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乘用的是明覺,這個完全不一樣的!大乘用覺明就妙覺妙明;小乘用的是在覺上加一個明,所以小乘拼了老命要修。小乘人以無究竟之智眼,所以不知不覺自心有覺體本明,而只知其心之相爲無明、不覺,說:我們不覺不明,我要修行啊!所以執意必須先從外將此無明驅逐,然後再從外加明于心上,方令心得明、得覺;因此其修法便成爲“往外馳逐”之一種,且見相不見性,著相不了性,是故種種虛妄作爲;及至其有所成,便妄自以爲:這一切都是我努力得來的成就!因此深著我能、我所,所以才會成爲增上慢人。(試觀富樓那之評論阿難以其有漏之人竟說自己已能悟了,便知此旨。)

  然從佛智觀之,一切衆生自心自有本覺、本明,故只要把此本覺本明開發出來,此覺此明大于一切,超過一切,若得完全顯現,則成正遍知覺,與佛無二;雖得如是知覺,亦不驕不慢——以雖得此覺此明,了了知見此覺此明非從外得,本自有之,爲自家本有財寶,是故不是自己辛勤努力才從無中變有的,所以離于能所,不謂我能證、此明覺爲我所證,因而亦離于驕慢,自己只是依佛所教,一心體取而已,不認爲此明覺之獲得,自己有半分施爲之功可誇;又了了知見,如佛所知見,此明覺乃一切衆生共具、本有,是故其心平等(名爲平等性智),是故始終不驕不慢、無能無所、不忻(xīn)不厭。

  所以,小乘行人的問題,不在于他只求自度而已,而是他的智慧及心量本自陋劣;值此末世,有人不了,謬以爲小乘才是“根本佛教”,轉而提倡小乘法,臺灣特別多!令衆生由大乘墮入小乘,實是作顛倒說,而不知大乘才真正是佛教之“根本”。因爲經雲:佛自住大乘,而爲衆生演諸余乘。故佛自住的“大乘”,才是佛法之“根”、佛法之“本”。若無佛世尊無量劫普度衆生的大乘心,世間焉得有佛出世?焉能有佛法?乃至焉能有阿羅漢、四雙八輩、(四雙八輩就是:預流向、預流果,“向”就是方向的向,預流就是預入聖流,預流向、預流果,簡稱初果向、初果,這一雙二輩。再來就是一來向、一來果,也稱爲二果向、二果。一來向就是要來人間一趟,叫一來向、一來果,這個叫做二果向、二果。那麼叁果叫做不還向、不還果,不還:不還到人間。四果叫做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,爲什麼加一個“向”呢?就是向著果位進趣,這個時候已經入于聖,但是還沒有達到果,這個時候叫做向,“向”就是趣向。所以叫做預流向、預流果,一雙二輩。一來向、一來果,這個叫做二果向、二果,這個就是二雙四輩。再加上不還向、不還果,就是叁雙六輩。阿羅向、阿羅漢果,就是四雙八輩。所以說:每一雙它就是有二輩,預流向、預流果;一來向、一來果;不還向、不還果;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,也就是四雙八輩,簡稱初果向、初果;二果向、二果;叁果向、叁果;四果向、四果,這是簡稱,讓大家更容易理解。)以及叁乘賢聖?——這一切都不可能有了。因此大乘才是佛法的根本,其理甚明。故不應言小乘是“根本佛教”或“原始佛教”(因爲佛之大乘才是佛教之“原”、佛教之“始”)而應稱爲“基本佛教”,始爲不謬。

  這一段講得特別好!

  796頁,無明不覺生叁細

  經文:【“覺非所明,因明立所;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。無同異中,熾然成異;異彼所異,因異立同;同異發明,因此複立無同無異。”】

  我們在《楞嚴經講義》,這一段也講得相當的詳細。

  注釋:

  “覺非所明,因明立所”:真覺非所明之境,也就是真覺它沒有能緣、所緣。但因起心欲加明于覺體上,多此一個舉動就是知見立知的意思,頭上安頭。因而反將本覺立爲所欲明之境。這是第一度顛倒,也就是《起信論》中所說的叁細的第一細,無明業相。

  “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”:“所”,就是所明之境,也就是第八識的“相分”。“能”,能見,也就是第八識之見分。所明之境既已妄立,于是便生出你的妄能,就是能見分。這就是叁細的第二細,“轉相”,以其爲轉第八識之本有明覺成爲妄覺(就是見分)。

  “無同異中,熾然成異”:“異”,就是有殊異的境界相,也就是世界之相,亦即無情之器世間。此言,于是在第八識中本無同異之中,熾然而成有殊異的無情器世間相。此即叁細的第叁細,也就是“現相”,或者是“境界妄現相”。

  “異彼所異,因異立同”:“同”,就是同相,也就是虛空之相,以虛空沒有差異(各處都一樣),所以稱爲同相。此言,異于彼熾然所成之異相境界,因爲相對于“異相”之種種境界,進而立了“同相”的虛空。換言之,即若已經立了“異相”(境界相),有異就有同,因此就又立了”同相“(就是虛空相)。

  “同異發明,因此複立無同無異”:“無同無異”之相;指衆生之相:因爲衆生之形貌各異,故稱“無同”;然其知覺本同,故稱“無異”,所以“無同無異相”即代表有情之衆生界。此句言,同與異又互相展開發明,因此又立了無同無異相的衆生界相。易言之,既已立能所(相分、見分),又立了世界與虛空,現在所缺的就只剩衆生界還未立,于是又從同異相中,展轉立出衆生相。

