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“無” 所“挂礙”;而且不只是阿難一人爲然,“是諸大衆” 皆“各各” 了悟,“自知” 無始本具真“心遍” 滿“十方”,而得親“見十方” 虛“空,如” 自“觀手中所持” 貝“葉” 或者是果“物”,了了照見;頓時悟了“一切世間” 有情、無情、身心、世界“諸所有物,皆即” 本覺“菩提妙明元心”,無二無別。此真“心” 純“精” 普“遍圓” 滿,“含” 容包“裹十方” 世界。

  “反觀” 此“父母所生之身,猶” 如于“彼十方” 法界“虛空之中”一陣風所“吹” 起的“一” 粒“微塵”,極其渺小,“若存若亡”,似有還無;又“如” 于“湛” 然不動之“巨海” 中所漂“流” 的“一” 個小小“浮漚” (就是水泡),其“起” 與“滅” 皆似“無” 所“從”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大衆如是覺了,是故“了然自知” 已證“獲本” 覺之“妙心”,悟其爲“常住” 不生“不滅”。

  

  776頁,經文:【禮佛合掌,得未曾有!于如來前說偈贊佛:

  “妙湛總持不動尊,首楞嚴王世希有!銷我億劫顛倒想,不曆僧祇獲法身。

  願今得果成寶王,還度如是恒沙衆,將此深心奉塵刹,是則名爲報佛恩。

  伏請世尊爲證明,五濁惡世誓先入,如一衆生未成佛,終不于此取泥洹。

  大雄大力大慈悲,希更審除微細惑,令我早登無上覺,于十方界坐道場。

  舜若多性可銷亡,铄迦羅心無動轉。”】

  777頁,注釋:

  “妙湛總持不動尊”:這個“妙”,就是妙覺。“湛”,就是湛然不動之法體。“總持”,就是總持一切智、一切法。智就是能觀、能照,法就是爲所了解。所以,法是站在理上來講的,一切智能悟一切無生之理。“不動尊”,是指如來不動本際而能普應十方,依法身本體而起應化。

  “首楞嚴王”:“首楞嚴”,佛已健行(就是實行),達到一切事究竟堅固,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金剛不壞。我們這個色身不會金剛不壞,我們這個色身一定會壞!有的人誤認爲那個舍利子是不壞,不是這樣子的,那是相,是表法的,相是表法的。那是證得法身,拜那個佛陀的舍利,它會一直再生;沒有證得的法身,那個舍利不會再生,所以只能做一個紀念。

  說:一切事究竟堅固,是指如來藏性,每一個人都具足。一切事與理皆會歸如來藏性,本不生滅,本不動搖,而入自性本具深妙之首楞嚴大定;這個大定是非常重要的,成就一切佛道,定就是橋梁,你知道說我們有如來藏性,可是沒有定,那麼就是這個橋梁就斷了!意思就是說:平常要培養這個定力,不受任何的境界影響,也不受任何的情緒影響,自己本身要去實踐那一種佛的如如不動的心,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夫。以此定爲法王之定,故稱佛或此定爲首楞嚴王。

  “不曆僧祇獲法身”:“僧祇”,就是阿僧祇劫,也就是無量大劫。按照這個權教,須叁大阿僧祇劫修行,才能證得法身。《大毘婆娑論》雲:“叁祇修六度行,百劫種相好因,然後獲五分法身。”諸位!這個不是究竟說,當然是方便說。《成唯識論》裏面說:“地前曆一僧祇:初地至七地,滿二僧祇;八地至等覺是叁大阿僧祇劫,然後究竟法身。”此爲權教漸修之通途。那也是沒有辦法的,權教大部分都是在名相上、在相上來論斷。

  所以有的人講說:師父!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那麼我修行就是離一切相,就是諸佛啰?

  我說:那是佛善巧方便講的。

  那請問師父!那無所住,修行應當無所住,那我無所住就是修行啰?

  我說:那個無所住也是方便說,空無自性,沒有東西讓你無所住,住跟無住都不對!那是佛爲了破除衆生的執著,才講無所住;如果你進入涅槃的絕對空性的東西,沒有住跟無住這個東西。

  所以,權教菩薩再怎麼說,他都有能、所,都是在緣起的相上裏面說,很難悟到這個究竟的。

  然本經爲屬圓頓之教,以頓悟圓旨,複蒙如來加持,故可頓獲本具的法身。諸位!法本無身,法本來就沒有身,法身是因爲它畢竟空,給它一個具體的概念,就變成法身,不要錯會佛的意思。

  又,達摩祖師雲:“阿僧祇劫者,即叁毒心也。胡言阿僧祇,漢名不可數。此叁毒心,于中有恒沙惡念,于一一念中皆爲一劫;如是恒沙不可數也,故言叁大阿僧祇。真如之性既被叁毒之所覆蓋,若不超彼叁大恒沙毒惡之心,雲何名爲解脫?今若能轉貪嗔癡等叁毒心,爲叁解脫,是則名爲得度叁大阿僧祇劫。末世衆生愚癡鈍根,不解如來叁大阿僧祇秘密之說,遂言成佛塵劫未期,”就是說:未期就是還沒有辦法達到,經過了塵點劫,還沒有辦法成佛,這個達摩大師講:“豈不誤行人退菩提道?”這個一聽到叁大阿僧祇劫,經過塵點劫都不能成佛,這個會誤導一切修行人,那這樣修跟不修沒有什麼意思啊!爲什麼?都沒辦法成佛嘛,認真修也沒辦法成佛,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那等于不修嘛!所以這會讓人家。。。誤了這些修行人,退菩提道。由此可知,叁大阿僧祇劫者,如來密語也;若悟如來密語密義,自會本心,即頓悟見性成佛;若不悟者,其奈叁大何?

