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宗有講得很清楚,我們也講過天臺宗了,《天臺宗綱要》。【若約伏意,則十信滿心,圓伏無明;若約斷意,則等覺後心,永斷無明也。歇即菩提四句,明妄滅真露,】妄心、妄想滅了,真心就顯露。【無證而證,得無所得。 歇即菩提:觀即字,則妄心息滅之時,即真心顯露之時,如雲散月明,本覺出纏,】換句話說:煩惱愈少的人,見性的機會就愈大,就這麼簡單。【叁智圓覺,勝淨明心,即菩提果覺之體,殊勝無比,清淨無染,光明遍照,本周法界;此心迷時非失似失,證時無得爲得,乃是自己本有家珍,不從他得也。】
【此所得勝淨明心,亦含發心、究竟二義,對前圓伏、圓斷而言。圓伏無明,位在十信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叁德,登初發心住,是爲發心菩提;圓斷無明,位在等覺後心,破四十二品無明盡,】這個是天臺宗列四十二品無明,一一來斷。【證妙覺極果,是爲究竟菩提。 若約大心凡夫,具頓根者,雖在觀行位中,】就是六即佛中的觀行即佛,觀行即佛,這我們在《十四講表》也講過了、在《天臺宗綱要》也講過了,六即佛。雖在觀行位當中,【圓伏五住,親見菩提勝淨明心,與初心、究竟二位所證,無二無別。】所以圓教就是初發心即成等正覺,這個就是圓教的思想,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。【祖雲:“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。”】這一句話說得不差!你要修行嗎?行!不是拼了累死人了,不吃不喝不睡,不是這樣子。“離”是什麼?就是用我們現在講的:心徹底放下。剛開始我們修行,放下很辛苦的、很難,因爲我們已經習慣執著了,叫他放下的時候,到最後懵懵懂懂,也不曉得東西要放下:咦?我什麼都沒有想啊,我這下應該放下了!那個放下有很極微細的,那個放下連夢境都不能貪,那是真的放下,連夢境都不能執、不能貪、不發脾氣,這個才是真正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。醒著的時候做得了主,夢境的時候也做得了主,說:喔!這樣誰有辦法?就是這麼難,才叫做修行佛道啊!對不對?這就告訴你佛陀的偉大,要不然哪那麼簡單?說:哇!那這樣十年、二十年也沒辦法!是啰!如果從權教來講,成佛無量劫;從頓教來講,成佛一念間,塵點劫就是一念間,一念間就是塵點劫,真的!爲什麼是這樣講?你回想你這五十歲以前,其實就在你現前一念一直浮現,一直浮現,所以五十年就在這一念,不是嗎?就是啊!底下,【即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。但由歇而始顯,非由歇而始生,乃爲本具之天真也。】
【何藉劬勞,肯綮修證者:此結責奮修之意,真心既屬本有,無明又屬本空,則無妄可斷,無真可得,何籍劬勞,肯綮修證。肯綮出莊子《養生篇》。吳興曰:骨間肉曰肯,筋肉結處曰綮。肯綮修證,即勞筋苦骨,】就是很辛苦,【勤勇修行之義。】像我們現在講的:一直拼!臺語講得最貼切:一直拼,很認真的拼,就是這樣。但是修行可不是這樣子。【佛意但能達妄本空,妄空真顯,】這個妄空是什麼意思?這個妄是指什麼?是指執著。所以這個空是指什麼?空去執著、空掉分別、空去顛倒,內心充滿著智慧的空,而不是連這個涅槃妙智都空掉,涅槃妙智空掉,哪有本體啊?說:妄空真就顯,【何必求索妄因,劬勞修斷,而冀證入耶?】因爲本來就沒有能證所證、沒有能入所入,因爲妄本來就空。【此段文乃是頓教法門,直指向上一著,無修無證,須善體會,不可錯解。】每有狂慧,往往叫做每。【每有狂慧之徒,但執菩提本具,即心即佛,撥無修證,則將醍醐變作砒霜矣!】這個就很慘了!“我不要修行,即心就是佛了!”佛法懂了二、叁句:我就是佛了,不用修,只要我體悟就好了!對不對?看人家在拜佛、用功念佛,笑他:哎呀!愚癡人,都沒有悟!像我這樣子!要像他這樣,懶懶散散的,整天坐著乘涼、泡茶,他以爲他自己很行,其實這個就是完蛋了!撥無修證,不曉得撥無修證是體啊,還是要修行。則將醍醐變成砒霜;這個砒霜是毒藥名,化學上稱爲叁氧化二砷,礦物學上名砒石,也就是所謂的砒黃,或者是信石,砒黃或者信石。在座諸位!現在有發現一種比砒霜更毒的,比砒霜更毒的!就是什麼?就是人心!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比砒霜更毒的,就是人的心。真的!某些事情,你看,他做得出來,你很驚訝的,你非常驚訝的!爲了保險,可以把至親的爸爸、媽媽殺掉,保險金!爲了保險,可以把每天睡在旁邊的老婆,對不對?製造一個意外,把她幹掉,去領保險金,很恐怖的,枕邊人是可怕的!對不對?但是好的夫妻還是很多,這種報章雜志的,當然就是很少很少,極少,偶爾才出現一對;不過常常出現的話會很慘!對不對?砒霜。【當知佛本是而須修,】“本是”就是本性具足。