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下就真的放下;說好好念佛,就一心一意,全心就是佛。【故曰不如一日,狂心頓歇,不隨世間、業果、衆生,叁種而起分別之心,此即背塵合覺,逆彼無始生死欲流,故得遠離世間憎、愛二苦。憎愛是二種苦因,生死是二種苦果。憎愛不必別作他解,即是異見成憎,同想成愛。若能不隨分別,則塵既不緣,憎愛何自而生?苦因既斷,苦果自離,此即修無漏業,示多聞人,就路還家之法,不出流而聞塵,但逆流而照性。】不出流,這個心不往外緣的意思,不外流而聞外面的聲塵。但逆流而照性,就是觀照不生不滅的心性。【即下文偈雲:“將聞持佛佛,何不自聞聞?”】意思就是說:你要持佛之佛語,與其你持佛之佛語,不如你反觀你的自性,何不反聞聞自性?第一個“聞”就是反聞,第二個“聞”就是自性。你將要聞持,聽聞那個佛所講的法,何不反聞聞你的自性?佛講的法是外塵,你現在用的要你的自性。【正與此文相合也。】
638頁,經文,【醜六 更舉劣機激責】
【如摩登伽,宿爲淫女,由咒神力,銷其愛欲,法中今名,性比丘尼。】
摩登伽女後來變成比丘尼。
【此舉登伽,以激阿難。宿爲淫女,叁障具足:淫心煩惱障也;宿世淫習業障也;現受女身報障也。由仗楞嚴神咒威力,銷其愛欲,即淫火頓歇,愛河幹枯,而煩惱障已除。法中者,在佛法之中,成精進林,而業障亦斷。名性比丘尼,列僧寶數,則報障已轉。】所以真正發心出家剃度,他的業就一定會轉;我指的是真,不是賴佛偷生,不是現一個僧相,混日子的那一種比丘。我們講的是說真的發心,要修行了生死的、發大菩提心的,只要一現僧相,他就轉變,轉變了!所以我去排紫微鬥數,說我一定活不過四十九歲,五十歲那個是死劫,師父啦!就說我五十歲那個是死劫,沒有辦法,絕對沒有辦法躲過,沒有辦法!除非這個人做極大極大的功德,才有辦法轉過來,就是這個是出生他就四十九、五十,就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劫數,這紫微鬥數排下去,叫做死劫;本來你們師父應該死的,(師父指自己)死劫。還好,今年算一算,我臉看不出五十,但是實際是五十多。所以,這個劫算是躲過了,躲過了。這個也要勸勸大家就是說,還是要做大功德,多多念佛、多多誦經、放生、吃素,要好好的護持正法、聽經聞法,你有任何的業障,乃至于有生命的危險,佛菩薩會加被我們的,做得讓佛菩薩真的很感動。可能我也真的很認真的在做,可能那時候四十九歲、五十歲,可能有龍天護法就說:哎呀!這個還要再講一次《楞嚴經》,不可以讓他死!可能也是宿世做了一些善事,或者是說放了很多生,師父也放了很多生,也弘揚了正法,救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;當然,這是在事相上講的啦!所以這個報障已轉,可能是這樣子啦!要不然我的命盤是四十九歲、五十,而且是死劫,而且一定要死。【此文具有四悉檀利益:】一、【親聞神咒,驅邪歸正,即世界悉檀,】這“悉檀”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。【得歡喜益;法中爲尼,精進修行,即爲人悉檀,得生善益;銷其愛欲,即對治悉檀,得滅惡益;頓證阿那含,則第一義悉檀,得入理益。】這四悉檀以前就講過了。
639頁,【與羅睺母,耶輸陀羅,同悟宿因。知曆世因,貪愛爲苦!一念熏修,無漏善故,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;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。】
解釋一下,說:這個羅睺羅的母親,就是耶輸陀羅;這《法華經》中,耶輸陀羅後來授記爲具足千萬光明如來,叫做耶輸陀羅,佛未出家的同修。這個同悟宿因。知曆世因,貪愛爲苦,這個貪愛,就包括一切的名啊、利啊、男女,包括情執。一念熏修,無漏善故,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;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。尚留觀聽,這個“觀”就是見,“聽”就是聞,就是爲什麼還停留在見聞覺知的分別心?尚留觀聽之分別心,爲什麼還停留在見聞覺知這顆分別心、意識的分別心?爲什麼不用不生滅法的圓修圓頓法,而直趣無上的佛果?佛陀是這樣的勉勵。人家女流之輩耶輸陀羅,對不對?還有那個摩登伽女,都是怎麼樣?耶輸陀羅已經證四果阿羅漢了,人家摩登伽女證叁果阿羅漢,而你呢?阿難呢?你是大丈夫啊!是不是?勉勵,佛勉勵一下阿難。
