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
第9套
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講題: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日期:2009.6.25-2009.7.11 文殊講堂
片數:共6片(本片爲第5片)
編碼:091[DVD簡體版]
內容概述
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圓瑛法師《講義》第532頁-第640頁
從532頁“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......(639頁)
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;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。”
2009.07.05
628頁,請合掌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628頁,中間經文,【子二 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 (分六) 醜初 就喻拂情伸意 二 疊拂諸情令盡 叁 直斥耽著戲論 四 現證戲論無功 五 正勸勤修無漏 六 更舉劣機激責】
【佛告阿難:即如城中,演若達多,狂性因緣,若得除滅,則不狂性,自然而出,因緣、自然,理窮如是。】
二乘人著因緣,外道認爲是無因的自然論;現在佛陀用室羅伐城當中,一個精神病的演若達多,來作比喻,徹底的除去自然和因緣,讓他們從這個比喻當中,去了解我們的菩提真性。
這一段的意思是說:佛告阿難:就像這個室羅伐城當中,有一個精神病的演若達多,這個狂性因緣,因爲他早上起來照這個鏡子,突然發狂奔走,原因是說,在鏡子裏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眉和目;但是嗔恨自己的頭看不到自己的臉,因此就狂奔,認爲這個頭有這個魑魅占去了,因此就狂奔在找這個頭,這個叫做狂性因緣。若得除滅,則不狂性,不狂性就是所謂的菩提真性,自然就顯現了。所以這個狂性就比喻作無始無明,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,不狂性自然而出,就是你只要把無始無明若得除滅,那麼這個菩提真性就自然而出。因緣、自然,就是佛家所說的因緣法,和外道所主張的無因的自然論,如果窮究起來就不出這二個:因緣跟自然。理窮如是,就是窮究佛教的因緣法,和外道的自然無因論,推究到最究竟的理,也不過是如此。
【即如,乃即就前喻,以推阿難所執,因緣、自然之情。達多狂性,喻無明,】這個無明,【以爲能障菩提之因緣;若得除滅,】意思就是如果狂心,【合狂心若歇。不狂性,喻菩提,】所以除滅就等同,“合”就是等同,狂心若歇;不狂性就比喻作菩提。【以狂性若得除滅,】則不狂性的菩提真性,(【則不狂性,】)【自然而出,】就是【合歇即菩提。】就等于說歇即是菩提的意思。【在汝所謂因緣、】佛教所主張的,和外道所主張的自然無因論的道理,(【自然之理,】)【研窮起來,必定如是。汝實未知,我說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,】殺、盜、淫叁緣斷故,叁種相續的因不生。【狂性因緣,若得除滅,此本非因緣。又說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,此亦非自然。】這什麼意思呢?說:若得除滅,其實本來就沒有能除、所除,所以,這個本來就不是因緣法。又說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,這個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是假借悟了、歇的功夫才顯現菩提,所以,此也不是自然無因論,而有這個菩提自性,也是必須借重因緣,所以這二種都是非,非因緣、非自然。【以下約頭】、【狂雙拂,】這個“頭”要頓點,底下就“頭”跟“狂”二個角度,來除掉自然和因緣,在頭的部分,除掉自然跟因緣,在狂的部分,也除掉因緣跟這個自然。換句話說:頭非因緣、非自然;狂也是非因緣、非自然,叫做雙拂,“拂”就是除掉,雙拂,除去的意思叫做拂,除去非因緣、非自然,從頭的角度、從狂性的角度,它們二個都不是因緣、也不是自然。【因緣、自然二計皆非。】
629頁第叁行,經文:【阿難!演若達多,頭本自然,本自其然,無然非自,何因緣故,怖頭狂走?】
說:阿難!演若達多的頭,這個演若達多,頭怎麼樣呢?頭本自然,意思就是說:這演若達多打從一出生,那個頭本來就是自然存在,好好的一直在那邊,叫做頭本自然。阿難!演若達多從一出生,他那個頭本來是自然,好好的存在,並沒有遺失。意思就是:一出生,他頭本來是自然、好好的存在的。那麼頭好好的存在,怎麼樣?本自其然,這個“本”就是本來應該,這個“自”就是時常。本來應該自然時時常常的,“其然”就是好好的存在,就是:本來就應當時時刻刻,“其然”就是沒有變化,一直存在,這頭本來就一直在那邊,無然非自,“無然”就是若非如此的話。如果不是頭一直存在在那邊,打從一出生,頭就一直存在在那邊,那麼就非自,這個才是非自然,“自”就是自然。若頭非如此的一直存在在那邊,則變成才是非自然的。所以佛就發難雲:何因緣故?到底是何故,到底是什麼緣故,而怖頭狂走?
