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。此“勞”者,慮也。以慮故勞。這就是第七識,俱生法執。以第七末那之性爲恒審思量,恒審思量即是勞慮也。也就是心靈的負擔,衆生一切的造作,其實就是心靈的障礙,我們其實就是製造牢獄的衆生,自己製造牢獄,自己關起來,沒有自由分。《起信論》將此勞慮相稱爲第一粗相的“智相”,因俱生法執依審思勞慮而分別諸法,妄爲有智,所以稱爲智相。其實這個智相,簡單稱就是分別心,千萬不要當作是智慧之相,就麻煩大了!
“勞久發塵”:“發塵”,爲引發依塵分別之第六識。“勞久”,爲勞慮持續久了,《起信論》名此爲“相續相”,是六粗中的第二粗,這是分別法執。“發塵”爲第叁粗的“執取相”,因爲第六識周遍計著,執我我所,這個“我所”就是我所擁有的意思,有“我”就是一定有我所,衆生只要有一個“我”的觀念,那麼,這些四周圍的房地産,就認爲:我所擁有的!子女、或者是這些財富,就認爲他自己擁有什麼,不知這一些都是虛幻的東西。所以是執取相,屬于俱生我執。
“自相渾濁”:這是第六識心,又更進一步,于前面的顛倒執著的我、我所相上,更立假名言相,又循名取實,因此令心水更加渾濁。這也就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第四粗,計名字相,屬于分別我執。
“由是引起塵勞煩惱”:“由是”,有兩個意義,一指遠因,一指近因。遠因指從一開始的無明所起之“叁細、四粗”,一念生迷,由真起妄,迷上加迷,妄上加妄,重重疊疊之因。近因則指前面的計名字相。“塵勞”,即是煩惱。以諸塵可令心勞累,故是煩惱。又,塵勞可作爲譬喻,以喻煩惱如塵、如勞。如塵之多無量,如塵之能染、能覆本心。本心就是真心。我們今天的真心不顯現,就是被覆蓋起來,暫時被覆蓋。如勞,則如勞役,役使其心令之勞累;就拼命的追,以爲有名、利、色叁關可以追;以爲有任何的相可以追,不知道是如夢幻泡影的世間。亦如勞役,無盡地驅使,令不得脫。差不多一切衆生都這樣!故稱煩惱如塵如勞。若起煩惱塵勞,就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“起業相”,這是第五粗。
翻過來,802頁,“起爲世界,靜成虛空,虛空爲同,世界爲異,彼無同異,真有爲法”:這就是說佛終于正面答複富樓那的問題:“雲何忽生山河大地,諸有爲相?”這一切有爲相,就是這樣,由于自心一念迷,于是一切就好象無端忽然生起一樣。就好象人于睡時作夢一樣,夢境亦是猶如無端忽然生起,你要那夢境消失,唯一的辦法,就是喚醒他。你若問爲什麼會有夢中那些境界呢?答案即是:因爲你作夢呀!而那些境界從那裏來的呢?你自己製造的呀!故有言:“人生一大夢”,乃至“叁界一大夢”——于此大夢、小夢中,夢中人自造境、自受用,但一心造,故無別法——然而世人卻偏愛作夢,認爲作夢是好的,夢是美的,乃至將遙不可期的事美名之爲“尋夢”。然此大夢何時醒呢?什麼時候可以醒過來呢?——書歸正傳。這“起爲世界”到“真有爲法”,即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“業系若相”,爲第六粗。
諸位!這個業是無形相的繩子,古時候人描寫的這個業還真是得體!業,什麼是業?無形的繩子,困住心靈、困住身體,身體不自在、心靈不自在,就是業!而這個業,它還有定跟不定,這個業分太多了,善業、惡業;我們做生意就有商業、工業、醫學業,做農就有農業,這個“業”非常的好,給你一個形相化、給你一個具體化,就是你要對這個業負責。業就是因果相,也有可以改變的,你學佛就會轉業,所以這個叫做運命;如果沒有學佛,叫做命運,“命運”的意思就是:命者定也。康熙字典裏面講:命者不可改變也。所以,一般世間人叫做命運,命隨著一定的業在轉動,也就是你幾歲的時候要生大病;你幾歲的時候要結婚;你幾歲的時候要做大企業;或者是你幾歲的時候要面對死亡,從一出生,就差不多安排好了,這個叫做命運。所以這個算命的裏面就告訴你:萬般皆由命,半點不由人。這個是世間命相學告訴你,這個就是可怕的定業了。可是學佛不一樣,學佛叫做運命,可以運用自己的命。爲什麼?我善因,下的地方動念對,再來,結善緣,善因、善緣,對果報來講,我忍一切的果報,也就是現前的一切果報不如意的,我都接受;一切委屈我都接受;一切家庭安排我也接受,討到好老婆,或者嫁的老公,我都接受,很能認命!諸位!這個時候叫做運命,也就是說:有了善因、有了善緣,就有了善果,這叁個因、緣、果的角度湊合起來,這個就不得了,你可以轉變你的命!所以與其你算命,不如認命;與其說你受命運的安排,不如說我正在運命,運用你的命!所以這個學佛它的好處,就是可以轉命、轉運,這個就是學佛的好處,這個業系苦就捆不住你了!爲什麼?你的貪嗔癡少了、業少了,對不對?貪嗔癡少了。你既不追求,不追名、不追利,對男女也看得很淡,名、利、色這個業也捆不住你了,貪、嗔、癡也捆不住你了,哇!這個業就漸漸漸漸減少了,而心靈得大自在,有佛的智慧,有慈悲,又能夠忍辱,又肯做善事,業沒有了,慢慢的轉變了。所以這個世間人叫做業系苦相,那麼我們可以運用,這既有的事實去改變它。
