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要闻你的不生灭的自性,闻要闻那个没有声音、不生灭的自性,不要闻那个动静——动的音尘或者静的音尘,没有声音叫做静尘,动跟静都是尘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就是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所以,不要闻外面的音声,要看、闻不生灭的清净自性,就是回光返照,反闻闻自性,背尘合觉。所以诸位!修行不要一直往外,要往内合于我们的觉性,不要往外攀缘,所以要背尘、要合觉。【即是不随分别世间,三缘顿断也。次第解除六结,自粗向细,由浅及深,尽闻不住,空觉极圆,】尽闻不住,这后面有讲,尽闻不住,也就是说所有的都不能着,没有能所,就是尽闻不住。空觉极圆,【生灭既灭,】生灭既灭的意思,【直至寂灭现前,】就是绝对,心性就显现,绝对就是没有能所。【即是三因不生,心中达多,狂性自歇,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称体作用,得大自在,合喻中衣里之珠宛在,所愿从心,致大饶富,同观音获二胜,】二殊胜。【而发三用也。】这后面会讲到。

  【若约满慈,一类无学之机,虽破我执,未断法执,亦须从歇狂入手。先破法执分别,不随世间、业果、众生,三缘断起,则法执俱生,三因方得不生,心中达多,狂性自歇矣!不随二字,即歇狂之功,】不随就是对外境统统放下,吃住随缘,佛道重要!【如来说修文中,弃生灭,守真常,亦此义也。本科子二说空不空,以示圆融之故竟。并上不空藏,癸初正答满慈竟。】

  【楞严经讲义第十卷终】

  625页,底下是【癸二 兼示阿难 (分二)  子初 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 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】前面就是对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讲的,底下是阿难。

  625页,经文:

  【即时阿难,在大众中,顶礼佛足,起立白佛:世尊,现说杀、盗、淫业,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,心中达多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,不从人得。】

  【前四句经家叙仪。世尊下,阿难略牒佛语。现说杀、盗、淫业,此牒业果相续之文。以三贪为本,】就是欲贪、盗贪、杀贪,三贪为本。【生死不了,则摄世界、众生在内。究三种生续之因,因于无明,满慈求索妄因,意拟修断,佛示无因,何劳肯綮?即教以圆顿下手工夫,但不随妄心分别,世间、业果、众生,三种能缘之心不起,即是三缘顿断,遍计执性既空,依他起性,亦不可得,现行不熏,种子不发,故三因亦复不生。】

  【心中达多,狂性自歇者:由因缘俱断之故,而心中无明狂性,自然歇息。前从真起妄,则无明忽生,生本不曾生,今返妄归真,无明顿歇,歇亦无所歇,以无明本空故。又无明实性即佛性,】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:无明之真实之性,无明真实之性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佛性。实性就是实在,实在的本体;无明,它因为没有体,所以无明实性即佛性,因为无明的真实之性是什么?真实之性就是没有,就是空性。【故曰歇即菩提。妄空真露,乃现出本有家珍,不从人得也。】

  626页,【斯则因缘,皎然明白,云何如来,顿弃因缘?】

  他这个权教菩萨就是放不下这个因缘,一直在因缘里面,还是认为有因缘。

  【上二句,因闻佛对阿难,累排因缘,对满慈常说因缘,前云以是因缘,世界相续;以是因缘,众生相续;以是因缘,业果相续。今又言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,阿难重执因缘。】所以那个习性,你看有多难改,以前听因缘法开悟成道,这个因缘就变成他成佛的障碍,老是一直执在这个因缘法里面。【故曰:“斯(此也)则因缘,皎然(即明白也)明白。”】意思就是:没有什么好辩的啊,世尊!您也是讲因缘啊,这不是我讲的啊!对不对?“皎然”就是明白,非常的清楚、明白。这个因缘是佛讲的,我因为因缘也证悟、也证果,为什么佛陀一直顿弃这个因缘?【下二句疑佛自语相违。上言识迷无因,妄无所依;】“识”就是了悟,了悟这个迷本来就无因,妄心也是无所依。【又言歇即菩提,何劳修证;云何如来,既说因缘,又顿弃因缘耶?】您常常讲因缘,又说要放掉因缘?【此阿难第三次疑因缘也。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,疑见性不由因缘;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,疑万法不由因缘;今第三疑证果成道,有果必定有因,何以亦不属因缘?佛既久排因缘,而语中又带因缘,此是致疑之端也。】就是这样子,不晓得因缘其性本空,方便说叫做因缘。

  626页,最后一行,经文:【我从因缘,心得开悟。世尊!此义何独我等年少,有学声闻;今此会中,大目犍连,及舍利弗,须菩提等,从老梵志,闻佛因缘,发心开悟,得成无漏。】

  解释一下:说:我从因缘,心得开悟。世尊!这个义理、因缘的义理,不只是我等年少的比丘、有学的声闻;现在在大会当中,大目犍连,及舍利弗,须菩提等等,从老梵志;这个是舍利弗、目犍连的师父,以前没有跟佛出家,是外道,老梵志;这个“梵志”就是一切外道的总称。闻佛因缘,发心开悟,得成无漏,你看,也是因缘啊!所以这个阿难一直讲:我从因缘,心得开悟。对不对?世尊!此义何独我等年少,有学声闻;包括这大目犍连、舍利弗、须菩提等,从老梵志,就是以前,闻佛因缘,发心开悟,现在得成无漏。还是因缘啊!

