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力所能控製,它不是理性的東西,譬如說你的腦部受了重創,譬如說阿茲海默症;或者老人健忘症,一直抖。。。美國有一個,他就是得到那種,中國話叫做舞蹈症,他就一直抖。。。影片出來,哇!那個抖得實在是嚴重,那種情形,我看連想要端一碗飯吃都不太可能!怎麼會抖得這麼厲害?就是這麼厲害,完全失控,你看到那一幕,你會嚇一跳!那美國人他的爸爸,孩子沒辦法了,沒辦法治療、沒辦法開刀,就什麼?弄一個很大的空間,他爸爸、媽媽也很無奈啊,也很有愛心,可是,生到這樣的兒子沒辦法,就怎麼樣?飯就擺在地上,自己去轉,自己去吃,他就沒辦法端,端不起來啊,他就一直抖。。。然後一直在地上翻滾,一直抖,醫藥統統無效,那腦部失控,這個就是業。你看到那一幕的時候,哇!我的天!吃飯,連端起來都沒有辦法,連吃一口都沒辦法,端下來,它會一直掉一直掉,飯粒、面包、漢堡統統掉光光!所以他爸爸、媽媽就把食物像狗一樣放在地上,他一直去轉,轉過來,機會到了咬一口,再轉。。。轉到這個漢堡的旁邊,他就再咬一口,目標又快到了,又咬一口,如果是正常人,叁兩下就吃光了,哇!這麼累的,吃一個漢堡搞了老半天,沒有辦法!得到這種病症,真的苦不堪言,他爸爸、媽媽也是束手無策啊!這個就是說:不是你學佛就可以講大話的,當你碰到這種情形,沒轍,沒轍啊!好!老年癡呆症,年歲大了,現在講的:白天太操勞了、西藥用得太重了,或者是農藥用得太重了,中毒!或者受到什麼重大的打擊,結果到六十幾歲的時候,失智的老人,坐在那邊,人家推輪椅:阿爸,阿爸!你知道我是誰嗎?喔!不認識。你看,是啊,沒有錯啊,如來藏性大家都有啊,你碰到這個老人失智症、阿茲海默症,就沒轍,沒辦法!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面對現實的問題,不是學佛好高骛遠、講求理想化,重點,重點: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得健康。你看,你這個飯端起來就這樣吃,你看,就這麼簡單的動作,我剛剛看到那個影片,那個美國的小朋友,才十幾歲,在地上打滾了老半天!人家記者就訪問他爸爸、媽媽說:那你爲什麼要對你兒子這樣?他說:我對我兒子很好啊,你不要這樣講,我們真的用所有的愛心在對兒子。他說:你的兒子像狗一樣在地上這樣打陀螺,你怎麼會說你們對你兒子這樣?他這個老人就解釋給他聽,對記者說,那你跟他生活一、二天。這記者就很勇敢的跟他生活一、二天,那記者二天就投降了,沒辦法,飯端不住,沒辦法,二天就投降了!他才體會到說他爸爸、媽媽是真的很辛苦,生到這樣的孩子,沒轍,沒辦法!所以,舉的這個例子就是說,你今天不管你長得怎麼樣,不管你的身材怎麼樣,不管你是男、是女的,很知足了!所以說:你有辦法聽到佛法,知道生死苦。那我們知道說這個逼迫性,就是世間每一個人業力不一樣,千百種苦,不是只有八苦。諸位!底下,【約人間,略說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】底下說【(欲合偏離),】“欲”就是想要,想要大家在一起,就偏偏離開,你看看這個就是這樣子了,(日語)不是愛到瘋狂,就是恨之入骨,就是這樣子,愛別離苦,有的人承受不了的。【怨(平聲)憎會苦】怨憎會就是【(欲離偏遇),】想要離開就偏偏遇到,就是這樣。我告訴你們:如果了解佛法的話就是:你選老公,或者是你選老婆,講一句實在話,你也不用怎麼挑選啦,反正怎麼挑就是會挑到最差的那一個。他是你的老公喔,我告訴你:你怎麼樣逃到天涯海角,他還是你老公,逃不掉的!說:哼!這麼醜,我才不娶她呢!如果她是你老婆,逃不掉,真的!所以,這個業力是不可思議的,不可思議,有時候你還作不了主。所以人間的苦,其實不是說只有八苦,我認爲是無量無邊!【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】這五陰就像火在燒一樣。【五陰煩惱之火,焚燒衆生之心,前七爲別,後一爲總。】各別,其實是何止八苦啊!是不是?【約叁界則分叁苦:五趣衆生爲苦苦;】底下一個苦是身苦,上面一個苦是外境的災難的苦;所以說內苦,底下的苦是內,就是身;外面的苦是外,內也苦、外也苦,哇!二個苦加在一起,苦苦苦。。。對不對?苦苦苦,這個就是衆生。【乃苦中之苦。】每一個生過重病的人都知道,苦中之苦。【天趣衆生,叁禅以下爲壞苦;】壞就是【福樂有盡,久必壞生。】不管這一朵花怎麼樣,它一定會壞;或者你的禅定的功夫有多深,它還是會壞,除非是佛的定。【四禅以上爲行苦;】行苦的意思就是刹那生滅苦,刹那生滅,佛也把它列爲一種苦。【雖苦樂雙亡,難免行陰遷流之苦。佛爲說此是苦,汝當知。】

  【集谛:是世間煩惱苦因,我執分別俱生,粗細煩惱,集聚衆生心中,以招感爲性,】招感來,【依煩惱惑,造善惡業,招感生死苦果,若無集谛煩惱苦因,當然不受生死苦果,佛爲說此是集,汝當斷。】所以,斷,這個重點在斷貪嗔癡殺盜淫,就是斷這個。你要斷什麼?斷這六個字:貪嗔癡、殺盜淫,就是斷這個。

