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同床異夢,哎呀!這個中國人用字真是厲害!貌合神離,同床異夢,怎麼會那麼厲害?用這個實在是。。。怎麼會那麼厲害?你看,二個人生活在一起,可是貌合神離,同床異夢,理念完全不一樣!是不是?所以說我們有了學佛的這個因緣,哇!真是太好了!

  所以稱之爲迷覺,底下,即迷中之覺。然連此迷中之覺也不是真的有,而是虛妄的,故說此迷中之覺爲“似有”,仿佛有,恍惚中若有,雖若有而實無;以此“迷中之覺”之體不實,故其相虛幻,不能確定。

  “覺迷迷滅”:“覺”,覺了,覺知。“迷”,就是無明。若覺知無明,無明即滅。如人若覺知自己走錯了路,即不會再走錯路的,或如人已醒,即不複在夢中。

  “覺不生迷”:真覺之體是不會再生迷的,也就是,佛心不會再起無明的。會再起無明就不叫做佛了。所以佛就是開采永恒的法身慧命。

  義貫:

  “佛告富樓那:譬如迷” 失方向的“人,于一” 人煙“聚” 集的村“落” 中(一真法界),“惑南” 方“爲北” 方(迷妄作真);“此迷爲複因迷而有”?還是“因悟所出”?

  “富樓那言:如是迷人” 心中之迷,“亦不” 是“因迷” 而起,“又不” 是“因悟” 而生。“何以故”?此“迷”原“本無”有“根”由可尋,“雲何”說是“因迷” 而生迷?“悟”與迷正相反,固“非生迷”之因,因此“雲何”可說此迷是“因悟” 而生的呢?

  “佛言:彼之迷人,正在迷時,倏有悟” 了之“人指示” 而“令” 得開“悟。富樓那,于意雲何?此人縱” 使先前“迷,于此聚落” 中,經人指示令悟後,還“更生迷不”?

  “不也,世尊。”富樓那答。

  佛言:“富樓那,十方如來” 叁覺圓滿,叁覺就是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自覺也就是自己覺悟;覺他就是令衆生覺悟;再來就是覺行圓滿,就是他來到世間的因緣,該做的事情已經做完了,未得度的做得度的因緣,所以佛該做的事情就是做完了。所以我常常講說:人的一生,其實是一種責任跟使命感,有這樣的人,活得就很有意義!所以記住!在座諸位!你每天要有工作做,生命它才會有意義。真的!每天有工作的人,他是幸福的;一個沒有工作的人,是很可怕的!爲什麼?生命它本身就是一種責任、一種工作。就像佛一樣,佛從成道,十九歲出家,叁十一歲成道,你看看這《阿含經》,釋迦牟尼佛幾乎沒有一天休息,沒有的!在經典裏面記載,佛陀明天要去度衆生的時候,佛他就先入定,明天要往哪一個方向,有要度的衆生,因爲佛他有神通,大神通,知道明天要往哪裏度、要往哪裏走、會碰到什麼人,佛他都有預知之明,佛可以預測未來,但是他不隨便顯現。因此佛晚上在休息,其實他沒有真正的在休息, 這是經典裏面是這樣記載的。所以佛每天都在看第二天的因緣,看有哪些衆生要度。

  從佛的一生一世;而且那個時候是打赤腳。後來,佛法傳到南傳,這個南傳認爲,打赤腳不適合南傳、泰國的民情風俗,所以泰國的比丘穿拖鞋;那咱們中國人就比較講禮節。所以佛法傳到漢地來,認爲打赤腳沒禮貌、穿拖鞋也沒禮貌,所以,就發明一種叫做僧鞋,以前叫做草鞋,出家人以前穿的叫做草鞋,草編織的鞋。後來說穿這個草鞋麻煩,碰到水的時候,沒有辦法抗拒,也沒有辦法抗拒那個寒,太寒冷的地方沒有辦法,要穿襪子,又開始發明這個僧鞋,就是我們現在發明這個僧鞋。可是這個僧鞋,它不是人功——依照人功、人體來創作的,所以我穿了那個僧鞋,整只腳都快報廢了,那個二只的大拇趾痛到沒有辦法;當然在建中的時候,練跆拳可能有傷到,這不是說僧鞋怎麼樣;可是它不是人功、人體來製造的。再來,那些名牌的,或者是像La New、阿瘦皮鞋,人家爲什麼要發明出家人的鞋?人家不要,出家人沒什麼市場,爲什麼要發明?整個高雄比丘加起來不到一百個,我只做給你一百個人穿,很快就倒店了,他爲什麼要發明這個鞋子給你穿?不可能的事情!所以就是一般比較次等的工廠,或者是成本比較低的工廠,就這樣發明。。。現在比較好了,做一些鞋墊,就是這樣子。我們現在的這個相,已經跟佛陀當時在的相完全不同,佛陀當時在世,根本就沒有鞋子可以穿,全部都打赤腳!這裏面有大學問,赤腳,這個腳底都是有穴道,所以比丘當時,每一個人跟著佛陀都是要現威儀,要現威儀啊,佛陀在前面走,後面的比丘僧團,那個都是很靜的,一個大聖人在前面,哪一個人敢吭一聲啊?威儀啊!大家都從路。。。佛陀帶領這個比丘,這樣走過去,就度了多少人,就看到佛陀那種威儀、安詳,如如不動的威儀,就這樣走過去,多少人起信心啊,多少人起信心啊!那我們現在生活方式也就不一樣了。這個就是覺他。

