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就是以是俱非,所以能够成就即如来藏,这个即如来藏就是成就不空如来藏。这个不空如来藏中的一切法,怎么样?元明心妙,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;元明就是本明照用,心妙就是大用现前,依体起用。那么现在就是这样子了,整句的意思就是说:以是俱非,世出世间故,即如来藏,元明心妙。好!这一句的意思,究竟的义就是:因为你能空,一切俱非,就是空如来藏不立一法,所以世间的六凡、出世间的四圣,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,而且这个不空如来藏,即如来藏就是不空如来藏,“即”就是不空,要面对这个现实。即如来藏中一切法,本明照用,而且依体起用,大用现前的心妙,不可思议的妙用。
所以,重点在哪里?前面没有毕竟空,这里就没有办法毕竟用,这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!所以前面:以是俱非是体,后面这个:元明心妙就是大用,大用。为什么?不空如来藏就是用,空如来藏就是体,不空如来藏就是大用。
底下,【上二句承上起下。世即六凡,出世即四圣。俱非者:以空如来藏,湛寂之体,清净本然,不立一法,方能成不空如来藏;俱即一切法之用,如摩尼珠,体非青、黄、赤、白,故能随缘现色,此蹑空藏,为不空藏之由。】意思就是依体起用,空藏是体,不空藏就是大用,如果那个体不空,大用显现不出来;一个人没有断尽烦恼,像佛一样,用不出来,大智慧、大神通统统用不出来。所以必需从内心里面铲除所有的烦恼、执着,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,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、大智慧、大涅槃;如果你那个烦恼、执着不空,那没有办法!
【即如来藏,元明心妙:此举藏心,正由本妙寂体,】如果完全清净的镜子,就是这样,像它这样,完全清净的镜子就可以照,照天照地,叫做本妙寂体,你看,清净的镜子、完全干净的镜子,就是像这样,本妙寂体。【遍非诸法,故能起元明照用,普即诸法也。元明:即本明照用,如摩尼珠,光涵照用。】“涵”就是包括、包含、现起,这个光包含着照用。【而曰心妙者:正显用乃体含,】体中本含,意思就是:你只要照见空体,大用就会现前。就像镜子,对不对?本来就会反射,本来镜子就是能用,如来藏的体性本来就含有大用。【仍非滞有之用,】它还不是停顿在假相当中那种用,它是如来藏性的大用、妙用,【是即妙之明,即寂之照也。】所以因为有空如来藏,所以成就了不空如来藏,底下这个统统是圆照大用,不舍一法。为什么?任何一个法都是佛法、都是如来藏性,所以这个更加强调成就一切法,当下就是。即心,就是见大,如来藏性就是见大,不离见大,就是识大。即空、即地。
【即心、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,即眼、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即色、即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即眼识界,如是乃至,即意识界。】
这个就讲到“即”,就是圆照大用,不舍一法,当下就是,如来藏性不离见大、不离识大;如来藏性不离五大,即空、即地、即水、即风、即火;如来藏性就是六根,即眼、即耳、即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六入;即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如来藏就是六尘,不离六尘;如来藏就是眼识界,如是乃至意识界,就是六识。
【此下即十界。非但即于四圣,而且即于六凡;染净俱该,圣凡平等,七大十八界,皆即藏心;故二十五圣依之而修,各各皆证圆通,即证入如来藏心也。一切法相,皆同空藏,惟改非为即而已,此即世间法矣。】意思就是:佛法不离世间法,佛法当然不能离开世间法。所以师父才告诉你:解脱是现在,不能等到临命终啊,不能等到临命终对一个极乐世界的期盼,耗掉了我们现在的五十年、半世纪的用功。意思就是说:我们期盼去极乐世界是好事;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现在也有一颗佛心正在运作啊,千万不要虚度光阴,等待死亡,佛法是非常现实,既现实又超越的。
604页,经文:【即明、无明,明、无明尽;如是乃至,即老、即死,即老死尽。】
一切的明、无明,当下都是如来藏性;明、无明尽,也是如来藏性,如是乃至,老当体即空,就是如来藏性,即老死尽,统统是如来藏性。
【此即缘觉法。】
【即苦、即集、即灭、即道、即智、即得,】
【此即声闻法。】
【即檀那、即尸罗、即毗梨耶、即羼提、即禅那、即般剌若、即波罗密多。】
【此即菩萨法。】
【如是乃至,即怛闼阿竭、即阿罗诃、三耶三菩、即大涅槃、即常、即乐、即我、即净。】
【此即如来法。】这个就是如来法。【以上十法界,不出一真法界,十界诸法,惟依藏心之体为体。离此心,而无片事可得,是谓尘尘混入,法法圆通,】诸位!什么叫做尘尘混入,法法圆通?沉沉混入,任何一个时空,统统就是佛法,问题是你会不会用?什么叫做法法圆通?法法毕竟空,哪一法不通呢?【一真不动,应用无限,如摩尼珠,普现一切色,如实不空义也。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。】
