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
第9套
圓瑛法彙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講題: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日期:2009.6.25-2009.7.11 文殊講堂
片數:共6片(本片爲第4片)
編碼:090[DVD簡體版]
內容概述
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審除細惑.說二如來藏
圓瑛法師《講義》第532頁-第640頁
從532頁“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......(639頁)
或得出纏,或蒙授記;如何自欺,尚留觀聽。”
2009.07.03
589頁,請合掌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
589頁,中間,【寅二 圓彰叁藏以勸修 (分叁) 卯初 極顯圓融 二 普責思議 叁 結喻推失 (卯初分二) 辰初 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(辰初分二) 巳初 依染緣起執成有礙 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今初】
叁藏就是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、空不空如來藏。
空如來藏就是離一切法,不空如來藏就是即一切法;空不空如來藏就是非離非即,亦即亦離,雙遮雙照同時。
589頁,經文:【富樓那!汝以色空,相傾相奪,于如來藏。而如來藏,隨爲色空,周遍法界。】
說:富樓那!你“以”(就是因爲),因爲你認爲色跟空,有色的地方無空,空的地方無色,沒有辦法圓融,所以相傾相奪,于如來藏,在如來藏裏面老是有能所,老是有相傾相奪的情形産生。而如來藏,隨爲色空,周遍法界,這個如來藏的相的體性是本空;但是,所現的幻色還有幻空,它是周遍法界的。問題是出在哪裏呢?問題是隨染的緣起,問題是出在這個地方。
【滿慈因聞佛說,諸大圓融無礙,故前疑我等,何以現見有礙?此佛示以成礙之由,以銷執相之問。汝以以字,即推其原由,由真如隨染緣起之故。以者因也,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,晦昧真性而成空,複因見分,結暗以成色。因此色空,傾奪于如來藏性之中,傾奪者因妄見,見有色處,則傾奪于空;】所以,傾奪就是不共存在,見色的地方以爲無空;有空的地方以爲無色。整個宇宙,不是色——千差萬別的色,就是無形相的空——虛空,所以,用這個色空代表整個相。當然也可以說“色”就是地大,那麼,“空”就是虛空。見有色處,則傾奪于空;【見有空處,則傾奪于色。】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,不能互相容,相不容虛空,虛空不是相。【而如來藏隨緣,與妄心相應,則起成粗境,周遍法界,衆生不了是妄,執爲實有,】諸位!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衆生生死的根源:不了是妄,執爲實有,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衆生生死的來源、煩惱的來源,把一念清淨心化作生滅,全都是因爲執爲實有,誤認爲這個相是實有,不曉得當體即空。底下,【執則成礙。】也就是說你有執著,本如來藏性相本來是融通的,你只要一執著,那麼相是相,容不了這個體,這個體沒辦法跟相融入,那麼,你就沒有辦法轉相爲性。換句話說:煩惱就一直在,無法成就無上菩提,神通也顯現不出來,定力也顯現不出來,智慧也顯現不出來。
590頁,經文:【是故于中,風動空澄,日明雲暗,衆生迷悶,背覺合塵,故發塵勞,有世間相。】
是故于,“于”就是于如來藏性當中,這底下加二個字就看得很清楚,“中”的底下加:妄見,是故于如來藏性中妄見;底下統統加“之”,風之動,就是動搖,空之澄寂,日之光明,雲之昏暗,這樣一看就一目了然。整句的意思就是:是故于如來藏性當中,妄見了風之搖動、動搖;虛空之澄寂,因爲虛空無相;日之光明;雲之昏暗,屯積了雲,它就會昏暗。
衆生迷悶,迷,這個“迷”字就是昧于藏性的真空之理,不了解性相本來就是一融,如來藏性本來就是一體。如來藏性的絕對空,他不能體悟,就在相上裏面識心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這個“悶”就是起,起成叁細還有四粗之相,六粗前面的四粗。那麼就背覺,覺性違背了。就變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塵裏面,跟這些塵勞相合,也就是追逐沒有停止過。違背了真覺,同時去合于五欲六塵,故發塵勞,有世間相。
