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他家人出了十萬,每一年都這樣做,那你想想看,他家人碰到困難的時候,我們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觀嗎?這個不夠慈悲,也說不過去。我們不是爲了趕經忏去的,我們是爲了報恩,報衆生的恩,除了報佛恩以外,我們報衆生的恩,你們這樣鼎力的支持我們這個比丘僧團,讓我們食衣住行無憂無慮的這樣好好的修行,我們感恩這些護法居士大德。所以誦經的法師,他一定要有很健康的心態,道是在心,不在相。所以到你家喪家去誦經,一律不談錢,供養隨喜,那就道心堅強。這講起來就是有一點要改革佛教,要改革佛教。但是我們在這裏呼籲,會聽到的,就是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他聽得進去,其他有一些是聽不進去,反過來會有不同意見的。
好!所以底下,彰空不空即非圓融,就是現實又超越,超越又現實。諸位!看594頁的中間經文:
【而如來藏,本妙圓心。】
這個如來藏,“本”就是本來就是圓妙;“圓心”就是圓滿清淨之心,本來圓妙,圓滿清淨之心。
【此科與上科,所依如來藏心之體固同,而約義有異。上約隨緣義,此約不變義。上依迷悟心,聖凡立判;此依本來心,生佛一如。惟是一真法界,具足十界,即非十界,離即離非,是即非即,】“即”就是即一切法,“非”就是非一切法,離一切法,也離非一切法,非一切法就是空,即一切法就是有。所以離即離非,其實就是雙遮空有,遮有也遮空,叫做離即離非,即就是有,有一切法,即一切法;非就是空一切法,非一切法就是空。所以,離有離空就是雙離空有,天臺宗有一個名相叫做雙遮,雙遮是對雙照來講的,雙照就是即空即有。是即非即,這個“是”要用二次,是即就是:是即一切法,然後非即,非即就是離,非即當然就是空,是即一切法,同時是離一切法,這個就是雙照空有。前面是離即一切法、離非一切法,是即一切法、是非即一切法,非即就是離,就是空。所以前面是離即離非,就是雙遮空有,是即、是非及,就是雙照空有,就是空跟有皆即。【一心圓彰叁藏,叁藏不出一心,圓融極妙,無以複加矣!即佛許說,勝義中真勝義性,亦即一乘寂滅場地,爲如來之密因,實衆生之佛性。此心本無迷悟,而爲迷悟所依,約本無迷悟,安有聖凡,故十界俱非,而爲空如來藏;約迷悟所依,攸分差別,】攸分差別,就是所分出了差別相,迷悟所依,所以所分出了差別相,【故十界俱即,】當體就是,當下就是。【而爲不空如來藏;】不空如來藏就是要面對現實,佛教不是逃避現實的,很多人誤認爲我們出家逃避現實,剛好是錯的,我們剛好是面對現實,現實是什麼?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現實,不是柴米油鹽醬醋糖,你那個現實範圍太小了!對不對?我清心寡欲,家庭這些柴米油鹽醬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點;可是這個生老病死看淡泊沒辦法,這個是要面對的!所以真正的出家人,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,是一點都不逃避現實,是真正面對現實,真正的面對生老病死這個現實的問題,這個是很現實的,因爲你一定要面對的,你難道不用生老病死啊?所以很多人批評出家人是逃避現實,剛好相反,我們出家是面對生老病死,要處理這個問題!而爲不空如來藏,【約雙遮】“遮”就是止。叫【雙照,】什麼叫做雙遮?就是空有皆非,非空非有,就是離空離有的意思,叫做雙遮。什麼叫做雙照?就是即空即有,意思就是空有皆即。【圓融極妙,而爲空不空如來藏。】雙遮雙照同時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就是空不空如來藏。
【今先圓彰空藏,而字承接上文,轉語之詞。如雲:】就像是說:【藏性雖隨染淨二緣,卻不爲迷悟所變,而如來藏,依然本妙,妙即不變義。】妙即不變。【連圓心二字合解,則曰本來元妙,圓滿清淨之心。如摩尼寶珠,本來元妙,圓滿清淨也。此心不立一法,即六祖所雲:“本來無一物。”】何處惹塵埃?這個本來無一物,就是當體即空,識心全部滅、滅絕,萬法,你只要透過分析,或者是學習知識,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。禅宗裏面講的這一句話很是重要:“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”,意思就是不堪使用。爲什麼不堪?皆是識心,分別計度,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一切衆生每天用的就是識心分別,就是知識性的東西、就是痛苦的分別心,就是讀書讀很多,煩惱一大堆。【故下十界俱非。】十界俱非,就是站在空的角度。
595頁,中間的經文:【非心、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風、非火、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非色、非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非眼識界,如是乃至,非意識界。】
