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能所不斷、得失不斷、生滅不斷,無常不斷、緣起緣滅不斷,這個才叫做因緣法;絕對的真如自性,根本就沒有得失,哪來是因緣呢?【以上喻明真性與無明,俱不屬因緣、自然矣。阿難一向溺于權宗,】就是方便法,不究竟義。【不知衣裏神珠宛在,輾轉他方求食,因緣之見,固不能忘也。】

  【若悟本頭,識知狂走,因緣、自然,俱爲戲論。是故我言: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。】

  先解釋一遍,這一段對初學佛法來講很難,像無字天書那麼難!對老參來講,聽得很吃力:到底是在講什麼?很難!這就讓大家了解,佛法不是你想像得這麼簡單,念二、叁句佛、持幾句咒,就叫做修行,對這個佛教的認知度太膚淺了!對不對?這一段沒有用心聽,你出家、在家、出十五年,你都聽不懂他在表達什麼。

  底下,若悟本頭,識知狂走,如果一旦悟了本有之頭;這一段在表達什麼?叫做知真本有;識知狂走叫做達妄本空,這先把表法的列出來。好!若悟本頭就是知真本有,識知狂走就是達妄本空,好!解釋一下:若悟本頭,如果一旦有一天悟了本有之頭,從來沒有失也沒有變,並無失去,一直好端端的一直存在在那邊。識知狂走,識知:也了悟、知道彼狂走,意思就是無明妄動。識知狂走之性相;重點在哪裏?根本與頭之有無實在不相關!你要牢牢記住這一句話。識知狂走,這個“知”的底下加一個:彼,意思更清楚。識知彼狂走,那一種狂走的行爲、的性相,根本與頭之有無實不相關!這一句話的重點在哪裏?無明的妄動,其實跟真心根本就無關!諸位!那麼,了悟這個彼之狂走的性相,根本與頭有無實在是不相關,這個時候變成因緣是戲論,外道的無因論、自然,無因論也是戲論!爲什麼?本來沒有增減,妄本來就空。所以若悟本頭,真——這個頭,本來就存在,知真本有;識知狂走,達妄本空,無明本來就空,真心本來就有,你講因緣不對,因爲它沒有任何的東西增減。但是自然也不對,爲什麼?也不能說佛性自然無因而顯,一定要借著因緣;講因緣是破自然,而講因緣還是不對、不究竟義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,你也不能說它是因緣,爲什麼?因爲頭本來就存在,沒有得失,所以不是因緣。你也不能說頭無因的自然,自然無因論。爲什麼?也必須借重悟的指導,所以,變成才能顯示這個真。所以因緣跟自然其實都是戲論,不究竟。是故我言: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。

  632頁,【滿慈執無明有因,】就是滿慈執著那個無明是有因緣、有因的,不知道妄本無因。【阿難疑真性同自,】就是自然外道的思想,前面不是有講嗎?變成了外道的自然無因論變成第一義谛了,佛的第一義谛了,昨天就有講過了。所以,這個“自”是自然,外道無因論的意思。滿慈執無明是有因緣的,而阿難懷疑真性就變成了外道的第一義谛了。【皆由不悟本頭不失,】意思就沒有得失、沒有增減。【狂走無端,】無端就是毫無理由。【所以墮入因緣、自然之二計。】底下要注意,就頭來講有二段,那麼就狂來講也有二段。先講頭,標號A:【若悟本頭,雖狂不失,則頭非自然;】這一句話什麼意思?如果悟了這個本頭,本來就沒有得失,所以雖狂實不失,雖然狂,但是頭本來就不失,則頭非自然,很清楚的,頭非自然。爲什麼?它必須借著因緣,才悟知道本頭是存在的,所以它不是無。。。如果要讓他認識頭,還是要借重因緣,喔!指點一下,才知道頭本來存在。所以,頭也不能說是無因的存在,還是必須借重有人指導。我們悟了這個本頭,雖然怎麼樣?狂,怎麼樣?但是不失,那麼這個頭就不是自然,則頭不是自然無因,還是必須借重因緣,才能夠認識本來的頭。依然宛在是什麼意思?【依然宛在,則頭非因緣;】爲什麼?頭一直存在,則不必借重于因緣。爲什麼?它從來沒有得失啊!這個是就頭來講,非自然也非因緣。前面講依然宛在就是B,底下C:【若知狂走,未狂元無,則狂非自然;】意思就是:如果識知這個狂奔而走是妄,那麼請問:未狂之時,本來就沒有狂性,所以我們就知道,這個狂性非無因之自然。意思就是:狂之出一定有它的原因,不會無緣無故就狂的。所以這一段是說:若知狂走,未狂元無,則狂非自然的存在。意思就是說:如果識知狂奔而走是妄,那麼,未狂本來就沒有狂性,那麼這個狂並不是無因而自然存在的,意思就是:狂有因緣故,所以才狂。D:【頭本無妄,則狂非因緣。】這個頭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妄,連真都安不上,因爲頭本來就好端端的嘛!則狂就不必借著因緣而生,因爲沒有得、沒有失,所以頭本來就沒有妄,連立一個真都不行!爲什麼?因爲妄而去找才有因緣,有增有減叫做因緣,頭本無妄,那麼就連真也沒有,無妄就是連真也沒有。對不對?不必加一個真。頭本無妄,則狂就不是因緣而出的。

