,包括法師,他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;而這一套善巧方便,太過善巧方便,卻不符合佛義,你的麻煩會很大!爲什麼?這不叫做說法, 這個叫做相似法,相似法是二法,讓人家起二分法、起有能所法,此心外緣法,不是真正的真心法。佛法是不二法門,這個是很重要!所以在律學裏面講:如果一個比丘,不具有佛的正見,或者是壞佛知見;或者是外道知見、惡知見,不名比丘!還不夠資格,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。出家人當以佛陀的正知正見爲依皈,是真正的出家人,了解最基本盤的: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緣起性空、叁皈依,這個很基本盤的東西,如果連這個都講錯了,就很麻煩了!所以爲什麼要聽經聞法?奠定了諸位你自己有非常強的判斷力,你打開電視的頻道,乃至佛學的頻道,太多的法師、居士在那邊開示,你很清楚的,一眼就能看穿哪個是正、哪個是邪,哪個根本就是不合佛義,胡扯,你自己很清楚,你絕對不會受騙,也不會上當,這個就是你今天聽經聞法最基本的能力,就是培養自己判斷的能力。所以能夠把這個奢摩他,如來密因,微密觀照,大開圓解這一段,聽到這一段結束,我告訴諸位:這一輩子修行都永遠不會走錯路,因爲你已經開佛的知見了,開佛的知見了。那現在沒辦法,法師大家都要生存,懂一些,那就只好做這一些了,要他深入,他也沒辦法,他能力他到達極限,他要生存、要蓋道場,就當然要開始做一些法會,要不然沒有收入,只好這樣子退而求其次了。但是我們現在整個佛教看到的,大部分都是這個了:戒殺、放生、吃素、念佛、法會,種種的拜山啦,全部差不多都是這樣子;而對佛的最上乘的究竟涅槃,到底深入體悟的,可以說是寥寥無幾,太難太難了!爲什麼?這種深不可測的東西,非表層意識的,也無法說、也無法講、也無法形容,又那麼難,講這個也不對,講那個也不對;講這個也對,講那個也對,幹脆放下:我念佛就好了,不管它了!大部分都是抱著這種態度,沒辦法!是不是?

  所以爲什麼在這裏講,看,821頁,要佛菩薩、大祖師、大善知識;爲什麼統統加一個“大”?“大”就是見性開悟才有辦法!開示、接引,否則這是累劫的業習力,以及修行所致,很難突破、很難超越的。一般人碰到困難了就萎縮,要不然就得少爲足,裹足不前,要講到最上論、最上乘論,他第一句話就說:我們不是這種根器,我們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,蒙佛接引。差不多都是這種觀念。又以本是二乘行人而言,阿難就比較具有第一義之善根,所以雖未斷煩惱,但一蒙佛慈悲開示,即心開悟解,獲本心明;更不會懷疑說:佛會不會哪一天又墮爲凡夫,起這樣的妄想分別!(當然,像富樓那這樣的大弟子,亦非“實法聲聞”,而是爲護釋迦牟尼佛的法,來權現聲聞,代衆生發問,以示衆疑。)

  

  821頁,經文:【佛告富樓那:“譬如迷人,于一聚落,惑南爲北;此迷爲複因迷而有?因悟所出?”

  富樓那言:“如是迷人,亦不因迷,又不因悟。何以故?迷本無根,雲何因迷?悟非生迷,雲何因悟?”

  佛言:“彼之迷人,正在迷時,倐(shū同倏)有悟人指示令悟。富樓那,于意雲何?此人縱迷于此聚落,更生迷不?”

  “不也,世尊。”

  “富樓那,十方如來亦複如是。此迷無本,性畢竟空,昔本無迷,似有迷覺;覺迷迷滅,覺不生迷。”】

  注釋:

  “譬如迷人”:“迷人”,迷失方向之人。“迷”,在此指無明,也就是最初一念的無明。

  “于一聚落”:“聚落”,喻如來藏或一真法界。人乃存在于真如本性中,而猶自生迷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