  【此叙昔教因缘之益。我阿难实从因缘之法,心得开悟,而入见道位,】证初果,【得成初果。世尊!此因缘之义,乃属正理,能令众生,返邪归正,何独我等年少,有学之人,闻佛因缘声教而得益?今此会中上首,大采菽氏,】就是目犍连。【及鹙子、】就是舍利弗。【空生等,】就是须菩提。说:大采菽氏,及鹙子,还有空生,就是须菩提,【诸长老皆从因缘,而得道果。从老梵志:别约舍利、目连,先事沙然梵志学道,】沙然,我念一下,我这里的资料:沙然梵志,就是删阇夜毗罗胝子,为古代印度六师外道之一,其学说不详,或者系叫做怀疑论之消极主义者,主张舍一切智,尊重实践修行,这个是老梵志。那么,别约舍利,舍利弗、目犍连,先事就是以前事奉沙然梵志这个外道学道,【为上首弟子。】后来,【沙然殁世之后,】因为听到佛的因缘法之教,(【由闻因缘之教,】)【发明心地,反邪归正,从佛出家,开悟四谛法门,依之断见思惑,得成无漏道,即阿罗汉所证之道。无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,三漏俱尽,得出三界,得证无生,则因缘之教,能令返邪归正,了生脱死,超凡入圣,岂不大有益乎?】

  底下看经文:

  【今说菩提,不从因缘。则王舍城,拘舍梨等,所说自然,成第一义。唯垂大悲,开发迷闷。】

  这一段是阿难替后代的人问的,因为不从因缘,那就从自然了,那这个自然,外道拘舍梨也是讲自然啊,那就变成佛道没有了因缘法以后,就变成外道的自然第一义谛了?就麻烦大了!所以,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:今说菩提,不从因缘,现在说我们的究竟菩提不从因缘而生,是绝对独立存在的,那么这王舍城那个外道,拘舍梨等等,这个外道,所说的自然外道,就变成第一义谛了?那就很糟糕了!外道的第一义谛跟佛的第一义谛不一样!是不是?意思就是说:外道所说的自然,就变成佛的第一义谛了?是不是?他的自然变成我们佛讲的第一义谛了,那如何来分辨呢?唯垂大悲,开发迷闷。

  【此叙今教顿弃因缘,不唯有背自宗,兼恐反滥邪教。】为什么?因为外道讲的自然变成第一义谛了,佛的第一义谛了,糟糕了!【今说,即指现今所说,无明无因,其体本空,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,何藉劬劳修证,皆顿弃因缘也。若是则王舍城,拘舍梨外道等,所说八万劫后,自然成道,犹如缕丸,】这个缕丸是丝做成的,你们看过吗?织毛线衣时,缕丸,把它转成一个丸,丝线把它卷。。。卷一个丸,把它往地上一抛,噜。。。一直转一直转,转到那边,这个缕线尽端没有缕线了,那就停了!是不是?犹如缕丸,把这个丝线变成一个丸,你们看过吗?织毛线衣时,把毛线卷成一个个像素菜丸的圆球状,那么大丸。然后就绳子一拉,抛出去,就噜。。。一直转一直转,丝线如果尽处,它就会怎么样?会停止,自然停止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犹如缕丸,【极处停止,】因为没有丝线了。【不假修证者,翻成为第一义谛矣!】也就是外道就不必修,最后就成就。【即使如来今教,不落因缘一边,亦堕自然一边,】不是堕因缘就是堕自然。【如何得成中道了义无戏论法?心实迷闷,惟愿大悲,开示发明,扫荡我迷云闷雾,令得朗耀性天也。】朗耀性天。【初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竟。】

  底下,佛告阿难:即如城中,演若达多,狂性因缘,若得除灭,则不狂性,自然而出,因缘、自然,理穷如是。佛对阿难这么讲: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,狂性因缘,若得除灭,则不狂性,不狂性就是菩提,就自然而出,因缘、自然,理穷如是。诸位!这一段比较难,我留在明天讲。这一段相当相当的困难,一般来讲听不来。所以上到现在,大家也有一点累,明天。。。回去睡醒,一直睡觉,睡到明天七点醒过来,因为这一段一般人听不懂,非常困难!所以,现在你听了二个多钟头,是有一点累了,有一点累了,所以,师父现在不太敢再讲下去,因为很累了,很累的时候,心就开始要散乱了。因为这一段它又是很难,要去理解这一段,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而且现在剩下的就是十几页而已,我们到640页它就一个段落,所以,明天它就一定会讲得完。所以慢慢慢慢的发挥,慢慢慢慢的讲,慢慢的讲。640页,就是奢摩他微密观照,令悟密因,大开圆解,就是到这一段,就是我们大的科判,那个大张的科判,编号叫做大A,最前面那个大张的科判,大A;奢摩他微密观照,令悟密因,大开圆解,就是到这个地方,就是叫你舍识用根,开采如来藏性。那后面呢,这个就是另外一个大段,641页以后就是另外一个大段,奢摩他,再来就是讲三摩了,就是叫你如何进入三摩的状态。你有奢摩他微密观照,知道每一个人本如来藏性,可是要怎么进去?要修,修三摩,到最后禅那这种种的阶位就出来了。所以是第一大段,那么到640页,接下来我们就要讲《义贯》。所以明天还是要把《义贯》带来,万一,或者是不小心讲得太快了,还有一个钟头,就不晓得要做什么,那就是要继续把《义贯》;喝一口水休息一下,再把《义贯》好好的把它慢慢的讲,所以明天《义贯》还是要带来。因为这一段深、难,在这个时间不宜。等一下要诵楞严咒,好!诸位请合掌,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,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,上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