  那麼覺行圓滿,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典,八十歲就入涅槃,功德圓滿就入涅槃。但是佛陀說:也沒有佛入涅槃,也沒有涅槃佛,因爲佛從來不生,佛也從來不滅,要如是解、如是悟,才了解佛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在《華嚴經》裏面有講:我于娑婆世界八千往返示現成佛,意思就是: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八千次了,來了示現成佛又回去了。。。其實是不來不去。所以,來,釋迦牟尼佛就是演一出戲給你看,演一出戲給你看。而且要演得逼真,釋迦牟尼佛一出生,還不能講:我就是佛來的!誰會相信你?你跟人家說你是佛,那大家都可以這樣講啊!現在就是很可怕,末法時期,動不動就是:我是摩诃迦葉來、我是文殊師利菩薩來的!動不動就是這樣子,沒有經過苦頭、修行。所以佛不願意說,來就宣布:我就是佛來的!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拿到奧斯卡金像獎,還演得真像,還演得完全讓你沒有感覺到他是在演戲,釋迦牟尼佛一定要出生,摩耶夫人、淨飯王生;出生以後就看到那個生老病死,有感觸,娶妻、生兒育女,然後把這個頭發,半夜出城,頭發剃掉,剃掉以後在深山修這個苦行,表法的,表外道不究竟,不能成就,吃苦要吃得對,吃苦不能成就佛道。是如是的這樣子的啓示衆生。演了一輩子,佛陀就告訴你,身教就告訴你:這個就是佛該有的次第,一點都不能逾越;何況來這裏動不動就妄語,他是什麼古佛再來的,你說謊!你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再來的,說謊!你是什麼六祖再來的,這說謊!女的就講:我是六祖婆再來的!說謊!統統是說謊。爲什麼?佛一輩子示現,就是防堵你說謊,他就是這樣演一出戲給你看的,不能逾越這個次第的。十方諸佛就演一出戲給你看,修行就是必需按部就班來,你不要聽他在胡扯,誇大其辭,那個講自己什麼菩薩來的,你要趕快跑,趕快跑來這裏,來跟著我這個凡夫,不騙你的!真的!你千萬不要跟著他,會死得很慘!

  “亦複如是”,悟後不複更迷也。“此迷” 實“無本” 體,其“性畢竟空”,無實相可得;“昔” 在衆生位中“本” 即“無迷” 體生,然卻相“似有迷” 時之妄“覺”,(以此妄覺而惑南爲北,迷妄作真;然彼雖自生惑,而南並不成北;彼人雖迷,然妄並不因而成真,真亦不成妄。)當一念“覺”知往昔之“迷”時,此“迷”之幻相即“滅”,以本非有故,但覺知而已,亦非有迷滅;以真“覺”之體本“不生迷”故。所以迷是妄,並沒有生滅、沒有增減,妄就是無根。

  

  經文:【“亦如翳人見空中華,翳病若除,華于空滅。忽有愚人,于彼空華所滅空地,待華更生。汝觀是人爲愚爲慧?”

  富樓那言:“空元無華,妄見生滅。見華滅空已是顛倒,敕令更出,斯實狂癡,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?”

  佛言:“如汝所解;雲何問言:“諸佛如來妙覺明空,何當更出山河大地?””】

  世尊就解釋了,因爲妄才有山河大地,如來是妙覺明空,就沒有這個東西。

  注釋:

  “忽有愚人,于彼空華所滅空地,待華更生”:“于彼空華所滅空地”,在那空華已經滅了的地方,比喻如來證于至真,諸惑已盡。“待華更生”,等待已滅了的空中華再生起。比喻妄想分別如來還會再忽然無明又起。

  “空元無華,妄見生滅,見華滅空已是顛倒”:空中本來就沒有華,以心虛妄而見有空華或生或滅。見華于空中“生起”,已是一虛妄;又見空華于空“滅去”,便是二度虛妄,顛倒又顛倒。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:空中華是表示山河大地,無狀生出山河大地,你不需要去滅它,那是妄念才有的,妄動才有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花草樹木;佛已經成佛了,這些日月星辰早就不存在了,那是一合相的假相而已,怎麼會說成佛以後又跑出山河大地?佛已經無妄,無妄就是真。

  828頁,第叁行,“敕令更出,斯實狂癡”:要叫已經滅了的空華又生出來,這實在是接近瘋狂的愚癡。

  “如汝所解”: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樣,不錯。

  義貫:

  “亦如” 患眼“翳” 之“人” 妄“見空中” 有“華” 相,俟其“翳病若除”,其空“華”即“于空”中“滅” 去。但是,“忽有”一個“愚人”,卻“于彼”人原先所見“空華所滅” 之“空地”,這個“空地”是虛空之處,千萬不要把它解釋成空曠之地,哇!那慘了!有些很沒水准就是這樣,以爲有一塊空地在那個空地;不是的,這是虛空的地方啊,跟那隔壁的那個空地是完全不一樣的,“又在空地跑出空中的花”,哇!差很多!期“待” 彼空“華更生。汝觀是人爲愚” 癡呢?抑“爲” 有智“慧” 呢?

  “富樓那言:空”中“元”本就“無華”,以自心虛“妄”故“見” 有華于中“生、滅”,這個就是一切衆生看到山河大地,就是在你的妄念當中有生有滅,其實生滅自性本空,本來就不生,本來就不滅,生當體即空,講不生,滅當體即空,講不滅;但是,卻不能著一個不生滅,這個就是如來的真正境界。若“見華滅”于 “空,已是顛倒”了,若于華滅之後,還“敕令” 本來即無之華“更”從空生“出,斯實”近于瘋“狂” 的愚“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