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說:如來藏性當中,無所謂的妄明,也無所謂的無明;也無所謂把妄明除掉、把無明除掉,不可以這樣講,妄明、無明本來就空。如是超越中間的十支,來到了也沒有所謂老,因爲如來藏性無相;也沒有所謂死,因爲本來就無生,哪來死呢?也不可以說有老死盡,說我們破除老、死,統統破盡了。諸位!沒有相的東西,哪來的老?哪來的死?一切法本自無生,沒有老跟死這個東西。所以站在相上的論斷,有所謂的老死盡;站在體性來講就沒有這個東西。

  看注解:【此下非出世法,即如來藏,非四聖淨法矣。四聖淨法,亦佛常說,隨淨緣起所成者。今皆約本來心,未起事用時說,此先非緣覺法,十二因緣十二支,有流轉、還滅二門,】諸位!在“流轉”的旁邊寫叁個字:順生死,順生死叫做流轉門,十二因緣流轉門;還滅門就是逆生死。流轉是順生死門,還滅門是逆生死門,逆生死門就是要斷生死。【先釋名義,後解本文。此佛爲緣覺人,所說小乘法,】在這個《阿含經》講的最多就是這個。【分叁世因果,即惑、業、苦叁道,遷流不息,輪轉無窮,故曰流轉門;還滅門者,即斷十二支,】斷十二支,這十二支不是統統斷,你只要斷一支,它就停。譬如說那個時鍾,從123456789。。。這樣一直走一直走,對不對?一直走一直走,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壞掉了,它就停止了,這個時鍾就不會動了。把無明斷盡了、斷掉了,那後面就沒有行,識、明色、六入、觸、受統統沒有。所以,這十二支你要斷掉一支,它就沒有連結了,它就不會像我們時鍾,1234,總共十二個格,每一格五分鍾,12就表示無明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,十二支就像時鍾這樣走。。。左右繞一圈。。。對不對?一直繞,你有第一支,它就繼續走,你有執著就繼續走,時鍾就繼續走;你把那個時鍾拿掉,那個心拿掉,它就靜止、不動了;無明除掉,後面就斷掉了,一也不會接到二,二也不會接到叁了。知道嗎?所以這個十二因緣,你只要斷掉最重要的一支——最重要一支就是無明。還有,今生今世斷掉中間最重要的一支——就是“愛”,“愛”就是貪愛;還有取,中間那個“取”字,死執不放那個取,就會造成未來的生死。所以斷十二支,【複還真谛,】真谛就是空。【滅諸生死,故曰還滅門。】諸位!十二支,這裏還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,《阿含經》講的十二支,是完全不同于《俱舍論》,也完全不同于唯識,有叁世,有講叁世,十二因緣有講叁世十二因緣,有講二世十二因緣,有講一念的十二因緣。諸位!《阿含經》講的跟俱舍不一樣,俱舍講的跟唯識不一樣。所以,這個你一定要認識一下,不要認爲十二因緣只有一種講法,叁世十二因緣法這個是唯識學講的。所以一個法師博學多聞,它就非常的重要,不能講到十二因緣就認爲只有一種,錯了,錯了!

  【十二支:一、無明支】這個是用唯識學的角度講叁世的十二因緣。無明支,無明當然就沒有智慧了。【(無所明了,不明我空之理,屬惑。);】惑、業、苦的惑。【二、行支】行當然就是造作了。【(即依惑所造之業行。此爲過去世二支因。);】過去世的二支因,就是行,過去世就是過去因爲有無明,然後造作,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轉世投胎,所以第叁就是轉世來投胎。【叁、識支(即今世投胎時八識。);】先來後去,第八識是先來後去,投胎時是先來,死亡的時候是最慢去,叫做先來後去作主翁。【四、名色支;】爲什麼叫做“名”呢?但有其名,沒有形,就是只有精神,意思就是只有心,所以,但有其名叫做名;“色”是指父精母血。看小字:【(即投胎後,心色和合。名即是心無形相故,色即是父精母血。);五、六入支(即出胎後,六根爲六塵所入處。);六、觸支(即少時,】年少的時候。【六根觸對六塵,未成欣戚時。);】“欣”就是樂、喜歡,“戚”就是討厭,意思就是說:還沒有那麼強烈的對境界。。。苦跟樂沒有那麼強烈,憂跟喜沒有那麼強烈的時候,未成欣戚時。【七、受支】這個就愈來愈強了。【(即稍長,領受外境,能起欣戚時。)】“欣”就是歡喜,“戚”就厭惡時。愛之欲其生,惡之令其死。【自識至此,】從識到此,就是識,然後明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就是從識到這個受,【爲現在世五支果。);】意思就是從投胎轉世,一直到能強烈的感受,這個是現在世。【八、愛支(即受境之後,心起愛憎,)】爲現世之惑,【爲現在世惑。);】諸位!這個愛恨交織就會毀掉一個人,強烈的愛、強烈的恨,這個人就注定要毀滅的。所以人不需要別人毀滅,他自己就會毀滅自己,心靈會交錯、會憔悴,很累,會活得很累,愛跟恨太強,會活得很累!【九、取支】取支重點在哪裏?就是死執不放,這個就很麻煩!【(由愛憎而起取舍,取舍即造業之初。與古解不同。);】這個“取”字,就是所謂俱生來的執著、後天分別的執著,從來就沒有停止過,先天加後天,那就叫做死執不放,取。【十、有支】一般對這個還很陌生,這個有支,它有一個重要的觀念,就是有了將來的生死業。我說這個觀念非常重要,他說“有”,以爲說我愛的東西,取了變成我自己所有,哇!這個糟糕了!這個解釋就很糟糕了,不但不符合《阿含經》、不符合佛義,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讀。這個“有”不是擁有,這個“有”是有生死業,有了未來的生死業。有支,【(即取舍既定,而業因已成,曰有。愛、取、有爲現在世叁支因,再感未來世二支果。);】你有這個業,你就注定要繼續來投胎轉世。【十一、生支(由現在世惑業因,感來世受生果。);十二、老死(指來世,從生而至老死也。)。此十二支,展轉相因,連環鈎鎖,叁世因果,流轉不息,曰無明緣行,行緣識,】爲什麼中間一個“緣”?“緣”就是鈎鎖義,我鈎你,你鈎我,就像鏈子一樣,要不然會斷掉啊!無明鈎著行,行鈎著識,就像鏈子一樣。【乃至有緣生,生緣老死是也。】