  【首二句約頭約狂,皆雙拂】“拂”就是除。【二計,】就是非自然、非因緣法。【上句知真本有,下句達妄本空。若明斯義,則因緣、自然,俱爲戲論,全無實義。此正銷阿難之現疑,兼防滿慈之又執。】

  【是故我言,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:是因緣、自然,俱屬戲論之故,】所以就是非因緣、非自然,有增有減叫做因緣。那麼,這個自然就是無因,無因也不對,也必須借重因緣才能夠顯出菩提心。所以,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,這個菩提心非是因緣法,因爲它不是增減;也非無因自然而有,因爲必須借重因緣才顯出菩提心。所以,講因緣、講自然,都是戲論之故。【我先言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;叁種分別之緣斷故,則菩提非自然;】菩提非自然無因而生,必須借重因緣。【妄離真顯,】這個妄是指自然的無因論、因緣的生滅增減法;這個妄是指分別心,或者指執著心。這個分別心、執著心,自然的無因論,因緣的生滅增減法、妄有能所的因緣法,統統要離,讓它絕對獨立存在,真就顯,所以叫做妄離真顯。意思就是說:自然的無因論要離,因緣的生滅增減、妄有能所的因緣法要離,分別心要離、執著心要離,真心就會顯露出來。【當下即是,則菩提非因緣矣!】沒有增減。所以,菩提自性,本自具足,一定要悟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;何期自性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本不動搖;看看六祖所講的,這不是講菩提自性非因緣嗎?何期自性本自具足、本不動搖;何期自性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能生萬法,何以故?爲什麼?菩提真心不是因緣法。所以,這個佛法它不是拼,拼是生滅法、修是生滅的東西,它是用悟的東西,然後修是方便除去習氣,叫做借重因緣而修。所以你要曉得,所有的修其實都不存在,而不修就更糟糕!所以邊修邊放下。。。慢慢的這樣子,修而不修,不修而修,斷而無斷,無斷而斷。所以,修行一定要趁年輕,趁年輕!對不對?你不趁年輕,老的時候視力不佳、體力不佳,那麼就很麻煩,就變成老而不修,叫做老不修,這樣就很麻煩了!所以,要有開大般若智慧,開大般若智慧就了解佛的心。對不對?所以智慧很重要的,有一個廣告是不是這樣講的?我不太會講話,但是我講話很實在,介紹你吃文殊智慧保肝丸,服用之後,去火葬場火化,你就知道效果!(笑)對不對?服務電話0800-092-000,(笑)廣告打得這麼凶,實在是阿彌陀佛!廣告嘛!這個就是大智慧的重要。所以今天講了這個,對初學佛法來講很難,也很深!【此佛重伸自己所說,歇即菩提之意。】就是菩提皆因緣而顯,非因緣而生,你一定要很正確的觀念。

  好!底下,【醜二 疊拂諸情令盡】

  經文:【菩提心生,生滅心滅,此但生滅。】

  解釋一下:若說有菩提心而生,有這樣的觀念,有生滅之心而滅去,如果你認爲,有一顆菩提心生出來,有生滅心把它滅去、滅掉,注意!此但凡情生滅之見,這個是凡情生滅之見,有一種東西生,有一種東西滅,諸位!這個仍然是生滅,非真菩提心。看就知道啊,菩提心生,生滅之心滅,那個最後一個字不就是生滅嗎?菩提心“生”,你看那個生字,生滅心“滅”,這個還不是生滅嗎?如果你認爲有一顆菩提心生了,我把生滅之心滅掉了,此但凡情生滅之見,還是生滅,非真正的不生滅的菩提心。

  【承上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,不可作菩提心生想。以菩提真心,元是本有,但由了因之所了,】“了”就是顯,了因就是修行,是透過修行顯出這個菩提心。【不是生因之所生。】不是任何。。。菩提心可以生出來,不是任何生因之所生,就是因爲菩提心本來就是無生,不是任何生因而生出菩提心的。所以,【向被狂性所覆,狂性若歇,歇即菩提,】所以我前雲;看633頁,【故我前雲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。】叁緣斷故,即菩提心。【上句叁緣斷故,亦不可作生滅心滅想,】爲什麼?【以無明狂性,乃屬本空,叁種能緣分別之心,是枝末無明,雖言斷故,實無所滅。若說有菩提心生,有生滅心滅,此但是凡情生滅之見,非真菩提之心。】不是真正的菩提之心。

  633頁,中間經文:【滅生俱盡,無功用道。若有自然,如是則明自然心生,生滅心滅,此亦生滅。】

  這個連博士都看不懂!所以,佛從如來藏性流露出來的文字,全部都是心性的東西,這個沒有悟就完全看不懂!

  滅生俱盡,這個“滅”,是指前面的生滅心滅,把生滅心滅掉的那個滅;這個“生”,是指前面所講的菩提心生那個生。生滅心滅,菩提心生,這個時候,一個滅一個生,俱盡,同時放下,此時名爲無功用道,無功用道。但是若有自然,如果還有:“我自然無功用道”的這種觀念,如是則明,如是則明就是:如是有自然無功用道之心分明,所謂無功用道,自然心生,“我自然無功用道。”這個心産生。如果有這種觀念,對那個生滅心滅,對前面這生滅心滅來講,菩提心生、生滅之心滅來講,叫做對生滅心滅來講,此自然無功用道還是生滅法。

  再講一遍:滅生俱盡,生滅心滅,菩提心生,這樣子二個統統把它滅掉,這個時候,我們叫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