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在“无” 所“挂碍”;而且不只是阿难一人为然,“是诸大众” 皆“各各” 了悟,“自知” 无始本具真“心遍” 满“十方”,而得亲“见十方” 虚“空,如” 自“观手中所持” 贝“叶” 或者是果“物”,了了照见;顿时悟了“一切世间” 有情、无情、身心、世界“诸所有物,皆即” 本觉“菩提妙明元心”,无二无别。此真“心” 纯“精” 普“遍圆” 满,“含” 容包“裹十方” 世界。

  “反观” 此“父母所生之身,犹” 如于“彼十方” 法界“虚空之中”一阵风所“吹” 起的“一” 粒“微尘”,极其渺小,“若存若亡”,似有还无;又“如” 于“湛” 然不动之“巨海” 中所漂“流” 的“一” 个小小“浮沤” (就是水泡),其“起” 与“灭” 皆似“无” 所“从”,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。大众如是觉了,是故“了然自知” 已证“获本” 觉之“妙心”,悟其为“常住” 不生“不灭”。

  

  776页,经文:【礼佛合掌,得未曾有!于如来前说偈赞佛:

  “妙湛总持不动尊,首楞严王世希有!销我亿劫颠倒想,不历僧祇获法身。

  愿今得果成宝王,还度如是恒沙众,将此深心奉尘刹,是则名为报佛恩。

  伏请世尊为证明,五浊恶世誓先入,如一众生未成佛,终不于此取泥洹。

  大雄大力大慈悲,希更审除微细惑,令我早登无上觉,于十方界坐道场。

  舜若多性可销亡,铄迦罗心无动转。”】

  777页,注释:

  “妙湛总持不动尊”:这个“妙”,就是妙觉。“湛”,就是湛然不动之法体。“总持”,就是总持一切智、一切法。智就是能观、能照,法就是为所了解。所以,法是站在理上来讲的,一切智能悟一切无生之理。“不动尊”,是指如来不动本际而能普应十方,依法身本体而起应化。

  “首楞严王”:“首楞严”,佛已健行(就是实行),达到一切事究竟坚固,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金刚不坏。我们这个色身不会金刚不坏,我们这个色身一定会坏!有的人误认为那个舍利子是不坏,不是这样子的,那是相,是表法的,相是表法的。那是证得法身,拜那个佛陀的舍利,它会一直再生;没有证得的法身,那个舍利不会再生,所以只能做一个纪念。

  说:一切事究竟坚固,是指如来藏性,每一个人都具足。一切事与理皆会归如来藏性,本不生灭,本不动摇,而入自性本具深妙之首楞严大定;这个大定是非常重要的,成就一切佛道,定就是桥梁,你知道说我们有如来藏性,可是没有定,那么就是这个桥梁就断了!意思就是说:平常要培养这个定力,不受任何的境界影响,也不受任何的情绪影响,自己本身要去实践那一种佛的如如不动的心,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夫。以此定为法王之定,故称佛或此定为首楞严王。

  “不历僧祇获法身”:“僧祇”,就是阿僧祇劫,也就是无量大劫。按照这个权教,须三大阿僧祇劫修行,才能证得法身。《大毘婆娑论》云:“三祇修六度行,百劫种相好因,然后获五分法身。”诸位!这个不是究竟说,当然是方便说。《成唯识论》里面说:“地前历一僧祇:初地至七地,满二僧祇;八地至等觉是三大阿僧祇劫,然后究竟法身。”此为权教渐修之通途。那也是没有办法的,权教大部分都是在名相上、在相上来论断。

  所以有的人讲说:师父!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那么我修行就是离一切相,就是诸佛啰?

  我说:那是佛善巧方便讲的。

  那请问师父!那无所住,修行应当无所住,那我无所住就是修行啰?

  我说:那个无所住也是方便说,空无自性,没有东西让你无所住,住跟无住都不对!那是佛为了破除众生的执着,才讲无所住;如果你进入涅槃的绝对空性的东西,没有住跟无住这个东西。

  所以,权教菩萨再怎么说,他都有能、所,都是在缘起的相上里面说,很难悟到这个究竟的。

  然本经为属圆顿之教,以顿悟圆旨,复蒙如来加持,故可顿获本具的法身。诸位!法本无身,法本来就没有身,法身是因为它毕竟空,给它一个具体的概念,就变成法身,不要错会佛的意思。

  又,达摩祖师云:“阿僧祇劫者,即三毒心也。胡言阿僧祇,汉名不可数。此三毒心,于中有恒沙恶念,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;如是恒沙不可数也,故言三大阿僧祇。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,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,云何名为解脱?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,为三解脱,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。末世众生愚痴钝根,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,遂言成佛尘劫未期,”就是说:未期就是还没有办法达到,经过了尘点劫,还没有办法成佛,这个达摩大师讲:“岂不误行人退菩提道?”这个一听到三大阿僧祇劫,经过尘点劫都不能成佛,这个会误导一切修行人,那这样修跟不修没有什么意思啊!为什么?都没办法成佛嘛,认真修也没办法成佛,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那等于不修嘛!所以这会让人家。。。误了这些修行人,退菩提道。由此可知,三大阿僧祇劫者,如来密语也;若悟如来密语密义,自会本心,即顿悟见性成佛;若不悟者,其奈三大何?