整句把它貫串下來的意思就是說:阿難!演若達多這個頭,打從一出生,本來就是自然、好好的存在在那邊,並沒有得跟失。好好的存在在那邊,本自其然,本來就應當時常好好的存在在那邊,並沒有得到頭,也沒有失去頭。無然非自,如果不是這樣的存在,好好、好端端的存在,就變成不是自然了。所以,若非如此才是非自然。何因緣故,怖頭狂走?也就是:是何故?爲什麼因緣?這最主要的是講何故。說:何因緣故,就是何故,怖頭狂走?爲什麼恐懼這個頭而狂走?因爲認爲這個頭不在、不存在,所以狂走,狂走就是要去找頭,他認爲頭不存在,被魑魅占據了,因爲頭看不到自己的臉,因爲恐怖而去找頭,叫做怖頭狂走。
【此約頭拂自然。】“拂”就是除掉,就等于非自然。這個就是站在頭的角度,來除掉這個自然的無因論。【頭喻菩提之真,前二句標定,】標定【頭爲自然。謂演若達多之頭,若本來是自然。】存在的。【叁、四二句,本自其然,無然非自者:即是既本來自然,】就是根據上面那一句的意思,(【牒上句意,】)【即應常時自然,】就是沒有任何的得跟失,沒有什麼改變。【無時而不自然也。】時時刻刻都很自然。【末二句反難,以何因緣之故,忽怖無頭,而狂走覓頭耶?既然狂怖妄出,則頭不得謂爲自然矣!】爲什麼呢?不可以說它自然存在,因爲狂怖是妄出的,還以爲他是遺失了頭。所以,既然狂怖妄出,則頭不得謂爲一直自然存在,正因爲他狂怖妄出,所以頭認爲不是一直自然存在,因爲狂怖而出,誤認爲遺失這個頭。
【法合,謂衆生真性,若本來自然,無有那一時,】不是自然存在,(【不是自然,】)【何因緣故,】又起無明,【複起無明,】迷了這個真心,追逐那個妄,(【迷真逐妄,】)【今欲返妄歸真耶?既有無明妄動,則真性不得謂之自然矣!】因爲卡到了妄,所以真性不能說自然存在,沒有除掉無明,真性顯露不出來。【此中破自然,】破這個自然,借著這個頭來破這個自然。【只破自然,】就是說:自然破自然。【不是以因緣,對破自然。】以前只借重佛教的因緣法,破這個外道的無因論的自然;現在不是,現在是自然而破自然,所以叫:此中破自然,也只破自然,不是用因緣法來對破自然。【若對破則成矯亂,何因緣故句,即何故也。】
629頁,倒數第二行,【若自然頭,因緣故狂;何不自然,因緣故失?】
說:若自然頭,意思就是說:若本自然之頭,若本來自然的頭,自然存在這個頭,借著某一種因緣,借著什麼因緣呢?就是照鏡子的因緣,頭,若自然頭,因緣故狂,就是說:如果那個本來的頭,借著某一種因緣,也就是照鏡子的因緣故,令心狂走,何不自然,那麼爲什麼不把本自然的那個頭,也因爲照鏡子的因緣,故失就是真的失去了頭。
這一句話的重點在強調什麼?就是照鏡子而認爲失去頭,不是真正的因緣,是假的,是假的。我們今天有無明卡住了,不是真正的失去真心。
這一句話再講一遍:佛陀的用意就告訴你:你借著照鏡子的因緣狂走,這不是真正的因緣,只是因爲妄出、妄動是狂心。如果是這樣照鏡子,可以讓你狂心狂走、狂奔而走,那麼爲什麼不借重照鏡子的自然這個因緣?這個本來自然的頭,爲什麼不會因爲照鏡子,而真正的失去了這個頭?頭就比喻菩提真性。
這一句整句再講一遍:若自然頭,因緣故狂;何不自然,因緣故失?如果本來自然存在的那個頭,可以借重某一種因緣——就是借重照鏡子的因緣,令心狂奔而走,那麼,何不本來自然的頭,也借著照鏡子的因緣,而變成真的失去那個頭?這一句話在強調什麼?這一句話在強調:照鏡子的因緣失去頭,這不是真正的失去,所以意思就是:不是因緣法的意思。頭本來就不失,沒有得、也沒有失,借著某一種因緣,而失去頭在找頭,其實不是真正的因緣。表示說:我們頭本來就沒有得,也沒有失,不必借重因緣。如果因緣可以讓你狂奔,那麼爲什麼不照著鏡子的因緣,而頭真正的失去呢?所以照鏡子因緣要找頭,不是真正的因緣,是妄的意思。
諸位!最後一行,【此約頭拂因緣。】“拂”就是去除,前面是就頭除去這個自然,現在站在這個頭的角度,要告訴你是非因緣。簡單講:拂自然就是非自然;拂因緣就是非因緣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就頭來講,來談這個非因緣,【文中雖有自然,及狂字,但惟帶言而已。恐聞前喻,】恐怕聽到前面的比喻,【自然被破,】自然被破,怎麼樣?【轉計因緣,】轉計這個因緣。【故獨約頭辨,以明非因緣也。若自然本有之頭,由照鏡因緣之故,狂怖無頭;】恐怖說自己沒有頭。【下二句反難,何不以自然之頭,由照鏡因緣之故,】遂真正的失去這個頭。(【遂真失耶?】) 爲什麼?【法合:】意思是說:【謂本來真性,】由必欲加一個明字這個因緣,(【由必欲加明因緣,】)【故起無明,何不以本來真性,由無明因緣故,】而遂真正的失去這個真如自性、菩提的真性?(【而遂真失耶?】)事實上,無明不管有沒有,菩提的真性都沒有增減,都沒有增減。
630頁,中間經文:【本頭不失,狂怖妄出,曾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