我們應當知道,佛性是本自具足的,本來就具足的;但是必需要修才能顯,就是要用功伏掉,把這個習氣斷掉,惡劣的習氣。【惑元空】或,迷惑顛倒本來是空的,這惑業本來是空的,但是,【而須斷,修證即不無,染汙即不得,】諸位!這一句是很重要的,修證即不無,意思是指:沒有能所,所以沒有辦法修證,要有能所才講修證,修證即不無,要有能修所修,可是如來藏性本自具足,但是,底下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:染汙即不得,染汙是什麼意思?就是只要動念,就叫做染汙,動到任何的念,能所就不斷,能緣所緣,能緣的心、所緣的境就顯現了!這染汙即不得就是動念,動到執著的念、動到貪念就是染汙,動到嗔恨的心的念就是染汙。這個染汙即不得可是很難,現在你就自己自觀自照,當你動到惡念的時候,就告訴自己:喔!又來了又來了,染汙的心又來了!當你動到壞的念頭的時候:喔!又來了,又來了!你自己知道,可是你控製不住,真的!不騙你,沒那麼簡單的,單單降伏一個個性、一個脾氣,就要多久的時間啊!是不是?今天有人e-mail來問,她說她跟他男朋友吵架了,從此以後搬離她的男朋友的住處;可能二個人住在一起吧!然後她就說,他也沒有辦法來到她這一省,因爲大陸很大,那她也沒有辦法過去他那邊,她就請問師父,可是她又很愛他,叫我如何不想他!然後她就問說:師父!我該怎麼辦?我是要放下他?還是要等待他?我該如何是好?連感情的事都來問我,我算是萬能的!我就跟她回答:我沒有辦法回答你的問題,再等一年看看如何?你以爲你做法師什麼問題你都給人家回答喔?才不會那麼笨呢,法師是很聰明的!要不然你怎麼回答?感情是自己的事情啊!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說:師父啊!您看,我是出家好?是在家好?我說:廣欽老和尚講:出家問自己。要不要出家是問自己啊,不是問他,所以,有高僧大德指示也很好,師父!我是出家還是在家?問你自己!對不對?廣欽老和尚就是這樣回答。所以,修證即不無,染汙即不得,【無修而修,修即無修,無斷而斷,斷即無斷,方合本經了義修證。不隨分別,即無修之修;狂性自歇,即無斷而斷;勝淨明心,本周法界,即無證而證矣。】我們一個教授,有一個教授沒學佛,他看到了我們那個經典就批,說:你們那個經典處處充滿矛盾,每一句話都講不通!你看,無修而修,修即無修,無斷而斷,斷而無斷,到底在講什麼?你們佛教最矛盾了!你看,佛說叁千大千世界,即非叁千大千世界,是名叁千大千世界。就像一杯水倒過來又倒過去,倒過來又倒過去。佛說叁千大千世界,(師父擬水從左杯倒入右杯)即非叁千大千世界,(師父又擬水從右杯倒入左杯)是名叁千大千世間,(師父再擬水從左杯倒入右杯)就是一杯茶老是倒過來倒過去的,你們佛教就是這樣啦!你們一杯茶,整個晚上都是在搞這個,修就是有修啊,怎麼會沒修呢?(笑)衆生就是二分法的世界裏面。沒有修就沒有修啊,怎麼講有修,他不曉得這個是本性無爲法,他不懂得這個。所以,看到這個經典看不下去,不如看影片、電影、韓劇比較好看,真的!這個沒有佛法的深入,實在是真的摸不著門!
622頁,【卯四 結喻非失】
【譬如有人:于自衣中,系如意珠,不自覺知,窮露他方,乞食馳走,雖實貧窮,珠不曾失。】
這個文字都很簡單。
【人喻凡夫、小乘;衣喻本末無明,】根本無明還有枝末無明,叫做本末無明,“本”是指根本無明,“末”是指枝末無明,本末無明都包括在裏面。【即上文叁緣分別,叁因細念,及狂性無明;如意珠喻菩提勝淨明心。不自覺知者:真心被粗、細煩惱,重重蓋覆,迷不自知,非失似失。窮露他方:喻化城叁界,窮者貧窮,無有法財,指二乘沈滯化城,不發自在妙用;露者暴露,無所棲藏,指凡夫沈溺叁界,不得安身立命處。乞食馳走:乞有漏無漏之小益,雖實貧窮,珠不曾失,喻雖不發遍周法界之妙用,而菩提真心,不曾喪失。上四句,喻真雖本有而不覺,下四句喻真雖在迷而不失。】
623頁,中間經文:【忽有智者,指示其珠,所願從心,致大饒富。方悟神珠,非從外得。】
這個文字都很簡單。突然有智慧的人告訴你:你珠不是在這裏嗎?所願從心,致大饒富,有如意珠,你所有心願,它都會滿你的願,這一顆神珠不得了。非從外得,就是你的如來藏性。
【智者,喻佛,】諸位看小字的注解。【示珠喻佛說教指示真心。】示珠喻佛說教指示真心。【若能頓悟本心,稱體起用,致大饒富,喻勝淨明心,本周法界。】本來就周遍法界。【方悟神珠,非從外得者:喻真雖已悟而無得,】悟了,但是沒有得啊,因爲你本來具足。【合喻中珠雖貧窮不曾失;既無失故無得,合法中不從人得。】
【此示令頓歇之科,正圓頓教中,知真本有,達妄本空。但要歇狂無勞肯綮,】你一定要把那個狂性要歇,狂性就是分別心。【即是無修之修,與耳根圓通,了義修證之法,歇狂之意全同。反聞自性,背塵合覺,】反聞聞自性的意思就是:你不要聞外面的聲塵,要聞、要回光返照的意思。就是你這個耳根,耳根不要聞外面的音聲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