  【還滅門是修法:無明滅則行滅;行滅則識滅;乃至生滅則老死滅。辟支利根,一聞佛說,即知無明爲生死之根,即從斷無明下手,如砍樹者,直砍其根,根斷而樹自倒,無明斷,而生死自了矣。】

  【此文亦同心經,無字非字如上解。無明上多一明字,即性覺必明之明字,因必欲加明于覺,故成無明,此本來心,一念未動,故非明非無明,如是乃至非老非死。第一非字雙用,又非明非無明盡(即滅也),如是乃至,非老死盡,此將流轉,還滅二門分開,各舉因緣之頭,直超因緣之尾,以便易知。如筷一雙直排,】諸位!看這裏,筷子要排這樣子,(師父以扇子爲筷子將其橫排而面衆)這是一支筷子上面,上面就是流轉門,底下這個筷子是還滅門。先看上面這個筷子,這樣排,無明,一直流轉下去,無明、行、識、明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(師父在上排“筷子”上從左至右以手示十二因緣各各“流轉”貌)這個就是流轉門,這第一支筷子。你要修行,還滅門,也是一樣,還滅、還滅。。。(師父在下排筷子上從右至左以手示“還滅”貌)無明滅了,這就沒有了。所以,流轉生死是這樣過來的,逆生死是這樣過來的,沒有死亡,沒有死亡當然就沒有生,沒有生就是沒有有,沒有有就沒有取,沒有取就是沒有愛,沒有愛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,就沒有無明,叫還滅門;流轉生死門(師舉筷子從左至右行)、還滅(師舉筷子從右至左行),就是這個。如筷子一雙直排;這個初學佛法的人、老參:講經就講經嘛,擺那雙筷子做什麼呢?(笑)就是這樣子,不懂這個什麼含義。如筷一雙直排,【現文乃是將二門,】就是流轉門、還滅門。【雙舉第一支因緣之頭,】就是無明。然後,【雙超中間十支,而至十二支因緣之尾,稍費思索。】師父已經解釋得很詳細,如果你要更詳細,那就在我們《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表》裏面,師父講得非常清楚。【此中所雲老死盡,但盡分段,未盡變易也。據此如來藏,非緣覺法矣。】

  好!諸位請翻開598頁,第一行:

  【非苦、非集,非滅、非道,非智、非得。】

  這個就是非四谛,非聲聞法。這個“智”跟“得”要稍微理解一下,這個非智就是非我空智;非得:非得我空之理,沒有我空之智,也沒有我空的理。意思就是說:如來藏性裏面沒有能斷之智,如來藏性裏面亦無所得的我空之理。所以這個“智”就是能,能斷之智,那麼,“得”就是所得之空理,也是能所。這個非苦,如來藏性,本來苦無實性,畢竟空;非集,集是相上講的,根塵識講的;非滅,無苦可滅;非道,也無道可修,這站在如來藏性的角度講。非智,非我空智,意思就是:非著一個能斷之智;非得,亦不著一個所得之空理,這是小乘所證的智跟理。

  看注解:【次非聲聞法。苦、集、滅、道,四谛法門,是佛爲小乘機所說。世間出世間,二種因果,皆是谛實,故稱爲谛。苦谛:是世間生死苦果,以逼迫爲性。】逼迫,衆生被逼迫了,有時候就會去自殺,苦對衆生來講是實實在在的,沒有一樣不苦的。所以講到究竟處,當然沒有這個;但是對衆生來講,不要說什麼,你今天突然。。。怎麼樣?譬如說你這個胃,哇!痛得受不了,或者是說你受到撞擊,非開刀不行,諸位!那你想想看,沒有打麻醉藥的時候,你功夫有多厲害啊?你真的證悟到如來藏性,不打麻醉藥開刀,你行嗎?我們不是聖人,倒沒有那種定力,所以還是沒有這個能力,色身是假相,但是,碰到最極端的痛苦的時候,就是沒有辦法!簡單講就是要學習放下,要學習放下。所以,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時候,所有的理性都沒有,所有的智慧也都幾乎消失了,一心一意只想說:我現在肚子痛,肚子趕快沒有痛!阿彌陀佛忘記了。很累很累的人:我現在佛念不出來,只想趕快去躺著!就是這樣,那個苦對衆生來講,它有逼迫性,很難去克製的。有一種東西,它是非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