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道你的程度了,沒有水准啊,你佛法講不出所以然,你本身也不懂,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。看到這個佛教很讓人痛心,可是也很無奈!對不對?爲什麼?沒有一個特定的規範,他也沒有違反佛教、沒有違反國家的法令,也沒有殺人放火啊!也沒有違反國家的法令,那你怎麼樣去說是糾正他?這個事情就變成一種自覺、一種自發。我們必需講清楚:經忏本身不是壞事,要看你這個發心,相都是虛妄的東西,問題在你這一顆心是發的是什麼心?所以每天跟錢搞在一起,到最後,出家的心中就不是佛了,他出家,一碰到,他這錢的數目就跑出來,而被感染了,而被腐蝕了道心,而自己沒有辦法覺悟。所以講到這個很感傷,我也無能爲力,只能教育有緣的比丘,還有這一些在家護法居士大德,用正知正見、佛的正見,來好好的領悟佛的心是什麼。
我剛剛講的那一句話是非常重要的:佛法是爲活人而設立的一個宗教,不是爲死人。往生以後,佛。。。那也是當然同情、憐愍,叫活著的人看往生的人:將來你一定有一天會躺下去,就會像他!讓你自己警惕你自己,是這樣子的。所以你看,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,什麼時候爲亡者?對不對?釋迦牟尼佛說法,難道不是跟比丘、跟活著的居士這樣講經說法嗎?難道跑到墳墓去啊?沒有一個比丘、沒有一個護法居士,難道跑到墳墓去啊?這樣你就很清楚,佛的一生一世,他的示現,就是回歸當下,就是你活著就是要受益,不要忘記佛的用心良苦,不能一直等,等到我說等臨命終那一刹那。對不對?那你怎麼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事情?你現在把心性弄懂,好好的修行,臨命終不是更有把握嗎?不是更好嗎?爲什麼拒絕佛陀的智慧呢?爲什麼拒絕現在就要受用呢?何以這麼愚癡?爲什麼?
611頁,第四行,【佛心海印叁昧發光,大用現前,照破諸妄,複本心源,證極無上菩提,照見九界衆生,同具佛之知見。汝暫舉心,塵勞先起者:指滿慈及凡、外二乘,雖然同具藏心,含藏妙用,無有妙智,不發妙用,暫一舉心,即隨舉一念,分別諸法,皆在心外,皆爲實有,故發塵勞,有世間相。起即發也。】
611頁,中間經文:【由不勤求,無上覺道,愛念小乘,得少爲足。】
這一句就是最大的佛的警惕!“由”就是因爲,因爲不勤求,碰到困難的,聽不下去,實在是弄不懂,沒辦法了!佛教這麼簡單的話,哪什麼叫做最上乘的?佛教就是這麼不簡單!所以有的居士聽了這個《楞嚴經》以後,他說:喔!師父!這個實在太難,實在是聽不懂,聽不懂!不過師父您放心!我說:放什麼心?我一定會來坐在您前面,就這樣與您相視也好。也不錯,也不錯!
由不勤求,無上覺道,愛念小乘,得少爲足。得少爲足就是裹足不前,得少爲足就是對于無上的佛道沒辦法,所以,得到一點點叫做安慰獎,沒辦法中大樂透第一特獎,中一個二百塊的安慰獎也不錯。就是這樣:哎呀!佛祖那個境界太高了,太高了!佛祖的這個境界太高了,沒辦法,我就念二叁句佛,能夠來坐在師父您面前,聽得懂不懂《楞嚴經》,從頭坐到尾算是不錯了!師父!您應該給我一個安慰獎。真的!叫做得少爲足。
【此推究不發妙用,而發塵勞之因。由即因也,因發心之初,不發勤求無上菩提之心。梵語菩提,】中國話叫做覺道,(【此翻覺道,】)【大覺世尊,所證之佛道。但愛念小乘,易修易證,厭苦斷集,】這個“集”就是貪嗔癡,集貪嗔癡,所以有一切的苦。所以我們了解世間的苦,苦從哪裏來?很簡單,苦從貪嗔癡、殺盜淫而來。諸位!這六個字就包括一切苦統統在裏面。【慕滅修道;】這個苦要滅掉,所以我要修叁十七道品。【縱汝修成漏盡無學,具足六神通,而得一切智,但屬化城僞寶,】僞寶不是真寶。【螢光小智,】就像螢火蟲的光。對不對?佛的光像太陽的光,我們看到螢火蟲一點點的光,就認爲:我有光了,不錯了!【汝等便自得少爲足,所以無妙智,不能發妙用,與琴瑟等,無妙指不能發妙音者,何以異也?初正答次問竟。】
好!翻過來,612頁,
【醜二 兼釋轉難 (分二) 寅初 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 二 如來拂深情而示頓歇 今初】
【富樓那言:我與如來,寶覺圓明,真妙淨心,無二圓滿。而我昔遭無始妄想,久在輪回,今得聖乘,猶未究竟;世尊諸妄,一切圓滅,獨妙真常。】
好!這個是富樓那贊歎佛,這一段文字很簡單,我們看下去,看注解:
【滿慈聞前,萬法生續,起于無明,故欲求索無明之因,而擬奮修以斷之。不知諸妄尚可推究其因,惟此無明,爲諸妄根本,更無所因。前于迷人,】迷惑的人。【惑南爲北文中,佛已與開示,此迷(即無明)無本,】沒有本,你找不到這個根。【性畢竟空,滿慈尚猶未了,再此詢問。按滿慈之意,因被佛責,由不勤求無上菩提,愛念小乘,得少爲足,故今回小向大,】回小乘向大乘,諸位也必需要這樣子,要以最究竟的佛道,來設定自己的目標,不可以得少爲足,要回小向大。【欲索妄因,】想要探求這個妄因。【拔本塞源,】這個“塞”就是障礙,“源”就是根源,要拔掉所有一切本來障礙的根源。【以期究竟聖乘也。】
