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下就真的放下;说好好念佛,就一心一意,全心就是佛。【故曰不如一日,狂心顿歇,不随世间、业果、众生,三种而起分别之心,此即背尘合觉,逆彼无始生死欲流,故得远离世间憎、爱二苦。憎爱是二种苦因,生死是二种苦果。憎爱不必别作他解,即是异见成憎,同想成爱。若能不随分别,则尘既不缘,憎爱何自而生?苦因既断,苦果自离,此即修无漏业,示多闻人,就路还家之法,不出流而闻尘,但逆流而照性。】不出流,这个心不往外缘的意思,不外流而闻外面的声尘。但逆流而照性,就是观照不生不灭的心性。【即下文偈云:“将闻持佛佛,何不自闻闻?”】意思就是说:你要持佛之佛语,与其你持佛之佛语,不如你反观你的自性,何不反闻闻自性?第一个“闻”就是反闻,第二个“闻”就是自性。你将要闻持,听闻那个佛所讲的法,何不反闻闻你的自性?佛讲的法是外尘,你现在用的要你的自性。【正与此文相合也。】
638页,经文,【丑六 更举劣机激责】
【如摩登伽,宿为淫女,由咒神力,销其爱欲,法中今名,性比丘尼。】
摩登伽女后来变成比丘尼。
【此举登伽,以激阿难。宿为淫女,三障具足:淫心烦恼障也;宿世淫习业障也;现受女身报障也。由仗楞严神咒威力,销其爱欲,即淫火顿歇,爱河干枯,而烦恼障已除。法中者,在佛法之中,成精进林,而业障亦断。名性比丘尼,列僧宝数,则报障已转。】所以真正发心出家剃度,他的业就一定会转;我指的是真,不是赖佛偷生,不是现一个僧相,混日子的那一种比丘。我们讲的是说真的发心,要修行了生死的、发大菩提心的,只要一现僧相,他就转变,转变了!所以我去排紫微斗数,说我一定活不过四十九岁,五十岁那个是死劫,师父啦!就说我五十岁那个是死劫,没有办法,绝对没有办法躲过,没有办法!除非这个人做极大极大的功德,才有办法转过来,就是这个是出生他就四十九、五十,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劫数,这紫微斗数排下去,叫做死劫;本来你们师父应该死的,(师父指自己)死劫。还好,今年算一算,我脸看不出五十,但是实际是五十多。所以,这个劫算是躲过了,躲过了。这个也要劝劝大家就是说,还是要做大功德,多多念佛、多多诵经、放生、吃素,要好好的护持正法、听经闻法,你有任何的业障,乃至于有生命的危险,佛菩萨会加被我们的,做得让佛菩萨真的很感动。可能我也真的很认真的在做,可能那时候四十九岁、五十岁,可能有龙天护法就说:哎呀!这个还要再讲一次《楞严经》,不可以让他死!可能也是宿世做了一些善事,或者是说放了很多生,师父也放了很多生,也弘扬了正法,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;当然,这是在事相上讲的啦!所以这个报障已转,可能是这样子啦!要不然我的命盘是四十九岁、五十,而且是死劫,而且一定要死。【此文具有四悉檀利益:】一、【亲闻神咒,驱邪归正,即世界悉檀,】这“悉檀”就是一切成就的意思。【得欢喜益;法中为尼,精进修行,即为人悉檀,得生善益;销其爱欲,即对治悉檀,得灭恶益;顿证阿那含,则第一义悉檀,得入理益。】这四悉檀以前就讲过了。
639页,【与罗睺母,耶输陀罗,同悟宿因。知历世因,贪爱为苦!一念熏修,无漏善故,或得出缠,或蒙授记;如何自欺,尚留观听。】
解释一下,说:这个罗睺罗的母亲,就是耶输陀罗;这《法华经》中,耶输陀罗后来授记为具足千万光明如来,叫做耶输陀罗,佛未出家的同修。这个同悟宿因。知历世因,贪爱为苦,这个贪爱,就包括一切的名啊、利啊、男女,包括情执。一念熏修,无漏善故,或得出缠,或蒙授记;如何自欺,尚留观听。尚留观听,这个“观”就是见,“听”就是闻,就是为什么还停留在见闻觉知的分别心?尚留观听之分别心,为什么还停留在见闻觉知这颗分别心、意识的分别心?为什么不用不生灭法的圆修圆顿法,而直趣无上的佛果?佛陀是这样的勉励。人家女流之辈耶输陀罗,对不对?还有那个摩登伽女,都是怎么样?耶输陀罗已经证四果阿罗汉了,人家摩登伽女证三果阿罗汉,而你呢?阿难呢?你是大丈夫啊!是不是?勉励,佛勉励一下阿难。
