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惑,如人骑牛背上而找牛。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,往外求佛,却不知道我们自性就是佛,根本不知道!我们现在就是骑牛找牛,你现在清净的自性本来就是佛,你竟然心中有佛不去找,去找外面的佛!所以禅宗有一句话,要热别小心:外面求来的不真,外面求来的佛永远不是!要好好的记住这一句。佛在你心中生根发芽,这个是真正的佛。

  “惑南为北”:因为心迷惑,而把南方当作北方。他虽这样迷惑,以妄为真(以南为北),但南方实不会因他的迷惑而转为北方。这比喻:迷时虽从真起妄,以妄为真,但此妄决不会变成真,因为妄性本空。诸位!这四个字就是这个道理,你今天为什么会迷?没有原因,就是迷!有一天告诉你:你这样是迷。我突然悟了,迷就停止了!就好像此人迷南为北,但他的迷惑并非实有,亦无实体——其“迷”本空,其“惑”是无体性的。

  “此迷为复因迷而有?因悟所出?”:此人的这个迷惑,是从迷而生的呢?还是从悟而生的?——若是从迷而生,则此人心中原先就有迷,那就不是本妙觉明,而且这个迷也不是“最初一念无明”;因此可知,说这个迷是“从迷中生”,不能成立。如果说这个迷是“从悟中生”,悟何能生迷?如鸭子如何能够生老鼠?故说“此迷为从悟中生”,不能成立。如是则知,此迷既不是“从迷生”,也非“从悟出生”;结论:因此可知,此迷实不生!迷无本体、无性、亦无生,迷体不可得。

  “迷本无根,云何因迷?”:本”,就是原本。“根”,就是根由。“此迷”(就是无明)原本就是没有根由,若有根,即在本觉明心中便已有迷,若已有迷,即不能称为本觉明心。这个意思就是:你往前推的意思,譬如说你今天是迷、去年是迷、十年前是迷、一百年前也是迷,无量劫来都是迷。意思就是说:如果迷它有实体性的话,那么你就麻烦大了,你这个迷是实体,就是永远除不掉的,一开始他就迷,就表示没有本觉了!对不对?因为迷已经存在了,你哪有本觉明心?对不对?所以,就推到无量劫来,你没有本觉明心,没有本觉明心,不用修行了!为什么?没有佛性,你怎么修行啊?没有的东西,你怎么提炼?没有金,譬如说这一堆沙,你怎么提炼,也提炼不出金啊!为什么?没有金矿的本质啊;如果你没有佛性,你怎么修也没有用啊!所以,因为我们有本觉明心,对不对?修行才有办法成佛。如果这个迷一直存在,那本觉明心就没有了!又,若有根由,即不迷惑,以无根由,故称迷惑。没来由的,胡里糊涂的,故称为迷;若是有来由,清清楚楚的,即不叫作迷。故此云,“迷”本来即无根由,怎么可说迷是由迷而来,从迷而生?因为既“无根由”,也就是没有前因后果可寻,有如从空而降,令人摸不着头脑,搞不清楚,所以这个叫作迷。

  所以你想想看,你上半辈子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?就是迷迷糊糊啰,别人这样,我也跟着这样子了!对不对?每天都是这样生活啊!为什么?搞不清楚状况,没智慧、没有人指点,没有听到佛法,谁能够知道我们是佛?没有听到佛法,怎么会去理解说,我们还有更高一层的生活,可以用智慧来过我们的后半辈子?谁会知道啊?当然包括师父也没办法,没办法!所以,知识跟智慧不一样的,我们书读得很多;但是那个是知识,是生死法,不是智慧法。所以我们现在舍迷从悟;当然也没有悟可得啦。

  “悟非生迷,云何因悟?”:悟虽与迷正相反,然亦非生迷之因,以物皆自类相生。因此如何能说迷是从悟中生的呢?此比喻,真如本体并不会真正“生”妄,这就对了!完全一百分!这种讲法是绝对符合佛义的,就是佛的意思!824页,虽然从相上说,无明是“依”真如本体而起,所谓“依真起妄”,这个就是一百分,完全正确!但这不等于说:“真能生妄”。这个也是一百分,这个完全就是佛的知见!注意听!依真起妄,这不等于是说真能生妄,完完全全的就是佛的意思!就好像树影是依树而有,但树并不真能生影,树是树、影是影,从来两不相干:树中无影,影中无树,这很清楚的嘛!——然而影还是依树而有,而树非影,树不成影。同样的,无明依真如体而起,但真如体实不生妄,真如亦非妄,真如亦不成妄。无明起时,真如依旧;无明灭时,真如依然。

