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就是以是俱非,所以能夠成就即如來藏,這個即如來藏就是成就不空如來藏。這個不空如來藏中的一切法,怎麼樣?元明心妙,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;元明就是本明照用,心妙就是大用現前,依體起用。那麼現在就是這樣子了,整句的意思就是說:以是俱非,世出世間故,即如來藏,元明心妙。好!這一句的意思,究竟的義就是:因爲你能空,一切俱非,就是空如來藏不立一法,所以世間的六凡、出世間的四聖,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,而且這個不空如來藏,即如來藏就是不空如來藏,“即”就是不空,要面對這個現實。即如來藏中一切法,本明照用,而且依體起用,大用現前的心妙,不可思議的妙用。
所以,重點在哪裏?前面沒有畢竟空,這裏就沒有辦法畢竟用,這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!所以前面:以是俱非是體,後面這個:元明心妙就是大用,大用。爲什麼?不空如來藏就是用,空如來藏就是體,不空如來藏就是大用。
底下,【上二句承上起下。世即六凡,出世即四聖。俱非者:以空如來藏,湛寂之體,清淨本然,不立一法,方能成不空如來藏;俱即一切法之用,如摩尼珠,體非青、黃、赤、白,故能隨緣現色,此蹑空藏,爲不空藏之由。】意思就是依體起用,空藏是體,不空藏就是大用,如果那個體不空,大用顯現不出來;一個人沒有斷盡煩惱,像佛一樣,用不出來,大智慧、大神通統統用不出來。所以必需從內心裏面鏟除所有的煩惱、執著,你才有辦法成就佛道,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、大智慧、大涅槃;如果你那個煩惱、執著不空,那沒有辦法!
【即如來藏,元明心妙:此舉藏心,正由本妙寂體,】如果完全清淨的鏡子,就是這樣,像它這樣,完全清淨的鏡子就可以照,照天照地,叫做本妙寂體,你看,清淨的鏡子、完全幹淨的鏡子,就是像這樣,本妙寂體。【遍非諸法,故能起元明照用,普即諸法也。元明:即本明照用,如摩尼珠,光涵照用。】“涵”就是包括、包含、現起,這個光包含著照用。【而曰心妙者:正顯用乃體含,】體中本含,意思就是:你只要照見空體,大用就會現前。就像鏡子,對不對?本來就會反射,本來鏡子就是能用,如來藏的體性本來就含有大用。【仍非滯有之用,】它還不是停頓在假相當中那種用,它是如來藏性的大用、妙用,【是即妙之明,即寂之照也。】所以因爲有空如來藏,所以成就了不空如來藏,底下這個統統是圓照大用,不舍一法。爲什麼?任何一個法都是佛法、都是如來藏性,所以這個更加強調成就一切法,當下就是。即心,就是見大,如來藏性就是見大,不離見大,就是識大。即空、即地。
【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風、即火,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即色、即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即眼識界,如是乃至,即意識界。】
這個就講到“即”,就是圓照大用,不舍一法,當下就是,如來藏性不離見大、不離識大;如來藏性不離五大,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風、即火;如來藏性就是六根,即眼、即耳、即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六入;即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如來藏就是六塵,不離六塵;如來藏就是眼識界,如是乃至意識界,就是六識。
【此下即十界。非但即于四聖,而且即于六凡;染淨俱該,聖凡平等,七大十八界,皆即藏心;故二十五聖依之而修,各各皆證圓通,即證入如來藏心也。一切法相,皆同空藏,惟改非爲即而已,此即世間法矣。】意思就是:佛法不離世間法,佛法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。所以師父才告訴你:解脫是現在,不能等到臨命終啊,不能等到臨命終對一個極樂世界的期盼,耗掉了我們現在的五十年、半世紀的用功。意思就是說:我們期盼去極樂世界是好事;但是不要忘記我們現在也有一顆佛心正在運作啊,千萬不要虛度光陰,等待死亡,佛法是非常現實,既現實又超越的。
604頁,經文:【即明、無明,明、無明盡;如是乃至,即老、即死,即老死盡。】
一切的明、無明,當下都是如來藏性;明、無明盡,也是如來藏性,如是乃至,老當體即空,就是如來藏性,即老死盡,統統是如來藏性。
【此即緣覺法。】
【即苦、即集、即滅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,】
【此即聲聞法。】
【即檀那、即屍羅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羅密多。】
【此即菩薩法。】
【如是乃至,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羅诃、叁耶叁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樂、即我、即淨。】
