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宗有讲得很清楚,我们也讲过天台宗了,《天台宗纲要》。【若约伏意,则十信满心,圆伏无明;若约断意,则等觉后心,永断无明也。歇即菩提四句,明妄灭真露,】妄心、妄想灭了,真心就显露。【无证而证,得无所得。 歇即菩提:观即字,则妄心息灭之时,即真心显露之时,如云散月明,本觉出缠,】换句话说:烦恼愈少的人,见性的机会就愈大,就这么简单。【三智圆觉,胜净明心,即菩提果觉之体,殊胜无比,清净无染,光明遍照,本周法界;此心迷时非失似失,证时无得为得,乃是自己本有家珍,不从他得也。】

  【此所得胜净明心,亦含发心、究竟二义,对前圆伏、圆断而言。圆伏无明,位在十信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三德,登初发心住,是为发心菩提;圆断无明,位在等觉后心,破四十二品无明尽,】这个是天台宗列四十二品无明,一一来断。【证妙觉极果,是为究竟菩提。 若约大心凡夫,具顿根者,虽在观行位中,】就是六即佛中的观行即佛,观行即佛,这我们在《十四讲表》也讲过了、在《天台宗纲要》也讲过了,六即佛。虽在观行位当中,【圆伏五住,亲见菩提胜净明心,与初心、究竟二位所证,无二无别。】所以圆教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,这个就是圆教的思想,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。【祖云:“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”】这一句话说得不差!你要修行吗?行!不是拼了累死人了,不吃不喝不睡,不是这样子。“离”是什么?就是用我们现在讲的:心彻底放下。刚开始我们修行,放下很辛苦的、很难,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执着了,叫他放下的时候,到最后懵懵懂懂,也不晓得东西要放下:咦?我什么都没有想啊,我这下应该放下了!那个放下有很极微细的,那个放下连梦境都不能贪,那是真的放下,连梦境都不能执、不能贪、不发脾气,这个才是真正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醒着的时候做得了主,梦境的时候也做得了主,说:喔!这样谁有办法?就是这么难,才叫做修行佛道啊!对不对?这就告诉你佛陀的伟大,要不然哪那么简单?说:哇!那这样十年、二十年也没办法!是啰!如果从权教来讲,成佛无量劫;从顿教来讲,成佛一念间,尘点劫就是一念间,一念间就是尘点劫,真的!为什么是这样讲?你回想你这五十岁以前,其实就在你现前一念一直浮现,一直浮现,所以五十年就在这一念,不是吗?就是啊!底下,【即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但由歇而始显,非由歇而始生,乃为本具之天真也。】

