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显。本然即自然,和合即因缘。首二句单遣,非即遣也。以非本然,遣本然;】本然,然后底下那个非本然,就是把它遣掉,以非本然而遣除本然,就是没有本然这个名词,本然当体即空,所以无论是本然、非本然。【以非和合,遣和合。】和合,还有非和合,用非和合来遣这个和合。【第三句,合然俱离,是双遣,离亦遣也。合字,兼和合与不和合,俱遣乃遣第二句。然字,兼本然非本然,俱遣乃遣第一句。俱离,与下俱非皆当双用。第四句离合俱非,离乃俱离之离,】第四句的离合俱非,这个“离”乃是俱离之离,统统要离,离合俱非。【合非和合之合,】这个“合”字,离合这个“合”字,非和合之合,上面已经解释过了。这个合字乃是即字的意思,(【乃是即字之义,】)【即是不离也。】不离。【离和合非和合,】离【本然非本然,此双遮也;】那个“合”字就是即,即就是不离。【合(即也)和合非和合,】即【本然非本然,】也就是说:不离和合、非和合,不离本然、非本然,【此双照也。俱非,即遮照同时义,即遮而照,即照而遮,此对第三句。】来讲的,俱非,就是遮而照,照而遮,此是对第三句。【遣之又遣,更无可遣,诸情皆尽,情尽法真,此句方名无戏论法。】
翻回来,师父从628页一气呵成,把它解释一遍。
628页,经文,看经文就好,师父就直接解释。佛告阿难:即如城中,演若达多,这个狂性的因缘,有一天若得除灭,那么这个菩提不狂性,就自然而出。你所谓的佛教所说的因缘、和外道所主张的自然无因论,穷究、研穷究到它最彻底的理论,就不会超过佛教所说的因缘,和外道所主张的无因自然论,或是自然无因论。理穷如是,这个道理穷究到最后必定是如是。
629页,经文,阿难!演若达多,头本自然,这个演若达多,头本来从一出生,就是那么自然的、好端端的存在,本来本自其然,本因时常自然的、好端端的一直自然存在。无然非自,无然就是若非如此自然的存在,就变成非自然了。佛反难云:那么何因缘故,就是何故,怖头狂怖,妄失这个头而狂奔妄走。
629页,经文,若自然头,若本自然之头,借着照镜子的因缘——因缘故狂,借着照镜子的因缘,所以令心狂走,何不本来自然的头,借照镜的因缘,故让他真正的失去这颗头?这表示借着照镜子的因缘,失去这个头,这不是真正的因缘,它只是妄。
翻过来,630页,本头不失,狂怖妄出,曾无变易,何藉因缘?这个本来的头,只是一时狂怖之心,无因妄出,头非但无失,也从来丝毫没有变易,则又何必借这个因缘,去找那颗头回来呢?
630页,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,若说本来的狂性是自然存在的,那么就应当常常有狂怖存在;那么未狂之时,这个狂性到底潜藏在哪里呢?所以这个狂不出于自然,一定有个因缘的。
631页,中间,不狂自然,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就一定狂是出于因缘法,那么有何因缘而狂走?但是我们知道,头本来就无妄,无妄就是本真,头并没有增减,也不是因缘法,无增无减就是无妄,无妄就是本真,本真就是非因缘法。所以头本无妄,则狂非因缘,为什么?有妄才叫做因缘。是不是?何为狂奔而走呢?实在是毫无意义!
631页,若悟本头,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头,知真之本有,识知狂走,识知彼狂走之性相,根本跟头的有无实在是不相关,因为头本来就存在。所以,识知狂走就是达妄本空,无明这个妄动本来就是不存在的。所以若悟了本有之头,知真本有,了解识知狂走,达妄本空,这个时候,生灭因缘,增减、能所的因缘法,跟外道的无因的自然论,统统叫做戏论。是故我言:三缘断故,就是菩提心。
632页,菩提心生,生灭心灭,此但生灭,若说有菩提心而生,有生灭之心而灭去,此但是凡情生灭之见,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
633页,灭生俱尽,生灭的心灭;生:菩提心生,这个时候,把生灭心灭、菩提心生二个统统灭,此时一般人认为这个叫做无功用道;但是如果你还有“我自然入于无功用道”这种观念存在,那么很清楚的分明,我有这个无功用道的自然心生,那么这样的观念,对彼生灭心灭来讲,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一生,这个仍然是生灭,不是佛的菩提心,不生灭的菩提心。
633页,倒数第四行,无生灭者,当灭生俱尽,没有菩提心生,也没有生灭心灭,这个通常名叫做自然无功用道的心,这样的心,是误解了佛教的真心,用二分法。为什么?就像世间人用二分法,一个把它分和合因缘性,一个把它非和合,就叫做本然性。犹如世间人二分法,把和合性归纳成因缘,把不和合性归纳成本然。那么,什么叫做和合性呢?就像诸相杂和,二种不同东西合在一体,名叫做因缘和合性。转过来讲,用二分法来理解因缘的和合性,这个我们称为妄的话;把它非和合性的本然性,又误认为这个是真,用二分法的。因缘法叫做妄,那么,非因缘法又误认为真,这个不是真正的不生灭的真心,称本然性。要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呢?
