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聞你的不生滅的自性,聞要聞那個沒有聲音、不生滅的自性,不要聞那個動靜——動的音塵或者靜的音塵,沒有聲音叫做靜塵,動跟靜都是塵,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就是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。所以,不要聞外面的音聲,要看、聞不生滅的清淨自性,就是回光返照,反聞聞自性,背塵合覺。所以諸位!修行不要一直往外,要往內合于我們的覺性,不要往外攀緣,所以要背塵、要合覺。【即是不隨分別世間,叁緣頓斷也。次第解除六結,自粗向細,由淺及深,盡聞不住,空覺極圓,】盡聞不住,這後面有講,盡聞不住,也就是說所有的都不能著,沒有能所,就是盡聞不住。空覺極圓,【生滅既滅,】生滅既滅的意思,【直至寂滅現前,】就是絕對,心性就顯現,絕對就是沒有能所。【即是叁因不生,心中達多,狂性自歇,勝淨明心,本周法界,稱體作用,得大自在,合喻中衣裏之珠宛在,所願從心,致大饒富,同觀音獲二勝,】二殊勝。【而發叁用也。】這後面會講到。
【若約滿慈,一類無學之機,雖破我執,未斷法執,亦須從歇狂入手。先破法執分別,不隨世間、業果、衆生,叁緣斷起,則法執俱生,叁因方得不生,心中達多,狂性自歇矣!不隨二字,即歇狂之功,】不隨就是對外境統統放下,吃住隨緣,佛道重要!【如來說修文中,棄生滅,守真常,亦此義也。本科子二說空不空,以示圓融之故竟。並上不空藏,癸初正答滿慈竟。】
【楞嚴經講義第十卷終】
625頁,底下是【癸二 兼示阿難 (分二) 子初 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 二 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】前面就是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講的,底下是阿難。
625頁,經文:
【即時阿難,在大衆中,頂禮佛足,起立白佛:世尊,現說殺、盜、淫業,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,心中達多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,不從人得。】
【前四句經家敘儀。世尊下,阿難略牒佛語。現說殺、盜、淫業,此牒業果相續之文。以叁貪爲本,】就是欲貪、盜貪、殺貪,叁貪爲本。【生死不了,則攝世界、衆生在內。究叁種生續之因,因于無明,滿慈求索妄因,意擬修斷,佛示無因,何勞肯綮?即教以圓頓下手工夫,但不隨妄心分別,世間、業果、衆生,叁種能緣之心不起,即是叁緣頓斷,遍計執性既空,依他起性,亦不可得,現行不熏,種子不發,故叁因亦複不生。】
【心中達多,狂性自歇者:由因緣俱斷之故,而心中無明狂性,自然歇息。前從真起妄,則無明忽生,生本不曾生,今返妄歸真,無明頓歇,歇亦無所歇,以無明本空故。又無明實性即佛性,】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:無明之真實之性,無明真實之性就是空性,空性就是佛性。實性就是實在,實在的本體;無明,它因爲沒有體,所以無明實性即佛性,因爲無明的真實之性是什麼?真實之性就是沒有,就是空性。【故曰歇即菩提。妄空真露,乃現出本有家珍,不從人得也。】
626頁,【斯則因緣,皎然明白,雲何如來,頓棄因緣?】
他這個權教菩薩就是放不下這個因緣,一直在因緣裏面,還是認爲有因緣。
