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這個境界是這樣,凡夫沒辦法,凡夫,你這個業力所牽,他就是相跟性融不起來,還沒有到這種功夫。所以,相,大家都喜歡看好相、美相,譬如說,文殊講堂流通處那個佛像,諸位!雕刻佛像不夠莊嚴,那一尊二十年都流通不出去!人家會比較,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!所以你說像這個相重不重要?也是很重要!爲什麼大家看到佛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哇!看了以後就無比的莊嚴,這百千萬劫修來的。所以,這個相好就是很吃香!【合前體非群相,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之喻。】
【汝以空明,則有空現,地、水、火、風,各各發明,則各各現:此五句,各明各現,謂五大現不同處,或不同時也。後兩句,俱明俱現,乃同處同時也。明字,交師謂,即是循業之意最善,業有染淨,所現五大亦然,皆隨惑而現也。汝字,雖指滿慈,意該九界。】
【汝以空明者:如菩薩循淨空之業,即現虛空身;如阿羅漢,所證偏空涅槃等;凡夫循染空之業,即現空無邊處等。如以地明,菩薩循淨色之業,即現實報莊嚴土;凡夫循染色之業,即現有漏穢土。如以水火風明,羅漢則現身上出水,身下出火;菩薩則現慈風遍拂,以除衆生熱惱;凡夫循有漏之業,則現水、火、風叁災。】
【若俱發明,則有俱現者:如天人見水,如琉璃寶地,可以履之而行;人道見水是水,可取而爲飲料;餓鬼見水是火,雖渴莫飲;一一無非循業所感,俱時而現也。此所現之相,非因緣生,非藏性有,亦不離因緣藏性,合前非日非空,不異空日喻。】
【雲何俱現?富樓那!如一水中,現于日影,兩人同觀,水中之日,東西各行,則各有日隨二人去,一東一西先無准的。】
所以,佛陀說話真是沒有話講,這種比喻讓你嚇一跳,佛爲什麼有這麼智慧?這個一比喻完全清楚,是虛妄的東西。
說:雲何俱現?俱現還是妄喔!富樓那!就像在一個水中,水中現了一個日中影,水中的日影,現于日影。兩人同觀,這兩個人站在一起的時候同觀,水中之日不一樣,兩個人一個往東邊走,這個太陽跟著東邊走;一個往西邊走,這個太陽跟著西邊走,東西各行,則各有日隨二人去,你看這個佛的比喻!一東一西先無准的,你看!太陽只有一個影,水中所現的這個日影只有一個,東邊走過去,太陽跟著東邊走;西邊走過去,跟著西邊走,這個都是妄。所以諸位!如果這一句的比喻你也可以,如果你大悟、見性,看到如來藏性,你什麼都可以隨喜,善良的,只要是善的事,什麼都可以隨喜,因爲根器不同嘛!大悟的人也無關你的本性,只要做善,念念佛,你要贊歎他;拜佛,要贊歎他;放生,要贊歎他;辦慈善,也要贊歎他;但是,問題有沒有究竟呢?慢慢的引導到最究竟的地方。所以,如來藏性大悟的人,每一個人所顯現的相不一樣,而他都可以隨喜,它都不會礙到這個見性人的心靈,心靈。
底下,【上各明各現,依他似有,雖屬是妄,未顯宛轉虛妄。俱明俱現,遍計非實,】遍計所執不是實在的。【足表宛轉虛妄,故再征釋,以合相妄之喻。如一水中,現于日影:喻一如來藏性中,具足諸大之性。兩人同觀水中之日,東西各行:喻衆生各依藏性,各循各業不一;】這“准的”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沒有一定,東邊看的人,太陽跟著在東邊;西邊走,太陽跟著西邊。衆生各依如來藏性,各循各業,不一樣。【如兩人東西各行,則各見有一日,隨二人去,喻各循業感,所現大相不等。一東一西,先無准的者:】“准的”其實就是目標,這以前是測量水平的一種器具,叫做日准,這個是工匠的一種用水在量這個水平、水准的;也可以講是箭靶的中心,箭靶的中心有一個日,圓圈,太陽。所以,“准的”就是目標,一東一西,沒有一定的目標。【一東行一西行,其日先無准定的實所現大相。無有定實,即相妄也。】
