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你生出来的,它天然的妙性本来具足。【初极显圆融竟。】

  607页,【卯二 普责思议】

  【如何世间,三有众生,及出世间,声闻、缘觉,以所知心,测度(音铎)如来,无上菩提。用世语言,入佛知见。】

  这一段很是重要!如何世间就是责备、责怪之词。这个世间都是用生灭心,三有众生,三有众生用什么?就是用生灭意识心。以及出世间的声闻乘、缘觉乘,以所知心,因为没有抛开识心,而这识心都是分别计度。如何来测度;“度”就是思量、衡量,来测度如来无上的菩提?如来无上的菩提是超越一切意识心的,怎么、如何可以用世间的语言,来入佛的知见?诸位!入佛的知见,世间的语言是生灭法,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,用人类有限的语言,如何进入根中的不生灭性?入佛知见是什么?这是就因来讲的,入佛知见,有入佛的知见这个因,才有办法成佛嘛!所以,入佛知见是就因来讲的,不生灭心就是佛的知见,意思就是:不可以用识心来入佛的知见,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开采根中之性、不生灭之性,叫做入佛知见。

  底下,【如何怪责之词。世间三有众生:三有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则三界也。依因感果,因果不亡,谓之曰有。世间二字,指三有之有情世间;并及超出三界,正觉世间,声闻、缘觉,即出世二乘,已觉悟我空之理者,合之为凡夫、小乘。】

  【以所知心,测度如来,无上菩提者:以用也,用所有能知之意识妄心,欲推测筹度,如来所证无上菩提,三智圆觉之极果,此属修成。如《法华》云:“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。”】难知难测。【即佛所证三藏一心也。此心非识所知,】不是识心所能知,识心有能所啊!【非心】就是非众生的心【所测,】所以,此心非意识心所知,也非众生心所能测度,前面讲的是二乘人,后面讲的是众生。【祗能以如如智,方可契合,】岂可以所知之妄心,(【岂可以所知之心,】)妄自测度如来甚深的境界。(【妄自测度哉。】)

  翻过来,608页,【用世语言,入佛知见者:用世间因缘、自然、和合不和,及互相陵灭,不合相容诸语言,欲入佛之知见。此佛知见,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,】三智就是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。五眼,好!我们知道,肉眼、天眼、法眼、慧眼、佛眼;【乃指众生六根中所具,三藏一心也。上无上菩提约果言,此佛知见约因说,以显三藏一心,生、佛平等。此因心,即如来密因,大开圆解,方能契入,岂可用世间语言,妄冀得入耶?】世间语言,你不可能入佛,佛必需要亲证,入于不生灭性。

  【此文即谓本妙觉心(三如来藏心),在本觉因中,在妙觉果上,皆不可思议,以所知心测度,用世语言求入,乃互影言之。】就是互相交换角度来说的。【实则此心,在因在果,均非拟议思量之所能及。古云:“妙高顶上,从来不许商量;】妙高顶上就是佛的境界,禅师、大悟人的境界,就是明心见性,这个明心见性是证量的境界,是连谈都不能谈。妙高顶上就是证量的境界,佛菩萨、就是咱们祖师大德开悟、大彻悟的境界,妙高顶上,从来不许商量,一句话都不能讲!【第二峰头,】怎么样?【诸祖略容话会。”】第二峰,就是方便一下,说说无妨,

  【问:“佛知见,明标佛字,何以约众生因位耶?”答:“《法华经》云:“佛为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”第一为开众生,佛之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。足知佛之知见,乃众生本具六根中,不生灭性,即是佛知见也。”古有问善知识:“如何是佛?”答曰:“在眼曰见,】在眼叫做见性。【在耳曰闻,在鼻曰嗅,在舌曰尝,在身曰觉,在意曰知。”】处处充满佛。【是指根性,为佛知见,但举前后二根,以摄余四。众生虽然本具,】众生虽然本具了佛性,【皆各埋没于尘垢之中,故佛为开其本有佛之知见,使得清净也。】【第二为示众生,佛之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为本经,佛向阿难眼根指示,不动、】显见不动,显见【不变、】显见【不失、】显见【无还、乃至见见非见,】这个我们前面都解释过了。【此即示佛知见。】【第三欲令众生,悟佛知见故,出现于世。本经佛为阿难,始自根中指出,更为会通万法,净极一心三藏,令起奢摩他,微密观照,圆悟本有真心。】【第四欲令众生,入佛知见道故,出现于世。即本经,欲令阿难依圆解,起圆修,得圆证,】诸位!“圆”是什么意思?“圆”就是无缺,诸位!识心不圆,见性即圆,不生灭性就是圆,用不生灭心,就是圆解、圆修、圆证。【直趣无上菩提。】见性就是佛的性,用这个因地心,你就一定能够成佛。所以师父还是强调:不要太多的情绪化,修行不能有太多的情绪,不高兴,整天绷一个脸,今天叫不回应,一个礼拜以后,那个脸还是一样;一年以后,那个脸还是一样,这个不行!诸位!修行人这个个性一定要赶快改掉。以前好像对不起我的,装作不知道,碰到,一定要好好的问候一下,装作没事,这个很重要的修养,你的善因缘就会慢慢一直具足。你今天,人家讲一句,你绷一个脸;下个月来看,又绷一个脸;明年看,还绷一个脸,哇!你想想看,谁敢亲近你啊?诸位!不要自断善缘,师父这样劝告大家:无论法师、无论护法居士,有这个毛病的,当然包括我在内,有这个毛病的,务必要改掉。底下,【须知无上菩提,乃果中究竟佛知见;而佛知见,乃因中真性菩提也。】

