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做無功用道;但是這個無功用道,若有自然,如果還有說:“我擁有自然入于無功用道的功夫。”如是則明自然心生,如是則明就是分明,我還很清楚的,有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生,叫如是則明自然心生,這連接起來的意思就是說:如是,還很分明、清清楚楚的所謂的無功用道,這個自然無功用道,這能用功的心産生,那麼這個時候,對前面所講的生滅心滅,此自然無功用道的心一生,這個對前面的生滅心滅來講,這個無功用道自然心生,仍然是生滅心,這個還是生滅心。真正的不生滅心是:生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,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滅,生死、生滅當下就是體空。所以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。這個用比較的,要入于無功用道是不可能的,無功用道是絕對的心性流露出來的,生滅當體即空,就是不生不滅。所以你在生滅法以外,要找一個不生不滅,你永遠找不到菩提。你要是說:我今天很煩惱很煩惱,我要離開這個環境,去找另外一個沒煩惱的地方!諸位!那個沒有煩惱的地方還是煩惱,只是稍微輕一點而已,沒有辦法徹底減輕痛苦。如果你在最煩惱的這個時刻,你懂得把執著放下、把煩惱放下、把分別心放下、把顛倒心放下,生滅當體即空,心性自然就顯,解脫的心就顯現出來,而沒有解脫的觀念。
好!看注解,【首句滅字,即生滅心滅;生字,即菩提心生,此但生滅;】意思就是說:還是一種生滅,此但生滅,這個還是一種生滅。【亦複俱滅,】這個生滅怎麼樣?亦複俱滅,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這個仍然是生滅,現在把這二個統統滅掉。【盡即滅也。而至無功用道,】這個時候,也不可以作自然無功用道之心生而想,【亦不可作自然想,】就是也不可以作我很自然的進入無功用道之心;“想”就是生,跑出這種觀念來。若有自然無功用道之心生,(【若有自然,】)【亦成對待。如是指上句,】如是指上面這一句。【若如是有自然,】無功用道之心,【則分明自然心生,】很清楚的、很分明的,自然無功用道的心産生。【對彼生滅心滅,】就是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,(【即此自然,】)【亦是生滅之心,非真無功用道。】諸位!真正的無功用道是絕對,不是對生滅而跑出一個不生不滅,這是錯誤的、這是二分法,等同說不是生滅的因緣法,就是外道的自然無因。所以這個真正無功用道,是當體即空,了悟生滅當下就是不生不滅,這個是真正無功用道。【何以故?非絕待故。】爲什麼?它不是絕對。所以什麼是佛?絕對的自在,絕對的平等,絕對的解脫,絕對的智慧。佛,什麼統統絕對,絕對的慈悲,絕對的喜舍,沒有任何的能所,就是佛的心性,才是真如自性。非絕待故,絕待才是佛,非絕待就是相待。【此中道理,更覺難明,故下以喻顯之。】
那麼,這一段看633頁中間這個經文,師父再徹底貫串一遍,你看看能不能體悟?
第一個,“滅”生俱盡——生滅心滅,這個“滅”,第一個“滅”字——生滅心滅;第二個,“生”——菩提心生,這二個統統把它滅掉,俱盡:統統滅掉,此時名爲無功用道;但是,若還有“我自然入于無功用道”這種觀念,如是則非常清楚的,所謂的自然無功用道的心就産生了。那麼,對前面的生滅心滅來講,這個自然無功用道的心,仍然落于生滅,因爲它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的。
底下,看左邊的經文:
【無生滅者:名爲自然;猶如世間,諸相雜和,成一體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稱本然性。】
這一段要注意,很注意聽!
無生滅者是指什麼?這個“生”就是菩提心生,“滅”是指生滅心滅,無菩提心生,也沒有生滅的心滅,這個就是前面講的:滅生俱盡;當然這個不是指本性的不生滅。這前面不是說:滅生俱盡嗎?滅生俱盡,在前面這一段,他把它引用四個字來解決,“滅生俱盡,無功用道。若有自然,”這一段,他用這個滅生俱盡,往左邊移就是:無生滅者,沒有菩提心生,也沒有生滅心滅,這個時候,滅生俱盡的時候(不是本性的真正不生滅),名爲自然,如果你把它叫做無功用道的自然之心,用二分法,那麼你會很麻煩!就像世間人把它分爲:非因緣就是非自然,不是和合性就是非和合性。就像世間人用二分法,怎麼樣二分法呢?把諸相雜和,成一體者,把諸相雜和,就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合在一體,叫做成一體者,名爲和合性;因緣叫做和合性,因緣之和合性。怎麼樣?然後把非和合的就稱爲本然性,本然就是我們稱爲無功用道的本然性,而這個時候,誤認爲這個時候就是真心。
