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做无功用道;但是这个无功用道,若有自然,如果还有说:“我拥有自然入于无功用道的功夫。”如是则明自然心生,如是则明就是分明,我还很清楚的,有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生,叫如是则明自然心生,这连接起来的意思就是说:如是,还很分明、清清楚楚的所谓的无功用道,这个自然无功用道,这能用功的心产生,那么这个时候,对前面所讲的生灭心灭,此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一生,这个对前面的生灭心灭来讲,这个无功用道自然心生,仍然是生灭心,这个还是生灭心。真正的不生灭心是:生当体即空,就是不生,灭当体即空,就是不灭,生死、生灭当下就是体空。所以生灭当体即空,就是不生不灭。这个用比较的,要入于无功用道是不可能的,无功用道是绝对的心性流露出来的,生灭当体即空,就是不生不灭。所以你在生灭法以外,要找一个不生不灭,你永远找不到菩提。你要是说:我今天很烦恼很烦恼,我要离开这个环境,去找另外一个没烦恼的地方!诸位!那个没有烦恼的地方还是烦恼,只是稍微轻一点而已,没有办法彻底减轻痛苦。如果你在最烦恼的这个时刻,你懂得把执着放下、把烦恼放下、把分别心放下、把颠倒心放下,生灭当体即空,心性自然就显,解脱的心就显现出来,而没有解脱的观念。

  好!看注解,【首句灭字,即生灭心灭;生字,即菩提心生,此但生灭;】意思就是说:还是一种生灭,此但生灭,这个还是一种生灭。【亦复俱灭,】这个生灭怎么样?亦复俱灭,菩提心生,生灭心灭,这个仍然是生灭,现在把这二个统统灭掉。【尽即灭也。而至无功用道,】这个时候,也不可以作自然无功用道之心生而想,【亦不可作自然想,】就是也不可以作我很自然的进入无功用道之心;“想”就是生,跑出这种观念来。若有自然无功用道之心生,(【若有自然,】)【亦成对待。如是指上句,】如是指上面这一句。【若如是有自然,】无功用道之心,【则分明自然心生,】很清楚的、很分明的,自然无功用道的心产生。【对彼生灭心灭,】就是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,(【即此自然,】)【亦是生灭之心,非真无功用道。】诸位!真正的无功用道是绝对,不是对生灭而跑出一个不生不灭,这是错误的、这是二分法,等同说不是生灭的因缘法,就是外道的自然无因。所以这个真正无功用道,是当体即空,了悟生灭当下就是不生不灭,这个是真正无功用道。【何以故?非绝待故。】为什么?它不是绝对。所以什么是佛?绝对的自在,绝对的平等,绝对的解脱,绝对的智慧。佛,什么统统绝对,绝对的慈悲,绝对的喜舍,没有任何的能所,就是佛的心性,才是真如自性。非绝待故,绝待才是佛,非绝待就是相待。【此中道理,更觉难明,故下以喻显之。】

  那么,这一段看633页中间这个经文,师父再彻底贯串一遍,你看看能不能体悟?

  第一个,“灭”生俱尽——生灭心灭,这个“灭”,第一个“灭”字——生灭心灭;第二个,“生”——菩提心生,这二个统统把它灭掉,俱尽:统统灭掉,此时名为无功用道;但是,若还有“我自然入于无功用道”这种观念,如是则非常清楚的,所谓的自然无功用道的心就产生了。那么,对前面的生灭心灭来讲,这个自然无功用道的心,仍然落于生灭,因为它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。

  底下,看左边的经文:

  【无生灭者:名为自然;犹如世间,诸相杂和,成一体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称本然性。】

  这一段要注意,很注意听!

  无生灭者是指什么?这个“生”就是菩提心生,“灭”是指生灭心灭,无菩提心生,也没有生灭的心灭,这个就是前面讲的:灭生俱尽;当然这个不是指本性的不生灭。这前面不是说:灭生俱尽吗?灭生俱尽,在前面这一段,他把它引用四个字来解决,“灭生俱尽,无功用道。若有自然,”这一段,他用这个灭生俱尽,往左边移就是:无生灭者,没有菩提心生,也没有生灭心灭,这个时候,灭生俱尽的时候(不是本性的真正不生灭),名为自然,如果你把它叫做无功用道的自然之心,用二分法,那么你会很麻烦!就像世间人把它分为:非因缘就是非自然,不是和合性就是非和合性。就像世间人用二分法,怎么样二分法呢?把诸相杂和,成一体者,把诸相杂和,就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合在一体,叫做成一体者,名为和合性;因缘叫做和合性,因缘之和合性。怎么样?然后把非和合的就称为本然性,本然就是我们称为无功用道的本然性,而这个时候,误认为这个时候就是真心。

