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道你的程度了,没有水准啊,你佛法讲不出所以然,你本身也不懂,一天到晚就忙这个事情。看到这个佛教很让人痛心,可是也很无奈!对不对?为什么?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,他也没有违反佛教、没有违反国家的法令,也没有杀人放火啊!也没有违反国家的法令,那你怎么样去说是纠正他?这个事情就变成一种自觉、一种自发。我们必需讲清楚:经忏本身不是坏事,要看你这个发心,相都是虚妄的东西,问题在你这一颗心是发的是什么心?所以每天跟钱搞在一起,到最后,出家的心中就不是佛了,他出家,一碰到,他这钱的数目就跑出来,而被感染了,而被腐蚀了道心,而自己没有办法觉悟。所以讲到这个很感伤,我也无能为力,只能教育有缘的比丘,还有这一些在家护法居士大德,用正知正见、佛的正见,来好好的领悟佛的心是什么。
我刚刚讲的那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:佛法是为活人而设立的一个宗教,不是为死人。往生以后,佛。。。那也是当然同情、怜愍,叫活着的人看往生的人:将来你一定有一天会躺下去,就会像他!让你自己警惕你自己,是这样子的。所以你看,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,什么时候为亡者?对不对?释迦牟尼佛说法,难道不是跟比丘、跟活着的居士这样讲经说法吗?难道跑到坟墓去啊?没有一个比丘、没有一个护法居士,难道跑到坟墓去啊?这样你就很清楚,佛的一生一世,他的示现,就是回归当下,就是你活着就是要受益,不要忘记佛的用心良苦,不能一直等,等到我说等临命终那一刹那。对不对?那你怎么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事情?你现在把心性弄懂,好好的修行,临命终不是更有把握吗?不是更好吗?为什么拒绝佛陀的智慧呢?为什么拒绝现在就要受用呢?何以这么愚痴?为什么?
611页,第四行,【佛心海印三昧发光,大用现前,照破诸妄,复本心源,证极无上菩提,照见九界众生,同具佛之知见。汝暂举心,尘劳先起者:指满慈及凡、外二乘,虽然同具藏心,含藏妙用,无有妙智,不发妙用,暂一举心,即随举一念,分别诸法,皆在心外,皆为实有,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。起即发也。】
611页,中间经文:【由不勤求,无上觉道,爱念小乘,得少为足。】
这一句就是最大的佛的警惕!“由”就是因为,因为不勤求,碰到困难的,听不下去,实在是弄不懂,没办法了!佛教这么简单的话,哪什么叫做最上乘的?佛教就是这么不简单!所以有的居士听了这个《楞严经》以后,他说:喔!师父!这个实在太难,实在是听不懂,听不懂!不过师父您放心!我说:放什么心?我一定会来坐在您前面,就这样与您相视也好。也不错,也不错!
由不勤求,无上觉道,爱念小乘,得少为足。得少为足就是裹足不前,得少为足就是对于无上的佛道没办法,所以,得到一点点叫做安慰奖,没办法中大乐透第一特奖,中一个二百块的安慰奖也不错。就是这样:哎呀!佛祖那个境界太高了,太高了!佛祖的这个境界太高了,没办法,我就念二三句佛,能够来坐在师父您面前,听得懂不懂《楞严经》,从头坐到尾算是不错了!师父!您应该给我一个安慰奖。真的!叫做得少为足。
【此推究不发妙用,而发尘劳之因。由即因也,因发心之初,不发勤求无上菩提之心。梵语菩提,】中国话叫做觉道,(【此翻觉道,】)【大觉世尊,所证之佛道。但爱念小乘,易修易证,厌苦断集,】这个“集”就是贪嗔痴,集贪嗔痴,所以有一切的苦。所以我们了解世间的苦,苦从哪里来?很简单,苦从贪嗔痴、杀盗淫而来。诸位!这六个字就包括一切苦统统在里面。【慕灭修道;】这个苦要灭掉,所以我要修三十七道品。【纵汝修成漏尽无学,具足六神通,而得一切智,但属化城伪宝,】伪宝不是真宝。【萤光小智,】就像萤火虫的光。对不对?佛的光像太阳的光,我们看到萤火虫一点点的光,就认为:我有光了,不错了!【汝等便自得少为足,所以无妙智,不能发妙用,与琴瑟等,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者,何以异也?初正答次问竟。】
好!翻过来,612页,
【丑二 兼释转难 (分二) 寅初 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 二 如来拂深情而示顿歇 今初】
【富楼那言:我与如来,宝觉圆明,真妙净心,无二圆满。而我昔遭无始妄想,久在轮回,今得圣乘,犹未究竟;世尊诸妄,一切圆灭,独妙真常。】
好!这个是富楼那赞叹佛,这一段文字很简单,我们看下去,看注解:
【满慈闻前,万法生续,起于无明,故欲求索无明之因,而拟奋修以断之。不知诸妄尚可推究其因,惟此无明,为诸妄根本,更无所因。前于迷人,】迷惑的人。【惑南为北文中,佛已与开示,此迷(即无明)无本,】没有本,你找不到这个根。【性毕竟空,满慈尚犹未了,再此询问。按满慈之意,因被佛责,由不勤求无上菩提,爱念小乘,得少为足,故今回小向大,】回小乘向大乘,诸位也必需要这样子,要以最究竟的佛道,来设定自己的目标,不可以得少为足,要回小向大。【欲索妄因,】想要探求这个妄因。【拔本塞源,】这个“塞”就是障碍,“源”就是根源,要拔掉所有一切本来障碍的根源。【以期究竟圣乘也。】
