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!著相就是流轉相,著相就是流轉因,見性就是逆流因。
【交光法師雲:當知阿難,此審辨問,最有關要。良以前既排盡因緣,後複將談修證。若一定有修有證,則違前自言;若一定非因非緣,則廢後修證;此聖言宛似互違,不可不辨也。】今明真心本來就不變,【今明真本無變,】猶夫:就像,【猶夫頭本無失,】這“猶夫”就是就像。【而何有實修實證,】哪裏有所謂的實修實證?他本自具足,本來就不失。【固非一向墮于因緣也;】意思就是說:所以當然不是一向墮于因緣的二乘人所能了解。【又明妄之現迷,】猶夫。。。就像妄心現在的起迷的時候,【猶夫】就像【狂之現起,】狂之現起就是狂心現起。【而豈終無修無證,】怎麼可以講沒有修證呢?是不對的,講無修無證也不對,必須假借種種的因緣,好好的善修善證,假借種種的因緣好好的修行啊!亦非一向墮于自然的無因論,(【亦非一向墮于自然也。】)外道的無因論所能理解的。外道的無因論就是說:你只要放下,八萬四千劫就自然成就,就像縷的絲線結成一丸,抛出去了以後,線沒有了,自然就盡端,自然的外道就是這樣子。你不用修行,自自然然的放著,他就成道,成道以後又來變衆生,衆生以後又成道,他就是這樣子啊!意思就是:墮于自然無因論的外道。所以要記得!雖是無修無證,還是要假借因緣,去好好的修、好好的證。所以這一段說:而豈終無修證,亦非一向墮于自然外道的無因論。這個“終”就是完全說;這個“豈”就是難道;而難道完全說無修無證;這個“終”就完全說無修無證是不對的。也不可以一向是墮于外道自然無因論所能理解的,意思:還是要假借因緣,要好好的修、好好的證。【由是則知斯經,無修無證,固不礙于有修證;而有修有證,仍不礙于無修無證也。前後之文,無複矛盾之可議矣;其旨亦甚微妙也哉!】
【壬二正爲宣說竟,並上科辛二如來次第以除二惑竟。】
我講到這裏,我很高興,爲什麼?我們從310頁這樣講,一個多月,像開快車一樣,講了330頁,這樣蠶食鯨吞的也講了330頁!所以說我一直覺得很辛苦,因爲這准備實在很辛苦!
諸位!看大張的科判;還沒結束喔!怎麼就急著收拾東西回家呢?你們是在趕什麼?竟然課本阖起來就要合掌回向了,這實在是。。。(笑)不像佛弟子,這麼懶!來來!翻開第一頁大張的,喔!我們現在講到〇六四一,諸位!你看底下的數目字。這一段,〇〇八叁,有沒有看到?你看那個數目字,最底下那個一格一格的,有沒有?〇〇八叁講到〇六四一,知道嗎?〇六四一,你看,這一段往上看,〇〇八叁,隔壁就是〇〇八叁,諸位!看看〇〇八叁到〇六四一,看最上面,你有沒有看到?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,有看到這個吧?諸位!這個就是要叫你舍識用根,看到這個不生滅、見到不生滅的根性。所以這一段最大的用意是在。。。諸位看底下,〇〇八七這個地方,破妄識無處,斥妄識非心——〇一叁一,〇一四九就推妄識無體,有沒有看到?這最重要的,〇〇八七、〇一叁一、〇一四九,對上去,破妄識無處,斥妄識非心,推妄識無體,再看左邊,就是正顯即真克就根性直指真心,這個就是帶妄顯真,帶妄顯真就是顯見是心、不動、不滅、不失、無還、不雜、無礙、不分、超情、顯見離見,帶妄顯真;最後就剖妄,諸位看剖妄出真。所以第一個是克就根性直指真心。看左邊,會通四科即性常住,會通四科了:五陰本如來藏,真如、妙真如性;會六入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就是即妄即真;會十二處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;會十八界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,這個就是即妄即真。後來就是圓彰七大,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即如來藏性,周遍法界。繼續看左邊,上面,這個格子的左上角,審除細惑,說二如來藏,有看到嗎?再看底下;看中間,如來次第以除二惑,看最底下,〇五四一,對上去,先說不空藏,以示生續之由,看到嗎?看到〇五八〇,說空不空藏,以示圓融之故,要圓融。說不空藏,就是爲了要顯示生續之由;說空不空是爲了顯示圓融,諸法是圓融的。所以這一段,大衆就領悟了,就贊歎佛謝益。所以這一段整段就是: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。
所以,往左邊平行看下去,看橫的看下去,最上面的,有沒有看到,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,看到這一段吧?這個就是大B。所以我們到今天爲止,講到最大段的A段講完了,就是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,大A;那麼大B就是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;大C就是說。。。往左邊繼續看:說禅那證位、令住圓定、直趣菩提,看到吧?直趣菩提。
再講一遍:說奢摩他令悟密因大開圓解,是大A,定中有慧。說叁摩修法,令從耳根一門深入,這個就是慧中有定。再來,說禅那證位,怎麼樣?令住圓定,直趣菩提,這個就是定慧均等。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再來,定慧均等。這個就是A加B加C。禅那還是講定,所以這叁個定加起來,就是所謂的首楞嚴大定,首楞嚴大定。
好!我們第一大段講完了。
好!問一個問題:下星期四帶什麼來?答一答。小朋友很有智慧的!各位小朋友,回去叫爸爸、媽媽把那個《義貫》放在你的包包裏面,記得下星期四要帶來,老師要檢查的,老師要檢查的。《義貫》帶來。
那麼《義貫》我們預計講叁天,最慢四天。換句話說:下個禮拜,這個說奢摩他這一段,大A就講完,就進入叁摩的階段,最後講禅那,禅那。所以,我的心情也是很高興,因爲說奢摩他這一段,是整個《楞嚴經》篇幅最大,也是最難的,最難的!因爲叫大開圓解,所以教義、教理上,哇!真是不容易啊,真是不容易啊!所以今天講的,你完全聽得懂的請舉手,一句都沒有迷糊的,還是難!不然就多念佛、吃得飽、穿得暖,其他的就沒事。請下個星期四再繼續來。知道吧?再繼續來。因爲佛法很深、很難,不過你們這樣的精神,師父很感動!像今天八關齋戒,有叁百五十個人吃飯,然後加上我們的工作人員還有義工,總共有四百叁十個人吃飯,至四百五十個。廚房真的非常辛苦的,非常辛苦的!師父也是非常辛苦的。(衆鼓掌謝師)感謝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如此支持愛護,支持我一票,(衆笑)我會繼續把經講好!好!你們表現得很好,佛記一大功,打八關齋戒,又能夠聽《楞嚴》,(師對衆豎大拇指)諸位!你們一定會成佛的!(衆鼓掌)沒有話講的!
