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生出來的,它天然的妙性本來具足。【初極顯圓融竟。】
607頁,【卯二 普責思議】
【如何世間,叁有衆生,及出世間,聲聞、緣覺,以所知心,測度(音铎)如來,無上菩提。用世語言,入佛知見。】
這一段很是重要!如何世間就是責備、責怪之詞。這個世間都是用生滅心,叁有衆生,叁有衆生用什麼?就是用生滅意識心。以及出世間的聲聞乘、緣覺乘,以所知心,因爲沒有抛開識心,而這識心都是分別計度。如何來測度;“度”就是思量、衡量,來測度如來無上的菩提?如來無上的菩提是超越一切意識心的,怎麼、如何可以用世間的語言,來入佛的知見?諸位!入佛的知見,世間的語言是生滅法,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,用人類有限的語言,如何進入根中的不生滅性?入佛知見是什麼?這是就因來講的,入佛知見,有入佛的知見這個因,才有辦法成佛嘛!所以,入佛知見是就因來講的,不生滅心就是佛的知見,意思就是:不可以用識心來入佛的知見,入佛的知見就是要開采根中之性、不生滅之性,叫做入佛知見。
底下,【如何怪責之詞。世間叁有衆生:叁有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則叁界也。依因感果,因果不亡,謂之曰有。世間二字,指叁有之有情世間;並及超出叁界,正覺世間,聲聞、緣覺,即出世二乘,已覺悟我空之理者,合之爲凡夫、小乘。】
【以所知心,測度如來,無上菩提者:以用也,用所有能知之意識妄心,欲推測籌度,如來所證無上菩提,叁智圓覺之極果,此屬修成。如《法華》雲:“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。”】難知難測。【即佛所證叁藏一心也。此心非識所知,】不是識心所能知,識心有能所啊!【非心】就是非衆生的心【所測,】所以,此心非意識心所知,也非衆生心所能測度,前面講的是二乘人,後面講的是衆生。【祗能以如如智,方可契合,】豈可以所知之妄心,(【豈可以所知之心,】)妄自測度如來甚深的境界。(【妄自測度哉。】)
翻過來,608頁,【用世語言,入佛知見者:用世間因緣、自然、和合不和,及互相陵滅,不合相容諸語言,欲入佛之知見。此佛知見,非指佛所得之叁智五眼,】叁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。五眼,好!我們知道,肉眼、天眼、法眼、慧眼、佛眼;【乃指衆生六根中所具,叁藏一心也。上無上菩提約果言,此佛知見約因說,以顯叁藏一心,生、佛平等。此因心,即如來密因,大開圓解,方能契入,豈可用世間語言,妄冀得入耶?】世間語言,你不可能入佛,佛必需要親證,入于不生滅性。
【此文即謂本妙覺心(叁如來藏心),在本覺因中,在妙覺果上,皆不可思議,以所知心測度,用世語言求入,乃互影言之。】就是互相交換角度來說的。【實則此心,在因在果,均非擬議思量之所能及。古雲:“妙高頂上,從來不許商量;】妙高頂上就是佛的境界,禅師、大悟人的境界,就是明心見性,這個明心見性是證量的境界,是連談都不能談。妙高頂上就是證量的境界,佛菩薩、就是咱們祖師大德開悟、大徹悟的境界,妙高頂上,從來不許商量,一句話都不能講!【第二峰頭,】怎麼樣?【諸祖略容話會。”】第二峰,就是方便一下,說說無妨,
【問:“佛知見,明標佛字,何以約衆生因位耶?”答:“《法華經》雲:“佛爲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”第一爲開衆生,佛之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。足知佛之知見,乃衆生本具六根中,不生滅性,即是佛知見也。”古有問善知識:“如何是佛?”答曰:“在眼曰見,】在眼叫做見性。【在耳曰聞,在鼻曰嗅,在舌曰嘗,在身曰覺,在意曰知。”】處處充滿佛。【是指根性,爲佛知見,但舉前後二根,以攝余四。衆生雖然本具,】衆生雖然本具了佛性,【皆各埋沒于塵垢之中,故佛爲開其本有佛之知見,使得清淨也。】【第二爲示衆生,佛之知見故,出現于世。爲本經,佛向阿難眼根指示,不動、】顯見不動,顯見【不變、】顯見【不失、】顯見【無還、乃至見見非見,】這個我們前面都解釋過了。【此即示佛知見。】【第叁欲令衆生,悟佛知見故,出現于世。本經佛爲阿難,始自根中指出,更爲會通萬法,淨極一心叁藏,令起奢摩他,微密觀照,圓悟本有真心。】【第四欲令衆生,入佛知見道故,出現于世。即本經,欲令阿難依圓解,起圓修,得圓證,】諸位!“圓”是什麼意思?“圓”就是無缺,諸位!識心不圓,見性即圓,不生滅性就是圓,用不生滅心,就是圓解、圓修、圓證。【直趣無上菩提。】見性就是佛的性,用這個因地心,你就一定能夠成佛。所以師父還是強調:不要太多的情緒化,修行不能有太多的情緒,不高興,整天繃一個臉,今天叫不回應,一個禮拜以後,那個臉還是一樣;一年以後,那個臉還是一樣,這個不行!諸位!修行人這個個性一定要趕快改掉。以前好像對不起我的,裝作不知道,碰到,一定要好好的問候一下,裝作沒事,這個很重要的修養,你的善因緣就會慢慢一直具足。你今天,人家講一句,你繃一個臉;下個月來看,又繃一個臉;明年看,還繃一個臉,哇!你想想看,誰敢親近你啊?諸位!不要自斷善緣,師父這樣勸告大家:無論法師、無論護法居士,有這個毛病的,當然包括我在內,有這個毛病的,務必要改掉。底下,【須知無上菩提,乃果中究竟佛知見;而佛知見,乃因中真性菩提也。】