翻过来,634页,要怎么样真正的菩提心生呢?如果要讲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心生,那么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合然俱离,上面的和合、非和合要离;上面讲的本然、非本然也要离。离合俱非,讲到离跟合,其实是不对的,离就是离于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也不对。即,这个“合”就是即,即,即于本然、非本然,即于和合、非和合,也不对!为什么?二个统统要放下,俱离。到了这个时候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要离;到这个时候,即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也要即,这个即跟离统统不对,因为这个也不是菩提心生。所以菩提心,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心生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全部离,合然俱离,离合俱非,到这一句的时候,方名无戏论法,这个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真心生出来。
听得懂吗?好!程度很好,非常好!我都怕大家听不懂,既然大家都点头,这样很好!
635页,【丑三 直斥耽著戏论】
【菩提、涅槃,尚在遥远,非汝历劫,辛勤修证。】
这一句话,也算是责备,也算是鼓励,就是你修行的方法要对,要不然菩提涅槃太遥远了,方法不对就没办法了!
【阿难前云:“不历僧祗获法身。”此佛谓曰:“菩提涅槃,尚在遥远。”以阿难倒想】颠倒之想叫做倒想。【虽销,细惑全在,】思惑,还有界外的无明,细惑全在。【故于无上菩提,无余涅槃,尚在遥远。断云:】佛断定了:【非汝历劫,辛勤劳苦,所能修证。】为什么?狂心不歇,没有办法。【如是与佛前言,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,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,岂不有乖前后乎?当知前者,能舍戏论,何藉劬劳,何须历劫,今以阿难,戏论未捐,纵经尘劫,断定难成,下则明言以告之。】
【虽复忆持,十方如来。十二部经,清净妙理,如恒河沙,祗益戏论。】
这一段特别的重要,就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,而不履行、实践佛的教法,是没有用的!嘴巴一直讲:放下、要慈悲。可是就不照着做;“要精进啊!”,却懒惰。听经闻法赶时髦:大家都来听,我也来凑凑热闹,我来种种善根!从来就不是脚踏实地的去修行——说放下,他就真的全部放下;说不执着,就真的不执着;说无诤,就真的无诤;说不计较、不比较,就真正的不计较,也过着不比较的日子,这个是佛的好弟子,说了就真的去实践、去做。要不然就像佛讲的这个:虽复忆持,十方如来,十二部经;这个十二部经是十二种分类,十二种分类。清净妙理,如恒河沙,祗益戏论。
诸位!翻开《表解》七四页,十二部经,简单来看一下,我们在《十四讲表》也讲过了。这十二部经就是十二种分类,不是说所有大藏经只有十二本经,不是这个意思。十二部,“部”就是分类,大藏经把它分类,就是分成十二部。
一、 叫做长行,这个就经文的体裁来讲的,这经文写得很长。谓经文中,直宣说法相,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,以文句之行数长故。叫做长行文。
第二、叫做重颂,重颂就是宣说于上,长行文讲完了,用偈颂再讲一遍。所以,更以偈颂结之,就是以偈,宣说于上,就是在前面长行文讲完了,后面用重颂,再一次的用偈颂来讲这个长行文,既宣说于上,更以偈颂结之。
第三、叫做授记,佛于菩萨、缘觉等,授与未来悬说之教。那么,这个授记,小乘没有,小乘没有授记这个,小乘只有九部,大乘有十二部。
第四、叫做孤起,这个孤起叫做孤起颂,跟前面的重颂不一样,前面的重颂是长行文讲完了,再一次的依据长行文的义理,再重新颂一遍,这个重颂字句很工整的。第四、叫做孤起颂,无关于前面的长行文,叫做孤起,单独而起的偈颂叫做孤起颂。这十二部经中有伽陀跟祇夜二者,皆是偈语之体。然祇夜为重说前面之经文而结以偈文,那么就是重颂,故约重颂。伽陀则不然,为单结之偈文,这单结就是跟前面的长行文义理无关,单独起来的偈颂,所以这个叫做孤起颂。所以孤起意思就是跟长行文无关,单独而起的偈颂。
第五、叫做自说,无问而自说,如《弥陀经》等。诸位!小乘没有,小乘没有无问而自说。所以前面,授记,小乘没有;无问自说,小乘也没有。
第六、叫做因缘,什曰:“力强为因,力弱而缘。”僧肇法师曰:“前后相生、因也,现相助成,缘也。”诸法要因相假,就是因缘要互相假借才有办法,因相假就是要因缘相借力,借力使力,然后才能成立。这个叫做因缘法,所以佛常常讲因缘。
第七、叫做譬喻,佛讲了很多的譬喻。以已知之法,然后怎么样?显未知之法,这个叫做譬喻。
第八、本事,谓佛弟子菩萨、声闻等,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,《显扬圣教论》里面讲:“本事有谓,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”。佛陀的弟子等等,宣说圣弟子前世等事,叫做本事。就是佛弟子菩萨、声闻,过去世到底做什么行业,本事。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