這一段在強調什麼?如來藏性沒有相,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、畢竟空的角度,要空到底,就像一面鏡子要幹淨到底,它才有大用。這一面鏡子肮髒,怎麼照天照地啊?這一面鏡子要幹淨到底,那就是必需空到底,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現大用。爲什麼?你聽過禅宗講的:一絲不挂,一塵不染?爲什麼一絲不挂?一點點挂礙都沒有。爲什麼叫一絲不染?一塵塵染汙都不行,染汙即不得。所以佛教講的空,它是空到底、徹底到底,連動念到修行都不行;連說你布施多少錢,動個觀念都不行;連動到說:“我轉大*輪,度無量衆生”,都不行!本性、如來藏性沒有這個東西,雖度無量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可度,轉大*輪者,無*輪可轉,若悟無心,即轉*輪,*輪無相啊,怎麼轉?是不是?無心即傳佛的心印,聽過這一句話嗎?無心,悟無心者,即傳佛之心印,悟到一切法本身就無心,無心,那就是傳佛的心印。所以,法法本空,無法可傳,是名傳法。所以,站在這個如來藏性的角度,這個畢竟空,那這個念下來就很過瘾了。意思就是:這一面心鏡要絕對的清淨,一點點都不能動念,動到一念的執著都不行!所以你說:慧律法師您在弘法!我沒有啊,從來沒有這種感覺,做我該做的工作。對不對?“有很多人在聽法!”沒有啊,我看到的,不見一物,名爲見道啊!是不是?那師父!您爲什麼說法?演戲嘛,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。對不對?人生本是一出戲嘛,你看看哪一個角色你演什麼?我是獻身于宗教,講經說法,弘揚正法,這就是我們的天職。衆生看了是這樣,可是我們絕對的如來藏性沒有這個啊,自性本空,沒有團聚、沒有緣合,就沒有緣散,法本不生,哪裏有弘法呢?可是這個*輪就是在一切無生裏面轉。
所以底下,看經文:非心就是非見大、非識大,地水火風空見識,這二大就包括心,非心就是非見大、非識大。非空、非地、非水、非風、非火,就是非五大;非眼、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就是非六根,就是非六入,六根就是六入;非色、非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也就是非六塵,非眼識界,如是乃至非意識界,就非六識。
【前叁句非七大。非心:即非見大識大,見、識二大,皆屬心法故;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,五大屬色法;其余諸句,非十八界,亦即非陰、入、處、界四科。非五根、六塵,即非色陰;非意根(第七識爲意所依之根,七識乃八識見分所成。),非六識,】諸位!非六識就包括七識、八識。【即非受、想、行、識四陰;】所以在這個非六識要稍微注意一下,包括第七、第八意識都在內。即非受、想、行、識四陰;【又非眼等諸根,即非六入;並色等諸塵,即非十二處;並及六識,即非十八界,是謂非四科。據此則如來藏,非世間法矣。】
翻過來,596頁,【此文與《心經》,是故空中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識,】諸位!這個“空中”,很多人弄錯了,認爲那是虛空,那是搞錯了,要講空性。是故這個空性的當中,沒有色法,沒有受、想、沒有行識。空性當中,【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無眼界,乃至無意識界,名相全同,而非字與無字,意義稍異。】在《心經》裏面,【彼以觀照般若之功,照見真空實相之中,無有世間諸法;此以本來心,不假功用,】“此”就是此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是用本來心的,不假功用,本自具足。【空如來藏中(與空中同),本非七大四科,有爲諸法,如前妙覺明心,先非水火,非字義同。如摩尼寶珠,體本清淨,非青、黃、赤、白也。以上非世間法,即如來藏,非六凡染法矣。】
596頁,中間經文:【非明、無明、明無明盡;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盡。】
解釋一下:非明,第一個“明”字是妄明,就是性覺必明這個明。無明;這個“非”用二次,第一個是非妄明,性覺必明那個明當然是妄明。非妄明,也非無明,就是如來藏性當中,不能說有一個明,或者是有無明。如來藏性當中,也不能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、盡了;或者是我們把這個無明除掉,所謂無明盡,講明滅,或者是無明滅,都不對,因爲本來就沒有妄明、本來就沒有無明。所以這二個意思就是說:十二因緣的開頭就是無明,無明、行、識、明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十二因緣。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如來藏性當中,沒有所謂的妄明,也無所謂的無明;更不能說我們把妄明除掉,也無所謂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,也不可以說我們把無明滅盡,不可以這樣講,爲什麼?妄明本空、無明本空;“盡”就是把它除掉。明無明盡,我們除掉了妄明、除掉了無明,所以恢複了本明,錯了!本明本來就沒有妄明、沒有無明,所以說把明跟無明盡,這個是錯誤的,不可以這樣講。
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非老死盡。,中間超越了十支,因爲無明、行、識、明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中間停了十支,超越它。如是乃至,非老、非死,如來藏性當中它不是相,所以沒有東西會老,它也沒有皺紋,如來藏性當中,它本來沒有生滅,也沒有所謂死,死是在相上論斷的,也沒有所謂說我把這個老死斷盡了,沒有,本來就空,沒有說老死盡,因爲修行修到沒有老,也破除了死,“老死都被我破盡了、滅盡了!”不能這樣講,本如來藏性空當中沒有這個。
所以整句的意思就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