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得失,就不叫做狂;因为头并没有得失,才叫做狂。【以喻法中,妙觉真有得失,不名为妄。】正因为妙觉从来没有得失,才叫做妄。【今乃歇非外得,未歇无失,】歇,头也不是外得;就算他这个狂性没有歇,头也没有失去。【以喻法中,悟非外得,迷非真失,可见妄体,本来无有也。】
【富楼那!妄性如是,因何为在?】
这个讲出答案了,妄性本来就空,有什么因呢?
【此明无明妄想之体性,本来如是,尚不可得,而欲更索其因,岂可得哉?故曰:“因何为在?”】
619页,倒数第二行,【卯三 示令顿歇】
【汝但不随分别,世间、业果、众生,三种相续,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。】
你只要不随分别,随哪一种分别呢?不要分别世间的相续,我们一般人把世间当作是心外实有之境,不知道外在的境其实是心所影现的。也不要去分别业果,为什么不要去分别这个业果呢?因为这个爱跟恨不断的时候,你就会很惨了!这业、业报啊!为什么?我们今天种种的因缘聚在一起,或者是分散了,这个自有因缘业力。所以你去分别这个业果,加上这个爱跟恨,那么这个业果就很麻烦,将来就造未来的因。也不要去分别众生的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跟人家争,一较长短,斗乱团体,或斗乱自己,这个众生,包括自己心所产生、影现的种种妄想而生,也叫做众生。从理上来讲,你本身就是众生,集五蕴而生嘛,一切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还叫做众生。所以内也叫做众生,外还是叫做众生。你有我相、人相,诸位!就是争执不断;有我执、法执就会斗乱,知见立知,斗乱就会停不下来。所以,跟众生相处贵为包容,容纳异己的存在,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。也就是看到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,我们要绝对的包容他,这样才能成就道业。不能说因为他看法跟我们不一样,我们就好像要把他灭掉一样,不可以这样子的!五只手指头伸出来,本来就有长短的,一草一木,都有它生存的空间,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。譬如说:哎呀!我要把这些绿草如茵统统除掉,留一棵树,那怎么好看?对不对?满山遍野,种种的争奇斗艳。八大宗派也是一样,让它自己的发挥,就像满山遍野都是花开,闻种种的香气,八大宗派、南传、 北传、藏传,应当互相尊重,各施其长,各显其要,各弘其宗。为什么?互不相碍啊!就像这个山坡一样的,有高的树、有矮的树,还有绿草如茵的草皮,有清凉的水池,对不对?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。佛教也是这样子,大家互相尊重、互相包容,一草一木,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间;八大宗派,都有它发源的根据,有它的时空性,我们应当尊重各个法门、宗派,同时它背后隐藏的文化,还有它的渊源。这是一个修养,修行人最基本的一个修养。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盘的修养,连尊重都没有、连包容都没有,会显得自己更无知!
所以佛在经典里面讲的一句话,也就是说: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、很行的人,刚好落入无知,智者名为束缚。有智慧的人,名字叫做束缚。你只要动到念头比别人高、比别人强,就是:别人没有依照我这个法修行,就是大愚痴!那么你就是束缚,这个就是束缚,智者名为束缚,动到这个念头,就是束缚的人。因此我们要真正的修行,重点在哪里?我们听到无上的大法、正法,修我们自己就好,其他一律放下,不同的法师、不同的道场、不同的道风、不同的方式,没有意见。对不对?没有意见,我如果有意见,就任凭你处置,真的!没意见,统统没意见。所以,有很多人来问师父说:您对某某法师有什么看法?您对某某道场有什么看法?您对某某宗派有什么看法?我的回答都是二句话:没有意见、没有看法。有意见就知见立知啊,有看法,妄想就出来啊!没意见、没看法。对不对?我见性就好。说:你这样不是自私?不然你要我怎么样?你能改变他吗?他要让我改变吗?对不对?他还很可怜我们呢!是不是?他认为我们修错行了,他还很同情我们呢!为什么?他立一个高下嘛!我不会同情他, 我尊重他,因为我没有高下。他同情我,因为他认为自己很高,所以,认为自己很同情我们,我们修的是无上的什么最奥妙的法!那就表示我们修的法差了。所以,那一些很同情我们的,我们是很尊敬他。为什么?我的体悟是法法平等,是法平等,也没有什么高下,各人走各人的路。所以,人家要问你的时候,要避开种种的烦恼还有斗争,就要像师父这一句回答。知道吧?“没有看法、没有意见。”师父!您有什么看法?我没什么看法。您有什么意见?我没意见!但是,讲堂就不能这样子了,讲堂要按照规矩来。
底下,汝但不随分别,世界、业果、众生,三种相续,杀、盗、淫三缘断故,三种相续的因,三种相续的业因就不生。这个三缘是指杀、盗、淫,三因不生是指三种相续的因的业不生。