底下,【罗睺罗,是佛之子,非是欲爱所生,乃指腹成胎,在胎六年,此云覆障。耶输陀罗译云名称,是女中有名称者,是佛之妻。佛为太子时,十七岁结婚,但是无情夫妻,并未同房。太子十九岁出家,三十岁成佛,耶输陀罗,同佛姨母,】佛之姨母。【发心出家。】所以大乘佛教有时候让人很难去理解,为什么?没有夫妻之行,为什么会有儿子呢?是不是?所以这个就是大乘佛教,很多让人家打问号、怀疑的地方,解释不通。最主要显示说佛是清净的、是不可思议的,成就佛道,他本身修无量劫来;所以,有的经典记载就是说:释迦牟尼佛在俗家的时候,因为没有夫妻之行,他为了有儿子,有向上苍祈祷,他想要出家,所以佛陀用手指头指着这个耶输陀罗的肚子,从此以后就怀孕了。也是神话。有什么办法呢?大乘佛教很多都是解释起来连大乘法师解释起来都摇头,都摇头!有一个法师,他解释,就是讲经讲得很热衷,很热衷,就说:人寿在八万岁的时候,减寿减到二万岁的时候;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人寿一百岁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降生。这个时候人类的苦很多,五浊恶世,一直减一直减。换句话说:人寿到百岁的时候,就是一直减。然后讲完的时候就问:你们有没有问题?就有个医生就举手了,你有什么问题?他说:师父!我们医学上不是这样讲的,医学上是说:以前医药不发达,人平均的岁数,只能活到四十岁、五十岁,因为那时候牙科不发达、咀嚼能力不够,传染病、瘟疫,所以那个时候战争;我们现在人类平均的寿命,以台湾来讲是七十五岁。换句话说:在二、三千年前,平均的寿命,是不到四十岁、五十岁的,因为那时候传染病、医药不发达。师父!人的寿命是愈来愈长的,您为什么一直讲说人的寿命是愈来愈短,每一百年减一岁?这一问,他是医生啊,一问,他科学根据啊,一问,法师不会回答;我当时在场啊,法师不会回答,大乘法师。他说从二万岁一直减,每一百年减一岁,减到一百岁;这底下的医生一下子反驳过去,法师愣住了,连答都不会答!这大乘佛教,有让大乘的法师困难的地方、困扰的地方,就是这样,不会回答。意思就是:人类的寿命是愈来愈长,不是愈来愈短,师父!您讲错了!所以那个看佛经,师父那一天已经有讲:要活看,不是死看。后来那时候我在,可是我们不敢回答。人家问说:慧律法师!这一句应该怎么回答?要怎么回答呢?如果你碰到这种,我说:很简单啊,要活看啊!记得!每一百年减一岁是计算数目,计算长时间而已,是表法的。意思就是说:这个是计算时间,不是人寿真的二万岁,你要这样讲,经过久远劫的演化,人寿大概到一百岁左右,五浊恶世就会出现,要这样活的来回答。说:喔!那我知道了,我知道了!这你看看,不然不会回答。有一个人也是讲得。。。大乘佛教的法师,也是讲说:释迦牟尼佛是从这右胁而生。每一个都是这样,讲。。。右胁而生。然后就也是个医生,他说,举手:师父啊!(师父举起自己右手臂)这个右胁而生,这里根本就不是产门,怎么右胁而生呢?然后这大乘法师就说:佛神通不可思议,就是从这里生啊,不要怀疑,佛有大神通!怀疑。后来这个法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,这样用权威性让他直接相信,他还是不相信啊!就来问师父,就问我,他说:这个大乘的右胁而生,法师!那怎么解啊?我说:那是表法的,婆罗门从顶部而生,是不是?从这上边、从头。那么这个贵族就表示从中间,这个就是心,就是表示从这个右胁,跟心的位置是一样。释迦牟尼佛是贵族嘛,是从右胁而生,是表示他是贵族的阶级,它是表法的,你还认为佛陀真的从这里生啊?还得了?从这里生,谁会成佛啊?人人都要从这里生才能成佛啊!对不对?不然从这里生的举手?(师父指右胁)没有啊!这个当然是表法的,表示贵族的身份嘛!所以这个佛经要活看,你要懂得来龙去脉、历史的背景,才能圆满的解答,不然各个都会被问得哑口无言!台下的知识分子那么多,一问,每一个都倒!所以佛法是活看,不是死看的。底下,再念一遍:罗睺罗,是佛之子,非是欲爱所生,乃指腹成胎,在胎六年,此云覆障。耶输陀罗译云名称,是女中有名称者,是佛之妻。佛为太子时,十七岁结婚,但是没有情,夫妻并未同房。太子十九岁出家,三十岁成佛,耶输陀罗,同佛之姨母发心出家。【性尼】就是摩登伽女。【与耶输陀罗,同悟宿因,知历世因,无非贪爱为苦,知女身之报,爱欲深重,历世以来,果报不胜,皆由贪爱为苦也。】
【一念熏修,无漏善故,或得出缠,或蒙授记:此正激劝之旨。今性尼、耶输二人,女身劣机,但以一念熏修,无漏善故。如何修法?即以悟历世因,贪爱为苦,但以一念止绝贪爱之水,不令向外流逸,因不流逸,旋元自归,定力成就。】
【下二句明果证。或得出缠:谓性尼爱河干枯,断五趣杂居地,九品思惑,得出欲界生死之缠缚。又谓耶输已证四果,】这个耶输不是那个基督教的耶稣。又谓耶输已证四果,【所作已办,分段已离,得出三界生死之缠缚。或蒙授记:谓此二人,如能回小向大,捐舍声闻,毕获如来无余涅槃,本发心路,进趣菩提,则蒙佛授记,正未可量也。】就是正未可限量。
【如何自欺,尚留观听者:此斥责之词。谓彼耶输女身,已为劣器,登伽淫女,更是下机,今尚以一念熏修,无漏善故,已得胜进,如何汝阿难,以堂堂丈夫之形,赫赫王家之种,】赫赫就是显著,赫赫王家之种。【徒守多闻,甘居下位,现见熏修有益,不肯进修,如何自欺自暴,尚留恋见闻(即观听)分别耶?即指见相发心,闻尘执悋,未免循尘,自取流转也。】所以记住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