【佛知見,今指根性,不獨我佛如是,十方諸佛皆然。下文第五卷,十方諸佛,異口同音,告阿難言:“善哉,阿難!汝今欲知,生死結根,唯汝六根,更非他物;汝複欲知,無上菩提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”此是結解,】就是心結解脫了,修學佛道要打開什麼結?打開心結,修學佛道要打開什麼結?就是打開心結,心中沒有結,沒有能所、沒有動念,當然就沒有結。所以知道,諸位!見性人過的那種日子,這個不是你想像的快樂,那一種幸福感、那一種知足!對不對?吃什麼,他統統放得下;睡什麼,也統統放得下,碰到什麼事,沒事,沒事!是不是?很能寬恕衆生的缺點,對自己的優點謙沖自牧,他絕對不會狂妄的,所以這個心結打開了。諸位!沒有幾個人想聽你那個狂妄之語,世間所有的衆生,都願意聽謙卑之語,你記住師父這一句話,而不是造作的,不是造作的:我怎麼樣怎麼樣,我怎麼樣,我不行啦!那個是造作,人家講那個謙卑是講得很自然的,很自然的,不是刻意的謙卑,很自然就說出謙卑的話。這是爲什麼?成佛就是謙卑,謙卑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水,就像大海一樣,大海就是低窪,低窪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水;一個人謙卑的話,就會跟人家結很多很多的善緣。諸位!學佛狂妄,是可怕的無知;沒有學佛的人狂妄,這個情有可原,他沒學佛啊!諸位!你學佛啊,你學佛還狂妄,這不行的!底下,此是解結,【不離六根之理。】六根之理,後面會談到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,因爲現在還沒講到這個。不離六根之理,動、靜、根、覺、空、滅。【阿難問佛,佛爲釋雲:“知見立知見,即無明本;知見無知見,斯即涅槃,無漏真淨。”】哎呀!這一句話太重要了,清淨心本來就有淨知見、清淨的知見,你立一個知見就變成染了,前面那個知見是絕對,清淨心所顯現的知見。意思就是說:我們照天照地,自有分別的能力,這個分別是來自于妙然天性,涅槃的妙性本來就有知見;可是,我們現在立一個知見,頭上安頭就妄動了,就是性覺必明的意思,就是無明本。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,不要頭上安頭,清淨心、涅磐的妙知見,不需要再妄動,再加一個:我要讓它更強大的知見,就變成能見、所見了。所以,我們人就是自作聰明,無緣無故他就起狂、起無明,無緣無故就加一個知見。所以在這裏,你要修師父的這一句話,你一輩子都受用無盡,受用無盡!什麼叫做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?什麼叫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?就是:我對生命無常的世間,徹底沒有意見。這句話如果聽入心了,一輩子、生生世世,法身慧命就一直成長。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好爲人師,這佛講的。人爲什麼會痛苦?就是一直想當別人的老師,碰到別人就一直想要教別人,你自己一直覺得很行,從來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。人爲什麼會痛苦?就是好爲人師,看到什麼,認爲:你們都是我的學生。不曉得叁人行必有我師焉,因此我們要用謙卑。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,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,無漏真淨,這個才是無漏真淨,“漏”就是煩惱的別名,這個才是沒有煩惱的真正本真、本淨。諸位!學佛就是學這個,要契入真功夫。【亦分明指根性,爲佛知見,無足疑也。】分明指不生滅的根性,這個就是佛的知見,一點都不需要懷疑。【二普責思議竟。】
因爲我們這個普度,中元普度要休息,我們多少多個十五分、二十分、半個鍾頭,就這樣子多一點點,我師父就是比較辛苦一點。那麼我們還有大概明天再上一天,後天就要包括要帶二本來了,我們上到641頁,這是奢摩他一個段落。換句話說:明天再上一天,後天可能就要二本書都帶來。看進度啦,609頁,如果明天上到629頁的話,假設說啦,那就剩下沒幾頁了。也可以把它上成二天,把它稍微辛苦一點,再來就要帶《義貫》來,《義貫》就輕松了,我也比較喜歡。准備這個很辛苦的,好幾天都沒有辦法睡覺,中午睡午睡的時候休息一下,我從來沒有這樣子這麼有責任感的,睡午睡的時候休息了十五分,沒多久就驚醒過來了,趕快起來,爲了這些法師、比丘,還有爲了這些護法居士,還有就是師父因爲程度不夠,也怕講錯,根器太利,常常被你們指正,我也不好意思,所以要自己全心全力的好好來准備。何況一些人送了一些茶,茶喝了,不好好的講也說不過去,真的!有送就有保佑,有喝就會行氣,真的就是這樣,現在這些茶很好,很感恩!明天還有二天,至少文言文方面要講到640頁,明天、後天講不完,講到十二點,統統要講到640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