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惑,如人騎牛背上而找牛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,往外求佛,卻不知道我們自性就是佛,根本不知道!我們現在就是騎牛找牛,你現在清淨的自性本來就是佛,你竟然心中有佛不去找,去找外面的佛!所以禅宗有一句話,要熱別小心:外面求來的不真,外面求來的佛永遠不是!要好好的記住這一句。佛在你心中生根發芽,這個是真正的佛。
“惑南爲北”:因爲心迷惑,而把南方當作北方。他雖這樣迷惑,以妄爲真(以南爲北),但南方實不會因他的迷惑而轉爲北方。這比喻:迷時雖從真起妄,以妄爲真,但此妄決不會變成真,因爲妄性本空。諸位!這四個字就是這個道理,你今天爲什麼會迷?沒有原因,就是迷!有一天告訴你:你這樣是迷。我突然悟了,迷就停止了!就好像此人迷南爲北,但他的迷惑並非實有,亦無實體——其“迷”本空,其“惑”是無體性的。
“此迷爲複因迷而有?因悟所出?”:此人的這個迷惑,是從迷而生的呢?還是從悟而生的?——若是從迷而生,則此人心中原先就有迷,那就不是本妙覺明,而且這個迷也不是“最初一念無明”;因此可知,說這個迷是“從迷中生”,不能成立。如果說這個迷是“從悟中生”,悟何能生迷?如鴨子如何能夠生老鼠?故說“此迷爲從悟中生”,不能成立。如是則知,此迷既不是“從迷生”,也非“從悟出生”;結論:因此可知,此迷實不生!迷無本體、無性、亦無生,迷體不可得。
“迷本無根,雲何因迷?”:本”,就是原本。“根”,就是根由。“此迷”(就是無明)原本就是沒有根由,若有根,即在本覺明心中便已有迷,若已有迷,即不能稱爲本覺明心。這個意思就是:你往前推的意思,譬如說你今天是迷、去年是迷、十年前是迷、一百年前也是迷,無量劫來都是迷。意思就是說:如果迷它有實體性的話,那麼你就麻煩大了,你這個迷是實體,就是永遠除不掉的,一開始他就迷,就表示沒有本覺了!對不對?因爲迷已經存在了,你哪有本覺明心?對不對?所以,就推到無量劫來,你沒有本覺明心,沒有本覺明心,不用修行了!爲什麼?沒有佛性,你怎麼修行啊?沒有的東西,你怎麼提煉?沒有金,譬如說這一堆沙,你怎麼提煉,也提煉不出金啊!爲什麼?沒有金礦的本質啊;如果你沒有佛性,你怎麼修也沒有用啊!所以,因爲我們有本覺明心,對不對?修行才有辦法成佛。如果這個迷一直存在,那本覺明心就沒有了!又,若有根由,即不迷惑,以無根由,故稱迷惑。沒來由的,胡裏糊塗的,故稱爲迷;若是有來由,清清楚楚的,即不叫作迷。故此雲,“迷”本來即無根由,怎麼可說迷是由迷而來,從迷而生?因爲既“無根由”,也就是沒有前因後果可尋,有如從空而降,令人摸不著頭腦,搞不清楚,所以這個叫作迷。
所以你想想看,你上半輩子爲什麼過得這麼辛苦?就是迷迷糊糊啰,別人這樣,我也跟著這樣子了!對不對?每天都是這樣生活啊!爲什麼?搞不清楚狀況,沒智慧、沒有人指點,沒有聽到佛法,誰能夠知道我們是佛?沒有聽到佛法,怎麼會去理解說,我們還有更高一層的生活,可以用智慧來過我們的後半輩子?誰會知道啊?當然包括師父也沒辦法,沒辦法!所以,知識跟智慧不一樣的,我們書讀得很多;但是那個是知識,是生死法,不是智慧法。所以我們現在舍迷從悟;當然也沒有悟可得啦。
“悟非生迷,雲何因悟?”:悟雖與迷正相反,然亦非生迷之因,以物皆自類相生。因此如何能說迷是從悟中生的呢?此比喻,真如本體並不會真正“生”妄,這就對了!完全一百分!這種講法是絕對符合佛義的,就是佛的意思!824頁,雖然從相上說,無明是“依”真如本體而起,所謂“依真起妄”,這個就是一百分,完全正確!但這不等于說:“真能生妄”。這個也是一百分,這個完全就是佛的知見!注意聽!依真起妄,這不等于是說真能生妄,完完全全的就是佛的意思!就好像樹影是依樹而有,但樹並不真能生影,樹是樹、影是影,從來兩不相幹:樹中無影,影中無樹,這很清楚的嘛!——然而影還是依樹而有,而樹非影,樹不成影。同樣的,無明依真如體而起,但真如體實不生妄,真如亦非妄,真如亦不成妄。無明起時,真如依舊;無明滅時,真如依然。
諸位!看看虛空,當我們把建築物建到101層樓,諸位!你認爲空有沒有傷到?沒有!空從來沒有增減。你把這個建築物拆掉,空也沒有增加。是不是?你放一把火燒虛空,徒自疲勞,虛空怎麼會讓你因爲火把燒,而變成了不是虛空?所以你就知道,真如就像虛空一樣的,什麼東西你無論怎麼運作,虛空從來沒有什麼增減的;你六根、六識、六塵怎麼變化、十八界怎麼變化,如來藏性從來沒有什麼增減的。你這樣體悟的話,就會了解,所謂增是妄想增,減是妄想減,這個叫做觀念。譬如說你剛出生的時候,其實你什麼財産都沒有,你現在擁有的種種的房地産,或者是老婆,或者是兒女叁、四個,好!你的觀念一直認爲擁有,諸位!這個是錯覺啊,這個仍然是緣起、仍然是性空、仍然是不可得,你有增,這個是妄增啊!好!你有一天,房地産也沒有了,叁個兒女都嫁出去了,你也沒有了,或者是覺得說:我兒女統統沒有了,我孤獨老人!