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變易,何藉因緣?】

  本頭,演若達多這個頭,本來就沒有失去,只是一時狂怖之心。所以,本頭不失,狂怖妄出,曾無變易,何藉因緣?什麼意思呢?本來那個頭自然存在,並沒有失去,沒有失去就是沒有得。只是一時狂怖之心妄出,無因而妄出,妄出當然就是無因,狂怖之心,無因妄出。這個頭非但無失,也曾無絲毫的變易,也從來沒有絲毫的變易。則何借因緣?借因緣做什麼?去找失去的頭呢?又何必去借這個因緣,去找這個失去的頭?有增有減叫做因緣法,生滅叫做因緣法;可是這個頭本來就沒有得跟失,何借因緣?又何必去借這個所謂的生滅因緣,去另外找失去的頭呢?因爲頭本來就不失去。

  整句的意思是什麼?整句的意思是說:本來這個頭就沒有失去,只是一時狂怖之心,無因妄出,頭非但無失,也曾無絲毫變易,則又何必借重這個因緣?所以跟因緣沒有關系。何必借因緣,然後如果加幾個字更清楚:去找失去的頭?整句就是:何借因緣去找失去的頭?這樣整句就看得懂。

  630頁,看注解,【此結明非因緣,】這一段是在告訴你:不必借重因緣。記住!什麼叫因緣?能所不斷叫做因緣;增減不斷叫做因緣;生滅不斷叫做因緣;刹那不斷叫做因緣;空性不可得叫做因緣,你一定要好好的體會。所以此結非因緣法,【申其正義。以本有之頭,雖由照鏡因緣狂走,其頭依然不失。設有人,見達多之狂走,問雲:“何爲狂走?”】你爲什麼發狂而走?【答曰:“我要覓頭。”】我要去找我的頭。【彼人以手摩其頭曰:“這是甚麼?”】你要找頭,那現在這個是什麼?【達多始覺,頭還不失,】頭沒有失去啊,【狂怖無端妄出,既狂之時,頭原無失,】意思就是沒有失去。【歇狂之後,頭亦無得。】這個比喻真性並沒有得跟失,它永遠一直存在那個地方,不必借重任何因緣去找。【而狂起狂歇,不關本頭之事,】意思就是:不必借重因緣。【其頭非但無失,曾無絲毫變易,則何所藉因緣耶?】這一句在強調:了解因緣也是空,當體就是真心。 

  【法合:真性常住不失,無明忽然妄起,無明雖起,真性不變,妄起之時,雖迷不失;妄滅之後,雖證無得。妄起妄滅,與真性本不相幹,則真性亦不屬因緣矣!】所以,佛法爲什麼要用悟的?就是它不屬于因緣法,如果你一直拼,不知道緣起就是生滅的東西,你一直念佛、一直拜佛,可是不知道心性就是佛,不知道:喔!念南無阿彌陀佛,原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我本性的事;我的拜佛,原來拜佛是我本性的事。那麼,這樣借重這個念佛、拜佛的因緣,開采自己的如來藏性,同時信、願、行具足,這個就是真正的淨土法門,心淨則國土淨嘛!想要往生淨土,卻不了解如何讓心淨,那麼就叫做雜修,夾雜煩惱而修。所以研讀《楞嚴經》,它有正面的幫助你的心性,更可以讓你往生淨土更順利,一點都不妨礙的。

  630頁,倒數第二行,【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;未狂之際,狂何所潛?】

  本狂自然,意思就是說:若說本來這個狂性是一直自然存在的,就應當本有狂怖;本來就常常有狂怖的存在,那麼請問未狂之際(就是之時),在還沒有發狂這個時候,狂何所潛?這個狂性到底是潛藏在哪裏呢?意思就是說:我們了解,所以狂它不出于自然,因爲沒有狂之際,狂到底潛藏在哪裏?狂性到底潛藏在哪裏的意思就是說: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狂,絕對不是出于無因的自然。

  再講一遍:前面是用頭來非自然、非因緣;在這裏特別注意,這裏是用狂的心來非因緣、非自然,要特別注意!前面是用頭,現在是用狂心,來破除因緣跟自然法,這一點要特別注意!所以前面都是講頭,現在都是講這個狂性,稍微注意一下。

  本狂自然,本有狂怖;未狂之際,狂何所潛?若說本來的狂性是自熱而然的存在,那麼就應當常常有狂怖的存在之性,那麼請問你:未狂的時候,還沒有發狂之前,那個時候,到底這個狂性是潛藏在哪裏呢?意思就是說:你不能說這個狂,在還沒有發狂之前,到底潛藏在哪裏?那麼發狂的時候到底是怎麼來?意思就是說:了解狂它絕對不是出于自然,就是非自然。意思就是:還是要借重一個因緣。】

  【此約狂拂自然。】自然就是無因,狂非自然而有,就是表示這個狂非自然。【狂喻無明之妄,若謂本來狂是自然,即應本來常有狂怖。】631頁,【下二句難雲:既是常有,而未發狂之際(時也),其狂】狂性,到底【潛藏何處?難道身心之中,有潛狂所在耶?既無潛狂之所,】則那個狂性絕對不是自然一直存在的, (【則狂非自然矣!】)非無因,自然一直存在的,一定有原因的,必須借重因緣的。【首句作狂本自然亦可。法合:無明若是自然,】而有,其實那是妄。無明若是自然而有,意思就是說:它就是有體性了,無明若是有體性,本來就是一直存在的。【則本有無明,】那麼我請問你:【當一念未動之時,清淨本然心中,】無明到底是潛藏在清淨本心當中的哪裏呢?(【無明何所潛藏?】)【以真元無妄故,何得謂無明爲自然?】怎麼可以說無明是自然存在的?無明是無因而存在的?因爲無明它本身就是妄,不可以講它是自然存在的,因爲它是無實體性的,沒有實體性的。所以怎麼可以說:無明爲自然存在的呢?不可以講,因爲無明本身是妄,它沒有實體性,它根本不存在。那麼,爲何因緣會有無明呢?很簡單,就是沒智慧!