2009.07.09
請翻開《楞嚴經義貫》,773頁。我們用了相當的時間,解說了《楞嚴經講義》,阿難明心發廣大願。這個《義貫》也有他獨到之處,有他一些看法,還不錯!那麼《義貫》的時間,就不能像《楞嚴經講義》用的時間那麼長,因爲這個是白話,而且是第二次重複;但是對有心研讀《楞嚴》的來講,這個也是很好的資料跟複習。
諸位看773頁,阿難明心發廣大願,經文:【爾時阿難及諸大衆,蒙佛如來微妙開示,身心蕩然,得無挂礙,是諸大衆各各自知心遍十方,見十方空,如觀手中所持葉物。一切世間諸所有物,皆即菩提妙明元心;心精遍圓,含裹十方。反觀父母所生之身,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,若存若亡;如湛巨海流一浮漚,起滅無從。了然自知獲本妙心,常住不滅。】
這是經文。
看注釋:
“身心蕩然”:“蕩然”,就是清淨開廓。以受如來甘露法水洗滌,所以清淨、開廓無邊。
如果一個人學佛,他對佛心有所體悟,他的度量就會愈來愈大。。。就會無所執著,慢慢慢慢就了解:喔!我們的心跟佛是一樣的,我們甘願做凡夫,是因爲自己的煩惱,要成佛也是自己的心,都是自己的問題,那麼就找到了佛學下手的地方——心法。
774頁,“手中所持葉物”:這個“葉”,就是貝葉;“物”,就是其他物件,例如庵摩羅果等。
有的人到印度去看這個庵摩羅果,就是我們臺灣産生的芭樂,芭樂就是我們的番石榴。有的人到印度去看了說:哎呀!這個庵摩羅果,我們去印度旅行去看,結果這個庵摩羅果竟然是臺灣的芭樂,番石榴!他們是這樣講啦,我沒有去過印度,我不知道。
“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”:與真如法身(遍法界大身)相比,父母所生之身,就像是十方法界的廣大虛空當中,忽然在一陣風中所吹起的一粒微塵一樣,至爲渺小。
它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:其實我們的胸量是跟佛一樣的,只是因爲我們太過于妄執微少的這個色身的元素誤認爲自己。我們這個色身用元素來講,是宇宙中很少很少的元素;而我們的胸量放不開,是因爲我們執著少許的元素,誤認爲有一個“我”,這問題就被困住了!
“若存若亡”:若有若無。
“如湛巨海流一浮漚”:“湛”,就是湛然。“浮漚”,就是水泡。又如于湛然的大海中漂流著的一個小水泡。
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,忽起忽滅,一下子泡沫就沒有了,我們隨時隨地可以看到說,你認識的人、年輕人,沒多久那個又死掉了,沒多久那個又往生了,很快的!你看講堂最近又助念了好多人,就是一個小水泡,冒起來馬上消失,我們的生命就是這麼無常!
“起滅無從”:“起滅”,就是生滅。此水泡在大海中的生與滅,都如無所從:來無所從,去無所至;在浩瀚的大海當中,其生與滅俱皆無聲無響;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其生與滅,對整個大海來講,畢竟毫無影響,直如無物。這個大海就像法界,我們這個色身刹那生是刹那滅,生到死這麼快速,其實沒有東西可以執著。而所言大海者,乃衆生本具遍法界之大身也;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生命,叫做法身慧命。所以智慧是很重要的、開悟是非常重要的!
水泡者,父母所生之身也。我們現在誤認爲這個色身就是自己。
775頁,義貫:
“爾時阿難及諸” 與會“大衆,蒙佛如來” 慈悲所作如是“微妙” 之“開示”,皆悉悟了,而得“身心蕩然”清淨,開廓無邊,證“得” 自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