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第九、叫做本生,如來說昔爲菩薩時所行的,行業之經文。就是佛陀常常講:以前前世是什麼、無量億劫前是什麼。

  第十、叫做方廣,方廣是小乘也沒有。所以小乘沒有叁種:沒有授記、沒有無問自說、也沒有大方廣。那麼,方廣遍十方,既深且廣,當然就是大乘經典了。所以方廣是大乘經典的別名,小乘當然沒有了。大乘經之通名也。什麼叫做方、方廣?“方”是遍十方,“廣”:周沙界之廣,遍十方、周沙法界之廣。

  第十一、未曾有,記佛菩薩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事。與說種種不思議之法。未曾有。

  第十二、議論,經文中設問答,問跟答,一問一答。而辨明諸法性相之處,名爲議論經。叫做議論。

  所以這個長行,一、長行;二、重頌;叁、授記;四、孤起;五、自說,就是無問自說;六就是因緣;七、譬喻;第八、本事;九、叫做本生;第十、叫做大方廣,簡稱方廣;第十一、叫做未曾有,就是記佛菩薩不可思議的事情;那麼第十二、叫做議論,就是論辨性相,諸法的性相。好!簡單介紹一下。

  好!翻回來635頁,【此出其難成極果之所以。雖複憶持下,以阿難多聞第一,非惟能聞,複能憶持不失,又非惟憶持我一佛所說,亦能憶持十方如來所說,十二部經;】也就是這是一句一句的偈頌,【即:長行、重頌、並授記,】這個是第一頌。【孤起、無問而自說,】這是第二個偈頌。【因緣、譬喻、及本事,】第叁。【本生、方廣、未曾有,論議,俱成十二部,】後來的人把它連接,用七個字七個字讓你好背,那麼就把十二部經典很容易的背起來了。好!十二部經,即;諸位!把筆拿起來,長行,標號一,這是從文章的體裁來講的。二、重頌,也是從文章的體裁,它是重複的跟這個長行文再頌一遍。第叁、並授記,小乘沒有授記。第四、叫做孤起頌,孤起無問而自說,標號四;前面並授記,授記,標號叁,這個孤起,標號四;無問而自說,標號五,叫做孤起無問而自說。剛剛已經有解釋了孤起頌,跟長行文無關,單獨而起的偈頌。底下,因緣譬喻及本事,因緣,標號六;譬喻,標號七;及本事,標號八,因緣譬喻及本事,整個就是叁部了,十二部的叁部。本生方廣未曾有,本生,標號九;方廣,標號十,這個也是小乘沒有的,未曾有,標號十一。底下,論議俱成十二部,論議,標號十二,十二。所以那個方廣的第十,小乘也沒有。好!我再念一遍:長行重頌並授記,孤起無問而自說,因緣譬喻及本事,本生方廣未曾有,論議俱成十二部。【小乘九部,大唯叁。】大唯叁,就是說:大有加叁部的意思。整個經典分成叁種體裁,叫做大唯叁,再分爲九類,不是說大乘只有叁部,不是這個意思。意思就是說:大乘的經典分長行、重頌跟孤起頌,意思就是:整個經典分爲此叁種體裁,再分爲九類。那麼,小乘九部的意思就是:十二部中,除了授記、無問自說、方廣,大乘有這叁種,小乘沒有。所以小乘九部,就是除去授記、除去無問自說、除去方廣,就是小乘九部。大唯叁是指它的這個經典分爲叁種體裁,那麼叁種體裁就是:長行、重頌跟孤起頌,叫大唯叁,長行文、重頌、還有孤起頌,大唯叁。【清淨妙理:指大乘叁部,清淨實相妙理,圓頓法門,如恒河沙。喻雖複聞持之多,不肯從聞、思、修,祗是資益戲論,】只是戲論而已,【所以難成極果。】

  636頁,【醜四 現證戲論無功】

  【汝雖談說,因緣、自然,決定明了,人間稱汝多聞第一。以此積劫多聞熏習,不能免離,摩登伽難。】

  就是摩登伽女之難。你雖談說這個種種的因緣和自然,也非常的決定明了,人間都稱你阿難多聞第一,這只是博得一個虛名,對生死沒有幫助的。所以,以此積劫多聞熏習,不能免離,摩登伽難。

  【前叁句即祗益戲論,博得多聞之名,雖積劫(即曆劫)多聞熏習,非有真修,】所以這個修行,真修是很重要的,說放下,你的心就是真的放下,不要碰到什麼事情又假借種種的理由,又自己放不下:是因爲因爲怎麼樣,所以我放不下!我因爲因爲怎麼樣,所以我才這樣子。不必這樣子!