【富楼那言,我与如来者:是就己与佛对论,真心平等,例知诸佛众生,亦复无二。宝觉圆明,真妙净心者:即前佛云宝觉真心,此加圆明妙净,四义而已。本觉真心,喻如摩尼宝珠,故称宝觉;其体圆满清净,一尘不染,仍属空藏;其用明照洞澈,一法不遗,仍属不空藏;妙则双照空有】双照空有就是即空即有,【二边,】有就是不空。在这里要活看,即空即有就是即空也即不空,叫做即空即有,双照空有二边。【净则双遮】“遮”就是止,停止的止。【空有】这个空有就是非空非有。【二边,仍属空不空藏。此一心三藏,我与如来,无二圆满,无高无下,不增不减,生佛平等也。】
613页,第二行,【而我昔遭无始妄想,久在轮回者:此叙久迷,昔指过去时,最初从真起妄,竟遭无始妄想所误。无始妄想,即无明也。以无明曰迷,亦曰痴,若言无始无明,即最初痴相,若言无始妄想,即迷中动相。】动就是指妄动之相,讲无始无明,那个是痴相;无始妄想,这是妄动之相,稍微有一点不同。【满慈小乘,但知六识,安知无始无明妄想?因闻佛答忽生文中,说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,由此妄明之无明,妄觉之妄想,即根本妄想,妄上加妄,故有世界、众生、业果之忽生。久在轮回:则领上众生业果二相续之文,以是因缘,众生相续,以是因缘,经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】
【今得圣乘,犹未究竟者:今生何幸,得逢如来,依法修学,而证圣乘。此即四果无学,有余涅槃,】有余依就是不究竟,这个少一个字:有余“依”,依靠的依,我执断了,法执还没有断,所以叫做有余依,还有依,还有存留这个惑。所以有余依涅槃,【无明全在,犹未至无余涅槃,】无余涅槃就是佛果,就是【究竟果觉也。】
【世尊诸妄,一切圆灭,独妙真常者:诸妄指妄惑,妄业、妄报,】为什么讲妄?全部都是不实在的,起惑的无明不实在的;造业的时候也不实在,因为业无体性嘛;果报也本空,所以,妄惑、妄业、妄受苦报。可是问题出来了,在凡夫位来讲,就是什么都是实在的,你今天受苦是不是实在的?苦啊,苦啊,断手啊、断脚啊!是不是?开车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!是不是?动不动冤家找上路来!是不是?二个夫妻一天到晚吵架,苦不苦?苦!跟不喜欢的人结婚,苦不苦?苦!跟一个兄弟,出世以后就变成兄弟,为了分那一点点财产,杀死了对方,苦不苦?苦!这世间没有一样不苦的,虽然是妄,可是就众生位来讲,它可是实在性的东西。是不是?肚子痛就是肚子痛;头痛,大家都有头痛过,全世界的医生就讲:头痛原因百千种,任何东西、事情都会引起头痛,头最敏感了!是不是?没有睡觉、睡不好,头痛;胃痛太严重,引起头痛;高血压,高血压头痛;营养不良,营养不良头痛。电视看太久了,头痛;书读得太多了,头痛;晚上睡不着,头痛,就是这样,营养不良,头晕脑胀,也会头痛,所以这个头痛,什么都头痛。所以医生,头痛找不到原因,没有一定的原因。诸妄是指妄惑、妄业、妄受苦报。【三障圆灭无余,即涅槃断果;独得妙觉真心,惑净智圆,真常不变,即菩提智果。此即与佛对论。论本,】就是久远劫来,或者是究竟处。本,如果论到究竟处,或者久远劫来,【则宝觉真心,】跟佛其实是【无二】其实是【圆满;论迹,】“迹”就是今生今世的示现,这一辈子来讲的叫做迹,论今天,就以今生今世来论断叫做迹,则有余涅槃跟究竟涅槃是差很多的,差很大的!是不是?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是差。【则有余】、【究竟,】“有余”这是指有余涅槃;“究竟”是指究竟涅槃,这个千万要分清楚,没有一种名词叫做有余究竟的,你千万不要弄错了!傻乎乎的,光是拿着笔,也不知道要做笔记,因为看不懂啊,他还以为有一个名词叫做有余究竟呢!【相隔悬殊,无非无明细惑之所为障也。】无明之细惑所造成的,所以这个细惑就很难了!
613页,最后一行,经文:【敢问如来:一切众生,何因有妄,自蔽妙明,受此沦溺?】
614页;因为文字很简单,师父就不解释。
说:【此正索妄因,承上宝觉真心,生佛无二。敢问如来,十方一切众生,何因有此无始妄想,自蔽妙净圆明,三如来藏之真心,受此久在轮回之沦溺,竟与如来本来无二者,歧而为二耶?】这个“歧”就是分叉的意思。为什么我们跟佛一样的究竟圆满不二的体性,现在佛却那么的伟大、那么的究竟、那么的自在,神通妙用,我们一点都发不出来!为什么?这个是【初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竟。】
底下是【寅二 如来喻无因而示顿歇 (分四) 卯初 喻明无因 二 以法合喻 三 示令顿歇 四 结喻非失 今初】
614页中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