由于上面的起業相,于是猶如忽然生起世界、虛空、及衆生,依報、正報于焉具足在自心妄現,一至于此,則“業”已成就,系縛已難免,苦亦難脫,如是循環往複,于幻化相中,枉受如幻大苦,如夢中人,虛受驚嚇、勞累。然夢境非無、亦非有,但一心成。你講沒有的話,在夢境裏面是那麼的真實;你講有的話,竟然是在作夢,我們現在活著就是在作夢,一直執著嘛!師父!那到哪一天夢才會醒?了解空性,了解無相,了解萬法都是因緣生的、唯心所造的、不實在的。萬法的真相是什麼?這個世間的真相是什麼?這個世間的真相就是:萬法都是假相,你就找到了世間的真相。如果不能了解萬法都是假相,那麼你就永遠找不到真相。
803頁,義貫:
“如是”同異等諸法于心體中自生“擾亂”,互“相”對“待”而轉“生勞”慮之第七識(俱生法執)。“勞”慮既“久”(分別法執)即引“發”依“塵”分別之第六識(俱生我執),計我我所,更而假立名言,循名取實,“自相渾濁”其心水(起分別我執),“由是引起”根本之“塵勞煩惱”(第五粗、起業相);于是猶如忽然而“起”,有相之處即成“爲世界”山河大地,“靜”而無相之處即“成虛空”;“虛空”即“爲同”相,器“世界”則“爲異”相,而“彼無同”亦無“異”之相即是諸衆生,因而世間之“真有爲法”于焉完全顯現。
诠論:
此節經文就是《起信論》所說的“境界爲緣長六粗”;曆來諸家注釋此節經文,皆配合《起信論》之叁細、六粗而究論,唯澫益大師雖獨排衆論,但終不能“免俗”,亦依而申論之。余意以爲,此二經若配合起來探討,對于多聞、審問之人,于此甚深法相之理解,則有所裨益,更能深入且觸類旁通。爲方便初學,茲將叁細、六粗表列于後:
804頁,叁細相(第八識)——1.業相——相分;2.轉相——見分;3.現相(境界妄現)。
業相就是八識的相分。2、轉相就是八識的見分,有了能所。第3就會境界妄現,就是現相,這是第八識。注意!什麼叫做細?這必需要八地、九地、十地的菩薩,才能覺察,所以不是凡夫、二乘人、權教菩薩所能理解,稱爲叁細相,這個境界太深、太難、太微細了,沒有辦法去理解。
六粗相——1.智相(俱生法執);2.相續相(分別法執);3.執取相(俱生我執);4.計名字相(分別我執)5.起業相;6.業系苦相。其中:①②爲第七識;③④爲第六識。
1、 智相,就是我們所講的分別,俱生法執,俱生就是先天性、與生俱來的,對法就有執著。
第2、相續相,而且這個執著從來沒間斷,叫做分別法執,這是後天的,分別法執。所以俱生是先天的,分別是後天的。
第3、執取相,是俱生的,所以人一出生,從小他就一直執著,這個小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,你把它搶過來,他就開始哭!這個小孩子喜歡吃這個巧克力蛋糕,你稍微一移動它,他就哭!衆生這個從小的執著是從來沒間斷的,一直到長大,又執著得更厲害!執取相(俱生我執)。
第4、叫做計名字相,就是分別我執。
那麼,1跟2,智相跟相續像是第七識;3跟4是第六識,就是執取相跟計名字相,這是第六識;
第5、就是起業相;第6就是業系苦相,一切衆生不能自在,業,“業”者不自在,循業發現嘛,衆生造什麼業,你一定會跟著你的業去發現你的果。
底下,世界相續
經文:【“覺明空昧,相待成搖,故有風輪執持世界。因空生搖,堅明立礙,彼金寶者明覺立堅,故有金輪保持國土。堅覺寶成,搖明風出,風金相摩,故有火光爲變化性。寶明生潤,火光上蒸,故有水輪含十方界。”】
這個是世界怎麼産生的。
注釋:
“覺明空昧”:“空昧”,就是變真空爲晦昧。真空,這個世界,本來相、性是一體的,是平等不二的,你把真心的這個空,變成了沒有智慧的空,叫做晦昧,不是真正的真空了,變真空爲晦昧。這個真空是如來藏性沒有能所;晦昧指沒有智慧,變成無明的晦昧之空了。此謂,由真覺之體而起妄,遂將真空變成晦昧。如果你悟到了,所有的虛空、世界、衆生,其實都是你的心。
“相待成搖”:“相待”,是指明、昧相對待。“成搖”:搖,就是搖動,指風相。變成搖動之風相。此言,明與昧相待,這個“明”就是妄明,“昧”就是昏昧、晦昧,妄明跟昏昧、晦昧相待,互爲侵奪而成搖動之風相。可見這個風是由動——妄明跟昏昧而來的。
“因空生搖”:因空昧覺明,明昧相傾;這個“明”就是妄明,“昧”就是晦昧,妄明跟晦昧相傾,而生搖動之風大。
所以我們今天接觸到這個風,就是業風,推本究源就是無明來的風,所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