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煩惱濁。
所以在座諸位!我們莫名其妙就會起煩惱,就是煩惱,莫名其妙就會起情緒的高低潮。
第(4)衆生濁——以有如上之見濁及煩惱濁,故令衆生濁惡,更攬五陰見、慢爲體,此即是衆生濁之相。這個慢很難斷,證阿羅漢果了,還是有這個慢,習氣太難斷了!
第(5)命濁——由于以上叁濁,故令衆生福德減少,壽命短促,乃至減至十歲,壽命短促,即福薄之至也,故稱爲命濁。
“泥洹”:爲涅槃之別譯。義爲無生,就是不生不滅。所以,這個泥洹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泥洹。
諸位!千萬不要把大和尚往生了叫做涅槃,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!
“希更審除微細惑”:“審”,就是明了。
“微細惑”,就是微細的煩惱;有二種:一、叁界之思惑,思、思惑就是修所斷之惑,也就是斷習氣,這個思惑是先天性的,與生俱來的,有的人一出世,他就很聰明;有的人一出世,他就很笨。真的!你像一休禅師他就很聰明,日本那個一休禅師就非常聰明!他有一次碰到那個師父,反應也比較慢一點,有一次他的師父,有那個稀世之寶的泡茶的茶壺,很難得,因爲日本也泡茶,日本有茶有道的——茶道。這一休禅師小時候很調皮,頭腦又特別的好,他一出生就是頭腦特別好!他有一次玩。。。把他的師父、上人的這個茶壺拿起來玩,不小心掉在地上,哇!糟糕了,摔破了!這個是整個日本沒有幾支,而且是那麼高貴,稀世之寶,摔壞了,哇!慘了!那怎麼辦?他師父剛好從遠處走過來,這個一休禅師小小年紀就趕快把它撿起來,把手放在背後,因爲茶壺摔壞了,怕他上人看到。他的頭腦轉得特別快;師父就說:一休啊!你在這裏做什麼?他說:師父!我在這裏思惟,不過有一個問題想問師父。師父就說:那你就說吧,你說說看,我再給你回答。一休和尚就說:請問師父!人是不是一定要死?他師父說:那當然要死了,人一生就一定要死啊!對不對?一休禅師就說:那有沒有例外?他師父就說:不可能有例外啊,人一出生,到最後一定要死啊,動物、植物都一樣,任何東西都會壞,一定要死,壽命一定會終了!他就把他的茶壺趕快拿出來,說:師父!你的茶壺壽終正寢!他的師父一下又想氣,剛剛又講過了,就說什麼東西都會壞,自己講的話,不能打自己嘴巴。他上人這個臉變臉了,一邊走:被他騙了!好了!你看這個頭腦這麼好,哇!如果這麼好的徒弟,碰到我啊,很簡單,你打破了,是不是?我不責罵你,不會罵你,也不會打你,扣你單金,扣到那支茶壺。。。五十萬扣五十萬,看你還能有多聰明?敢把你師父的茶壺打破!我不用跟你講那麼多,扣單金!所以這個一休和尚頭腦就好得不得了,好得不得了!
第二、出世之無明惑。叁界的思惑還有出世的無明惑,當然是界外的。思惑爲證阿羅漢時斷;無明惑爲成佛時斷。因爲在前面由于頓悟如來藏玄旨,而頓獲法身,此爲粗惑已破,然而細惑仍在,所以須更審除;細惑悉除,也就是證聖道。
“舜若多性可銷亡”:“舜若多”,就是空。這是假設句,意爲:即使空性會銷亡。翻過來,780頁,“舜若多”梵文爲“Sunyata”。
“铄迦羅心無動轉”:“铄迦羅”,又譯爲伐折羅,原義爲金剛,此爲堅固之義。此承上言,即使空性會銷亡,我的金剛堅固之心願也不會動搖退轉。
義貫:
于是阿難“禮佛合掌”,因今已悟妙旨,故“得” 從前“未曾有” 之法喜境界!于開悟感動之余,即“于如來” 座“前”,承佛威神及自然流露而“說偈贊佛” 曰:
如來爲“妙” 覺“湛” 然、“總持” 一切智、如如之“不動尊”,究竟一切堅固之“首楞嚴王” 爲“世” 間“希有” 者。
如來“銷” 除了“我億劫” 以來迷真認妄之“顛倒想”,令我“不” 須“曆” 經叁大阿“僧祇” 劫之修證而得頓“獲” 本具之“法身”。
“願” 我“今” 速能“得” 佛“果” 菩提,而“成” 菩提“寶” 之“王”,于一切法得自在。自證以後“還” 以自所覺法而廣“度如是恒沙” 之“衆” 生。
我欲“將此” 菩提與悲願二種 “深心” 回“奉” 十方微“塵刹” 土,利樂無量有情,“是則名爲報” 答“佛” 慈悲攝引度化之深“恩”。諸位!我們學佛的人心存報佛恩,這個人思想、理念也就不會偏差到什麼地方,父母的恩要報答,佛的恩更要報答,若不說法度衆生,就無以報佛恩。因此我們護持正法,把正法推廣是很重要的功課,對一個出家或在家人來講,是非常重要的!
781頁,“伏請世尊爲” 我作“證明”,我今在佛前所發之大誓願:即使是“五濁” 的“惡世” 我亦“誓” 願率“先” 而“入” 其中,以度衆生。
“如一衆生” 尚“未成佛”,尚須人教導、護念加持,我“終不于此” 世自“取泥洹”,自得安樂。這很了不起,非常了不起的願,但願衆生得離苦,不爲自己求安樂,就是這個願,太了不起了!