【上二句,因聞佛對阿難,累排因緣,對滿慈常說因緣,前雲以是因緣,世界相續;以是因緣,衆生相續;以是因緣,業果相續。今又言叁緣斷故,叁因不生,阿難重執因緣。】所以那個習性,你看有多難改,以前聽因緣法開悟成道,這個因緣就變成他成佛的障礙,老是一直執在這個因緣法裏面。【故曰:“斯(此也)則因緣,皎然(即明白也)明白。”】意思就是:沒有什麼好辯的啊,世尊!您也是講因緣啊,這不是我講的啊!對不對?“皎然”就是明白,非常的清楚、明白。這個因緣是佛講的,我因爲因緣也證悟、也證果,爲什麼佛陀一直頓棄這個因緣?【下二句疑佛自語相違。上言識迷無因,妄無所依;】“識”就是了悟,了悟這個迷本來就無因,妄心也是無所依。【又言歇即菩提,何勞修證;雲何如來,既說因緣,又頓棄因緣耶?】您常常講因緣,又說要放掉因緣?【此阿難第叁次疑因緣也。第一于顯見超情科中,疑見性不由因緣;第二于圓彰七大科前,疑萬法不由因緣;今第叁疑證果成道,有果必定有因,何以亦不屬因緣?佛既久排因緣,而語中又帶因緣,此是致疑之端也。】就是這樣子,不曉得因緣其性本空,方便說叫做因緣。
626頁,最後一行,經文:【我從因緣,心得開悟。世尊!此義何獨我等年少,有學聲聞;今此會中,大目犍連,及舍利弗,須菩提等,從老梵志,聞佛因緣,發心開悟,得成無漏。】
解釋一下:說:我從因緣,心得開悟。世尊!這個義理、因緣的義理,不只是我等年少的比丘、有學的聲聞;現在在大會當中,大目犍連,及舍利弗,須菩提等等,從老梵志;這個是舍利弗、目犍連的師父,以前沒有跟佛出家,是外道,老梵志;這個“梵志”就是一切外道的總稱。聞佛因緣,發心開悟,得成無漏,你看,也是因緣啊!所以這個阿難一直講:我從因緣,心得開悟。對不對?世尊!此義何獨我等年少,有學聲聞;包括這大目犍連、舍利弗、須菩提等,從老梵志,就是以前,聞佛因緣,發心開悟,現在得成無漏。還是因緣啊!
【此敘昔教因緣之益。我阿難實從因緣之法,心得開悟,而入見道位,】證初果,【得成初果。世尊!此因緣之義,乃屬正理,能令衆生,返邪歸正,何獨我等年少,有學之人,聞佛因緣聲教而得益?今此會中上首,大采菽氏,】就是目犍連。【及鹙子、】就是舍利弗。【空生等,】就是須菩提。說:大采菽氏,及鹙子,還有空生,就是須菩提,【諸長老皆從因緣,而得道果。從老梵志:別約舍利、目連,先事沙然梵志學道,】沙然,我念一下,我這裏的資料:沙然梵志,就是刪阇夜毗羅胝子,爲古代印度六師外道之一,其學說不詳,或者系叫做懷疑論之消極主義者,主張舍一切智,尊重實踐修行,這個是老梵志。那麼,別約舍利,舍利弗、目犍連,先事就是以前事奉沙然梵志這個外道學道,【爲上首弟子。】後來,【沙然殁世之後,】因爲聽到佛的因緣法之教,(【由聞因緣之教,】)【發明心地,反邪歸正,從佛出家,開悟四谛法門,依之斷見思惑,得成無漏道,即阿羅漢所證之道。無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,叁漏俱盡,得出叁界,得證無生,則因緣之教,能令返邪歸正,了生脫死,超凡入聖,豈不大有益乎?】
底下看經文:
【今說菩提,不從因緣。則王舍城,拘舍梨等,所說自然,成第一義。唯垂大悲,開發迷悶。】
這一段是阿難替後代的人問的,因爲不從因緣,那就從自然了,那這個自然,外道拘舍梨也是講自然啊,那就變成佛道沒有了因緣法以後,就變成外道的自然第一義谛了?就麻煩大了!所以,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:今說菩提,不從因緣,現在說我們的究竟菩提不從因緣而生,是絕對獨立存在的,那麼這王舍城那個外道,拘舍梨等等,這個外道,所說的自然外道,就變成第一義谛了?那就很糟糕了!外道的第一義谛跟佛的第一義谛不一樣!是不是?意思就是說:外道所說的自然,就變成佛的第一義谛了?是不是?他的自然變成我們佛講的第一義谛了,那如何來分辨呢?唯垂大悲,開發迷悶。
