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顯。本然即自然,和合即因緣。首二句單遣,非即遣也。以非本然,遣本然;】本然,然後底下那個非本然,就是把它遣掉,以非本然而遣除本然,就是沒有本然這個名詞,本然當體即空,所以無論是本然、非本然。【以非和合,遣和合。】和合,還有非和合,用非和合來遣這個和合。【第叁句,合然俱離,是雙遣,離亦遣也。合字,兼和合與不和合,俱遣乃遣第二句。然字,兼本然非本然,俱遣乃遣第一句。俱離,與下俱非皆當雙用。第四句離合俱非,離乃俱離之離,】第四句的離合俱非,這個“離”乃是俱離之離,統統要離,離合俱非。【合非和合之合,】這個“合”字,離合這個“合”字,非和合之合,上面已經解釋過了。這個合字乃是即字的意思,(【乃是即字之義,】)【即是不離也。】不離。【離和合非和合,】離【本然非本然,此雙遮也;】那個“合”字就是即,即就是不離。【合(即也)和合非和合,】即【本然非本然,】也就是說:不離和合、非和合,不離本然、非本然,【此雙照也。俱非,即遮照同時義,即遮而照,即照而遮,此對第叁句。】來講的,俱非,就是遮而照,照而遮,此是對第叁句。【遣之又遣,更無可遣,諸情皆盡,情盡法真,此句方名無戲論法。】
翻回來,師父從628頁一氣呵成,把它解釋一遍。
628頁,經文,看經文就好,師父就直接解釋。佛告阿難:即如城中,演若達多,這個狂性的因緣,有一天若得除滅,那麼這個菩提不狂性,就自然而出。你所謂的佛教所說的因緣、和外道所主張的自然無因論,窮究、研窮究到它最徹底的理論,就不會超過佛教所說的因緣,和外道所主張的無因自然論,或是自然無因論。理窮如是,這個道理窮究到最後必定是如是。
629頁,經文,阿難!演若達多,頭本自然,這個演若達多,頭本來從一出生,就是那麼自然的、好端端的存在,本來本自其然,本因時常自然的、好端端的一直自然存在。無然非自,無然就是若非如此自然的存在,就變成非自然了。佛反難雲:那麼何因緣故,就是何故,怖頭狂怖,妄失這個頭而狂奔妄走。
629頁,經文,若自然頭,若本自然之頭,借著照鏡子的因緣——因緣故狂,借著照鏡子的因緣,所以令心狂走,何不本來自然的頭,借照鏡的因緣,故讓他真正的失去這顆頭?這表示借著照鏡子的因緣,失去這個頭,這不是真正的因緣,它只是妄。
翻過來,630頁,本頭不失,狂怖妄出,曾無變易,何藉因緣?這個本來的頭,只是一時狂怖之心,無因妄出,頭非但無失,也從來絲毫沒有變易,則又何必借這個因緣,去找那顆頭回來呢?
630頁,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,若說本來的狂性是自然存在的,那麼就應當常常有狂怖存在;那麼未狂之時,這個狂性到底潛藏在哪裏呢?所以這個狂不出于自然,一定有個因緣的。
631頁,中間,不狂自然,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就一定狂是出于因緣法,那麼有何因緣而狂走?但是我們知道,頭本來就無妄,無妄就是本真,頭並沒有增減,也不是因緣法,無增無減就是無妄,無妄就是本真,本真就是非因緣法。所以頭本無妄,則狂非因緣,爲什麼?有妄才叫做因緣。是不是?何爲狂奔而走呢?實在是毫無意義!
631頁,若悟本頭,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頭,知真之本有,識知狂走,識知彼狂走之性相,根本跟頭的有無實在是不相關,因爲頭本來就存在。所以,識知狂走就是達妄本空,無明這個妄動本來就是不存在的。所以若悟了本有之頭,知真本有,了解識知狂走,達妄本空,這個時候,生滅因緣,增減、能所的因緣法,跟外道的無因的自然論,統統叫做戲論。是故我言:叁緣斷故,就是菩提心。
632頁,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此但生滅,若說有菩提心而生,有生滅之心而滅去,此但是凡情生滅之見,不是真正的菩提心。
633頁,滅生俱盡,生滅的心滅;生:菩提心生,這個時候,把生滅心滅、菩提心生二個統統滅,此時一般人認爲這個叫做無功用道;但是如果你還有“我自然入于無功用道”這種觀念存在,那麼很清楚的分明,我有這個無功用道的自然心生,那麼這樣的觀念,對彼生滅心滅來講,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一生,這個仍然是生滅,不是佛的菩提心,不生滅的菩提心。
633頁,倒數第四行,無生滅者,當滅生俱盡,沒有菩提心生,也沒有生滅心滅,這個通常名叫做自然無功用道的心,這樣的心,是誤解了佛教的真心,用二分法。爲什麼?就像世間人用二分法,一個把它分和合因緣性,一個把它非和合,就叫做本然性。猶如世間人二分法,把和合性歸納成因緣,把不和合性歸納成本然。那麼,什麼叫做和合性呢?就像諸相雜和,二種不同東西合在一體,名叫做因緣和合性。轉過來講,用二分法來理解因緣的和合性,這個我們稱爲妄的話;把它非和合性的本然性,又誤認爲這個是真,用二分法的。因緣法叫做妄,那麼,非因緣法又誤認爲真,這個不是真正的不生滅的真心,稱本然性。要怎麼樣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呢?
