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说:如来藏性当中,无所谓的妄明,也无所谓的无明;也无所谓把妄明除掉、把无明除掉,不可以这样讲,妄明、无明本来就空。如是超越中间的十支,来到了也没有所谓老,因为如来藏性无相;也没有所谓死,因为本来就无生,哪来死呢?也不可以说有老死尽,说我们破除老、死,统统破尽了。诸位!没有相的东西,哪来的老?哪来的死?一切法本自无生,没有老跟死这个东西。所以站在相上的论断,有所谓的老死尽;站在体性来讲就没有这个东西。
看注解:【此下非出世法,即如来藏,非四圣净法矣。四圣净法,亦佛常说,随净缘起所成者。今皆约本来心,未起事用时说,此先非缘觉法,十二因缘十二支,有流转、还灭二门,】诸位!在“流转”的旁边写三个字:顺生死,顺生死叫做流转门,十二因缘流转门;还灭门就是逆生死。流转是顺生死门,还灭门是逆生死门,逆生死门就是要断生死。【先释名义,后解本文。此佛为缘觉人,所说小乘法,】在这个《阿含经》讲的最多就是这个。【分三世因果,即惑、业、苦三道,迁流不息,轮转无穷,故曰流转门;还灭门者,即断十二支,】断十二支,这十二支不是统统断,你只要断一支,它就停。譬如说那个时钟,从123456789。。。这样一直走一直走,对不对?一直走一直走,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坏掉了,它就停止了,这个时钟就不会动了。把无明断尽了、断掉了,那后面就没有行,识、明色、六入、触、受统统没有。所以,这十二支你要断掉一支,它就没有连结了,它就不会像我们时钟,1234,总共十二个格,每一格五分钟,12就表示无明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,十二支就像时钟这样走。。。左右绕一圈。。。对不对?一直绕,你有第一支,它就继续走,你有执着就继续走,时钟就继续走;你把那个时钟拿掉,那个心拿掉,它就静止、不动了;无明除掉,后面就断掉了,一也不会接到二,二也不会接到三了。知道吗?所以这个十二因缘,你只要断掉最重要的一支——最重要一支就是无明。还有,今生今世断掉中间最重要的一支——就是“爱”,“爱”就是贪爱;还有取,中间那个“取”字,死执不放那个取,就会造成未来的生死。所以断十二支,【复还真谛,】真谛就是空。【灭诸生死,故曰还灭门。】诸位!十二支,这里还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,《阿含经》讲的十二支,是完全不同于《俱舍论》,也完全不同于唯识,有三世,有讲三世,十二因缘有讲三世十二因缘,有讲二世十二因缘,有讲一念的十二因缘。诸位!《阿含经》讲的跟俱舍不一样,俱舍讲的跟唯识不一样。所以,这个你一定要认识一下,不要认为十二因缘只有一种讲法,三世十二因缘法这个是唯识学讲的。所以一个法师博学多闻,它就非常的重要,不能讲到十二因缘就认为只有一种,错了,错了!
【十二支:一、无明支】这个是用唯识学的角度讲三世的十二因缘。无明支,无明当然就没有智慧了。【(无所明了,不明我空之理,属惑。);】惑、业、苦的惑。【二、行支】行当然就是造作了。【(即依惑所造之业行。此为过去世二支因。);】过去世的二支因,就是行,过去世就是过去因为有无明,然后造作,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转世投胎,所以第三就是转世来投胎。【三、识支(即今世投胎时八识。);】先来后去,第八识是先来后去,投胎时是先来,死亡的时候是最慢去,叫做先来后去作主翁。【四、名色支;】为什么叫做“名”呢?但有其名,没有形,就是只有精神,意思就是只有心,所以,但有其名叫做名;“色”是指父精母血。看小字:【(即投胎后,心色和合。名即是心无形相故,色即是父精母血。);五、六入支(即出胎后,六根为六尘所入处。);六、触支(即少时,】年少的时候。【六根触对六尘,未成欣戚时。);】“欣”就是乐、喜欢,“戚”就是讨厌,意思就是说: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对境界。。。苦跟乐没有那么强烈,忧跟喜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,未成欣戚时。【七、受支】这个就愈来愈强了。【(即稍长,领受外境,能起欣戚时。)】“欣”就是欢喜,“戚”就厌恶时。爱之欲其生,恶之令其死。【自识至此,】从识到此,就是识,然后明色、六入、触、受,就是从识到这个受,【为现在世五支果。);】意思就是从投胎转世,一直到能强烈的感受,这个是现在世。【八、爱支(即受境之后,心起爱憎,)】为现世之惑,【为现在世惑。);】诸位!这个爱恨交织就会毁掉一个人,强烈的爱、强烈的恨,这个人就注定要毁灭的。所以人不需要别人毁灭,他自己就会毁灭自己,心灵会交错、会憔悴,很累,会活得很累,爱跟恨太强,会活得很累!【九、取支】取支重点在哪里?就是死执不放,这个就很麻烦!【(由爱憎而起取舍,取舍即造业之初。