  诸位!这个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,有一个居士学佛了二十多年,打过佛七,也打过禅七,他也参过了很多道场跟大德,在电视上的节目也看很多。他去到其他的道场问了一些法师的问题,他都不是很满意;有一次来到这儿,他就提出了问题。

  他第一句话就说:久仰法师大名!

  我说:哪里!

  听说您大悟。

  我说:你这一句话是恭维呢?还是试探呢?你有什么问题?

  他说:我学佛二十多年,打过许多的禅七、佛七;可是问了一些法师问题,我始终不能满意!

  我说:试说看,你有什么问题?

  他说:第一个问题,有的人他很会说法。。。

  我说:很会说法没什么错啊!

  他说:可是他没开悟见性,可是他说得很好,头头是道,师父!这不算坏事啊?

  我说:不算坏事;可是是鹦鹉学讲话,鹦鹉不能理会、体会人的心,你讲什么,它学什么;不见性讲经说法,就像鹦鹉学讲话一样的,你念唵嘛尼叭弥吽,它也念唵嘛尼叭弥吽,它不能体会佛的心。经典讲什么,他照念,只是口才好一点而已。

  那请问师父,那有的人没什么口才,开悟见性,可是他不善于表达,那会是什么感觉?

  我说:那会是哑巴吃蜜糖,蜜糖比喻第一义谛,可是他哑巴,他说不出所以然,他没有口才,不会表达。

  说:嗯!这个比喻真是好!他说:这二个,其他的法师都会有这样回答,可是我最后一个,其他的法师回答得我并不满意!

  我说:试说看!

  他说:那如果一个明心见性、开悟的人,了悟究竟第一义谛的人。

  ——这个人还满有水平的,懂佛法,佛教的用语、术语还懂得满多的。

  说:一个人开悟见性,悟到究竟第一义谛,又善说法要,师父!那又是什么感觉?

  我说:那就像采蜜的人,他有方法能够采到这个蜜,他自己能吃到,同时也分给你一点蜜糖吃。再来就是会教你如何采蜜,又不会被蜜蜂叮到,就像这样。

  他说:哇!法师啊!短短的几句话,我体悟深刻!他说:您真的像一个采蜜的人!

  我说:哪里,不敢当!我们一切荣耀归于佛陀,佛陀悟到究竟第一义谛的实相,同时他的方法是正确的,他就像采蜜的人,蜜糖就像第一义谛,同时也分给大家吃;不但分给你吃,还教你如何采蜜,就是教你如何修行成佛。

  说:喔!

  他这个居士恍然大悟!他说:这个答案比喻真是好啊,真是好啊!他非常的高兴。

  所以在座诸位!我们听经闻法它就是有这个好处,虽然不是自己的东西,不过来听一听听一听以后,记得!回去现买现卖,讲给那一些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听,他也觉得你很有水平,也不错!是不是?所以这个听经闻法可是非常重要,他会得到种种的比喻,种种的比喻。

  底下,“将此深心奉尘刹”:“深心”,就是菩萨所发的大悲心与菩提心,以此二种心甚深,故名为深心。“尘刹”,是十方微尘刹土。此言,阿难发愿,愿以所发无量之深心奉献于十方刹土,也就是愿至十方刹土修菩萨行,度化众生。

  “五浊恶世誓先入”:五浊为:

  (1)劫浊——此为五浊之总称,也就多总相,此总相无别体,以下四浊交凑,就是此劫浊之相。

  (2)见浊——你看到这个“见”,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就是观念的意思,看法、识心分别、知识性的领域,一切的学者都不能离开这个;修行,包括一切外道,都没有办法逃离这个知见上的浊。“浊”就是拥有自己的看法, 就是修行十年、二十年,也是着于知见,这个是很可怕的!见浊。兄弟姊妹为什么会吵架?吵得不可开交?就是看法不同。夫妻之间为什么会吵架?就是见浊,这个太可怕了!每一个人自己有自己的看法,自己有自己的执着,这个见浊是最可怕的东西,而且是刚强难化!

  众生依五恶见(五利使),而造诸恶业。五利使为:身见,开口闭口一定讲“我”。边见,诸位!这个边见跟身见是孪生兄弟,有身见就一定有边见,边见是讨论身见,就是人死了以后,到底是永远断灭呢?还是下辈子继续做人、做猪?边见。邪见就是邪恶之见,见取见、戒取见。这个邪见就是拨无因果;因为经典上解释得大同小异,有的稍微有一点不同。戒禁取见最主要的是说:自己认为自己的戒,哪一个宗教都认为自己的戒持得最好,戒禁取见。而且那种戒禁取见,非因计因,印度当时很多的外道,那个不是成就佛道的因、不是善因,他就把它误认为他们持的戒是最好的。那么见取见就是执着自己所看到的就是最好的,叫做见取见。以此五见令众生恶浊,故称见浊。所以这个世间没有一天不吵架,没有一个种族不对立的,这个见浊是非常可怕的!修行人尽量不要有太多自己的看法,一切的看法都是生灭无常,都空无自性。

  第(3)叫做烦恼浊——众生依五毒心(即五钝使)造诸恶业,而招感三灾,即是烦恼浊世之相。五钝使为:贪心、嗔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。以世有此等烦恼恶浊,所以称为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