587頁,【不應難言:此日是一,雲何各行?各日既雙,雲何現一?宛轉虛妄,無可憑據。】
解釋一下:不應難言,這個水中的日影,此日,這個是指日影,你千萬不要寫指太陽,那就麻煩大了!此水中之日影,此日影是一,這個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,雲何各走?爲什麼東邊走東邊的、西邊走西邊的?各日既雙,東邊一個,西邊一個,雙就是二,雲何現一?可是,第叁者站在中間看、站在原處看,雲何惟現一個日影?第叁者看。所以,太陽到底是一個?是二個?是叁個?都不一樣啊,叁個人看都不一樣啊!對不對?不應難言:這個水中的日影到底是一個。如果是一個的話,爲什麼東行、西行,各行的時候,每一個日都跟著跑?各日既雙,東一個日(日影)、西一個日影,這個“雙”就是二,就變成二個日影了,雲何現一?爲什麼第叁者看;“現一”還要加一個:惟。第叁者來看,爲什麼只有一個?雲何現一日影?宛轉虛妄,無可憑據。
【此釋出宛轉虛妄。故囑以不應難言:水中日影是一,雲何各有一日隨二人行?各行日影既雙(二也),雲何水中惟現一日影?此即俱時而現,一二不定。宛轉即輾轉意,若說是一,各行有二,一乃虛妄;若說是二,水中惟一,二乃虛妄;左之右之,無非遍計虛妄,】諸位!無非遍計虛妄,這一句話重點在講哪裏?著相,就是遍計虛妄的執著,你只要執著這個相,圓成實性就開采不出來,不曉得那是依他起、緣起性的東西。所以,緣起性的緣起假相就是不能執著,就進入圓成實。【究無真理,可爲憑據。】意思就是:相上沒有絕對的真理,相空就是真理;在相上論斷,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所以政治會吵、學者會吵架、名人會吵、名嘴也會吵來吵去,爲什麼?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因爲他們沒有見到究竟本體。無非遍計虛妄,究無真理,可爲憑據。【此一二不定,即合前非日非空,不異空日。】
【孤山曰:同觀是一,知二是虛,各行既二,驗一是妄。《正脈》雲:此文當合前難釋相妄之喻,觀此諸大俱現,無可憑據如此,其與空日生明,無可指陳者,何以異乎?】這個文字都很簡單。
剩下一點點,588頁,
【卯五 申義釋疑】
【觀相元妄,無可指陳。猶邀空華,結爲空果,雲何诘其相陵滅義?】
諸位!這一句話重點在哪裏?佛陀告訴我們,觀相元妄,一切衆生一定要知道,你看到的凡所有相,當體即空,相是緣起性,緣起性就是妄,妄本來就是無可指陳。爲什麼?你有可指陳,就是識心分別,記住這一句話。相本來就是妄,無可指陳,相本來就空,如同真智被無明障住,所顯現出來的山河大地一樣,就像眼睛有毛病,現出了空中花,真智被無明擋住,就會現虛空、山河大地。猶邀空華,“邀”就是等待空中之花結爲空中之果。虛空當中本來就沒有花,你還要等,等待虛空去把它結出這個果來,把空中的花要結出空中的果,怎麼可能?猶邀空華,還有等待虛空當中所現的花,結怎麼樣?虛空當中花中的果,這怎麼可能?雲何诘其相陵滅義?爲什麼你還問這個五大之相。。。怎麼樣?相陵滅義。意思就是:這五大相其實就是本性,並沒有什麼不相容的地方,而你因爲法執未斷,看到的是業感緣起的假相,不是如來藏性的相,所以,你就會認爲水跟火是不相融洽的;可是站在佛陀的角度,水跟火是一體的,都是本體。所以,雲何诘其相陵滅義?爲什麼還懷疑會有互相陵滅之義呢?其實都是同一個如來藏性,是不相陵滅的。