  【滅谛:是出世間涅槃(譯不生不滅)樂果,即二乘所證,方便有余土,】這個土有四土:方便有余土,當然前面還有一個叫做凡聖同居土,第二個叫做方便有余土。也就是說:凡夫見思惑沒有斷的,就住在凡聖同居土;斷見思惑的阿羅漢,就住在方便有余土,因爲不是究竟;出叁界的就住在實報莊嚴土,看到的就是佛的報身、自己的報身;最後,佛進入最究竟的,就是常寂光淨土,常寂光淨土唯有佛一人,只有諸佛菩薩的領域,這常寂光淨土。那這裏講方便有余土,就是斷見思惑暫時所住的土。【偏真涅槃,】就是偏空、不究竟空。【揀異究竟無余涅槃。】究竟無余涅槃當然就是佛果了。【以可證爲性,若能修道、斷集,自可滅盡諸苦,滅非真谛,因滅會真,】這個滅是滅苦,滅苦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空之谛的名詞,只是滅苦,所以,滅苦它不是真空之谛。但是因滅會真,要加一個“但”字,義理更清楚,但因爲滅苦,能會真如的無爲法,所以叫做因滅會真,因爲滅這個苦,就能夠契入真如的無爲。【故稱滅谛,】所以,其實它是滅煩惱、滅苦,不生煩惱叫做滅,這稱爲滅谛。【佛言此是滅,汝當證。】

  【道谛:是出世間道品樂因,共有叁十七品,】這個我們在《十四講表》大家統統有背過。【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(即五根增長成力)、七覺支、】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。【八正道,】就是八聖道分。【以可修爲性。四谛中,此谛最關緊要,若能修道,自然斷煩惱苦因,滅生、死苦果,證涅槃樂果。如大乘四弘誓願,】大乘的四弘誓願是: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【第叁法門無量誓願學,學成則前後叁願,皆得圓滿,佛雲:此是道,汝當修。諸弟子聞佛四谛法聲,修道證果,故稱聲聞。】聽佛的音聲而證果。

  【非智非得者:此文接于四谛之下,不必別作他說。依孤山作小乘所證智理,謂非有我空之智,】也就是沒有著一個我空的智是能斷之智。【與非得我空之理,】也沒有所得到的我空之理。其實這個仍然是能斷之智、所得之理,仍然是能所,還是放下。【當屬聲聞乘,此亦隨淨緣所成。本來心中,不但有爲法當非,即無爲法亦非,以藏心不屬有爲無爲故;據此則如來藏,非聲聞法矣。】

  底下,599頁,經文:【非檀那,非屍羅,非毗梨耶、非羼提、非禅那、非般刺若、非波羅密多。】

  這個非六度、非菩薩法。

  檀那就是布施,屍羅就是持戒。如來藏性非布施法,只有布施,沒有辦法達到如來藏性的,要體悟到畢竟空寂。

  非屍羅,也不是持戒,持戒,它有持戒相,“戒相莊嚴”,你沒聽過嗎?持戒,它有持戒相,連相都沒有,怎麼持?所以非屍羅。

  非毗梨耶,毗梨耶就是精進,無爲法,精進什麼呢?

  非羼提,羼提就是忍辱,沒有能忍、所忍,沒有能所,它不是忍辱。

  非禅那,禅那就是禅定,如來藏性本來具足有定,不必加一個定,非禅那。

  非般刺若,就是非智慧,智慧是個名詞,本來就具足,不是說你擁有、能擁有智慧。

  非波羅密多就是到彼岸,連此岸都沒有,哪裏到彼岸呢?

  所以,如來藏性沒有能所,非布施、非持戒、非精進、非忍辱、非禅定、非般若、非波羅密,也沒有所謂到彼岸、到此岸這個東西。

  【此非菩薩法。他經所說檀波羅密等,乃理行因果並舉,此文稍異。依孤山曰:“非檀那等,先非能趨行;】“趨”就是趨向,先非掉,有趨向某一種目標,沒有的,沒有目標讓你趨向的。然後,【非波羅多者,總非所趨理也。”】因爲沒有能所。【此文全用梵語,前六即六度,後一即到彼岸。】

  【檀那此雲布施,布施有叁:一曰資生施,即以財物布施,資養生命;】這個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【二曰法施,即以佛法布施,令續慧命;】這個是出家人,還有一些有德行的大德居士所做的工作。【叁曰無畏施,即以無畏力,布施于衆生,】無畏施就是令衆生無畏,那就不殺生,讓衆生不要有恐懼感。這個無畏施,意思就是說:我們一個人不能有殺心、有害心;一個人有殺心、有害心,動物看到你,它會發抖。無畏施,即以無畏力布施于衆生,【令離怖畏。】

  【屍羅此雲持戒,持戒亦叁:一曰攝律儀戒,無惡不斷也;二曰攝善法戒,無善不修也。叁曰饒益有情戒,無衆生不度也。此大乘戒,不獨製身口,而能攝心也。毗梨耶此雲精進,精勤不懈曰精,進趨不退曰進。乃普對諸度萬行,悉皆勇往直前也。】

  【羼提此雲忍辱。辱者侮辱,或罵詈,或排斥,或毆打,或殘害。一切逆境,皆謂之辱;忍者忍受,能含忍順受。忍之一事,頗不容易,略說其相有六:一曰力忍,凡辱境之來,忍而不較。退一步,讓叁分,由他、任他;二曰反忍,】用觀照的。【凡遇人加辱,不責人而反責己,】可能【總由過去辱他,故今辱我,作還報想,】欠了以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