底下,【羅睺羅,是佛之子,非是欲愛所生,乃指腹成胎,在胎六年,此雲覆障。耶輸陀羅譯雲名稱,是女中有名稱者,是佛之妻。佛爲太子時,十七歲結婚,但是無情夫妻,並未同房。太子十九歲出家,叁十歲成佛,耶輸陀羅,同佛姨母,】佛之姨母。【發心出家。】所以大乘佛教有時候讓人很難去理解,爲什麼?沒有夫妻之行,爲什麼會有兒子呢?是不是?所以這個就是大乘佛教,很多讓人家打問號、懷疑的地方,解釋不通。最主要顯示說佛是清淨的、是不可思議的,成就佛道,他本身修無量劫來;所以,有的經典記載就是說:釋迦牟尼佛在俗家的時候,因爲沒有夫妻之行,他爲了有兒子,有向上蒼祈禱,他想要出家,所以佛陀用手指頭指著這個耶輸陀羅的肚子,從此以後就懷孕了。也是神話。有什麼辦法呢?大乘佛教很多都是解釋起來連大乘法師解釋起來都搖頭,都搖頭!有一個法師,他解釋,就是講經講得很熱衷,很熱衷,就說:人壽在八萬歲的時候,減壽減到二萬歲的時候;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壽一百歲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降生。這個時候人類的苦很多,五濁惡世,一直減一直減。換句話說:人壽到百歲的時候,就是一直減。然後講完的時候就問:你們有沒有問題?就有個醫生就舉手了,你有什麼問題?他說:師父!我們醫學上不是這樣講的,醫學上是說:以前醫藥不發達,人平均的歲數,只能活到四十歲、五十歲,因爲那時候牙科不發達、咀嚼能力不夠,傳染病、瘟疫,所以那個時候戰爭;我們現在人類平均的壽命,以臺灣來講是七十五歲。換句話說:在二、叁千年前,平均的壽命,是不到四十歲、五十歲的,因爲那時候傳染病、醫藥不發達。師父!人的壽命是愈來愈長的,您爲什麼一直講說人的壽命是愈來愈短,每一百年減一歲?這一問,他是醫生啊,一問,他科學根據啊,一問,法師不會回答;我當時在場啊,法師不會回答,大乘法師。他說從二萬歲一直減,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一百歲;這底下的醫生一下子反駁過去,法師愣住了,連答都不會答!這大乘佛教,有讓大乘的法師困難的地方、困擾的地方,就是這樣,不會回答。意思就是:人類的壽命是愈來愈長,不是愈來愈短,師父!您講錯了!所以那個看佛經,師父那一天已經有講:要活看,不是死看。後來那時候我在,可是我們不敢回答。人家問說:慧律法師!這一句應該怎麼回答?要怎麼回答呢?如果你碰到這種,我說:很簡單啊,要活看啊!記得!每一百年減一歲是計算數目,計算長時間而已,是表法的。意思就是說:這個是計算時間,不是人壽真的二萬歲,你要這樣講,經過久遠劫的演化,人壽大概到一百歲左右,五濁惡世就會出現,要這樣活的來回答。說:喔!那我知道了,我知道了!這你看看,不然不會回答。有一個人也是講得。。。大乘佛教的法師,也是講說:釋迦牟尼佛是從這右脅而生。每一個都是這樣,講。。。右脅而生。然後就也是個醫生,他說,舉手:師父啊!(師父舉起自己右手臂)這個右脅而生,這裏根本就不是産門,怎麼右脅而生呢?然後這大乘法師就說:佛神通不可思議,就是從這裏生啊,不要懷疑,佛有大神通!懷疑。後來這個法師也不知道該怎麼辦,這樣用權威性讓他直接相信,他還是不相信啊!就來問師父,就問我,他說:這個大乘的右脅而生,法師!那怎麼解啊?我說:那是表法的,婆羅門從頂部而生,是不是?從這上邊、從頭。那麼這個貴族就表示從中間,這個就是心,就是表示從這個右脅,跟心的位置是一樣。釋迦牟尼佛是貴族嘛,是從右脅而生,是表示他是貴族的階級,它是表法的,你還認爲佛陀真的從這裏生啊?還得了?從這裏生,誰會成佛啊?人人都要從這裏生才能成佛啊!對不對?不然從這裏生的舉手?(師父指右脅)沒有啊!這個當然是表法的,表示貴族的身份嘛!所以這個佛經要活看,你要懂得來龍去脈、曆史的背景,才能圓滿的解答,不然各個都會被問得啞口無言!臺下的知識分子那麼多,一問,每一個都倒!所以佛法是活看,不是死看的。底下,再念一遍:羅睺羅,是佛之子,非是欲愛所生,乃指腹成胎,在胎六年,此雲覆障。耶輸陀羅譯雲名稱,是女中有名稱者,是佛之妻。佛爲太子時,十七歲結婚,但是沒有情,夫妻並未同房。太子十九歲出家,叁十歲成佛,耶輸陀羅,同佛之姨母發心出家。【性尼】就是摩登伽女。【與耶輸陀羅,同悟宿因,知曆世因,無非貪愛爲苦,知女身之報,愛欲深重,曆世以來,果報不勝,皆由貪愛爲苦也。】
【一念熏修,無漏善故,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:此正激勸之旨。今性尼、耶輸二人,女身劣機,但以一念熏修,無漏善故。如何修法?即以悟曆世因,貪愛爲苦,但以一念止絕貪愛之水,不令向外流逸,因不流逸,旋元自歸,定力成就。】
【下二句明果證。或得出纏:謂性尼愛河幹枯,斷五趣雜居地,九品思惑,得出欲界生死之纏縛。又謂耶輸已證四果,】這個耶輸不是那個基督教的耶稣。又謂耶輸已證四果,【所作已辦,分段已離,得出叁界生死之纏縛。或蒙授記:謂此二人,如能回小向大,捐舍聲聞,畢獲如來無余涅槃,本發心路,進趣菩提,則蒙佛授記,正未可量也。】就是正未可限量。
【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者:此斥責之詞。謂彼耶輸女身,已爲劣器,登伽淫女,更是下機,今尚以一念熏修,無漏善故,已得勝進,如何汝阿難,以堂堂丈夫之形,赫赫王家之種,】赫赫就是顯著,赫赫王家之種。【徒守多聞,甘居下位,現見熏修有益,不肯進修,如何自欺自暴,尚留戀見聞(即觀聽)分別耶?即指見相發心,聞塵執悋,未免循塵,自取流轉也。】所以記住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