【此敘今教頓棄因緣,不唯有背自宗,兼恐反濫邪教。】爲什麼?因爲外道講的自然變成第一義谛了,佛的第一義谛了,糟糕了!【今說,即指現今所說,無明無因,其體本空,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,何藉劬勞修證,皆頓棄因緣也。若是則王舍城,拘舍梨外道等,所說八萬劫後,自然成道,猶如縷丸,】這個縷丸是絲做成的,你們看過嗎?織毛線衣時,縷丸,把它轉成一個丸,絲線把它卷。。。卷一個丸,把它往地上一抛,噜。。。一直轉一直轉,轉到那邊,這個縷線盡端沒有縷線了,那就停了!是不是?猶如縷丸,把這個絲線變成一個丸,你們看過嗎?織毛線衣時,把毛線卷成一個個像素菜丸的圓球狀,那麼大丸。然後就繩子一拉,抛出去,就噜。。。一直轉一直轉,絲線如果盡處,它就會怎麼樣?會停止,自然停止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猶如縷丸,【極處停止,】因爲沒有絲線了。【不假修證者,翻成爲第一義谛矣!】也就是外道就不必修,最後就成就。【即使如來今教,不落因緣一邊,亦墮自然一邊,】不是墮因緣就是墮自然。【如何得成中道了義無戲論法?心實迷悶,惟願大悲,開示發明,掃蕩我迷雲悶霧,令得朗耀性天也。】朗耀性天。【初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竟。】
底下,佛告阿難:即如城中,演若達多,狂性因緣,若得除滅,則不狂性,自然而出,因緣、自然,理窮如是。佛對阿難這麼講:就像城中的演若達多,狂性因緣,若得除滅,則不狂性,不狂性就是菩提,就自然而出,因緣、自然,理窮如是。諸位!這一段比較難,我留在明天講。這一段相當相當的困難,一般來講聽不來。所以上到現在,大家也有一點累,明天。。。回去睡醒,一直睡覺,睡到明天七點醒過來,因爲這一段一般人聽不懂,非常困難!所以,現在你聽了二個多鍾頭,是有一點累了,有一點累了,所以,師父現在不太敢再講下去,因爲很累了,很累的時候,心就開始要散亂了。因爲這一段它又是很難,要去理解這一段,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而且現在剩下的就是十幾頁而已,我們到640頁它就一個段落,所以,明天它就一定會講得完。所以慢慢慢慢的發揮,慢慢慢慢的講,慢慢的講。640頁,就是奢摩他微密觀照,令悟密因,大開圓解,就是到這一段,就是我們大的科判,那個大張的科判,編號叫做大A,最前面那個大張的科判,大A;奢摩他微密觀照,令悟密因,大開圓解,就是到這個地方,就是叫你舍識用根,開采如來藏性。那後面呢,這個就是另外一個大段,641頁以後就是另外一個大段,奢摩他,再來就是講叁摩了,就是叫你如何進入叁摩的狀態。你有奢摩他微密觀照,知道每一個人本如來藏性,可是要怎麼進去?要修,修叁摩,到最後禅那這種種的階位就出來了。所以是第一大段,那麼到640頁,接下來我們就要講《義貫》。所以明天還是要把《義貫》帶來,萬一,或者是不小心講得太快了,還有一個鍾頭,就不曉得要做什麼,那就是要繼續把《義貫》;喝一口水休息一下,再把《義貫》好好的把它慢慢的講,所以明天《義貫》還是要帶來。因爲這一段深、難,在這個時間不宜。等一下要誦楞嚴咒,好!諸位請合掌,願以此功德,消災在座諸位法師、諸位護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