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烦恼浊。
所以在座诸位!我们莫名其妙就会起烦恼,就是烦恼,莫名其妙就会起情绪的高低潮。
第(4)众生浊——以有如上之见浊及烦恼浊,故令众生浊恶,更揽五阴见、慢为体,此即是众生浊之相。这个慢很难断,证阿罗汉果了,还是有这个慢,习气太难断了!
第(5)命浊——由于以上三浊,故令众生福德减少,寿命短促,乃至减至十岁,寿命短促,即福薄之至也,故称为命浊。
“泥洹”:为涅槃之别译。义为无生,就是不生不灭。所以,这个泥洹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泥洹。
诸位!千万不要把大和尚往生了叫做涅槃,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!
“希更审除微细惑”:“审”,就是明了。
“微细惑”,就是微细的烦恼;有二种:一、三界之思惑,思、思惑就是修所断之惑,也就是断习气,这个思惑是先天性的,与生俱来的,有的人一出世,他就很聪明;有的人一出世,他就很笨。真的!你像一休禅师他就很聪明,日本那个一休禅师就非常聪明!他有一次碰到那个师父,反应也比较慢一点,有一次他的师父,有那个稀世之宝的泡茶的茶壶,很难得,因为日本也泡茶,日本有茶有道的——茶道。这一休禅师小时候很调皮,头脑又特别的好,他一出生就是头脑特别好!他有一次玩。。。把他的师父、上人的这个茶壶拿起来玩,不小心掉在地上,哇!糟糕了,摔破了!这个是整个日本没有几支,而且是那么高贵,稀世之宝,摔坏了,哇!惨了!那怎么办?他师父刚好从远处走过来,这个一休禅师小小年纪就赶快把它捡起来,把手放在背后,因为茶壶摔坏了,怕他上人看到。他的头脑转得特别快;师父就说:一休啊!你在这里做什么?他说:师父!我在这里思惟,不过有一个问题想问师父。师父就说:那你就说吧,你说说看,我再给你回答。一休和尚就说:请问师父!人是不是一定要死?他师父说:那当然要死了,人一生就一定要死啊!对不对?一休禅师就说:那有没有例外?他师父就说:不可能有例外啊,人一出生,到最后一定要死啊,动物、植物都一样,任何东西都会坏,一定要死,寿命一定会终了!他就把他的茶壶赶快拿出来,说:师父!你的茶壶寿终正寝!他的师父一下又想气,刚刚又讲过了,就说什么东西都会坏,自己讲的话,不能打自己嘴巴。他上人这个脸变脸了,一边走:被他骗了!好了!你看这个头脑这么好,哇!如果这么好的徒弟,碰到我啊,很简单,你打破了,是不是?我不责骂你,不会骂你,也不会打你,扣你单金,扣到那支茶壶。。。五十万扣五十万,看你还能有多聪明?敢把你师父的茶壶打破!我不用跟你讲那么多,扣单金!所以这个一休和尚头脑就好得不得了,好得不得了!
第二、出世之无明惑。三界的思惑还有出世的无明惑,当然是界外的。思惑为证阿罗汉时断;无明惑为成佛时断。因为在前面由于顿悟如来藏玄旨,而顿获法身,此为粗惑已破,然而细惑仍在,所以须更审除;细惑悉除,也就是证圣道。
“舜若多性可销亡”:“舜若多”,就是空。这是假设句,意为:即使空性会销亡。翻过来,780页,“舜若多”梵文为“Sunyata”。
“铄迦罗心无动转”:“铄迦罗”,又译为伐折罗,原义为金刚,此为坚固之义。此承上言,即使空性会销亡,我的金刚坚固之心愿也不会动摇退转。
义贯:
于是阿难“礼佛合掌”,因今已悟妙旨,故“得” 从前“未曾有” 之法喜境界!于开悟感动之余,即“于如来” 座“前”,承佛威神及自然流露而“说偈赞佛” 曰:
如来为“妙” 觉“湛” 然、“总持” 一切智、如如之“不动尊”,究竟一切坚固之“首楞严王” 为“世” 间“希有” 者。
如来“销” 除了“我亿劫” 以来迷真认妄之“颠倒想”,令我“不” 须“历” 经三大阿“僧祇” 劫之修证而得顿“获” 本具之“法身”。
“愿” 我“今” 速能“得” 佛“果” 菩提,而“成” 菩提“宝” 之“王”,于一切法得自在。自证以后“还” 以自所觉法而广“度如是恒沙” 之“众” 生。
我欲“将此” 菩提与悲愿二种 “深心” 回“奉” 十方微“尘刹” 土,利乐无量有情,“是则名为报” 答“佛” 慈悲摄引度化之深“恩”。诸位!我们学佛的人心存报佛恩,这个人思想、理念也就不会偏差到什么地方,父母的恩要报答,佛的恩更要报答,若不说法度众生,就无以报佛恩。因此我们护持正法,把正法推广是很重要的功课,对一个出家或在家人来讲,是非常重要的!
781页,“伏请世尊为” 我作“证明”,我今在佛前所发之大誓愿:即使是“五浊” 的“恶世” 我亦“誓” 愿率“先” 而“入” 其中,以度众生。
“如一众生” 尚“未成佛”,尚须人教导、护念加持,我“终不于此” 世自“取泥洹”,自得安乐。这很了不起,非常了不起的愿,但愿众生得离苦,不为自己求安乐,就是这个愿,太了不起了!