【此即如來法。】這個就是如來法。【以上十法界,不出一真法界,十界諸法,惟依藏心之體爲體。離此心,而無片事可得,是謂塵塵混入,法法圓通,】諸位!什麼叫做塵塵混入,法法圓通?沈沈混入,任何一個時空,統統就是佛法,問題是你會不會用?什麼叫做法法圓通?法法畢竟空,哪一法不通呢?【一真不動,應用無限,如摩尼珠,普現一切色,如實不空義也。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。】
再用一點點時間,因爲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課,我們多用一點點時間。
605頁,中間的經文:【巳叁 彰空不空即非圓融】
【以是俱即,世出世故,即如來藏,妙明心元。】
意思就是:以是俱即,統統即一切法,以是俱即,這個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當下就是,就是如來藏,即如來藏,就是立一切法、成就一切法,當下就是,不離一切法,不離就是即。本來就是妙明心元,意思就是:世出世間法,統統是如來藏性,只是你不覺悟而已,就是這個道理。
【上二句承上起下。以因也,是指不空如來藏,圓照之用,隨緣普現,不舍一法,俱即世出世間,聖凡十界故;並蹑上科,空如來藏,爲空不空藏之由。即如來藏,妙明心元,此舉藏心,妙明心元,乃蹑前二藏。】前面二藏就是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,根據前面。【空藏曰本妙,重一妙字;不空藏曰元明,重一明字;】第一個是妙,第二個是明。“妙”是講空,“明”是講用,諸位一定要記住,佛教的用語有它的一定的次第。妙:不可思議的體;但是也可以稱爲妙用,也可以稱爲本明之體,都可以,但是,用這個字稍微適合一下,哇!會顯出佛教不可思議。重一個妙字,不空藏重一個明字;【此合之而爲本妙本明,以此明妙,乃自心本具,故曰心元。元即本也,體用雙彰,寂照不二,正顯圓融中道,雙遮雙照。】遮就是非空非有,照就是即空即有。【如摩尼珠,若言其有,一道清淨,忏塵不立;若言其空,衆相分明,遇緣普現。正所謂,真空不礙妙有,妙有不礙真空,即妙而明,即明而妙,是爲本來心也。】
605頁,最後一行,經文:
【離即、離非,是即、非即。】
這是前面已經解釋過了。這個“即”,底下加“一切法”就很清楚,離即(就是一切法),離一切法。離非,非一切法就是空,意思就是離有離空,這個就是雙離空有。離即一切法,離非一切法,也就是說:離即就是離有,離非就是離空,雙離空有就叫做雙遮。底下那個“是”,要用二次:是即一切法,是非即一切法。是即一切法,這即一切法就是有;非即就是空,也是有,還是空,叫做雙照空有。是即一切法,是非即一切法,是即一切法也對,是非即一切法也對,這個意思講得更清楚中道第一義谛是怎麼說。
好!中道第一義谛究竟實相就是:諸位!離即一切法也對,離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對;是即一切法也對,是非即一切法——空,也對,雙遮、雙離空有,離空離有也對,照空照有也對,而且是同時存在,這個就是究竟了義。
【此即中道,第一義谛,勝義中真勝義性,亦即一乘寂滅場地。上句離不空藏,即一切法,是離有;離空藏,非一切法,是離空;乃雙遮空有】“遮”就是遮止。雙遮空有【二邊,】的執著,意思就是說:著空要離,著有還是要離。【以顯一心之體,不滯于空有也。下句是即非即,是字,雙貫即與非即解,】來作解答、來作解釋,【其義自明。是即十界,照不空藏,是照有;是非即十界,照空藏,是照空;乃雙照空有二邊,以顯一心之用,互融于空有也。】
【此經從阿難舍妄求真,求佛發妙明心,即顯發此叁藏一心也。】諸位!這個就是《楞嚴經》所有的表達最重要的:叁藏就是一心,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、空不空如來藏,就是同一個心體,沒有二心。【佛始從眼根指出,十番極顯其真,二見略剖其妄,】二見就是同分妄見、別業妄見。略剖其妄,【複自根中,推而廣之,普會四科,遍融七大。阿難大衆,各各自知,心遍十方,常住不滅;此悟次第空藏,已成頓意,而圓意猶未彰也。】
【複由滿慈,問叁種生續之因,如來與答,性覺必明,以爲其咎,以致世界、衆生、業果,生續不斷,顯次第不空藏;斯則體用已備,圓意已露,猶未具彰也。】
【複答滿慈,五大圓融之難,以示性相二無礙理,且釋有礙之疑,至于即性之相,無量不思議妙用,即相之性,混融不思議妙體,尚未極顯也。 迨依迷悟心,對辨二種緣起,】二種緣起就是染跟淨這二種,一個是染的緣起,一個是淨的緣起,迷就是染的緣起,悟就是清淨的緣起。【依本來心,圓彰叁種藏性,】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、空不空如來藏。【顯理顯到此處,可謂徹法流之底,窮性海之源,顯之極矣。】
【然此一心叁藏,即首楞嚴定,人人本具,迷不自覺,當起奢摩他,微密觀照,方能圓悟。前叁卷,佛爲阿難大衆,微妙開示,各各自知,此心遍滿十方,常住不滅,得微密觀照之功。此四卷,因滿慈啓問,佛爲說叁種生續之因,五大圓融之故,會歸叁藏,極于一心,即微密觀照之功,】爲什麼叁藏極于一心?因爲是不二法門,所有的佛法當下會歸一心,就是不二,不二法門就是一心。就是微密觀照之功,【照徹心源,一切事究竟堅固,方信首楞嚴,爲自性天然本定,不假修成,但是了因之所了,】了因就是修行,修行會顯出佛性。【而非生因之所生矣。】爲什麼不是生因所生?因爲本自具足,你怎麼生啊?修行會顯出佛性,而佛性不是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