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得失,就不叫做狂;因爲頭並沒有得失,才叫做狂。【以喻法中,妙覺真有得失,不名爲妄。】正因爲妙覺從來沒有得失,才叫做妄。【今乃歇非外得,未歇無失,】歇,頭也不是外得;就算他這個狂性沒有歇,頭也沒有失去。【以喻法中,悟非外得,迷非真失,可見妄體,本來無有也。】

  【富樓那!妄性如是,因何爲在?】

  這個講出答案了,妄性本來就空,有什麼因呢?

  【此明無明妄想之體性,本來如是,尚不可得,而欲更索其因,豈可得哉?故曰:“因何爲在?”】

  619頁,倒數第二行,【卯叁 示令頓歇】

  【汝但不隨分別,世間、業果、衆生,叁種相續,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。】

  你只要不隨分別,隨哪一種分別呢?不要分別世間的相續,我們一般人把世間當作是心外實有之境,不知道外在的境其實是心所影現的。也不要去分別業果,爲什麼不要去分別這個業果呢?因爲這個愛跟恨不斷的時候,你就會很慘了!這業、業報啊!爲什麼?我們今天種種的因緣聚在一起,或者是分散了,這個自有因緣業力。所以你去分別這個業果,加上這個愛跟恨,那麼這個業果就很麻煩,將來就造未來的因。也不要去分別衆生的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跟人家爭,一較長短,鬥亂團體,或鬥亂自己,這個衆生,包括自己心所産生、影現的種種妄想而生,也叫做衆生。從理上來講,你本身就是衆生,集五蘊而生嘛,一切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還叫做衆生。所以內也叫做衆生,外還是叫做衆生。你有我相、人相,諸位!就是爭執不斷;有我執、法執就會鬥亂,知見立知,鬥亂就會停不下來。所以,跟衆生相處貴爲包容,容納異己的存在,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。也就是看到看法跟我們不一樣的,我們要絕對的包容他,這樣才能成就道業。不能說因爲他看法跟我們不一樣,我們就好像要把他滅掉一樣,不可以這樣子的!五只手指頭伸出來,本來就有長短的,一草一木,都有它生存的空間,會構成一幅美麗的畫。譬如說:哎呀!我要把這些綠草如茵統統除掉,留一棵樹,那怎麼好看?對不對?滿山遍野,種種的爭奇鬥豔。八大宗派也是一樣,讓它自己的發揮,就像滿山遍野都是花開,聞種種的香氣,八大宗派、南傳、 北傳、藏傳,應當互相尊重,各施其長,各顯其要,各弘其宗。爲什麼?互不相礙啊!就像這個山坡一樣的,有高的樹、有矮的樹,還有綠草如茵的草皮,有清涼的水池,對不對?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。佛教也是這樣子,大家互相尊重、互相包容,一草一木,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間;八大宗派,都有它發源的根據,有它的時空性,我們應當尊重各個法門、宗派,同時它背後隱藏的文化,還有它的淵源。這是一個修養,修行人最基本的一個修養。一個修行人最基本盤的修養,連尊重都沒有、連包容都沒有,會顯得自己更無知!

  所以佛在經典裏面講的一句話,也就是說: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、很行的人,剛好落入無知,智者名爲束縛。有智慧的人,名字叫做束縛。你只要動到念頭比別人高、比別人強,就是:別人沒有依照我這個法修行,就是大愚癡!那麼你就是束縛,這個就是束縛,智者名爲束縛,動到這個念頭,就是束縛的人。因此我們要真正的修行,重點在哪裏?我們聽到無上的大法、正法,修我們自己就好,其他一律放下,不同的法師、不同的道場、不同的道風、不同的方式,沒有意見。對不對?沒有意見,我如果有意見,就任憑你處置,真的!沒意見,統統沒意見。所以,有很多人來問師父說:您對某某法師有什麼看法?您對某某道場有什麼看法?您對某某宗派有什麼看法?我的回答都是二句話:沒有意見、沒有看法。有意見就知見立知啊,有看法,妄想就出來啊!沒意見、沒看法。對不對?我見性就好。說:你這樣不是自私?不然你要我怎麼樣?你能改變他嗎?他要讓我改變嗎?對不對?他還很可憐我們呢!是不是?他認爲我們修錯行了,他還很同情我們呢!爲什麼?他立一個高下嘛!我不會同情他, 我尊重他,因爲我沒有高下。他同情我,因爲他認爲自己很高,所以,認爲自己很同情我們,我們修的是無上的什麼最奧妙的法!那就表示我們修的法差了。所以,那一些很同情我們的,我們是很尊敬他。爲什麼?我的體悟是法法平等,是法平等,也沒有什麼高下,各人走各人的路。所以,人家要問你的時候,要避開種種的煩惱還有鬥爭,就要像師父這一句回答。知道吧?“沒有看法、沒有意見。”師父!您有什麼看法?我沒什麼看法。您有什麼意見?我沒意見!但是,講堂就不能這樣子了,講堂要按照規矩來。

  底下,汝但不隨分別,世界、業果、衆生,叁種相續,殺、盜、淫叁緣斷故,叁種相續的因,叁種相續的業因就不生。這個叁緣是指殺、盜、淫,叁因不生是指叁種相續的因的業不生。

  整句就解釋一下:汝但不隨分別世間;也不分別業果;也不分別衆生相、我相、人相、我執、法執,叁種相續,那麼,殺、盜、淫叁緣斷故,叁種相續之業因就不生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都是叁,其實講的是不一樣,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,叁緣是指殺盜淫;叁因是指叁種相續,上面講的。

