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他家人出了十万,每一年都这样做,那你想想看,他家人碰到困难的时候,我们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观吗?这个不够慈悲,也说不过去。我们不是为了赶经忏去的,我们是为了报恩,报众生的恩,除了报佛恩以外,我们报众生的恩,你们这样鼎力的支持我们这个比丘僧团,让我们食衣住行无忧无虑的这样好好的修行,我们感恩这些护法居士大德。所以诵经的法师,他一定要有很健康的心态,道是在心,不在相。所以到你家丧家去诵经,一律不谈钱,供养随喜,那就道心坚强。这讲起来就是有一点要改革佛教,要改革佛教。但是我们在这里呼吁,会听到的,就是这一些道心坚强的比丘他听得进去,其他有一些是听不进去,反过来会有不同意见的。

  好!所以底下,彰空不空即非圆融,就是现实又超越,超越又现实。诸位!看594页的中间经文:

  【而如来藏,本妙圆心。】

  这个如来藏,“本”就是本来就是圆妙;“圆心”就是圆满清净之心,本来圆妙,圆满清净之心。

  【此科与上科,所依如来藏心之体固同,而约义有异。上约随缘义,此约不变义。上依迷悟心,圣凡立判;此依本来心,生佛一如。惟是一真法界,具足十界,即非十界,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,】“即”就是即一切法,“非”就是非一切法,离一切法,也离非一切法,非一切法就是空,即一切法就是有。所以离即离非,其实就是双遮空有,遮有也遮空,叫做离即离非,即就是有,有一切法,即一切法;非就是空一切法,非一切法就是空。所以,离有离空就是双离空有,天台宗有一个名相叫做双遮,双遮是对双照来讲的,双照就是即空即有。是即非即,这个“是”要用二次,是即就是:是即一切法,然后非即,非即就是离,非即当然就是空,是即一切法,同时是离一切法,这个就是双照空有。前面是离即一切法、离非一切法,是即一切法、是非即一切法,非即就是离,就是空。所以前面是离即离非,就是双遮空有,是即、是非及,就是双照空有,就是空跟有皆即。【一心圆彰三藏,三藏不出一心,圆融极妙,无以复加矣!即佛许说,胜义中真胜义性,亦即一乘寂灭场地,为如来之密因,实众生之佛性。此心本无迷悟,而为迷悟所依,约本无迷悟,安有圣凡,故十界俱非,而为空如来藏;约迷悟所依,攸分差别,】攸分差别,就是所分出了差别相,迷悟所依,所以所分出了差别相,【故十界俱即,】当体就是,当下就是。【而为不空如来藏;】不空如来藏就是要面对现实,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,很多人误认为我们出家逃避现实,刚好是错的,我们刚好是面对现实,现实是什么?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现实,不是柴米油盐酱醋糖,你那个现实范围太小了!对不对?我清心寡欲,家庭这些柴米油盐酱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点;可是这个生老病死看淡泊没办法,这个是要面对的!所以真正的出家人,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,是一点都不逃避现实,是真正面对现实,真正的面对生老病死这个现实的问题,这个是很现实的,因为你一定要面对的,你难道不用生老病死啊?所以很多人批评出家人是逃避现实,刚好相反,我们出家是面对生老病死,要处理这个问题!而为不空如来藏,【约双遮】“遮”就是止。叫【双照,】什么叫做双遮?就是空有皆非,非空非有,就是离空离有的意思,叫做双遮。什么叫做双照?就是即空即有,意思就是空有皆即。【圆融极妙,而为空不空如来藏。】双遮双照同时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就是空不空如来藏。

  【今先圆彰空藏,而字承接上文,转语之词。如云:】就像是说:【藏性虽随染净二缘,却不为迷悟所变,而如来藏,依然本妙,妙即不变义。】妙即不变。【连圆心二字合解,则曰本来元妙,圆满清净之心。如摩尼宝珠,本来元妙,圆满清净也。此心不立一法,即六祖所云:“本来无一物。”】何处惹尘埃?这个本来无一物,就是当体即空,识心全部灭、灭绝,万法,你只要透过分析,或者是学习知识,后天所学习的总是不堪。禅宗里面讲的这一句话很是重要:“后天所学习的总是不堪”,意思就是不堪使用。为什么不堪?皆是识心,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一切众生每天用的就是识心分别,就是知识性的东西、就是痛苦的分别心,就是读书读很多,烦恼一大堆。【故下十界俱非。】十界俱非,就是站在空的角度。

  595页,中间的经文:【非心、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、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,非意识界。】

