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间,经文:【佛告富楼那:汝虽除疑,余惑未尽,吾以世间,现前诸事,今复问汝:】

  解释一下,说:佛告富楼那:你虽然除掉了前面所怀疑的万法生续之因,听到了不空藏,从真起妄,随染所成,这个疑惑已经除了,还有五大圆融也除了。那么现在呢?余惑,这个余惑是什么意思?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妄因之惑,还搞不清楚,叫做余惑。余惑就是最微细的法执未尽,毕竟富楼那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。所以这个《楞严经》,诸位!听不懂是很正常的,证阿罗汉果的富楼那都听不懂了,初果的阿难就更不用讲了!是不是?这余惑未尽,这个惑就可不是粗惑了,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妄因是什么?吾以世间,现前诸事,今复问汝。所以佛陀善于说法,用比喻让他领悟。

  看注解,【汝虽除疑者:】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就是【以满慈一疑万法生续之因,闻说不空藏,从真起妄,随染所成,其疑已除;二疑五大圆融之故,闻说空不空藏,譬如太虚空,体非群相,而不拒彼诸相发挥,虚空为明暗所依,不为明暗所变,观相元妄,不倾夺,则诸碍何成?】为什么虚空为明暗所依呢?明也在虚空,暗也是在虚空,所以虚空为明暗所依,不为明暗所变。诸位!真如、如来藏性,为一切根、尘、识十八界所依,不为一十八界所变、所影响。如果你能够体悟到这一点,观相元妄,不倾夺,则诸碍何成?就自然就释怀了。【观性元真,能合融,则万用齐妙!其疑亦除。复知自己与佛,宝觉真心,无二圆满,则大疑已除。余惑未尽者:尚余妄因之惑未尽,不达妄元无因,】这个是在找无始无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?【故欲强索,而拟奋修以断也。佛欲拔其疑根,特引事为喻,】用比喻来解说,【令得即喻知法,】诸位!这个就是佛善说法要,即喻知法,就是一个很会讲经弘法的人,是很懂得比喻的,那就像佛陀一样,佛陀很会比喻,而且佛陀的比喻又是完全恰到好处!【故曰: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之中,乃举一事,今复问汝:】

  615页,经文:【汝岂不闻?室罗城中,演若达多,忽于晨朝,以镜照面,爱镜中头,眉目可见;嗔责已头,不见面目,以为魑魅,无状,狂走。于意云何?此人何因,无故狂走?富楼那言:是人心狂,更无他故。】

  解释一下,说: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?在我们这个人多的室罗筏城当中,有一个精神病的,叫做演若达多,忽然早上起来,用镜子来照这个脸;这里要热别注意,以前的镜子,跟我们现在的镜子(水银镜子)不一样的,以前都是用铜磨一磨,让它亮一亮;要不然就是用水,或者是用会反光的,绝对不是用现在哪那么好的?我们这个水银一照,是不是?现在哪一个人浴室、厕所里面没有镜子?所以这二千五百年前那个以镜照面,这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,以前的那种镜子跟我们镜子差太多了!

  爱镜中头,哇!这镜子显现的头,嗯!眉目可见,在镜子里面,可以看到自己的眉毛、眼睛,都看得很清楚!他结果,手按这里,(师父手按己头)嗔责已头,就在这里:哎呀!我这个头,为什么这里看不到自己的脸?为什么一定要照镜子才看到自己的脸?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,没有镜子现前,他说:奇怪!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啊?这里怎么看到自己的脸?当然是精神病才会这样子嘛!所以,嗔责已头,不见面目,这头顶怎么看得到自己的脸?不见面目,哇!就发狂了!

  以为魑魅,魑魅就是山中会害人的精怪。无状狂走;没有任何原因;这个在解释无始无明,无状狂走,这个“状”就是因,无因狂走,无始无明就是这样,就是无因,找到因了,那个狂就停止了。所以迷不生迷,悟也不生迷,就是这个道理。无始无明怎么来的?就是无始无明啊,没有东西可以来跟去,它只是妄,妄没有真正的来,所以方便说有无始无明。为什么?无明、无始无明既是妄,哪有真?不是真,就不能讲它真的存在,它没有实体性,这个观念你弄清楚了吧?无始无明是妄,妄本无因,所以它不是实体性的,所以无始无明它本来就是无因。

  说:无状狂走,于意云何?此人何因,无故狂走?这个人为什么?是以什么因缘无故而狂走?

  富楼那言:嗯!这个人很简单啊,是人心狂,更无他故。这个证阿罗汉果的人在回答,四个字就马上解决问题了。是人心狂,就是这样子。一个人为什么会变众生?就是心无明啊,迷惑颠倒。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?因为迷惑颠倒,不知道人生、宇宙还有更高一层的佛理,人生究竟的解脱之处,有碰到也不愿意进来,进来的时候发现那么深,也很难理解;但是还是要一步一步来,也要一步一步来。