  【佛知见,今指根性,不独我佛如是,十方诸佛皆然。下文第五卷,十方诸佛,异口同音,告阿难言:“善哉,阿难!汝今欲知,生死结根,唯汝六根,更非他物;汝复欲知,无上菩提,亦汝六根,更非他物。”此是结解,】就是心结解脱了,修学佛道要打开什么结?打开心结,修学佛道要打开什么结?就是打开心结,心中没有结,没有能所、没有动念,当然就没有结。所以知道,诸位!见性人过的那种日子,这个不是你想像的快乐,那一种幸福感、那一种知足!对不对?吃什么,他统统放得下;睡什么,也统统放得下,碰到什么事,没事,没事!是不是?很能宽恕众生的缺点,对自己的优点谦冲自牧,他绝对不会狂妄的,所以这个心结打开了。诸位!没有几个人想听你那个狂妄之语,世间所有的众生,都愿意听谦卑之语,你记住师父这一句话,而不是造作的,不是造作的:我怎么样怎么样,我怎么样,我不行啦!那个是造作,人家讲那个谦卑是讲得很自然的,很自然的,不是刻意的谦卑,很自然就说出谦卑的话。这是为什么?成佛就是谦卑,谦卑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,就像大海一样,大海就是低洼,低洼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;一个人谦卑的话,就会跟人家结很多很多的善缘。诸位!学佛狂妄,是可怕的无知;没有学佛的人狂妄,这个情有可原,他没学佛啊!诸位!你学佛啊,你学佛还狂妄,这不行的!底下,此是解结,【不离六根之理。】六根之理,后面会谈到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,因为现在还没讲到这个。不离六根之理,动、静、根、觉、空、灭。【阿难问佛,佛为释云:“知见立知见,即无明本;知见无知见,斯即涅槃,无漏真净。”】哎呀!这一句话太重要了,清净心本来就有净知见、清净的知见,你立一个知见就变成染了,前面那个知见是绝对,清净心所显现的知见。意思就是说:我们照天照地,自有分别的能力,这个分别是来自于妙然天性,涅槃的妙性本来就有知见;可是,我们现在立一个知见,头上安头就妄动了,就是性觉必明的意思,就是无明本。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,不要头上安头,清净心、涅磐的妙知见,不需要再妄动,再加一个:我要让它更强大的知见,就变成能见、所见了。所以,我们人就是自作聪明,无缘无故他就起狂、起无明,无缘无故就加一个知见。所以在这里,你要修师父的这一句话,你一辈子都受用无尽,受用无尽!什么叫做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?什么叫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?就是:我对生命无常的世间,彻底没有意见。这句话如果听入心了,一辈子、生生世世,法身慧命就一直成长。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好为人师,这佛讲的。人为什么会痛苦?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,碰到别人就一直想要教别人,你自己一直觉得很行,从来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。人为什么会痛苦?就是好为人师,看到什么,认为:你们都是我的学生。不晓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因此我们要用谦卑。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,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,无漏真净,这个才是无漏真净,“漏”就是烦恼的别名,这个才是没有烦恼的真正本真、本净。诸位!学佛就是学这个,要契入真功夫。【亦分明指根性,为佛知见,无足疑也。】分明指不生灭的根性,这个就是佛的知见,一点都不需要怀疑。【二普责思议竟。】

  因为我们这个普度,中元普度要休息,我们多少多个十五分、二十分、半个钟头,就这样子多一点点,我师父就是比较辛苦一点。那么我们还有大概明天再上一天,后天就要包括要带二本来了,我们上到641页,这是奢摩他一个段落。换句话说:明天再上一天,后天可能就要二本书都带来。看进度啦,609页,如果明天上到629页的话,假设说啦,那就剩下没几页了。也可以把它上成二天,把它稍微辛苦一点,再来就要带《义贯》来,《义贯》就轻松了,我也比较喜欢。准备这个很辛苦的,好几天都没有办法睡觉,中午睡午睡的时候休息一下,我从来没有这样子这么有责任感的,睡午睡的时候休息了十五分,没多久就惊醒过来了,赶快起来,为了这些法师、比丘,还有为了这些护法居士,还有就是师父因为程度不够,也怕讲错,根器太利,常常被你们指正,我也不好意思,所以要自己全心全力的好好来准备。何况一些人送了一些茶,茶喝了,不好好的讲也说不过去,真的!有送就有保佑,有喝就会行气,真的就是这样,现在这些茶很好,很感恩!明天还有二天,至少文言文方面要讲到640页,明天、后天讲不完,讲到十二点,统统要讲到640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