  諸位!這個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,有一個居士學佛了二十多年,打過佛七,也打過禅七,他也參過了很多道場跟大德,在電視上的節目也看很多。他去到其他的道場問了一些法師的問題,他都不是很滿意;有一次來到這兒,他就提出了問題。

  他第一句話就說:久仰法師大名!

  我說:哪裏!

  聽說您大悟。

  我說:你這一句話是恭維呢?還是試探呢?你有什麼問題?

  他說:我學佛二十多年,打過許多的禅七、佛七;可是問了一些法師問題,我始終不能滿意!

  我說:試說看,你有什麼問題?

  他說:第一個問題,有的人他很會說法。。。

  我說:很會說法沒什麼錯啊!

  他說:可是他沒開悟見性,可是他說得很好,頭頭是道,師父!這不算壞事啊?

  我說:不算壞事;可是是鹦鹉學講話,鹦鹉不能理會、體會人的心,你講什麼,它學什麼;不見性講經說法,就像鹦鹉學講話一樣的,你念唵嘛尼叭彌吽,它也念唵嘛尼叭彌吽,它不能體會佛的心。經典講什麼,他照念,只是口才好一點而已。

  那請問師父,那有的人沒什麼口才,開悟見性,可是他不善于表達,那會是什麼感覺?

  我說:那會是啞巴吃蜜糖,蜜糖比喻第一義谛,可是他啞巴,他說不出所以然,他沒有口才,不會表達。

  說:嗯!這個比喻真是好!他說:這二個,其他的法師都會有這樣回答,可是我最後一個,其他的法師回答得我並不滿意!

  我說:試說看!

  他說:那如果一個明心見性、開悟的人,了悟究竟第一義谛的人。

  ——這個人還滿有水平的,懂佛法,佛教的用語、術語還懂得滿多的。

  說:一個人開悟見性,悟到究竟第一義谛,又善說法要,師父!那又是什麼感覺?

  我說:那就像采蜜的人,他有方法能夠采到這個蜜,他自己能吃到,同時也分給你一點蜜糖吃。再來就是會教你如何采蜜,又不會被蜜蜂叮到,就像這樣。

  他說:哇!法師啊!短短的幾句話,我體悟深刻!他說:您真的像一個采蜜的人!

  我說:哪裏,不敢當!我們一切榮耀歸于佛陀,佛陀悟到究竟第一義谛的實相,同時他的方法是正確的,他就像采蜜的人,蜜糖就像第一義谛,同時也分給大家吃;不但分給你吃,還教你如何采蜜,就是教你如何修行成佛。

  說:喔!

  他這個居士恍然大悟!他說:這個答案比喻真是好啊,真是好啊!他非常的高興。

  所以在座諸位!我們聽經聞法它就是有這個好處,雖然不是自己的東西,不過來聽一聽聽一聽以後,記得!回去現買現賣,講給那一些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人聽,他也覺得你很有水平,也不錯!是不是?所以這個聽經聞法可是非常重要,他會得到種種的比喻,種種的比喻。

  底下,“將此深心奉塵刹”:“深心”,就是菩薩所發的大悲心與菩提心,以此二種心甚深,故名爲深心。“塵刹”,是十方微塵刹土。此言,阿難發願,願以所發無量之深心奉獻于十方刹土,也就是願至十方刹土修菩薩行,度化衆生。

  “五濁惡世誓先入”:五濁爲:

  (1)劫濁——此爲五濁之總稱,也就多總相,此總相無別體,以下四濁交湊,就是此劫濁之相。

  (2)見濁——你看到這個“見”,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就是觀念的意思,看法、識心分別、知識性的領域,一切的學者都不能離開這個;修行,包括一切外道,都沒有辦法逃離這個知見上的濁。“濁”就是擁有自己的看法, 就是修行十年、二十年,也是著于知見,這個是很可怕的!見濁。兄弟姊妹爲什麼會吵架?吵得不可開交?就是看法不同。夫妻之間爲什麼會吵架?就是見濁,這個太可怕了!每一個人自己有自己的看法,自己有自己的執著,這個見濁是最可怕的東西,而且是剛強難化!

  衆生依五惡見(五利使),而造諸惡業。五利使爲:身見,開口閉口一定講“我”。邊見,諸位!這個邊見跟身見是孿生兄弟,有身見就一定有邊見,邊見是討論身見,就是人死了以後,到底是永遠斷滅呢?還是下輩子繼續做人、做豬?邊見。邪見就是邪惡之見,見取見、戒取見。這個邪見就是撥無因果;因爲經典上解釋得大同小異,有的稍微有一點不同。戒禁取見最主要的是說:自己認爲自己的戒,哪一個宗教都認爲自己的戒持得最好,戒禁取見。而且那種戒禁取見,非因計因,印度當時很多的外道,那個不是成就佛道的因、不是善因,他就把它誤認爲他們持的戒是最好的。那麼見取見就是執著自己所看到的就是最好的,叫做見取見。以此五見令衆生惡濁,故稱見濁。所以這個世間沒有一天不吵架,沒有一個種族不對立的,這個見濁是非常可怕的!修行人盡量不要有太多自己的看法,一切的看法都是生滅無常,都空無自性。

  第(3)叫做煩惱濁——衆生依五毒心(即五鈍使)造諸惡業,而招感叁災,即是煩惱濁世之相。五鈍使爲:貪心、嗔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。以世有此等煩惱惡濁,所以稱爲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