  日本有一個禅師,已經大徹悟了,大徹悟了;這是一段公案。大徹悟的時候,有一天,他這個道場外面,突然人家抱了一個剛出生的小孩來,哇哇在哭,一看,他(師)就把他抱起來去養,養。然後就開始閑言閑語了:哎呀!這個和尚怎麼樣子啊,不淨啊!然後又怎樣:哎呀!有孩子啊!大家都不曉得來龍去脈,大家都不曉得來龍去脈。然後他就去化緣這個奶粉。還沒有把這個孩子抱來的時候,竟然是哪裏,有一個小姐年輕,在家,肚子很大,一直一直大起來。。。一直大起來!一直大起來的時候,她媽媽就逼問她,說:你這個孩子是誰的?一下子跟外面的年輕人有了,她不敢講,她就隨便講:某某禅師!哇!她的某某禅師是爸爸、媽媽最尊敬的,啊!他對我女兒這樣子,還生了一個!她的父母親就跑去興師問罪,要去興師問罪。興師問罪的時候,這個禅師就一直聽他一直講、一直罵、一直批評,這個禅師說:喔!是這樣子喔?就回答說:喔!是這樣子喔?父母親一直罵,出家人怎麼樣啦,一直批評。罵,那禅師就:喔!是這樣子喔?也沒有任何解釋,他也是繼續把這個孩子撫養長大。這個孩子因爲吃奶,禅師本身是男衆,也沒有奶,就到處去跟人家化緣,化緣這個牛奶,小朋友、小孩子、嬰兒能吃的東西,就化緣。。。去化緣的時候,人家就:哼!瞧不起:生了一個就很可惡了,還給我化緣!人家都不理他,然後到處的譏笑、諷刺,然後這個禅師就說:喔!是這樣子喔?他什麼都沒有回答,又把孩子抱回來,有多少就慢慢養。。。經過了一、二年,這個女孩子看到這個禅師是一直很難過,因爲這個不是他,然後嫁禍給這個禅師,這個女孩子自己心過意不去。過意不去的時候,就去跟她爸爸、媽媽講,說:爸爸、媽媽!其實這個不是禅師的!說:啊?不是禅師的?那是誰的?她說:是市場、菜市場一個賣魚的年輕人的,我是真的跟他有的,因爲你們太嚴格了,我想找一個人來頂罪,因爲出家人最無诤。說:哎呀!你這個死丫頭,害死爸爸、媽媽,那個禅師是爸爸、媽媽最尊敬的!就趕快拉著那個女兒,到寺廟去跪啊、拜啊,跟禅師求忏悔,禅師聽到一直忏悔很虔誠,就說:喔!是這樣子喔?然後趕快把這個孩子抱回去,就什麼都沒有回答,“喔!是這樣子喔?”抱回去。然後這個年輕的夫妻一直很過意不去, 她的爸爸一直對不起自己的上人,爲什麼汙蔑上人?就搬了很多的供養,然後發動他們那邊的信徒,說:這個是個聖人,他受到委屈,什麼統統不解釋,我們要去供養他!搬了很多的飲食,然後要發心籌錢,要把它翻新的。這個事情,就直接來到大殿,禅師正在打坐,他講了很久,跪著表示很忏悔,誤解了上人、禅師,然後禅師睜開眼睛說;因爲他報告完了,他(師)說:喔!是這樣子喔?這個公案,我們看了就是很驚訝,就是一個真正悟道的人,他是完全沒有什麼事情,你無論對他任何的侮辱,當一個人受到真正委屈、冤枉的時候,他一句都不解釋;他受到很大的供養跟榮耀的時候,他一句也不講!爲什麼?這不關他的生死的事情。這是我看了這個公案、禅師裏面,很讓人感動的一段,非常讓人感動的!就是一個真正悟道的禅師,他連談他都不談,受盡一切的侮辱,不解釋;受盡一切的供養、贊歎、建道場,他連動念都沒有,因爲這個不關他的生死的事情。是不是?可見一個人的修持,可以照他的侮辱、委屈,或者面對一切的贊歎,乃至一切的供養,因爲這個禅師是大悟的人,都能如此的心情,這就是真正的解脫的人,解脫的人。

  前叁句只益戲論,博得多聞之名,雖積劫(曆劫)多聞熏習,非有真修,【徒聞無功,所以不能免離摩登伽女,淫術所加之難。】

  【何須待我,佛頂神咒,摩登伽心,淫火頓歇,得阿那含?于我法中,成精進林,愛河幹枯,令汝解脫?】

  又何必要等待我佛頂神咒,摩登伽心,淫火頓歇。摩登伽女本來是淫女,淫火頓歇,得阿那含,阿那含就是叁果,哇!這個淫女一下子聽佛言說,竟然證叁果阿羅漢!所以我告訴你:你不能瞧不起妓女,這一跳,比阿難更厲害,阿難才證初果啊;這個淫女,就是妓女,聞佛說法,一下子立刻證叁果阿羅漢!在這裏也跟大家勉勵一下,勉勵一下就是說:如果是男衆、女衆,你覺得說這個淫欲心太難控製了,慢慢等,等因緣,稍微控製一下,怎麼樣?如果聽經聞法,這一下子,叁果就現前了!但是,一般人沒有碰到佛,可能很難,這個摩登伽女也是示現的。對不對?我們一下證叁果,那當然就是像芒果啦、蘋果啦、百香果啦,就會准備叁種水果,(笑),叁種水果。我們大概很難像這樣,一下子證阿那含,哇!開什麼玩笑?是不是?以前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證果像跟吃飯一樣的簡單,真的!證果跟吃飯一樣,一吃飯就好幾個證果了,一吃飯又好幾個證果了。于我法中,成精進林,這個“林”就表示證果很多,精進林,愛河幹枯,令汝解脫。

  【此二段舉事驗證。何須即反顯多聞無功,若多聞有功,何須待我楞嚴神咒之力,使摩登伽心中,淫火頓歇,】所以,這個楞嚴咒,諸位!要好好的誦,所以上完《楞嚴經》,誦個楞嚴咒是挺重要的!【使汝阿難,如從夢覺,方脫淫難。淫火者,淫欲屬火,凡多淫之人,相火必旺,】相火就是外貌,相火必旺。是不是?【淫心一動,淫火便熾。摩登伽宿爲淫女,淫火更旺。】旺就是燒不退,【頓歇者,以正咒能破邪思,邪思頓息,故淫火頓歇,頓斷見惑,及欲界九品思惑,得叁果阿那含。此雲不來,再不還來欲界受生也。】

  【于我法中,成精進林者:在我佛法之中;成爲精進林,林是喻其進速,】就是進步非常神速,刹那之間就開悟證果!【而證之多也。不從初二果階級,頓證叁果,】哇!這個速度真是快!想起來實在是羨慕,在座諸位!你有沒有想過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