如來爲具足智德、能破微細深惑之“大雄”、具能拔無明深根之“大力” (因爲十力具足)、能與衆生究竟安樂之“大慈” 及能拔衆生死苦之大“悲” 者,“希” 求如來“更” 進一步“審除” 我“微細” 之無明“惑”。
而“令我” 及“早登” 至“無上” 大“覺” 之果證,而得“于十方” 世“界” 應機示現“坐道場” 轉*輪、度衆生。
自今爲始,縱使“舜若多性” (空性)“可” 被“銷亡”,而我如金剛堅固之“铄迦羅心” 亦決“無動” 搖退“轉” (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;金剛堅固,我心亦然。)
翻過來,782頁,
第叁章、 審除細惑、開示叁如來藏
第一節 陳述二深疑
經文:【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“大威德世尊,善爲衆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谛。”】
注釋:
“富樓那彌多羅尼子”:佛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(論義第一)。其名之義爲滿慈子,以其母之名爲“滿慈”,滿慈之子,故名爲滿慈子。(古印度人多以母名爲名,例如舍利子亦然。)
還好我沒有跟著母親命名,要不然慘了,朗飼法師!這樣就。。。上朗下飼,這樣也是怪怪的!對不對?聽起來也是怪怪的!
783頁,“大威德”:“威”,以能折伏一切故有威;“德”,以能攝受一切衆生故稱德。所以這個威德,大威德只有佛!佛之威德無上,所以稱爲“大”。密教中有一尊明王稱爲大威德明王,爲西方阿彌陀如來之明王,是爲五大明王之一。
經文:【“世尊常推說法人中,我爲第一。今聞如來微妙法音,猶如聾人,逾百步外聆于蚊蚋,本所不見,何況得聞?佛雖宣明,令我除惑,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。世尊,如阿難輩,雖則開悟,習漏未除。我等會中登無漏者,雖盡諸漏,今聞如來所說法音,尚纡疑悔。”】
784頁,注釋:
“猶如聾人,逾百步外聆于蚊蚋”:這個“聾人”,比喻二乘人。此意爲:這個聾人在近處耳朵聽不到的叫做聾人。聾人于近處尚且聽不到,更何況于百步之外。
這個聾人,諸位!哪一種情形,聾人有什麼好處?這哲學家講的:先生結婚以後,要當作是聾人。就是結婚以後的男人,要在家裏當作什麼都沒有聽到,因爲老婆會一直念。。。先生就會受不了,念。。。沒事念到有事爲止。所以結婚以後,先生當作聾人,就什麼都聽不到,日子就會好過一點!
“百步外”,喻二乘人距離第一義谛實理之遠。“蚊蚋(ruì)”,喻如來藏深理,以其理甚爲深密,非凡外權小所能覺知,故以爲喻。
“如阿難輩,雖則開悟,習漏未除”:“習”,就是習氣。“漏”,就是煩惱。所以我們稱爲有漏法,或者是無漏法,就是說有沒有煩惱的意思,有漏法就是不究竟。富樓那之意爲:阿難等人之悟,不是真悟;此蓋二乘人執法爲實,並我相昭然,且不知悟有深淺,以及初悟、究竟悟等之別。
“尚纡疑悔”:“纡”,就是繞。還是環繞在懷疑,繞。謂其心中之疑悔,仍纡繞不去。“疑”是指對今日所聞的大乘法生懷疑;“悔”,則是對昔日所愛念之小乘法生悔。以其心于實谛及權教之間尚未融通,故有此障難。
義貫:
“世尊常推”許“說法人”之“中”以“我爲第一”。然而我“今”聽“聞如來” 所開示的精“微” 奧“妙” 之“法音”,我則“猶如聾”耳之“人”,于“逾百步外” 之處“聆” 聽“于蚊蚋” 之聲;如來藏之深理,對我而言,“本所不見,何況得聞?佛雖” 已“宣明”萬法即藏性,諸大圓融遍滿之義,“令我除”去執心外實有之“惑”,然而我“今猶未詳”解“斯義” 之“究竟”,而至于“無疑惑” 之境“地。世尊,如阿難輩”,聞佛妙示之後,“雖則” 已頓“開悟” 妙心,然其“習” 氣諸“漏未除”。
所以在座諸位!有人一直問師父這個問題:請問師父!開悟跟見性有沒有一樣?
諸位!這個要站在解跟證的角度來講是不一樣的,開悟不等同見性;但是,站在究竟處來講的話,究竟處來講,開悟,悟到究竟,他就是見性,就是證量。所以這種東西要看心境的問題,不是在語言、文字裏面講。所以,開悟其實就是見性,見性就是開悟,現在問題就是留一個習氣。所以在這裏,開悟不等同有證量,就是這個問題。見性是見到不生不滅,還要分有沒有究竟;你說佛有沒有開悟?當然有啊!對不對?初住菩薩有沒有開悟?當然是有啊!
那麼就有人問了:請問師父!統統是開悟,是不是一樣?
在這個《華嚴經》有一段的比喻,這個注解上還比喻得真是好啊,真是好!他就說:初住菩薩破無明,見法身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與佛的如來究竟之處是不是一樣?這個問題就在這個地方。好!在這個《華嚴經》的注解裏面,他就說:就像小孩子剛出生一樣,小孩子剛出生,是不是人?說:是的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