所以,這一段經文再念一遍:無生滅者:名爲自然;猶如世間,諸相雜和,成一體者,名和合性;非和合者,稱本然性。再慢慢的解釋一遍:無生滅者,就是指前面的滅生俱盡,沒有菩提心生,還有生滅心滅的那個時候,我們稱爲自然無功用道的心,你如果用這樣的稱呼,注意!就會變成世間人把它二分法,一個是和合因緣性,一個是非和合的自然性,就變成這樣分了。好!諸相雜和成一體,諸相雜和,就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合成一體的,這個時候,我們稱它叫做因緣和合之性,就是和合的因緣性。這個時候,只要有諸相雜和成一體,這個時候,我們稱爲因緣的和合性,這個就是二分法裏面的一種和合性。好!我們另外一種,如果不是因緣法、不是和合性的時候,怎麼樣?非,這個時候非和合性,二分法了,非和合性、非因緣法的時候,我們稱爲無功用道的本然性。意思就是:此時非和合、非因緣法,我們稱爲本然無功用道之不生滅心性,這個時候,誤認爲非和合的非因緣法,把它誤認爲這個時候就是真心,不知道說這個是從因緣的和合性跟非因緣,就是非和合的因緣性、非因緣法來分出來的,這個不是真心,因爲它是二分法。一個是分因緣的和合性,一個是非和合,非和合就是非因緣,那就是所謂的自然。那麼非因緣法,就是所謂非和合性,稱爲本然,那麼我們稱爲本然,就是無功用道的本然的心性,所以,誤認爲這個時候就是真心。所以因緣是和合,把它當作是妄;那麼非因緣,就把它誤認爲這個時候已經是真,以此不生滅的真,把它當作這是不生滅的真心。就是說我們前面講的:因緣和合之性是妄,我們把非和合稱本然性,誤認爲它是真心,就是用二分法劃開來。這一段,《講義》跟《義貫》是完全不同切入點。
好!看小字的,【此喻顯自然,】這個用比喻來顯這個自然性 。【亦是生滅之理。】亦是,也仍然是不離生滅。【首二句牒上。無生滅者:即牒滅生俱盡。名爲自然者:即牒無功用道。下喻自然亦非真,猶此世間,諸相雜和,藥丸藥餅之類。成一體者,名和合性:喻生滅因緣法。對此和合,遂將非和合者,稱(即名也)本然性,】把和合稱爲妄,把非和合誤認爲是真,叫做稱本然性。【喻不生滅之真,此真乃對妄所立之真,】意思就是說:這個非和合是對和合所立的,知道嗎?非和合的真,是對和合所立的妄,知道嗎?妄。這個時候要顯出真了,此真乃是對妄所立的真,那麼,對立的,就不是真正的真心了。【非真菩提心。如下文偈雲:“言妄顯諸真,】說妄是爲了顯真,如果你還執著一個真,那就麻煩大了!所以在這裏特別連真心都要遣,才是真。【妄真同二妄。”】這個就是讓大家進入絕對的真,意思就是:這個真心不是對妄心來講的,是妄當體即空就是真,並不可以說,妄,另外跑出立一個真心,妄跟真來對立,這個絕對不是真,真心,如果是由妄心襯托出來的,這個真心仍然是妄。所以言妄心是爲了顯種種的真心,如果你誤認爲有一種真心,離開妄心而立一個真心,那麼,妄心跟真心統統叫做妄,意思就是:真心是絕對的存在。【是知無真可立,將欲立真,已非真真如性耳。】已非真:不是真正的真如自性。
【本然非然,和合非合,合然俱離,離合俱非,此句方名,無戲論法。】
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:如果要講到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真心,那麼,無論是本然、非本然;這個“非然”就是非本然,要放下。和合就是指因緣,非和合也要放下,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統統要放下。合然俱離,這個“合”是指上面,指和合、非和合;“然”是指本然、非本然,這二個字是包括了很廣。“合”是指上面的和合、非和合;“然”是指上面的本然、非本然,俱離,統統要遣,統統要放下。離合俱非,底下這個“合”字很重要,這個“合”不是合,是即的意思,叫做離跟即統統非,就叫做遮照同時。這個“離”字包括前面,全部包括在內。這個“離”字就是離前面所講的: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統統要離,叫做雙遮義。那麼,離合俱非,這個“合”字不是合,是“即”的意思,即心即佛那個即。注意!這個特別注意,這個“合”字跟前面的和合、非和合完全無關,就是即字,指離即俱非,這個“合”字就是即的意思,即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這個是雙照義;俱非就是統統放下,俱非就是遮照同時。
再講一遍:離合俱非,就是“離”字跟“合”字統統放下,統統放下,俱非就是統統放下。這個離合俱非,“離”字是指上面的,離本然、非本然,離和合、非和合,這是雙遮義。這個“合”就是即,即于本然、非本然,即于和合、非和合,就是雙照,這個叫做俱非,俱非就是俱離,統統要放下。此句方名無戲論法。
好!再講一遍:如果要講到真正的不生不滅的菩提真心,那麼,無論是本然、非本然,和合、非和合,合然俱離,那個和合、非和合要離,然:本然、非本然要離,統統要離!底下,離合俱非,這個“離”字:全部要離,離,本然、非本然要離;這個“離”,和合、非和合也要離,叫做雙遮,就是止。這個離合俱非的“合”字就是即字,就是即本然、非本然,即和合、非和合,同時存在,叫做雙照,俱非:統統不是,也要統統放下!雙遮雙照俱非。此句方名,無戲論法,到這個時候進入絕對的狀態,叫做沒有戲論法。
【此極拂妄情。妄盡真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