  所以,这一段经文再念一遍:无生灭者:名为自然;犹如世间,诸相杂和,成一体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称本然性。再慢慢的解释一遍:无生灭者,就是指前面的灭生俱尽,没有菩提心生,还有生灭心灭的那个时候,我们称为自然无功用道的心,你如果用这样的称呼,注意!就会变成世间人把它二分法,一个是和合因缘性,一个是非和合的自然性,就变成这样分了。好!诸相杂和成一体,诸相杂和,就是二种不同的东西合成一体的,这个时候,我们称它叫做因缘和合之性,就是和合的因缘性。这个时候,只要有诸相杂和成一体,这个时候,我们称为因缘的和合性,这个就是二分法里面的一种和合性。好!我们另外一种,如果不是因缘法、不是和合性的时候,怎么样?非,这个时候非和合性,二分法了,非和合性、非因缘法的时候,我们称为无功用道的本然性。意思就是:此时非和合、非因缘法,我们称为本然无功用道之不生灭心性,这个时候,误认为非和合的非因缘法,把它误认为这个时候就是真心,不知道说这个是从因缘的和合性跟非因缘,就是非和合的因缘性、非因缘法来分出来的,这个不是真心,因为它是二分法。一个是分因缘的和合性,一个是非和合,非和合就是非因缘,那就是所谓的自然。那么非因缘法,就是所谓非和合性,称为本然,那么我们称为本然,就是无功用道的本然的心性,所以,误认为这个时候就是真心。所以因缘是和合,把它当作是妄;那么非因缘,就把它误认为这个时候已经是真,以此不生灭的真,把它当作这是不生灭的真心。就是说我们前面讲的:因缘和合之性是妄,我们把非和合称本然性,误认为它是真心,就是用二分法划开来。这一段,《讲义》跟《义贯》是完全不同切入点。

  好!看小字的,【此喻显自然,】这个用比喻来显这个自然性 。【亦是生灭之理。】亦是,也仍然是不离生灭。【首二句牒上。无生灭者:即牒灭生俱尽。名为自然者:即牒无功用道。下喻自然亦非真,犹此世间,诸相杂和,药丸药饼之类。成一体者,名和合性:喻生灭因缘法。对此和合,遂将非和合者,称(即名也)本然性,】把和合称为妄,把非和合误认为是真,叫做称本然性。【喻不生灭之真,此真乃对妄所立之真,】意思就是说:这个非和合是对和合所立的,知道吗?非和合的真,是对和合所立的妄,知道吗?妄。这个时候要显出真了,此真乃是对妄所立的真,那么,对立的,就不是真正的真心了。【非真菩提心。如下文偈云:“言妄显诸真,】说妄是为了显真,如果你还执着一个真,那就麻烦大了!所以在这里特别连真心都要遣,才是真。【妄真同二妄。”】这个就是让大家进入绝对的真,意思就是:这个真心不是对妄心来讲的,是妄当体即空就是真,并不可以说,妄,另外跑出立一个真心,妄跟真来对立,这个绝对不是真,真心,如果是由妄心衬托出来的,这个真心仍然是妄。所以言妄心是为了显种种的真心,如果你误认为有一种真心,离开妄心而立一个真心,那么,妄心跟真心统统叫做妄,意思就是:真心是绝对的存在。【是知无真可立,将欲立真,已非真真如性耳。】已非真:不是真正的真如自性。

  【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,合然俱离,离合俱非,此句方名,无戏论法。】

 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:如果要讲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真心,那么,无论是本然、非本然;这个“非然”就是非本然,要放下。和合就是指因缘,非和合也要放下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统统要放下。合然俱离,这个“合”是指上面,指和合、非和合;“然”是指本然、非本然,这二个字是包括了很广。“合”是指上面的和合、非和合;“然”是指上面的本然、非本然,俱离,统统要遣,统统要放下。离合俱非,底下这个“合”字很重要,这个“合”不是合,是即的意思,叫做离跟即统统非,就叫做遮照同时。这个“离”字包括前面,全部包括在内。这个“离”字就是离前面所讲的: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统统要离,叫做双遮义。那么,离合俱非,这个“合”字不是合,是“即”的意思,即心即佛那个即。注意!这个特别注意,这个“合”字跟前面的和合、非和合完全无关,就是即字,指离即俱非,这个“合”字就是即的意思,即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这个是双照义;俱非就是统统放下,俱非就是遮照同时。

  再讲一遍:离合俱非,就是“离”字跟“合”字统统放下,统统放下,俱非就是统统放下。这个离合俱非,“离”字是指上面的,离本然、非本然,离和合、非和合,这是双遮义。这个“合”就是即,即于本然、非本然,即于和合、非和合,就是双照,这个叫做俱非,俱非就是俱离,统统要放下。此句方名无戏论法。

  好!再讲一遍:如果要讲到真正的不生不灭的菩提真心,那么,无论是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合然俱离,那个和合、非和合要离,然:本然、非本然要离,统统要离!底下,离合俱非,这个“离”字:全部要离,离,本然、非本然要离;这个“离”,和合、非和合也要离,叫做双遮,就是止。这个离合俱非的“合”字就是即字,就是即本然、非本然,即和合、非和合,同时存在,叫做双照,俱非:统统不是,也要统统放下!双遮双照俱非。此句方名,无戏论法,到这个时候进入绝对的状态,叫做没有戏论法。

  【此极拂妄情。妄尽真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