  经典里面讲:有顿根还有钝根,此顿非彼钝,一个是顿悟的顿,一个是钝根,很差的钝。所以修学佛道的人,诸位!有的要经过百千万劫,就像爬楼梯一层。。。爬到台北101,所以上根利智的那个顿,修行就像坐电梯,就像六祖,顿悟!根利的人坐电梯,根差的人爬楼梯;但是还不错,还会懂得爬楼梯,有的连楼梯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。还不错!所以诸位!你摸摸良心,你现在是在坐电梯?还是在爬楼梯?还是爬比较实在,(笑)如果是坐电梯,你就不会坐在楼下了,坐电梯代表疾速便成就了!对不对?所以,每一个人的宿世的根器还是不一样的。对不对?像我一开始看这个,二十多岁的时候,看这个《楞严经》,哇!不知所云,刚初学佛法的时候,真的不知所云。慢慢的慢慢的再看,在台中的南普陀佛学院,就跟广化律师请假去看七天七夜,那是第一次,生平当中看第一次,全部看完,还是有很多地方疑惑,就搁着。在三十二岁的时候阅读这个《六祖坛经》,忽然大悟:一切法原来无生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完全本来你就是具足、你就是佛啊!所以看到这个六祖,喔!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子。再慢慢后来再去道场再讲,为比丘讲《楞严经》,再来讲堂又讲《楞严经》,那么今天来讲,五十多岁了!说:师父!您五十多岁,看不出来。大家都这样讲啦!对啊!五十多岁了!为什么这时候要讲?因为不讲会死人啊,五十多了,再乘以二就一百一了,没有机会再讲了!所以你们听到师父这个《楞严经》,也可能是这一辈子,这一次讲完了。要不然就看这些徒弟了,看法无师将来十年或者是十五年后,看他老人家,因为他身体比我壮,看他老人家要不要发大心,讲一讲《楞严》?就是这样子,要不然师父这一辈子可能讲这一次,不太可能会讲第二次。如果会讲的话,就不是讲这一本,如果会讲的话,就会讲《楞伽经》,这《楞严》跟《楞伽》如果全部讲完了,那个佛教就不得了,就会强盛到极点!这二本经典,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的最难、最精要的,如果下一次要讲,就不是讲《楞严》,就是要讲《楞伽经》。有的人很不知足,听完了这一部经以后,他就写信来:麻烦师父讲《大智度论》。还没讲《大智度论》,又有一个写信来:麻烦师父讲《瑜伽师地论》。然后又有人写信来:麻烦师父讲《成唯识论》。再有人写信来:麻烦师父讲《华严》。所以说你看这个众生的信,如果要真正的满他愿,我十辈子都讲不完,十辈子都讲不完!没有办法,一个法师的生命有限嘛!对不对?

  接下来,615页,注解:【此举喻辨定。故问之曰:汝岂不闻,室罗城中,有此一人,名演若达多,】这个精神病的,【译云祠接,】祠接就是奉事祖先,或者是先贤烈士的庙,叫做祠。【父母祷神祠而生,故以名焉。忽于晨朝,以镜照面,爱镜中头,眉目可见,反嗔自己之头,为何不见面目,以为是魑魅(是山泽之鬼),无状狂走。所引此事,但取此句为喻。以狂走喻无明,最初一念妄动,无故喻无明无因,故问满慈,在汝之意云何?此人何因,无故狂走?答曰:是人心狂,乃是自心无故发狂,】自心喔,注意看这六个字:自心无故发狂,没有原因,【更无其他事故。】所以妄本无因,就是这个道理。【无状无故,即是无因,佛欲其自审自悟,即喻知法也。】所以,无始无明妄性本空,它没有实体性的,如何论断它有开始?如何论断它有结束?如何论断它的存在?它根本就是空中花,它根本就不是实在的东西。

  【卯二 以法合喻】

  【佛言:妙觉明圆,本圆明妙,既称为妄,云何有因?若有所因,云何名妄?】

  哎呀!佛陀真是伟大,几句就解决了。解释一下:佛言:这个妙觉,这个觉就是宝觉的真心,妙明妙圆,本圆明妙,既称为妄,云何有因?诸位!妄为什么没有因?因为它没有实体性,没有实体性。说:既称为妄,云何有因?若有所因,云何名妄?如果有所因,云何名妄?

  好!诸位!再举一个例子,譬如说刚结婚的人,或者是小姐,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想说:哎呀!我将来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小朋友,一定会很可爱,我要去买童装,我要跟他治装!然后就想。。。她还没有生孩子就想。。。这个是什么?这个是妄,还没有结婚嘛!是不是?妄有什么因?没有啊!她就自己想啊,自己想。好!若有所因,找到因了,云何名妄?真的,有一天她真的去买童装了,你就知道她怎么样?已经有小朋友了,这个就不是妄因了,这个是真的找到因了,这个童装真的可以穿得上了。这个是举个例子,云何名妄?

  616页,【此以无明无因,合喻中】在比喻当中,【无状狂走,故上解云:但取此句为喻,以法中并无他义,不必勉强配合。此段直标无因,前二句举所依真。妄依真起,真虽为妄所依,真本不生妄。】

  【妙觉圆明,本圆明妙者:觉即宝觉真心,具足妙明圆三义,】又是妙,又是明,又是圆,这三个字,三种义理,既妙且明又圆,叫做妙、明、圆,哇!最好的名词统统用完了!【亦即一心三藏。妙为寂体,不立一法,属空藏;明为照用,遍现诸法,属不空藏;圆为体用双彰,寂照互具,圆融无碍,属空不空藏。此三藏是本来心,故三义皆本然,曰本圆、本明、本妙,不假修为,本来无妄。】

  【 既称为妄四句,既称(名也)为妄,自然非实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