与古解不同。);】这个“取”字,就是所谓俱生来的执着、后天分别的执着,从来就没有停止过,先天加后天,那就叫做死执不放,取。【十、有支】一般对这个还很陌生,这个有支,它有一个重要的观念,就是有了将来的生死业。我说这个观念非常重要,他说“有”,以为说我爱的东西,取了变成我自己所有,哇!这个糟糕了!这个解释就很糟糕了,不但不符合《阿含经》、不符合佛义,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读。这个“有”不是拥有,这个“有”是有生死业,有了未来的生死业。有支,【(即取舍既定,而业因已成,曰有。爱、取、有为现在世三支因,再感未来世二支果。);】你有这个业,你就注定要继续来投胎转世。【十一、生支(由现在世惑业因,感来世受生果。);十二、老死(指来世,从生而至老死也。)。此十二支,展转相因,连环钩锁,三世因果,流转不息,曰无明缘行,行缘识,】为什么中间一个“缘”?“缘”就是钩锁义,我钩你,你钩我,就像链子一样,要不然会断掉啊!无明钩着行,行钩着识,就像链子一样。【乃至有缘生,生缘老死是也。】
【还灭门是修法:无明灭则行灭;行灭则识灭;乃至生灭则老死灭。辟支利根,一闻佛说,即知无明为生死之根,即从断无明下手,如砍树者,直砍其根,根断而树自倒,无明断,而生死自了矣。】
【此文亦同心经,无字非字如上解。无明上多一明字,即性觉必明之明字,因必欲加明于觉,故成无明,此本来心,一念未动,故非明非无明,如是乃至非老非死。第一非字双用,又非明非无明尽(即灭也),如是乃至,非老死尽,此将流转,还灭二门分开,各举因缘之头,直超因缘之尾,以便易知。如筷一双直排,】诸位!看这里,筷子要排这样子,(师父以扇子为筷子将其横排而面众)这是一支筷子上面,上面就是流转门,底下这个筷子是还灭门。先看上面这个筷子,这样排,无明,一直流转下去,无明、行、识、明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(师父在上排“筷子”上从左至右以手示十二因缘各各“流转”貌)这个就是流转门,这第一支筷子。你要修行,还灭门,也是一样,还灭、还灭。。。(师父在下排筷子上从右至左以手示“还灭”貌)无明灭了,这就没有了。所以,流转生死是这样过来的,逆生死是这样过来的,没有死亡,没有死亡当然就没有生,没有生就是没有有,没有有就没有取,没有取就是没有爱,没有爱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,就没有无明,叫还灭门;流转生死门(师举筷子从左至右行)、还灭(师举筷子从右至左行),就是这个。如筷子一双直排;这个初学佛法的人、老参:讲经就讲经嘛,摆那双筷子做什么呢?(笑)就是这样子,不懂这个什么含义。如筷一双直排,【现文乃是将二门,】就是流转门、还灭门。【双举第一支因缘之头,】就是无明。然后,【双超中间十支,而至十二支因缘之尾,稍费思索。】师父已经解释得很详细,如果你要更详细,那就在我们《大专佛学讲座十四讲表》里面,师父讲得非常清楚。【此中所云老死尽,但尽分段,未尽变易也。据此如来藏,非缘觉法矣。】
好!诸位请翻开598页,第一行:
【非苦、非集,非灭、非道,非智、非得。】
这个就是非四谛,非声闻法。这个“智”跟“得”要稍微理解一下,这个非智就是非我空智;非得:非得我空之理,没有我空之智,也没有我空的理。意思就是说:如来藏性里面没有能断之智,如来藏性里面亦无所得的我空之理。所以这个“智”就是能,能断之智,那么,“得”就是所得之空理,也是能所。这个非苦,如来藏性,本来苦无实性,毕竟空;非集,集是相上讲的,根尘识讲的;非灭,无苦可灭;非道,也无道可修,这站在如来藏性的角度讲。非智,非我空智,意思就是:非着一个能断之智;非得,亦不着一个所得之空理,这是小乘所证的智跟理。
看注解:【次非声闻法。苦、集、灭、道,四谛法门,是佛为小乘机所说。世间出世间,二种因果,皆是谛实,故称为谛。苦谛:是世间生死苦果,以逼迫为性。】逼迫,众生被逼迫了,有时候就会去自杀,苦对众生来讲是实实在在的,没有一样不苦的。所以讲到究竟处,当然没有这个;但是对众生来讲,不要说什么,你今天突然。。。怎么样?譬如说你这个胃,哇!痛得受不了,或者是说你受到撞击,非开刀不行,诸位!那你想想看,没有打麻醉药的时候,你功夫有多厉害啊?你真的证悟到如来藏性,不打麻醉药开刀,你行吗?我们不是圣人,倒没有那种定力,所以还是没有这个能力,色身是假相,但是,碰到最极端的痛苦的时候,就是没有办法!简单讲就是要学习放下,要学习放下。所以,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时候,所有的理性都没有,所有的智慧也都几乎消失了,一心一意只想说:我现在肚子痛,肚子赶快没有痛!阿弥陀佛忘记了。很累很累的人:我现在佛念不出来,只想赶快去躺着!就是这样,那个苦对众生来讲,它有逼迫性,很难去克制的。有一种东西,它是非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