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】這一句就是答案,妄就是沒有實體性,它不是實在性的,不是如來藏性,藏性離塵有自體性,妄離塵無自體性。自然非實,【雲何有因?若有所因,自然有體,雲何名妄?】

  616頁,【自諸妄想,展轉相因,從迷積迷,以曆塵劫,雖佛發明。猶不能返。】

  這個是佛對衆生的一種悲哀的呼籲。衆生可憐到什麼程度?就是佛告訴他真理,他也回不過頭來。

  說:自諸妄想,這個妄想就是無始的妄想,從無始劫以來的妄想,展轉相因,從迷一直迷,一直迷到今天。以曆塵劫,塵點劫就是久遠劫,一粒沙當作一劫叫做塵,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劫,叫做塵劫,這個塵就表示一粒沙、一粒微塵,把一粒沙、一粒微塵當作一劫,你可想而知!雖佛發明,猶不能返,就像佛講經說法,仍然無法回歸自性。

  【此明妄因無始不可說。自諸妄想:即指無始妄想,妄上加妄,展轉相依,叁細四粗,後後依于前前;因即依也。惟無始妄想則無因,從迷積迷,上一迷字,即無始無明,迷上加迷,重重相續;下迷字,亦叁細四粗。此中有義當辨:】有義理應當分辨。【無始無明,與無始妄想,是一是二?當知無始無明,爲最初癡相(即不覺迷也);無始妄想,爲最初動相,】所以說一不對,說二還是不對,【非一非二。真心如海水,無明如風,妄想如水之動相。水本不動,因風而動,風相水相,不相舍離;】爲什麼不相舍離?你看到水在動,就知道有風,叫做不相舍離,難道風吹自己的風,水不會動?那怎麼叫做風呢?水會動,當然就是因爲風。所以,風相水相,不相舍離;【無明不覺,不離本覺,風動水動,相形而顯。水之動,因風而來;風之動,因水而見;故風動即水動,水動即風動;無明妄想,非一非二也。凡迷真處,即是無明,】凡是迷真,就是無明,凡是執、執相,相似相,凡是迷于真心之處,就是無明。【凡執似處,即是妄想。】諸位!這可要分,真處是細,相似處就是粗,比較粗糙的,就是妄想。【論雲:“不覺故心動。”不覺,是無始無明,心動,是無始妄想,】如果要論開始的話,無始無明,這是最先,妄動,這第二念,當然這個是同時。【同在一時,二者俱無初相可得,謂之無始。】

  【以曆塵劫者:正由妄想無明之惑,起業受報,故有六粗後二,】六粗的最後二相是什麼?背得起來嗎?叫做起業相、業系苦相。【由因感果,生死不休,經曆微塵劫數。雖佛種種發明,生死長縛,由于叁貪,】叁貪就是欲貪、盜貪、殺貪,所以諸位!這個貪是生死之根本。所以,這個“貪”絕對不是貪心的貪,你千萬不要弄錯了,你這個解釋太單調了。佛講的貪,那個貪是叁種貪:第一個,男女的淫欲,這個叫做欲貪,沒有辦法割舍。盜貪,這個是弱肉強食叫盜貪,再來就殺生的貪,羊死爲人,人死就羊,就殺,一直殺,就是殺,這是殺貪。欲貪、盜貪、殺貪,要照顧這個身體營養,就必需要殺,衆生嘛!由于叁貪,【業果相續,起自無明,無明乃由性覺必明,妄欲加明于覺體,以致從迷積迷。諸妄所因,因于無明,】佛也沒有能力返推說出無明來自何之因,(【佛不能返推無明之因。】)佛也沒有辦法!【何以故?以無明無因,】故不能說,【故不可說。】

  底下這個佛比喻還真是妙到極點!底下這個經文,佛他比喻妙,妙到極點,真是會說話的聖人!617頁,看看佛怎麼說?

  【如是迷因,因迷自有,識迷無因,妄無所依,尚無有生,欲何爲滅?得菩提者,如寤時人,說夢中事,心縱精明,欲何因緣,取夢中物?】

  你看到這一段就知道,佛真的是大聖人,他這個一比喻,你馬上就可以恍然大悟,了解妄無所依;同時就算你開悟了,你也講不出所以然。爲什麼?它本來就空啊!解釋一下這一段:

  如是這個迷的因,你一定要追究它嗎?說:因迷自有,它是因爲迷自己存在,這個“自有”就是存在。因爲它是妄,自己存在。如是這個迷因,我們爲什麼會迷?這個迷,因迷自有,因爲沒智慧。爲什麼沒智慧?就是沒智慧啊!那爲什麼沒有智慧?就是沒智慧啊!爲什麼會沒智慧?你到底要問幾次?就是沒智慧,就是迷嘛!這個這麼簡單!對不對?因迷自有,自己存在。

  識迷無因,如果了悟了這個迷本來就無因,妄無所依,爲什麼?妄因就是本來就沒有,因爲妄體本來就是空。諸位!妄體本空,妄因就本無,這八個字就是妄無所依,因爲它沒有體性的,它不是真實性的。對不對?它是暫時性的。什麼叫暫時性?譬如說我今天無明、沒有智慧,正因爲它是暫時性的,所以你有辦法去除它,你可以成佛,你總有一天會把無明除掉。對不對?你把無明除掉,迷就滅了,佛性就顯現了!所以這個妄體也是空,妄因本來就無,妄體也是空,所以妄無所依。