  798頁,義貫:

  真“覺”並“非”是“所明”之境,但以“因”無明妄動、起心欲加“明”于覺體上,因而反將本覺“立”爲“所”欲明之境(此即第一細的業相——相分)。“所”欲明之境“既”已“妄立”,于是便“生”出“汝”之“妄能” (此即第二細之轉相——見分)。因此于第八識本“無同異”之相“中”,令“熾然” 現“成” 有殊“異” 之世界相(此即第叁細現相——境界妄現)。于是又爲了“異” 于“彼” 熾然“所”成之殊“異” 境界相,“因” 相對于有種種差“異” 的器世界相而“立同” 相之虛空;接著,“同” 相之空與“異” 相之世界又輾轉互相“發明”彰顯,“因此複立無同無異”(非同非異)之衆生相。

  這個如果是今天這樣聽的人,就會稍微吃力一點;但是如果上次《楞嚴經講義》聽過的人,今天聽這個就會很順,因爲已經第二次了,就熟能生巧,能理解說他在講什麼。

  诠論:

  在這一段經文中,如來開始回答富樓那,于如來藏清淨本然中,爲何會有衆生、國土;而且,即使有衆生、國土,這些衆生國土還是如來藏自心所現,所以其體還是畢竟清淨的;只是衆生迷之又迷,複生貪染,故令其妄有染汙,此妄又複累劫積習,于是非染成染,染之又染,所以積重難返,所以累劫現于自心現量中輪轉不息。什麼叫做自心現量中輪轉?就是你轉來轉去其實都是你自己的心,轉來轉去,這個業其實就是無形相的、空性的,這個業其實就是你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, 你轉來轉去都不可能離開你的心性;但是因爲沒有體悟到你的心性,所以不懂得歇即是菩提,就是一直轉!所以衆生他一直很忙,就是這樣子,他一直很忙,忙什麼?忙于妄。衆生也不得不忙啊,他要吃啊,他要房貸,他會生病,他有感情、有七情六欲,對不對?這衆生他就這樣子,他一出生,他就是要面對種種的現實問題。所以在輪轉當中,他不覺得苦;學佛以後才發現說:哇!原來這個世間還有快樂的事情,就是學佛!你怎麼執著,就是自心現量,輪轉不息。799頁,不能自悟,不能自出。

  此節所示,爲衆生之第一重迷,《起信論》中把它稱爲“無明生叁細”。所謂“叁細”,爲于如來藏清淨法體中,依無明力,起一念妄動(所謂生相無明),欲有所見,于是轉第八識爲阿賴耶,而成立“相分”(相分就是所見相);這就是叁細中的第一細“業相”,這個業相還沒有能所,但是混沌的狀態。或稱爲無明業相。有“所”就有“能”,現在既已有了所見的“相分”,于是又一轉,再成立能見之“見分”,所以現在變成說,有所,就一定會産生能,有種種的相,就一定有能見。這就是第二細的“轉相”(義爲轉清淨之心體爲有能見之見分。)有能見、所見之“見、相”二分以後,于是又一轉,而成立異相、同相、非同非異之世界、虛空與衆生相,這個就是第叁細之“境界妄現相”,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統統叫做妄現,你能用般若的智慧透視,其實它都是空無自性,就像六祖講的:本來無一物,這是指什麼?這是體性來講,統統不可得。何處惹塵埃?就是你到底惹什麼煩惱呢?這個塵埃有嗎?你一直執著的境界,其實它是空性的東西,不存在的東西。簡稱“現相”。所以本經下面有偈說:“迷妄有虛空,依空立世界。想澄成國土,知覺乃衆生。”這都是從真起妄,而妄有之虛空、世界、及衆生,實皆自心現量。又,此處的虛空、世界、與衆生,都指的是細境,那麼與粗境有何差別呢?這些細境,只在本識中結暗爲色,即根身、器界與種子叁類的“性境”,作爲粗境之胚胎而已。依此細境之胚胎,再長養出六種粗境,所以《起信論》稱之爲“境界爲緣長六粗”,即是此義。《起信論》所示者,可與本經對照發明。

  

  翻過來,800頁,境界爲緣長六粗

  經文:【“如是擾亂,相待生勞。勞久發塵,自相渾濁,由是引起塵勞煩惱。起爲世界,靜成虛空,虛空爲同,世界爲異,彼無同異,真有爲法。”】

  注釋:

  “如是擾亂”:“如是”指上面所說的異相、同相、無同無異及其所衍生的叁細相等,如是等諸法在原本寂靜的心體中自生擾亂。

  諸位!我們的心體其實沒有擾亂,所以,入大寂靜處就是佛。什麼叫做佛?如來者即諸法如義,衆生就是不能體悟那個心體本自空寂,所以變成衆生。而衆生跟佛一念之間,如果論到究竟,其實是平等,就完全你能不能轉念?如果了解煩惱本空,無凡無聖,究竟平等,然後徹底真的做到平等,那麼你也是佛!

  “相待生勞”:原本的心體是一相寂靜,本無對待,然而一起同異之相後,即熾然而成有對待之二法。此等二法互相對待、相對、相抗,有如敵體,因此待久即生勞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