再用一点点时间,因为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课,我们多用一点点时间。
605页,中间的经文:【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】
【以是俱即,世出世故,即如来藏,妙明心元。】
意思就是:以是俱即,统统即一切法,以是俱即,这个世间法、出世间法当下就是,就是如来藏,即如来藏,就是立一切法、成就一切法,当下就是,不离一切法,不离就是即。本来就是妙明心元,意思就是:世出世间法,统统是如来藏性,只是你不觉悟而已,就是这个道理。
【上二句承上起下。以因也,是指不空如来藏,圆照之用,随缘普现,不舍一法,俱即世出世间,圣凡十界故;并蹑上科,空如来藏,为空不空藏之由。即如来藏,妙明心元,此举藏心,妙明心元,乃蹑前二藏。】前面二藏就是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,根据前面。【空藏曰本妙,重一妙字;不空藏曰元明,重一明字;】第一个是妙,第二个是明。“妙”是讲空,“明”是讲用,诸位一定要记住,佛教的用语有它的一定的次第。妙:不可思议的体;但是也可以称为妙用,也可以称为本明之体,都可以,但是,用这个字稍微适合一下,哇!会显出佛教不可思议。重一个妙字,不空藏重一个明字;【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,以此明妙,乃自心本具,故曰心元。元即本也,体用双彰,寂照不二,正显圆融中道,双遮双照。】遮就是非空非有,照就是即空即有。【如摩尼珠,若言其有,一道清净,忏尘不立;若言其空,众相分明,遇缘普现。正所谓,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不碍真空,即妙而明,即明而妙,是为本来心也。】
605页,最后一行,经文:
【离即、离非,是即、非即。】
这是前面已经解释过了。这个“即”,底下加“一切法”就很清楚,离即(就是一切法),离一切法。离非,非一切法就是空,意思就是离有离空,这个就是双离空有。离即一切法,离非一切法,也就是说:离即就是离有,离非就是离空,双离空有就叫做双遮。底下那个“是”,要用二次:是即一切法,是非即一切法。是即一切法,这即一切法就是有;非即就是空,也是有,还是空,叫做双照空有。是即一切法,是非即一切法,是即一切法也对,是非即一切法也对,这个意思讲得更清楚中道第一义谛是怎么说。
好!中道第一义谛究竟实相就是:诸位!离即一切法也对,离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对;是即一切法也对,是非即一切法——空,也对,双遮、双离空有,离空离有也对,照空照有也对,而且是同时存在,这个就是究竟了义。
【此即中道,第一义谛,胜义中真胜义性,亦即一乘寂灭场地。上句离不空藏,即一切法,是离有;离空藏,非一切法,是离空;乃双遮空有】“遮”就是遮止。双遮空有【二边,】的执着,意思就是说:着空要离,着有还是要离。【以显一心之体,不滞于空有也。下句是即非即,是字,双贯即与非即解,】来作解答、来作解释,【其义自明。是即十界,照不空藏,是照有;是非即十界,照空藏,是照空;乃双照空有二边,以显一心之用,互融于空有也。】
【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,求佛发妙明心,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。】诸位!这个就是《楞严经》所有的表达最重要的:三藏就是一心,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、空不空如来藏,就是同一个心体,没有二心。【佛始从眼根指出,十番极显其真,二见略剖其妄,】二见就是同分妄见、别业妄见。略剖其妄,【复自根中,推而广之,普会四科,遍融七大。阿难大众,各各自知,心遍十方,常住不灭;此悟次第空藏,已成顿意,而圆意犹未彰也。】
【复由满慈,问三种生续之因,如来与答,性觉必明,以为其咎,以致世界、众生、业果,生续不断,显次第不空藏;斯则体用已备,圆意已露,犹未具彰也。】
【复答满慈,五大圆融之难,以示性相二无碍理,且释有碍之疑,至于即性之相,无量不思议妙用,即相之性,混融不思议妙体,尚未极显也。 迨依迷悟心,对辨二种缘起,】二种缘起就是染跟净这二种,一个是染的缘起,一个是净的缘起,迷就是染的缘起,悟就是清净的缘起。【依本来心,圆彰三种藏性,】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、空不空如来藏。【显理显到此处,可谓彻法流之底,穷性海之源,显之极矣。】
【然此一心三藏,即首楞严定,人人本具,迷不自觉,当起奢摩他,微密观照,方能圆悟。前三卷,佛为阿难大众,微妙开示,各各自知,此心遍满十方,常住不灭,得微密观照之功。此四卷,因满慈启问,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,五大圆融之故,会归三藏,极于一心,即微密观照之功,】为什么三藏极于一心?因为是不二法门,所有的佛法当下会归一心,就是不二,不二法门就是一心。就是微密观照之功,【照彻心源,一切事究竟坚固,方信首楞严,为自性天然本定,不假修成,但是了因之所了,】了因就是修行,修行会显出佛性。【而非生因之所生矣。】为什么不是生因所生?因为本自具足,你怎么生啊?修行会显出佛性,而佛性不是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