  尚無有生,稱妄,哪裏有生呢?說:尚無有生,欲何爲滅?就像虛空一樣,你說我們現在蓋一棟房子:我隔了這個房間,這個空間好大!諸位!這空間本來就存在,哪裏有因爲隔變成空間大?是不是?空間本來就有。是不是?好!你把房子拆開,空間也沒有滅,你也沒有因爲建築物隔開來,我産生個虛空。把建築物拆掉,虛空也沒有滅,虛空從來不生,虛空從來不滅,因爲虛空是無相。所以這個就是這樣子,, 真如自性本來就無生滅,相也是無生滅;但是因爲衆生妄動,見有生就有滅。所以這裏:尚無有生,欲何爲滅?這很清楚的告訴我們:妄其實是沒有生;那你有生,這個叫做妄動而生。所以,六祖不是到一個地方,人家講:是風動?還是幡動?是不是?幡動?還是風在動?就說:是風吹幡在動。不是!是幡自己在動。是風動。不是,是幡動。六祖講:是仁者心動,不是風動,也不是幡動,是仁者心動。喔!那你這個找到根源了,那你所有的迷、所有的茫,迷茫,就是因爲你妄動,這個妄動叫做識心分別,周遍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就是這樣。你心動,你就落入語言、文字、意識型態;心不動,真如就顯現,所以問題還是在心。所以妄無所依,尚無有生,欲何爲滅?

  底下,得菩提者,就是成佛得到菩提了,如寤時人,就像醒過來的人,佛陀就是醒過來的人。說夢中裏面的事,心縱精明,那個醒過來的人,這時候心是很精明的。欲何因緣,取夢中物,有沒有能力把夢中的東西拿出來?沒有辦法!諸位!妄本來就無因,你如何叫成佛、佛陀要把因拿出來給你看?沒有辦法,佛也是沒辦法的,佛也是沒辦法的!所以,如寤時人,說夢中事,心縱精明,欲何因緣,取夢中物?意思就是:妄因本來就妄,沒有什麼生跟滅,是妄動而有的,所以你拿不出來的。

  618頁,【此明妄體無生不可取。首句指法之詞,謂如是迷因。因迷自有句,不可作因迷生迷解;迷不生迷,雲何可說因迷自有?當連上句,謂如是妄因,正因迷惑,不了無因之故,常自成有,】所以說:迷本來就存在的。【非是實有,但似有而已。如前文所雲:昔本無迷,似有迷覺,昔日雖在迷之時,本來無迷可得,不過相似有一種,迷情妄覺也。識迷無因,妄無所依四句,若識得迷本無生因,則妄因本無,妄體亦空,故無所依,尚無有生妄之因可得,欲將何者,以爲滅乎?此言衆生在迷,迷本不生,諸佛修證,迷亦無滅,】爲什麼?迷本來就不存在,你只是體悟到說:就沒有啊!對不對?所以這個無字參得透,哇!能空,所亦是空。【以妄體本空故也。】

  【得菩提者:指諸佛已得無上菩提果者,長夜夢破,如醒夢寤時之人,說夢中事,其心縱然精明,能說夢中種種境界事物,欲將何者因緣,取夢中物以示人?以夢境本空,本無所有故。佛亦如是,五住夢破,如寤時人,叁智具足。】叁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叁智具足。一切智就是證空,道種智就是證有,一切種智就是中道。【如心精明,爲衆生說無明妄想,如醒人說夢,說雖能說,欲何因緣,取妄體以示人耶?】

  618頁,最後二行經文:【況複無因,本無所有,如彼城中演若達多,豈有因緣,自怖頭走?忽然狂歇,頭非外得,縱未歇狂,亦何遺失?】

  況複無因,本來就無所有,因爲自體本空。就像城中演若達多的精神病,精神妄出、妄動,哪裏有種種的因緣,諸位!頭本來就是不增減,哪裏有什麼因緣讓頭更得到?他狂奔的時候,頭還是在啊;他就是有一天醒過來的時候,頭也是不失。諸位!沒有增沒有減,就是如來藏性,有增減是緣起法,有能所是緣起;沒有增減,自性本空,當然就不屬于緣起法了。所以,《般若心經》裏面: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想行識等等,也沒有什麼增,也沒有什麼減,沒有增減,當然就不屬于因緣法了,所以演若達多,豈有因緣,自怖頭走?就是妄本無因。忽然狂歇,這個狂歇下來,狂心歇了,頭非外得,頭本來就沒有得啊,因爲他本來就沒有失,也沒有得。我們真如自性也是這樣子,從來沒有失,成佛也沒有得,只是你有沒有發現而已。頭非外得。縱未歇狂,亦何遺失?縱然你沒有止息這個狂,那個頭亦何遺失?加二個字更清楚:“其頭”亦何遺失,那個頭從來就沒有失。說:縱未止息,狂、妄狂、狂心,他的頭也什麼時候遺失過呢?其頭亦何遺失?

  619頁,注釋:【況字取上夢喻。夢中之物,尚不能取,況複妄想本來無因,妄體本無所有;上句妄因本空,次句妄體亦空,欲索其因,豈可得乎? 如彼城中,演若達多,豈有因緣,自怖頭走,此以無因,自生怖畏。失頭狂走,合妄因本空。忽然狂歇,知頭宛在,並非從外所得,縱使未曾歇狂,正在狂走覓頭之時,其頭亦何嘗有所遺失耶?】諸位!你現在在做衆生,我們的佛性從來沒有遺失。【合妄體亦空,以頭喻真,以狂喻妄。交光法師雲:設使其頭真有得失,不名爲狂;】爲什麼?真的失去頭,去找頭來,就不叫做狂了。正因爲頭並無所得,沒有得失,才叫做狂,因爲頭並沒有得跟失,它叫做狂,狂就是有種種因緣了。是不是?設使其頭真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