所以,這個世間相從哪來?就是死執不放,誤認爲它是實體性的。所以,人出生以後很無奈,爲了生存、爲了生活,同時繁衍後代,建立了這個家庭,經濟上,房貸逼得有時候走上絕路,活不下去,沒有時間學佛。常常看到沒有錢帶著兒女跑去自殺,全世界的經濟不好,景氣也不好,活不下去!像最近也是,一個爸爸帶著一個小女孩,四歲而已,也去自殺,看了都心疼,看了都心疼!佛弟子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,這個是很悲慘的!實在活不下去,可以請各政府機關、看看有什麼慈善機構可以暫時度過難關的,實在沒有必要逼上絕路。當然,自殺的人有他的苦衷;但是,這個是佛所禁止的,因爲這個自殺,他八識田中有這個種子,他這等于一直熏習一樣,一直熏習,下輩子動不動他又跑去自殺,這個種子一直很強烈的存在,那就變成不好的習慣性;同時你會帶小孩去自殺,這個就變成有罪!她的生命不是由你來判斷的,你這個變成助殺,而且硬拖她去死,四歲小女孩什麼也不懂啊!對不對?所以因此,如果你實在是活不下去,你就轉一個念頭,不要去自殺:我就剩下的後半輩子爲佛陀,看看能不能做一點什麼事情,我爲這個正法。既然要去死嘛,反正你就來常住、來正法道場做到死嘛,同樣是死,那個死欠命債啊,這個死有功德的,轟轟烈烈的!對不對?你來爲正法,如果你真的爲講堂這樣子盡心盡力,爲這個正法道場,爲常住、爲佛陀、爲叁寶,這樣來死亡,不是轟轟烈烈嗎?對不對?你往生以後,就會把你放在車庫旁邊助念,功德太大了!送幾束花啊,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話,再派二個保安人員陪伴你;當然我是不太可能,我會去睡覺的(笑)。陪,派二個保安人員在旁邊看顧你,看有什麼花圈啊。對不對?一樣是死亡,就應當要死得潇灑、漂亮一點;帶個小朋友去自殺,看了真是難過!也許他有苦衷,病得太久了,錢花到破産了,實在是活不下去了,他也許會借著種種理由說:我自殺是有道理的!可是,這個在佛教裏面來講,是罪很重的,是罪非常重的!包括你自己是未來佛,都沒有權力自殺的。
底下,【此承上,是執則成礙之故,于如來藏,本無諸相,一真法界之中,妄見風之動搖,空之澄寂,】空就是虛空,是無相,所以它是澄寂。【則動寂互異。日之光明,雲之昏暗,則明暗交傾;略舉此四,以該地空不容,水火相陵等,塵勞滿目。】衆生就是在能所不斷,所以互不相容,因此活得很痛苦!
【衆生迷悶下,重結成礙之由。迷悶者:昧于藏性真空之理,】諸位!修學佛道就是在體悟那個空性,修學佛道,你要了解,佛教的整個重要的思想,就是建立在空性。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;可是要體會涅槃,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麼。昧于藏性真空之理,【曰迷;起成叁細四粗之相,曰悶,不通達諸相皆妄故。此二字屬惑。背覺合塵者:于本有覺性,非背而背,于虛妄塵相,無合而合,造作諸業,此句屬業。】業就是輪回的因。所以我們沒有能造作者,也沒有所造作者,也沒有受苦者,純是虛妄。諸位!這個“業”字,你記得,沒有能所,本來就是虛妄的業。所以這個《普賢行願品》裏面說:業若有形,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,還好業是無形的。所以業性本空,體會了這個,就是真忏悔的人。【故發塵勞,有世間相者:則屬苦果。以依惑造業之故,所以發現塵勞染法,有爲世間諸相,此即藏性隨染,循業發現也。】
591頁,【巳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】
【我以妙明,不滅不生,合如來藏。而如來藏,惟妙覺明,圓照法界。】
我以,我用了真覺這個妙明,還有不滅不生,指根性爲本修因,合如來藏。而如來藏性,惟,惟是妙淨本覺,湛明之心,圓照一真法界,沒有一個地方不妙、不覺、不明。惟妙覺圓,就是本妙本淨,就是妙淨本覺,湛明之心,圓照一真法界。
【此因當機,前疑如來,何以獨得無礙,】爲什麼如來獨得無礙?很簡單,佛陀能夠照見相空,就這麼簡單,看得破,那個人就是佛。是真的看得破,真的境界現前那個時候,是真的看得破,自他不二。而不是說說:哎呀!我要看得破,我要看開一點!不是那一種功夫。證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,所以爲什麼獨得無礙呢?正因爲融相歸性,性相一如。【此佛示以無礙之由,故得自在之用,由真如隨淨緣之故。我是佛自稱,以用也,】“以”就是用。【乃用真覺妙明,不生滅之根性,爲本修因,】意思就是:下手處就是對!因此有一句話,我們出家衆,或者是准備出家的人,你一定要背起來:不開悟不住山,不見性不閉關。好好的冷靜思維這一句話,古來大德爲什麼講得如此的貼心?告訴你:不開悟不住山,不見性不閉關,爲什麼?你自己的心靈,要自己是明師才有辦法降伏那個煩惱,要不然人只是關進去那個裏面,內心裏面妄動、無明,跟不關還是一樣的。身體會抓進去關,可是心會跑出來玩,每天坐在那邊,能所不斷、妄想不斷。對不對?關在裏面,電話、信件一樣那麼多,有什麼用?是不是?關在裏面的話,早去看,也躺在那邊睡覺,晚去看,也躺在那邊睡覺,因爲沒人跟他講話,就只好睡覺,這樣閉關有何意義?對不對?所以,我們要懂得閉關它的用意,人家閉關是闖生死,閉生死關!對不對?爲本修因,【背塵勞妄法,】“背”就是放下塵勞的妄法。【合如來藏性,回光返照,脫塵旋根,】脫離這個外塵,“旋”就是旋向不生滅的根性,叫做旋根。所以在楞嚴大法,處處都指向不生滅的根性。【伏歸元真,】這個也是叫你恢複到真心,伏種種的相、煩惱,回歸到你的真心。【發本明耀,】發揮你真心本明本耀。【耀性發明,智光圓照,照見萬相皆空,一真獨露。】諸位!這個就是佛法,照見萬相皆空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