你從來沒有獨孤啊!爲什麼?佛與你在一起,你怎麼會獨孤?你的心中有智慧的佛性顯現,佛永遠跟你在一起。諸位!見性的人不寂寞,縱然全世界的人不認識他,佛跟他在一起。不開悟的人寂寞,他一定要有伴,要有人作伴,沒有伴聊天的時候,他活得多無聊啊!是不是?電話費一個月多少錢了,還繼續打,打到電話快燒掉了!是不是?你看那個女人那幾天很安靜的,沒有在講電話,那就是電話線壞掉,那絕對不是說沒有講,一看,原來是被剪掉了,不然你還以爲她那麼乖嗎?所以說我們要了解。說:無明起的時候,真如依舊;無明滅的時候,真如依然。諸位!我們爲什麼不把自己的佛性開采出來,做一個尊貴的人、做一個尊貴的聖者?爲什麼一直要做凡夫?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。佛是何人也?菩薩是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,當一個男子漢大丈夫,應當是如是嘛!所以,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爲,非將相所能比。但是,學佛的護法居士,也是一個很勇敢的人,他才能夠跨進第一步。
底下,如樹影生時,樹仍是樹,樹影減時,樹也不短少也沒有增減。是故迷自有起滅,而真性常然,不動、不染。所以在這裏就特別要記住一句話:修行沒有什麼奇特事,記得!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,面對一切境界,什麼事情都告訴自己:這是虛妄的事情。令心無所增減,是名修行。你擁有很多,知道這是妄;你少到剩下你一個人,諸位!叁餐吃得飽,你的心中有佛,我告訴你:全世界你是最富有的人!真的就是這樣子。
“倏有悟人”:“倏”,就是忽然;這個是指因緣成熟時。“悟人”,悟了之人,比喻佛如來。
“此人縱迷于此聚落,更生迷不?”:這個人縱使先前曾經在聚落中迷失方向,經指示令悟後,還會不會再迷?比喻佛開悟後,會不會再起無明?當然不會啊!
“昔本無迷,似有迷覺”:這八個字可是非常重要!在迷的時候,還是誤認爲自己是覺悟的,所以人家勸是勸不聽的。所有一切外道、衆生都是這樣,學佛不夠深也是這樣,都卡在一個個性,衆生就是個性比真理重要,就是這個很麻煩!爲什麼?迷的時候,他也自己覺得是覺啊!所以,昔本無迷,似有迷覺,就是這樣子,衆生在迷的時候,他不知道他是在迷,知道吧!他一直認爲他是在覺悟當中,所以你怎麼勸,沒有用的,因緣不具足,你就是等。所以師父看了這個佛經以後:勉強不來!親朋好友,乃至至親的兄弟姊妹,他沒有那個根,真的沒有辦法,因爲他自己覺得:我也沒有迷啊,你們才是迷!
“無迷”:“迷”,指無明。“似有”,就是相似有,好像有。“迷覺”,迷時的妄覺。此言,昔在衆生位中,本來就沒有無明,然卻相似有迷時的妄覺,因而惑南爲北。諸位!一切衆生都是這樣,行住坐臥好好的、生活好好的,幹嘛學佛啊?因爲他認爲他很行!是不是?你說他迷,他說你迷啊!“似”爲相似,既是相似,即不是真實的。迷中並非完全沒有覺知。諸位!很簡單,你在作夢的時候有沒有覺知?當然有覺知啊,你在作夢的時候當然有覺知。對不對?夢境是那麼真實;可是一醒過來,什麼都沒有!我們現在就是白天的夢,晚上在作夢是夢中夢;當我們現在白天行住坐臥這麼正常,都是已經在作夢了,何況晚上在作夢的時候?那個叫做夢中夢,白天作夢的時候不覺,我們現在就是在作夢;晚上睡覺的時候叫做夢中夢,妄上加妄。
底下,——迷中還是有覺知,只是其覺非真,其覺知是一種妄覺,是一種情執,非真覺,故稱之爲“迷覺”,就是一種情執,而且它會改變的,諸位!剛開始對這個。。。這個男朋友好到沒有話講,什麼都處處替他講話:等到了相處叁年、五年以後,認識他了:哎呀!這個根本就是一個無賴、懶惰!後來這個情執不但沒有了,還産生一種憤怒:我怎麼那麼倒楣,交到這樣的男人!它就一直變。。。所以爲什麼?它不是真覺,真覺它不會變,對你沒有執著,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情緒上的東西。所以怨是由親來的,意思就是說:二個人太和好,就是要爭吵的開始,夫妻也一樣、朋友也一樣,男女朋友也是一樣,就是這樣子。人應當保持互相尊重,一個距離,以保持一個神秘跟美感,太過接近了,大家都有習氣嘛!二個人,譬如說二十五歲結婚,你想想看,二個人背景完全不一樣,男女有湊在一起,要建立一個家庭,這個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情啊!爲什麼?在二個結婚以後,就會顯現對方的缺點出來,要繼續生活在一起,就在爭吵當中,然後爭吵當中繼續過日子,繼續養兒育女,就是這樣一直重複。。。離也沒辦法離!爲什麼?有孩子了,合也合起來很辛苦,叫做貌合神離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