如来为具足智德、能破微细深惑之“大雄”、具能拔无明深根之“大力” (因为十力具足)、能与众生究竟安乐之“大慈” 及能拔众生死苦之大“悲” 者,“希” 求如来“更” 进一步“审除” 我“微细” 之无明“惑”。
而“令我” 及“早登” 至“无上” 大“觉” 之果证,而得“于十方” 世“界” 应机示现“坐道场” 转*轮、度众生。
自今为始,纵使“舜若多性” (空性)“可” 被“销亡”,而我如金刚坚固之“铄迦罗心” 亦决“无动” 摇退“转” (虚空有尽,我愿无穷;金刚坚固,我心亦然。)
翻过来,782页,
第三章、 审除细惑、开示三如来藏
第一节 陈述二深疑
经文:【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大威德世尊,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。”】
注释:
“富楼那弥多罗尼子”:佛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(论义第一)。其名之义为满慈子,以其母之名为“满慈”,满慈之子,故名为满慈子。(古印度人多以母名为名,例如舍利子亦然。)
还好我没有跟着母亲命名,要不然惨了,朗饲法师!这样就。。。上朗下饲,这样也是怪怪的!对不对?听起来也是怪怪的!
783页,“大威德”:“威”,以能折伏一切故有威;“德”,以能摄受一切众生故称德。所以这个威德,大威德只有佛!佛之威德无上,所以称为“大”。密教中有一尊明王称为大威德明王,为西方阿弥陀如来之明王,是为五大明王之一。
经文:【“世尊常推说法人中,我为第一。今闻如来微妙法音,犹如聋人,逾百步外聆于蚊蚋,本所不见,何况得闻?佛虽宣明,令我除惑,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。世尊,如阿难辈,虽则开悟,习漏未除。我等会中登无漏者,虽尽诸漏,今闻如来所说法音,尚纡疑悔。”】
784页,注释:
“犹如聋人,逾百步外聆于蚊蚋”:这个“聋人”,比喻二乘人。此意为:这个聋人在近处耳朵听不到的叫做聋人。聋人于近处尚且听不到,更何况于百步之外。
这个聋人,诸位!哪一种情形,聋人有什么好处?这哲学家讲的:先生结婚以后,要当作是聋人。就是结婚以后的男人,要在家里当作什么都没有听到,因为老婆会一直念。。。先生就会受不了,念。。。没事念到有事为止。所以结婚以后,先生当作聋人,就什么都听不到,日子就会好过一点!
“百步外”,喻二乘人距离第一义谛实理之远。“蚊蚋(ruì)”,喻如来藏深理,以其理甚为深密,非凡外权小所能觉知,故以为喻。
“如阿难辈,虽则开悟,习漏未除”:“习”,就是习气。“漏”,就是烦恼。所以我们称为有漏法,或者是无漏法,就是说有没有烦恼的意思,有漏法就是不究竟。富楼那之意为:阿难等人之悟,不是真悟;此盖二乘人执法为实,并我相昭然,且不知悟有深浅,以及初悟、究竟悟等之别。
“尚纡疑悔”:“纡”,就是绕。还是环绕在怀疑,绕。谓其心中之疑悔,仍纡绕不去。“疑”是指对今日所闻的大乘法生怀疑;“悔”,则是对昔日所爱念之小乘法生悔。以其心于实谛及权教之间尚未融通,故有此障难。
义贯:
“世尊常推”许“说法人”之“中”以“我为第一”。然而我“今”听“闻如来” 所开示的精“微” 奥“妙” 之“法音”,我则“犹如聋”耳之“人”,于“逾百步外” 之处“聆” 听“于蚊蚋” 之声;如来藏之深理,对我而言,“本所不见,何况得闻?佛虽” 已“宣明”万法即藏性,诸大圆融遍满之义,“令我除”去执心外实有之“惑”,然而我“今犹未详”解“斯义” 之“究竟”,而至于“无疑惑” 之境“地。世尊,如阿难辈”,闻佛妙示之后,“虽则” 已顿“开悟” 妙心,然其“习” 气诸“漏未除”。
所以在座诸位!有人一直问师父这个问题:请问师父!开悟跟见性有没有一样?
诸位!这个要站在解跟证的角度来讲是不一样的,开悟不等同见性;但是,站在究竟处来讲的话,究竟处来讲,开悟,悟到究竟,他就是见性,就是证量。所以这种东西要看心境的问题,不是在语言、文字里面讲。所以,开悟其实就是见性,见性就是开悟,现在问题就是留一个习气。所以在这里,开悟不等同有证量,就是这个问题。见性是见到不生不灭,还要分有没有究竟;你说佛有没有开悟?当然有啊!对不对?初住菩萨有没有开悟?当然是有啊!
那么就有人问了:请问师父!统统是开悟,是不是一样?
在这个《华严经》有一段的比喻,这个注解上还比喻得真是好啊,真是好!他就说:初住菩萨破无明,见法身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与佛的如来究竟之处是不是一样?这个问题就在这个地方。好!在这个《华严经》的注解里面,他就说:就像小孩子刚出生一样,小孩子刚出生,是不是人?说:是的,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