  这一段在强调什么?如来藏性没有相,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、毕竟空的角度,要空到底,就像一面镜子要干净到底,它才有大用。这一面镜子肮脏,怎么照天照地啊?这一面镜子要干净到底,那就是必需空到底,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现大用。为什么?你听过禅宗讲的: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?为什么一丝不挂?一点点挂碍都没有。为什么叫一丝不染?一尘尘染污都不行,染污即不得。所以佛教讲的空,它是空到底、彻底到底,连动念到修行都不行;连说你布施多少钱,动个观念都不行;连动到说:“我转大*轮,度无量众生”,都不行!本性、如来藏性没有这个东西,虽度无量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可度,转大*轮者,无*轮可转,若悟无心,即转*轮,*轮无相啊,怎么转?是不是?无心即传佛的心印,听过这一句话吗?无心,悟无心者,即传佛之心印,悟到一切法本身就无心,无心,那就是传佛的心印。所以,法法本空,无法可传,是名传法。所以,站在这个如来藏性的角度,这个毕竟空,那这个念下来就很过瘾了。意思就是:这一面心镜要绝对的清净,一点点都不能动念,动到一念的执着都不行!所以你说:慧律法师您在弘法!我没有啊,从来没有这种感觉,做我该做的工作。对不对?“有很多人在听法!”没有啊,我看到的,不见一物,名为见道啊!是不是?那师父!您为什么说法?演戏嘛,人生如戏,戏如人生。对不对?人生本是一出戏嘛,你看看哪一个角色你演什么?我是献身于宗教,讲经说法,弘扬正法,这就是我们的天职。众生看了是这样,可是我们绝对的如来藏性没有这个啊,自性本空,没有团聚、没有缘合,就没有缘散,法本不生,哪里有弘法呢?可是这个*轮就是在一切无生里面转。

  所以底下,看经文:非心就是非见大、非识大,地水火风空见识,这二大就包括心,非心就是非见大、非识大。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风、非火,就是非五大;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非六根,就是非六入,六根就是六入;非色、非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也就是非六尘,非眼识界,如是乃至非意识界,就非六识。

  【前三句非七大。非心:即非见大识大,见、识二大,皆属心法故;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,五大属色法;其余诸句,非十八界,亦即非阴、入、处、界四科。非五根、六尘,即非色阴;非意根(第七识为意所依之根,七识乃八识见分所成。),非六识,】诸位!非六识就包括七识、八识。【即非受、想、行、识四阴;】所以在这个非六识要稍微注意一下,包括第七、第八意识都在内。即非受、想、行、识四阴;【又非眼等诸根,即非六入;并色等诸尘,即非十二处;并及六识,即非十八界,是谓非四科。据此则如来藏,非世间法矣。】

  翻过来,596页,【此文与《心经》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识,】诸位!这个“空中”,很多人弄错了,认为那是虚空,那是搞错了,要讲空性。是故这个空性的当中,没有色法,没有受、想、没有行识。空性当中,【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名相全同,而非字与无字,意义稍异。】在《心经》里面,【彼以观照般若之功,照见真空实相之中,无有世间诸法;此以本来心,不假功用,】“此”就是此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是用本来心的,不假功用,本自具足。【空如来藏中(与空中同),本非七大四科,有为诸法,如前妙觉明心,先非水火,非字义同。如摩尼宝珠,体本清净,非青、黄、赤、白也。以上非世间法,即如来藏,非六凡染法矣。】

  596页,中间经文:【非明、无明、明无明尽;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尽。】

  解释一下:非明,第一个“明”字是妄明,就是性觉必明这个明。无明;这个“非”用二次,第一个是非妄明,性觉必明那个明当然是妄明。非妄明,也非无明,就是如来藏性当中,不能说有一个明,或者是有无明。如来藏性当中,也不能说我们把这个妄明除掉、尽了;或者是我们把这个无明除掉,所谓无明尽,讲明灭,或者是无明灭,都不对,因为本来就没有妄明、本来就没有无明。所以这二个意思就是说:十二因缘的开头就是无明,无明、行、识、明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十二因缘。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:如来藏性当中,没有所谓的妄明,也无所谓的无明;更不能说我们把妄明除掉,也无所谓说我们把这个妄明除掉,也不可以说我们把无明灭尽,不可以这样讲,为什么?妄明本空、无明本空;“尽”就是把它除掉。明无明尽,我们除掉了妄明、除掉了无明,所以恢复了本明,错了!本明本来就没有妄明、没有无明,所以说把明跟无明尽,这个是错误的,不可以这样讲。

  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尽。,中间超越了十支,因为无明、行、识、明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中间停了十支,超越它。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如来藏性当中它不是相,所以没有东西会老,它也没有皱纹,如来藏性当中,它本来没有生灭,也没有所谓死,死是在相上论断的,也没有所谓说我把这个老死断尽了,没有,本来就空,没有说老死尽,因为修行修到没有老,也破除了死,“老死都被我破尽了、灭尽了!”不能这样讲,本如来藏性空当中没有这个。

 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