  诸位!看看虚空,当我们把建筑物建到101层楼,诸位!你认为空有没有伤到?没有!空从来没有增减。你把这个建筑物拆掉,空也没有增加。是不是?你放一把火烧虚空,徒自疲劳,虚空怎么会让你因为火把烧,而变成了不是虚空?所以你就知道,真如就像虚空一样的,什么东西你无论怎么运作,虚空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;你六根、六识、六尘怎么变化、十八界怎么变化,如来藏性从来没有什么增减的。你这样体悟的话,就会了解,所谓增是妄想增,减是妄想减,这个叫做观念。譬如说你刚出生的时候,其实你什么财产都没有,你现在拥有的种种的房地产,或者是老婆,或者是儿女三、四个,好!你的观念一直认为拥有,诸位!这个是错觉啊,这个仍然是缘起、仍然是性空、仍然是不可得,你有增,这个是妄增啊!好!你有一天,房地产也没有了,三个儿女都嫁出去了,你也没有了,或者是觉得说:我儿女统统没有了,我孤独老人!你从来没有独孤啊!为什么?佛与你在一起,你怎么会独孤?你的心中有智慧的佛性显现,佛永远跟你在一起。诸位!见性的人不寂寞,纵然全世界的人不认识他,佛跟他在一起。不开悟的人寂寞,他一定要有伴,要有人作伴,没有伴聊天的时候,他活得多无聊啊!是不是?电话费一个月多少钱了,还继续打,打到电话快烧掉了!是不是?你看那个女人那几天很安静的,没有在讲电话,那就是电话线坏掉,那绝对不是说没有讲,一看,原来是被剪掉了,不然你还以为她那么乖吗?所以说我们要了解。说:无明起的时候,真如依旧;无明灭的时候,真如依然。诸位!我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佛性开采出来,做一个尊贵的人、做一个尊贵的圣者?为什么一直要做凡夫?舜何人也?禹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。佛是何人也?菩萨是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,当一个男子汉大丈夫,应当是如是嘛!所以,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为,非将相所能比。但是,学佛的护法居士,也是一个很勇敢的人,他才能够跨进第一步。

  底下,如树影生时,树仍是树,树影减时,树也不短少也没有增减。是故迷自有起灭,而真性常然,不动、不染。所以在这里就特别要记住一句话:修行没有什么奇特事,记得!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面对一切境界,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:这是虚妄的事情。令心无所增减,是名修行。你拥有很多,知道这是妄;你少到剩下你一个人,诸位!三餐吃得饱,你的心中有佛,我告诉你:全世界你是最富有的人!真的就是这样子。

  “倏有悟人”:“倏”,就是忽然;这个是指因缘成熟时。“悟人”,悟了之人,比喻佛如来。

  “此人纵迷于此聚落,更生迷不?”:这个人纵使先前曾经在聚落中迷失方向,经指示令悟后,还会不会再迷?比喻佛开悟后,会不会再起无明?当然不会啊!

  “昔本无迷,似有迷觉”:这八个字可是非常重要!在迷的时候,还是误认为自己是觉悟的,所以人家劝是劝不听的。所有一切外道、众生都是这样,学佛不够深也是这样,都卡在一个个性,众生就是个性比真理重要,就是这个很麻烦!为什么?迷的时候,他也自己觉得是觉啊!所以,昔本无迷,似有迷觉,就是这样子,众生在迷的时候,他不知道他是在迷,知道吧!他一直认为他是在觉悟当中,所以你怎么劝,没有用的,因缘不具足,你就是等。所以师父看了这个佛经以后:勉强不来!亲朋好友,乃至至亲的兄弟姊妹,他没有那个根,真的没有办法,因为他自己觉得:我也没有迷啊,你们才是迷!

  “无迷”:“迷”,指无明。“似有”,就是相似有,好像有。“迷觉”,迷时的妄觉。此言,昔在众生位中,本来就没有无明,然却相似有迷时的妄觉,因而惑南为北。诸位!一切众生都是这样,行住坐卧好好的、生活好好的,干嘛学佛啊?因为他认为他很行!是不是?你说他迷,他说你迷啊!“似”为相似,既是相似,即不是真实的。迷中并非完全没有觉知。诸位!很简单,你在作梦的时候有没有觉知?当然有觉知啊,你在作梦的时候当然有觉知。对不对?梦境是那么真实;可是一醒过来,什么都没有!我们现在就是白天的梦,晚上在作梦是梦中梦;当我们现在白天行住坐卧这么正常,都是已经在作梦了,何况晚上在作梦的时候?那个叫做梦中梦,白天作梦的时候不觉,我们现在就是在作梦;晚上睡觉的时候叫做梦中梦,妄上加妄。

  底下,——迷中还是有觉知,只是其觉非真,其觉知是一种妄觉,是一种情执,非真觉,故称之为“迷觉”,就是一种情执,而且它会改变的,诸位!刚开始对这个。。。这个男朋友好到没有话讲,什么都处处替他讲话:等到了相处三年、五年以后,认识他了:哎呀!这个根本就是一个无赖、懒惰!后来这个情执不但没有了,还产生一种愤怒:我怎么那么倒楣,交到这样的男人!它就一直变。。。所以为什么?它不是真觉,真觉它不会变,对你没有执着,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情绪上的东西。所以怨是由亲来的,意思就是说:二个人太和好,就是要争吵的开始,夫妻也一样、朋友也一样,男女朋友也是一样,就是这样子。人应当保持互相尊重,一个距离,以保持一个神秘跟美感,太过接近了,大家都有习气嘛!二个人,譬如说二十五岁结婚,你想想看,二个人背景完全不一样,男女有凑在一起,要建立一个家庭,这个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情啊!为什么?在二个结婚以后,就会显现对方的缺点出来,要继续生活在一起,就在争吵当中,然后争吵当中继续过日子,继续养儿育女,就是这样一直重复。。。离也没办法离!为什么?有孩子了,合也合起来很辛苦,叫做貌合神离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