  翻過來,620頁,【滿慈位登四果,我執雖破,法執猶存,執諸法心外實有,不了萬法唯心,故前有萬法生續,五大圓融二疑。佛爲一一解答,皆由最初,一念無明爲咎,故求索妄因,擬欲奮修以斷之。佛複答以妄因本空,妄體亦空,何必苦求修斷耶?乃告之曰:汝但不隨分別即足矣!】

  【不隨分別,即修楞嚴大定,下手工夫。此分別,即能分別之妄心,乃屬遍計執性。下世間等即所分別之妄境,乃屬依他起性。依無明根本妄法,而得建立。依他如幻,其體本空,非但能依法空,即所依之無明,根本亦空,故但不隨妄境,而起分別妄心,即是空諸遍計,攝心亡塵工夫,叁種能緣之心既斷,則現行不熏,而能生叁種相續之因,亦複不生,則種子不發矣!如樹倒根斷,更不複生也。又如世間谷、麥、豆,叁種種子爲因,必假水、土爲緣,方能發生,】才能夠産生。【今叁緣斷故,如無水土,雖有種子,亦無能生。故曰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。】

  620頁,倒數第二行,經文:【則汝心中,演若達多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勝淨明心,本周法界,不從人得,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。】

  諸位!這一句話在強調:內心自己要去悟證、這是最重要的,不是用那個很辛苦的方法,拼了老命在拼,這樣沒有辦法成就的。要心中去體悟佛的那一顆心,才是真正的修行,而不是很辛苦的一直拜佛、念佛,不是這樣子!念佛、拜佛本身是好事,一定要好好的體悟佛的心性,要不然你那個狂性沒有辦法歇,在這裏看看:則汝心中,演若達多,狂性自然就歇,歇就是菩提,這個就是重點了,歇就是菩提。所以在這裏,修學佛道要怎麼歇?不計較、不比較,絕對不鬥爭,絕對進入無诤。這個歇字,如果你沒有做到這幾件功夫,沒有辦法的!不計較、不比較,不可以鬥爭,要進入無诤,如果你沒有這種功夫,歇,你不可能,你鬥爭心那麼堅固,你怎麼進入歇的階段?不能一直能所不斷啊,也許對方有錯,但是我們應當原諒一下,原諒一下有這麼困難嗎?對不對?佛的心,天下無不可原諒的衆生,好好的體會佛的心是什麼?天下既然無不可原諒的衆生,爲什麼我們自己卡住呢?歇就是菩提。勝淨明心,本周法界,不從人得,這個“不從人得”可是非常重要的,換句話說:善知識再怎麼教導你,如果你自己不好好的下功夫去體悟,沒有用!在這裏:不從人得就是從心悟了,不從人得,不從外面的人、別人得到,你要獲本真心,要從內心去悟。何藉劬勞,劬勞就是很辛苦的拼!你常常看到、聽到一些在家居士:師父啊!我年歲大了,要拼啊,要拼啊!有時候我們來發心的這些義工,年歲大了,他也跟我講:師父啊!生死無常,我要拼,我要拼啊!你要拼是講對了,我是不敢繼續問下去,怕他從此不來了。“你打算怎麼拼?”這一句就是我要問他的:你不是說你要拼嗎?我接下來就問這個菩薩:怎麼拼?對不對?這個就是師父要講的話;話到嘴邊兒,收回來。他說:師父!您瞧不起我喔!我年歲大了,我也是很拼喔!很拼,我們也是很拼啊!問題是:你那個方向拼得對不對?方向本來拼到臺北,拼到屏東、鵝銮鼻那邊,方向拼錯了,糟糕!咦?我本來要去臺北,怎麼到鵝銮鼻臺灣尾巴來?因爲方向錯誤,達不到目的地。所以諸位!你那個拼,背後要具足智慧!知道嗎?實踐家,你要先充滿智慧,才去實踐,就是你要鎖定目標、方向,內心充滿著正確性,你才拼啊!所以古時候大德講的,你沒有看到禅宗一句話,大德在傳記裏面講:不遇大善知識而修,不如不修。沒有碰到大善知識修行,不如不修,不修,因爲愈修愈慘,知見錯誤啊,知見錯誤,方向就完全錯誤了!這個時候就與其修,不如不修,如果你碰到一個惡知惡見的,你本來法身慧命還好好的,只是還沒有啓動而已;諸位!你那個法身慧命一啓動,惡知見著于邪慧,邪慧,慘了,慘了!爲什麼慘了?方向錯誤,愈修離菩提愈遠,不如不修還比較輕松。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,肯綮這個“綮”是筋骨交結處,比喻事情的要領。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,意思就是:法由心悟,不從外來而得,然後不懂得佛教的心性的如來藏性,卻拼了老命很辛苦的修行,而無所獲!

  底下,經文再念一遍:則汝心中,演若達多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勝淨明心,本周法界,不從人得,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。重點叫你:佛法是用悟的,不是用拼的,拼的前提、關鍵就是要悟,你要拼,行!要先悟!

  621頁,【前以演若達多,怖頭狂走,喻無始無明。無明爲一切妄法之因,既已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,因緣俱絕,則汝心中,根本無明,狂性自歇(息也)。《正脈》雲:歇字雙含伏、斷二意。】伏就是伏煩惱,斷就是斷煩惱。這個在天臺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