【富樓那言,我與如來者:是就己與佛對論,真心平等,例知諸佛衆生,亦複無二。寶覺圓明,真妙淨心者:即前佛雲寶覺真心,此加圓明妙淨,四義而已。本覺真心,喻如摩尼寶珠,故稱寶覺;其體圓滿清淨,一塵不染,仍屬空藏;其用明照洞澈,一法不遺,仍屬不空藏;妙則雙照空有】雙照空有就是即空即有,【二邊,】有就是不空。在這裏要活看,即空即有就是即空也即不空,叫做即空即有,雙照空有二邊。【淨則雙遮】“遮”就是止,停止的止。【空有】這個空有就是非空非有。【二邊,仍屬空不空藏。此一心叁藏,我與如來,無二圓滿,無高無下,不增不減,生佛平等也。】
613頁,第二行,【而我昔遭無始妄想,久在輪回者:此敘久迷,昔指過去時,最初從真起妄,竟遭無始妄想所誤。無始妄想,即無明也。以無明曰迷,亦曰癡,若言無始無明,即最初癡相,若言無始妄想,即迷中動相。】動就是指妄動之相,講無始無明,那個是癡相;無始妄想,這是妄動之相,稍微有一點不同。【滿慈小乘,但知六識,安知無始無明妄想?因聞佛答忽生文中,說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,由此妄明之無明,妄覺之妄想,即根本妄想,妄上加妄,故有世界、衆生、業果之忽生。久在輪回:則領上衆生業果二相續之文,以是因緣,衆生相續,以是因緣,經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】
【今得聖乘,猶未究竟者:今生何幸,得逢如來,依法修學,而證聖乘。此即四果無學,有余涅槃,】有余依就是不究竟,這個少一個字:有余“依”,依靠的依,我執斷了,法執還沒有斷,所以叫做有余依,還有依,還有存留這個惑。所以有余依涅槃,【無明全在,猶未至無余涅槃,】無余涅槃就是佛果,就是【究竟果覺也。】
【世尊諸妄,一切圓滅,獨妙真常者:諸妄指妄惑,妄業、妄報,】爲什麼講妄?全部都是不實在的,起惑的無明不實在的;造業的時候也不實在,因爲業無體性嘛;果報也本空,所以,妄惑、妄業、妄受苦報。可是問題出來了,在凡夫位來講,就是什麼都是實在的,你今天受苦是不是實在的?苦啊,苦啊,斷手啊、斷腳啊!是不是?開車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!是不是?動不動冤家找上路來!是不是?二個夫妻一天到晚吵架,苦不苦?苦!跟不喜歡的人結婚,苦不苦?苦!跟一個兄弟,出世以後就變成兄弟,爲了分那一點點財産,殺死了對方,苦不苦?苦!這世間沒有一樣不苦的,雖然是妄,可是就衆生位來講,它可是實在性的東西。是不是?肚子痛就是肚子痛;頭痛,大家都有頭痛過,全世界的醫生就講:頭痛原因百千種,任何東西、事情都會引起頭痛,頭最敏感了!是不是?沒有睡覺、睡不好,頭痛;胃痛太嚴重,引起頭痛;高血壓,高血壓頭痛;營養不良,營養不良頭痛。電視看太久了,頭痛;書讀得太多了,頭痛;晚上睡不著,頭痛,就是這樣,營養不良,頭暈腦脹,也會頭痛,所以這個頭痛,什麼都頭痛。所以醫生,頭痛找不到原因,沒有一定的原因。諸妄是指妄惑、妄業、妄受苦報。【叁障圓滅無余,即涅槃斷果;獨得妙覺真心,惑淨智圓,真常不變,即菩提智果。此即與佛對論。論本,】就是久遠劫來,或者是究竟處。本,如果論到究竟處,或者久遠劫來,【則寶覺真心,】跟佛其實是【無二】其實是【圓滿;論迹,】“迹”就是今生今世的示現,這一輩子來講的叫做迹,論今天,就以今生今世來論斷叫做迹,則有余涅槃跟究竟涅槃是差很多的,差很大的!是不是?有余涅槃、無余涅槃是差。【則有余】、【究竟,】“有余”這是指有余涅槃;“究竟”是指究竟涅槃,這個千萬要分清楚,沒有一種名詞叫做有余究竟的,你千萬不要弄錯了!傻乎乎的,光是拿著筆,也不知道要做筆記,因爲看不懂啊,他還以爲有一個名詞叫做有余究竟呢!【相隔懸殊,無非無明細惑之所爲障也。】無明之細惑所造成的,所以這個細惑就很難了!
613頁,最後一行,經文:【敢問如來:一切衆生,何因有妄,自蔽妙明,受此淪溺?】
614頁;因爲文字很簡單,師父就不解釋。
說:【此正索妄因,承上寶覺真心,生佛無二。敢問如來,十方一切衆生,何因有此無始妄想,自蔽妙淨圓明,叁如來藏之真心,受此久在輪回之淪溺,竟與如來本來無二者,歧而爲二耶?】這個“歧”就是分叉的意思。爲什麼我們跟佛一樣的究竟圓滿不二的體性,現在佛卻那麼的偉大、那麼的究竟、那麼的自在,神通妙用,我們一點都發不出來!爲什麼?這個是【初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竟。】
底下是【寅二 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 (分四) 卯初 喻明無因 二 以法合喻 叁 示令頓歇 四 結喻非失 今初】
614頁中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