  631頁,【不狂自然,頭本無妄,何爲狂走?】

  不狂自然,若不是,“不”底下加一個:是,不是;“狂”的底下加:出于,那麼意思就看得出來,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反過來講就是狂出于因緣;這一句是轉折語,但是它並不很明顯。說:不狂自然,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那麼,這個狂便是出于因緣;但是,因爲他沒有寫得很清楚。所以這個《楞嚴經》,它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,它太省略了,一般人實在是看不來!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說:不狂自然,頭本無妄,何爲狂走?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那麼便是狂出于因緣,轉折的意思。那麼,又有何因緣而狂走呢?底下告訴你絕對不是因緣,答案在哪裏?但是頭本無妄,所以這個中間加,“頭”的上面加:“但是”,頭本無妄。諸位!頭本來就沒有狂妄的存在、妄性的存在,頭它就一直存在啊,但是頭本無妄,無妄就是本真,頭並沒有增減,所以頭並不是因緣,讓它得或者是失,無增減就是無妄,無妄就是非因緣法。所以,這個狂是非因緣法的。爲什麼?因爲它是無妄,有妄才講因緣,因爲妄是有增有減,有生有滅,所以有妄才講因緣。現在頭本無妄,頭不是因緣法,但是,頭本來就無妄。意思就是說:那麼頭本來就是無妄,就是本真,頭並沒有增減,所以它不是因緣法。無增無減就是無妄,所以無妄就不是因緣法,那麼則狂絕對不是因緣法,狂不是因緣法。爲什麼?因爲有妄才叫做因緣法,頭本來就沒有得失,何必借這個因緣呢?所以,何爲狂走?那麼爲什麼他這樣狂奔而走?實在沒有意義!前面那一段是狂不出于自然,而這一段,狂也非出于因緣,爲什麼?頭本來就無妄。

  所以整句的意思,加起來的意思是說:若不是狂出于自然,這個狂便是出于因緣,那麼又有何因緣而讓他狂走呢?但是,頭本來就沒有妄,無妄就是本真,本真就是沒有增減,沒有增減就不是因緣法。那麼沒有增減就是無妄,無妄就非因緣法,那麼這個狂很明顯的不是因緣法。爲什麼?因爲有妄才稱爲因緣法,既非因緣,何爲狂走?又爲什麼他這樣狂奔而走呢?實在是妄上加妄,連因緣法都不存在,因爲頭本來就沒有得失。

  此約狂去除這個因緣。(【此約狂拂因緣。】)在這裏強調:《楞嚴經》的這一段,跟《義貫》的這一段,切入的角度,在文字上的角度是完全不同;但是,究竟義講的是完全一樣,符合佛義的。所以,這一本《講義》的注解,就必須用《講義》的角度來诠釋,不可以用《義貫》的角度。所以我已經講過,在此強調:二位大德都是讓一切衆生受益的,他們的初發心,都是佛的心、都是菩薩的心。那麼,在一般初學佛法的來講,他看了會有一些不同,內心會起矛盾;可是在師父看起來,它並沒有矛盾,只是文字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樣,而究竟義,他都在诠釋一樣的東西,所以師父尊重二位大德,跟他保留;那《講義》,就必須用《講義》——圓瑛法師的注解來講這一本,不可以穿插。那麼《義貫》的诠釋,跟這個《講義》這一段是完全不同,而究竟義是一樣,可是,他講的也是佛的意、本意,這文字就由個人解讀,只要符合佛義、究竟義,我們就這樣的尊重他們,尊重他們。

  底下,此約狂拂(就是拂去因緣),就是非因緣。【首句反言,不是狂出于自然,即是翻成因緣。】意思就是:如果是狂出于因緣的話,好!就解釋了,【頭本無妄者:謂狂怖之時,頭本不失,即當常無狂怖,有何因緣,而狂走耶?頭本無妄,則狂非因緣矣!】諸位!一定要記住師父的話,有能有所叫做因緣法;有生有滅叫做因緣法;有增有減叫做因緣法,你要永遠記住這個。那麼,這個頭本來就沒有得失,當然就不是因緣法了。【首句作狂不自然亦可。】不自然就是不出于自然,意思就是:就是出于因緣,狂不自然也可以,不狂自然也可以,首句如果說狂不自然,就是狂不出于自然,就是出于因緣,它因爲有轉折語,但是因爲它太省略了,所以看不來! 

  【法合:謂無明不是自然,】如果說無明不是自然而有的存在,諸位!自然而有的存在就是要有實體性。【是因緣者,畢竟以何爲因?】在這裏找了,以何爲因呢?【然真性宛在,不曾遺失,爲何因緣,而背覺合塵耶?若真性有失,可說因緣,】記得!有得有失就列爲因緣;真性從來沒有失啊,如果真性有失,你可以說是因緣,對不對?可是,【真性不失,】這當然【則非因緣矣!】所以沒有得失,當然就不是因緣法了。這個你一定要了解,因緣法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