【此結申諸大,相妄性真之正義,應在法合之後,故移置于此。先約相結,如前明相,非日非空,不異空日,如此例觀,諸大之相,本來虛妄,各明各現,俱明俱現,無非循業發現,一一似有非實,無可指陳;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,翳眼觀之似有,好眼觀之實無,若謂有可指陳,如執空華爲實有,一迷也;若更诘其陵滅,】就是互相陵滅。【是猶邀(待也)空華,更結空果,可謂迷中倍迷,雲何诘其相陵滅義耶?】意思就是說:水火本來就是一體的。
【問:“此說諸大相妄無礙,何以現見世間,水、火相陵滅,地空地水不相容耶?”答:“約事而論,亦無陵滅,亦複相容。如世間油類,原屬水大,各各皆具火大,一然即燒。地大之中,具有空大,掘土一尺,即現一尺虛空,出土一丈,即有一丈虛空。又五金之屬,地性堅礙,莫過于金,镕之悉成爲汁,】意思就是地跟水是一體的,【有何陵滅不容耶?約理而言,現見諸大陵滅不容,皆由衆生執心妄見,何嘗是實,如雲駛,則見月運;】雲一跑,好像月亮在運轉,叫做雲駛月運。其實是雲在跑,你還以爲月亮在動。舟行,你還以爲兩岸在移動,【舟行,則見岸移,】其實岸從來不移,是舟、是船在跑,【豈彼月岸,實有運移耶?若了五大本空,妄執妄見,一時俱破矣。”】舟行則見岸移,豈彼月岸,實有運移?這個是二個字,“月”是指上面那個月運,“岸”是指岸移。豈彼月運,還有岸移,實有運移?哪裏有運還有移呢?所以這一句是簡單。再講一下:何嘗是實,如雲駛,則見月運;舟行,則見岸移,豈彼月運,還有岸移,實有運還有移?其實是沒有,若了五大本空,妄執妄見,一時俱破矣。
589頁,【觀性元真,惟妙覺明。妙覺明心,先非水火,雲何複問,不相容者?】
觀照我們這個性,如來藏性其實無法不真,觀性元真,惟妙覺明。妙覺明心,先非水火,雲何複問,不相容者?就是觀這個如來藏性本來就是真的,惟妙圓覺,圓就是圓覺;覺圓。那麼“明”就是真心,就是我們妙明,本覺的妙明。這個妙覺明心就是我們的真心,真心這個妙覺,本明就是真心。先非水火,本來就不是水火等諸大,爲什麼?因爲性水是真空,性火也是真空,這些諸大本來就不是相,其實是性所顯現的,雲何複問,不相容者?所以,相融入性的時候,萬法就圓融;如果業感執著相,那麼就互相容不下。所以,著相的人胸量小,見性的人胸量大,因爲相它有拘束在,看這個執著這個,他的胸量就很小,看這個就立種種的意識型態、種種的觀念。所以,見相者胸量小,見性者胸量大,因爲相可以融入性。所以,一個有修行的人,融相歸性的時候,知道相空,不跟你計較。
底下,【此約性結。承前虛空,體非群相,現觀諸大之性,元是一真,本無諸相,惟一妙覺圓明真心,此心即如來藏心。先非水火者:本非地、水、火、風空諸大;諸大尚無,說誰陵滅不相容乎?妙覺明心,本非諸大,能現諸大,猶如明鏡,能現衆像,本非衆像也。寅初牒定五大以釋疑竟。】
好!我們今天不誦楞嚴咒,已經九點快四十分了,再誦就超過十點了,今天對不起大家,跟誦楞嚴咒的時間差不多,因爲它剛好一個段落,告一個段落。
諸位請合掌,願以此功德,消災在座諸位法師、諸位護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,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,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願生西方淨土中,上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不退菩薩爲伴侶。
諸位請站起來,向佛叁問訊,再問訊,叁問訊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