  【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者:此结责奋修之意,真心既属本有,无明又属本空,则无妄可断,无真可得,何籍劬劳,肯綮修证。肯綮出庄子《养生篇》。吴兴曰:骨间肉曰肯,筋肉结处曰綮。肯綮修证,即劳筋苦骨,】就是很辛苦,【勤勇修行之义。】像我们现在讲的:一直拼!台语讲得最贴切:一直拼,很认真的拼,就是这样。但是修行可不是这样子。【佛意但能达妄本空,妄空真显,】这个妄空是什么意思?这个妄是指什么?是指执着。所以这个空是指什么?空去执着、空掉分别、空去颠倒,内心充满着智慧的空,而不是连这个涅槃妙智都空掉,涅槃妙智空掉,哪有本体啊?说:妄空真就显,【何必求索妄因,劬劳修断,而冀证入耶?】因为本来就没有能证所证、没有能入所入,因为妄本来就空。【此段文乃是顿教法门,直指向上一著,无修无证,须善体会,不可错解。】每有狂慧,往往叫做每。【每有狂慧之徒,但执菩提本具,即心即佛,拨无修证,则将醍醐变作砒霜矣!】这个就很惨了!“我不要修行,即心就是佛了!”佛法懂了二、三句:我就是佛了,不用修,只要我体悟就好了!对不对?看人家在拜佛、用功念佛,笑他:哎呀!愚痴人,都没有悟!像我这样子!要像他这样,懒懒散散的,整天坐着乘凉、泡茶,他以为他自己很行,其实这个就是完蛋了!拨无修证,不晓得拨无修证是体啊,还是要修行。则将醍醐变成砒霜;这个砒霜是毒药名,化学上称为三氧化二砷,矿物学上名砒石,也就是所谓的砒黄,或者是信石,砒黄或者信石。在座诸位!现在有发现一种比砒霜更毒的,比砒霜更毒的!就是什么?就是人心!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砒霜更毒的,就是人的心。真的!某些事情,你看,他做得出来,你很惊讶的,你非常惊讶的!为了保险,可以把至亲的爸爸、妈妈杀掉,保险金!为了保险,可以把每天睡在旁边的老婆,对不对?制造一个意外,把她干掉,去领保险金,很恐怖的,枕边人是可怕的!对不对?但是好的夫妻还是很多,这种报章杂志的,当然就是很少很少,极少,偶尔才出现一对;不过常常出现的话会很惨!对不对?砒霜。【当知佛本是而须修,】“本是”就是本性具足。我们应当知道,佛性是本自具足的,本来就具足的;但是必需要修才能显,就是要用功伏掉,把这个习气断掉,恶劣的习气。【惑元空】或,迷惑颠倒本来是空的,这惑业本来是空的,但是,【而须断,修证即不无,染污即不得,】诸位!这一句是很重要的,修证即不无,意思是指:没有能所,所以没有办法修证,要有能所才讲修证,修证即不无,要有能修所修,可是如来藏性本自具足,但是,底下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:染污即不得,染污是什么意思?就是只要动念,就叫做染污,动到任何的念,能所就不断,能缘所缘,能缘的心、所缘的境就显现了!这染污即不得就是动念,动到执着的念、动到贪念就是染污,动到嗔恨的心的念就是染污。这个染污即不得可是很难,现在你就自己自观自照,当你动到恶念的时候,就告诉自己:喔!又来了又来了,染污的心又来了!当你动到坏的念头的时候:喔!又来了,又来了!你自己知道,可是你控制不住,真的!不骗你,没那么简单的,单单降伏一个个性、一个脾气,就要多久的时间啊!是不是?今天有人e-mail来问,她说她跟他男朋友吵架了,从此以后搬离她的男朋友的住处;可能二个人住在一起吧!然后她就说,他也没有办法来到她这一省,因为大陆很大,那她也没有办法过去他那边,她就请问师父,可是她又很爱他,叫我如何不想他!然后她就问说:师父!我该怎么办?我是要放下他?还是要等待他?我该如何是好?连感情的事都来问我,我算是万能的!我就跟她回答:我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题,再等一年看看如何?你以为你做法师什么问题你都给人家回答喔?才不会那么笨呢,法师是很聪明的!要不然你怎么回答?感情是自己的事情啊!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说:师父啊!您看,我是出家好?是在家好?我说:广钦老和尚讲:出家问自己。要不要出家是问自己啊,不是问他,所以,有高僧大德指示也很好,师父!我是出家还是在家?问你自己!对不对?广钦老和尚就是这样回答。所以,修证即不无,染污即不得,【无修而修,修即无修,无断而断,断即无断,方合本经了义修证。不随分别,即无修之修;狂性自歇,即无断而断;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即无证而证矣。】我们一个教授,有一个教授没学佛,他看到了我们那个经典就批,说:你们那个经典处处充满矛盾,每一句话都讲不通!你看,无修而修,修即无修,无断而断,断而无断,到底在讲什么?你们佛教最矛盾了!你看,佛说三千大千世界,即非三千大千世界,是名三千大千世界。就像一杯水倒过来又倒过去,倒过来又倒过去。佛说三千大千世界,(师父拟水从左杯倒入右杯)即非三千大千世界,(师父又拟水从右杯倒入左杯)是名三千大千世间,(师父再拟水从左杯倒入右杯)就是一杯茶老是倒过来倒过去的,你们佛教就是这样啦!你们一杯茶,整个晚上都是在搞这个,修就是有修啊,怎么会没修呢?(笑)众生就是二分法的世界里面。没有修就没有修啊,怎么讲有修,他不晓得这个是本性无为法,他不懂得这个。所以,看到这个经典看不下去,不如看影片、电影、韩剧比较好看,真的!这个没有佛法的深入,实在是真的摸不着门!

  622页,【卯四 结喻非失】

  【譬如有人:于自衣中,系如意珠,不自觉知,穷露他方,乞食驰走,虽实贫穷,珠不曾失。】

  这个文字都很简单。

  【人喻凡夫、小乘;衣喻本末无明,】根本无明还有枝末无明,叫做本末无明,“本”是指根本无明,“末”是指枝末无明,本末无明都包括在里面。【即上文三缘分别,三因细念,及狂性无明;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。不自觉知者:真心被粗、细烦恼,重重盖覆,迷不自知,非失似失。穷露他方:喻化城三界,穷者贫穷,无有法财,指二乘沉滞化城,不发自在妙用;露者暴露,无所栖藏,指凡夫沉溺三界,不得安身立命处。乞食驰走:乞有漏无漏之小益,虽实贫穷,珠不曾失,喻虽不发遍周法界之妙用,而菩提真心,不曾丧失。上四句,喻真虽本有而不觉,下四句喻真虽在迷而不失。】

  623页,中间经文:【忽有智者,指示其珠,所愿从心,致大饶富。方悟神珠,非从外得。】

  这个文字都很简单。突然有智慧的人告诉你:你珠不是在这里吗?所愿从心,致大饶富,有如意珠,你所有心愿,它都会满你的愿,这一颗神珠不得了。非从外得,就是你的如来藏性。

  【智者,喻佛,】诸位看小字的注解。【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。】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。【若能顿悟本心,称体起用,致大饶富,喻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。】本来就周遍法界。【方悟神珠,非从外得者:喻真虽已悟而无得,】悟了,但是没有得啊,因为你本来具足。【合喻中珠虽贫穷不曾失;既无失故无得,合法中不从人得。】 

  【此示令顿歇之科,正圆顿教中,知真本有,达妄本空。但要歇狂无劳肯綮,】你一定要把那个狂性要歇,狂性就是分别心。【即是无修之修,与耳根圆通,了义修证之法,歇狂之意全同。反闻自性,背尘合觉,】反闻闻自性的意思就是:你不要闻外面的声尘,要闻、要回光返照的意思。就是你这个耳根,耳根不要闻外面的音声,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