整句就解释一下:汝但不随分别世间;也不分别业果;也不分别众生相、我相、人相、我执、法执,三种相续,那么,杀、盗、淫三缘断故,三种相续之业因就不生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都是三,其实讲的是不一样,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,三缘是指杀盗淫;三因是指三种相续,上面讲的。
翻过来,620页,【满慈位登四果,我执虽破,法执犹存,执诸法心外实有,不了万法唯心,故前有万法生续,五大圆融二疑。佛为一一解答,皆由最初,一念无明为咎,故求索妄因,拟欲奋修以断之。佛复答以妄因本空,妄体亦空,何必苦求修断耶?乃告之曰:汝但不随分别即足矣!】
【不随分别,即修楞严大定,下手工夫。此分别,即能分别之妄心,乃属遍计执性。下世间等即所分别之妄境,乃属依他起性。依无明根本妄法,而得建立。依他如幻,其体本空,非但能依法空,即所依之无明,根本亦空,故但不随妄境,而起分别妄心,即是空诸遍计,摄心亡尘工夫,三种能缘之心既断,则现行不熏,而能生三种相续之因,亦复不生,则种子不发矣!如树倒根断,更不复生也。又如世间谷、麦、豆,三种种子为因,必假水、土为缘,方能发生,】才能够产生。【今三缘断故,如无水土,虽有种子,亦无能生。故曰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。】
620页,倒数第二行,经文:【则汝心中,演若达多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不从人得,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。】
诸位!这一句话在强调:内心自己要去悟证、这是最重要的,不是用那个很辛苦的方法,拼了老命在拼,这样没有办法成就的。要心中去体悟佛的那一颗心,才是真正的修行,而不是很辛苦的一直拜佛、念佛,不是这样子!念佛、拜佛本身是好事,一定要好好的体悟佛的心性,要不然你那个狂性没有办法歇,在这里看看:则汝心中,演若达多,狂性自然就歇,歇就是菩提,这个就是重点了,歇就是菩提。所以在这里,修学佛道要怎么歇?不计较、不比较,绝对不斗争,绝对进入无诤。这个歇字,如果你没有做到这几件功夫,没有办法的!不计较、不比较,不可以斗争,要进入无诤,如果你没有这种功夫,歇,你不可能,你斗争心那么坚固,你怎么进入歇的阶段?不能一直能所不断啊,也许对方有错,但是我们应当原谅一下,原谅一下有这么困难吗?对不对?佛的心,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,好好的体会佛的心是什么?天下既然无不可原谅的众生,为什么我们自己卡住呢?歇就是菩提。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不从人得,这个“不从人得”可是非常重要的,换句话说:善知识再怎么教导你,如果你自己不好好的下功夫去体悟,没有用!在这里:不从人得就是从心悟了,不从人得,不从外面的人、别人得到,你要获本真心,要从内心去悟。何藉劬劳,劬劳就是很辛苦的拼!你常常看到、听到一些在家居士:师父啊!我年岁大了,要拼啊,要拼啊!有时候我们来发心的这些义工,年岁大了,他也跟我讲:师父啊!生死无常,我要拼,我要拼啊!你要拼是讲对了,我是不敢继续问下去,怕他从此不来了。“你打算怎么拼?”这一句就是我要问他的:你不是说你要拼吗?我接下来就问这个菩萨:怎么拼?对不对?这个就是师父要讲的话;话到嘴边儿,收回来。他说:师父!您瞧不起我喔!我年岁大了,我也是很拼喔!很拼,我们也是很拼啊!问题是:你那个方向拼得对不对?方向本来拼到台北,拼到屏东、鹅銮鼻那边,方向拼错了,糟糕!咦?我本来要去台北,怎么到鹅銮鼻台湾尾巴来?因为方向错误,达不到目的地。所以诸位!你那个拼,背后要具足智慧!知道吗?实践家,你要先充满智慧,才去实践,就是你要锁定目标、方向,内心充满着正确性,你才拼啊!所以古时候大德讲的,你没有看到禅宗一句话,大德在传记里面讲:不遇大善知识而修,不如不修。没有碰到大善知识修行,不如不修,不修,因为愈修愈惨,知见错误啊,知见错误,方向就完全错误了!这个时候就与其修,不如不修,如果你碰到一个恶知恶见的,你本来法身慧命还好好的,只是还没有启动而已;诸位!你那个法身慧命一启动,恶知见着于邪慧,邪慧,惨了,惨了!为什么惨了?方向错误,愈修离菩提愈远,不如不修还比较轻松。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,肯綮这个“綮”是筋骨交结处,比喻事情的要领。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,意思就是:法由心悟,不从外来而得,然后不懂得佛教的心性的如来藏性,却拼了老命很辛苦的修行,而无所获!
底下,经文再念一遍:则汝心中,演若达多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。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不从人得,何藉劬劳,肯綮修证。重点叫你:佛法是用悟的,不是用拼的,拼的前提、关键就是要悟,你要拼,行!要先悟!
621页,【前以演若达多,怖头狂走,喻无始无明。无明为一切妄法之因,既已三缘断故,三因不生,因缘俱绝,则汝心中,根本无明,狂性自歇(息也)。《正脉》云:歇字双含伏、断二意。】伏就是伏烦恼,断就是断烦恼。这个在天台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