翻過來,634頁,要怎麼樣真正的菩提心生呢?如果要講到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生,那麼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合然俱離,上面的和合、非和合要離;上面講的本然、非本然也要離。離合俱非,講到離跟合,其實是不對的,離就是離于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也不對。即,這個“合”就是即,即,即于本然、非本然,即于和合、非和合,也不對!爲什麼?二個統統要放下,俱離。到了這個時候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要離;到這個時候,即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也要即,這個即跟離統統不對,因爲這個也不是菩提心生。所以菩提心,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心生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全部離,合然俱離,離合俱非,到這一句的時候,方名無戲論法,這個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真心生出來。
聽得懂嗎?好!程度很好,非常好!我都怕大家聽不懂,既然大家都點頭,這樣很好!
635頁,【醜叁 直斥耽著戲論】
【菩提、涅槃,尚在遙遠,非汝曆劫,辛勤修證。】
這一句話,也算是責備,也算是鼓勵,就是你修行的方法要對,要不然菩提涅槃太遙遠了,方法不對就沒辦法了!
【阿難前雲:“不曆僧祗獲法身。”此佛謂曰:“菩提涅槃,尚在遙遠。”以阿難倒想】顛倒之想叫做倒想。【雖銷,細惑全在,】思惑,還有界外的無明,細惑全在。【故于無上菩提,無余涅槃,尚在遙遠。斷雲:】佛斷定了:【非汝曆劫,辛勤勞苦,所能修證。】爲什麼?狂心不歇,沒有辦法。【如是與佛前言,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,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,豈不有乖前後乎?當知前者,能舍戲論,何藉劬勞,何須曆劫,今以阿難,戲論未捐,縱經塵劫,斷定難成,下則明言以告之。】
【雖複憶持,十方如來。十二部經,清淨妙理,如恒河沙,祗益戲論。】
這一段特別的重要,就是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,而不履行、實踐佛的教法,是沒有用的!嘴巴一直講:放下、要慈悲。可是就不照著做;“要精進啊!”,卻懶惰。聽經聞法趕時髦:大家都來聽,我也來湊湊熱鬧,我來種種善根!從來就不是腳踏實地的去修行——說放下,他就真的全部放下;說不執著,就真的不執著;說無诤,就真的無诤;說不計較、不比較,就真正的不計較,也過著不比較的日子,這個是佛的好弟子,說了就真的去實踐、去做。要不然就像佛講的這個:雖複憶持,十方如來,十二部經;這個十二部經是十二種分類,十二種分類。清淨妙理,如恒河沙,祗益戲論。
諸位!翻開《表解》七四頁,十二部經,簡單來看一下,我們在《十四講表》也講過了。這十二部經就是十二種分類,不是說所有大藏經只有十二本經,不是這個意思。十二部,“部”就是分類,大藏經把它分類,就是分成十二部。
一、 叫做長行,這個就經文的體裁來講的,這經文寫得很長。謂經文中,直宣說法相,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,以文句之行數長故。叫做長行文。
第二、叫做重頌,重頌就是宣說于上,長行文講完了,用偈頌再講一遍。所以,更以偈頌結之,就是以偈,宣說于上,就是在前面長行文講完了,後面用重頌,再一次的用偈頌來講這個長行文,既宣說于上,更以偈頌結之。
第叁、叫做授記,佛于菩薩、緣覺等,授與未來懸說之教。那麼,這個授記,小乘沒有,小乘沒有授記這個,小乘只有九部,大乘有十二部。
第四、叫做孤起,這個孤起叫做孤起頌,跟前面的重頌不一樣,前面的重頌是長行文講完了,再一次的依據長行文的義理,再重新頌一遍,這個重頌字句很工整的。第四、叫做孤起頌,無關于前面的長行文,叫做孤起,單獨而起的偈頌叫做孤起頌。這十二部經中有伽陀跟祇夜二者,皆是偈語之體。然祇夜爲重說前面之經文而結以偈文,那麼就是重頌,故約重頌。伽陀則不然,爲單結之偈文,這單結就是跟前面的長行文義理無關,單獨起來的偈頌,所以這個叫做孤起頌。所以孤起意思就是跟長行文無關,單獨而起的偈頌。
第五、叫做自說,無問而自說,如《彌陀經》等。諸位!小乘沒有,小乘沒有無問而自說。所以前面,授記,小乘沒有;無問自說,小乘也沒有。
第六、叫做因緣,什曰:“力強爲因,力弱而緣。”僧肇法師曰:“前後相生、因也,現相助成,緣也。”諸法要因相假,就是因緣要互相假借才有辦法,因相假就是要因緣相借力,借力使力,然後才能成立。這個叫做因緣法,所以佛常常講因緣。
第七、叫做譬喻,佛講了很多的譬喻。以已知之法,然後怎麼樣?顯未知之法,這個叫做譬喻。
第八、本事,謂佛弟子菩薩、聲聞等,過去世行業事曆之經文,《顯揚聖教論》裏面講:“本事有謂,如來說聖弟子前世等事”。佛陀的弟子等等,宣說聖弟子前世等事,叫做本事。就是佛弟子菩薩、聲聞,過去世到底做什麼行業,本事。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