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

  第9套

 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讲题: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
  日期:2009.6.25-2009.7.11 文殊讲堂

  片数:共6片(本片为第4片)

  编码:090[DVD简体版]

  内容概述

  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
  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
  圆瑛法师《讲义》第532页-第640页

  从532页“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......(639页)

  或得出缠,或蒙授记;如何自欺,尚留观听。”

  2009.07.03

  589页,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
  589页,中间,【寅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(分三)  卯初 极显圆融  二 普责思议  三 结喻推失 (卯初分二)  辰初 依迷悟心对辨缘起  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(辰初分二)  巳初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  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 今初】

  三藏就是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、空不空如来藏。

  空如来藏就是离一切法,不空如来藏就是即一切法;空不空如来藏就是非离非即,亦即亦离,双遮双照同时。

  589页,经文:【富楼那!汝以色空,相倾相夺,于如来藏。而如来藏,随为色空,周遍法界。】

  说:富楼那!你“以”(就是因为),因为你认为色跟空,有色的地方无空,空的地方无色,没有办法圆融,所以相倾相夺,于如来藏,在如来藏里面老是有能所,老是有相倾相夺的情形产生。而如来藏,随为色空,周遍法界,这个如来藏的相的体性是本空;但是,所现的幻色还有幻空,它是周遍法界的。问题是出在哪里呢?问题是随染的缘起,问题是出在这个地方。

  【满慈因闻佛说,诸大圆融无碍,故前疑我等,何以现见有碍?此佛示以成碍之由,以销执相之问。汝以以字,即推其原由,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。以者因也,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,晦昧真性而成空,复因见分,结暗以成色。因此色空,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,倾夺者因妄见,见有色处,则倾夺于空;】所以,倾夺就是不共存在,见色的地方以为无空;有空的地方以为无色。整个宇宙,不是色——千差万别的色,就是无形相的空——虚空,所以,用这个色空代表整个相。当然也可以说“色”就是地大,那么,“空”就是虚空。见有色处,则倾夺于空;【见有空处,则倾夺于色。】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,不能互相容,相不容虚空,虚空不是相。【而如来藏随缘,与妄心相应,则起成粗境,周遍法界,众生不了是妄,执为实有,】诸位!这八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生死的根源:不了是妄,执为实有,这八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生死的来源、烦恼的来源,把一念清净心化作生灭,全都是因为执为实有,误认为这个相是实有,不晓得当体即空。底下,【执则成碍。】也就是说你有执着,本如来藏性相本来是融通的,你只要一执着,那么相是相,容不了这个体,这个体没办法跟相融入,那么,你就没有办法转相为性。换句话说:烦恼就一直在,无法成就无上菩提,神通也显现不出来,定力也显现不出来,智慧也显现不出来。

  590页,经文:【是故于中,风动空澄,日明云暗,众生迷闷,背觉合尘,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。】

  是故于,“于”就是于如来藏性当中,这底下加二个字就看得很清楚,“中”的底下加:妄见,是故于如来藏性中妄见;底下统统加“之”,风之动,就是动摇,空之澄寂,日之光明,云之昏暗,这样一看就一目了然。整句的意思就是:是故于如来藏性当中,妄见了风之摇动、动摇;虚空之澄寂,因为虚空无相;日之光明;云之昏暗,屯积了云,它就会昏暗。

  众生迷闷,迷,这个“迷”字就是昧于藏性的真空之理,不了解性相本来就是一融,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一体。如来藏性的绝对空,他不能体悟,就在相上里面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这个“闷”就是起,起成三细还有四粗之相,六粗前面的四粗。那么就背觉,觉性违背了。就变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尘里面,跟这些尘劳相合,也就是追逐没有停止过。违背了真觉,同时去合于五欲六尘,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。

  所以,这个世间相从哪来?就是死执不放,误认为它是实体性的。所以,人出生以后很无奈,为了生存、为了生活,同时繁衍后代,建立了这个家庭,经济上,房贷逼得有时候走上绝路,活不下去,没有时间学佛。常常看到没有钱带着儿女跑去自杀,全世界的经济不好,景气也不好,活不下去!像最近也是,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小女孩,四岁而已,也去自杀,看了都心疼,看了都心疼!佛弟子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,这个是很悲惨的!实在活不下去,可以请各政府机关、看看有什么慈善机构可以暂时度过难关的,实在没有必要逼上绝路。当然,自杀的人有他的苦衷;但是,这个是佛所禁止的,因为这个自杀,他八识田中有这个种子,他这等于一直熏习一样,一直熏习,下辈子动不动他又跑去自杀,这个种子一直很强烈的存在,那就变成不好的习惯性;同时你会带小孩去自杀,这个就变成有罪!她的生命不是由你来判断的,你这个变成助杀,而且硬拖她去死,四岁小女孩什么也不懂啊!对不对?所以因此,如果你实在是活不下去,你就转一个念头,不要去自杀:我就剩下的后半辈子为佛陀,看看能不能做一点什么事情,我为这个正法。既然要去死嘛,反正你就来常住、来正法道场做到死嘛,同样是死,那个死欠命债啊,这个死有功德的,轰轰烈烈的!对不对?你来为正法,如果你真的为讲堂这样子尽心尽力,为这个正法道场,为常住、为佛陀、为三宝,这样来死亡,不是轰轰烈烈吗?对不对?你往生以后,就会把你放在车库旁边助念,功德太大了!送几束花啊,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话,再派二个保安人员陪伴你;当然我是不太可能,我会去睡觉的(笑)。陪,派二个保安人员在旁边看顾你,看有什么花圈啊。对不对?一样是死亡,就应当要死得潇洒、漂亮一点;带个小朋友去自杀,看了真是难过!也许他有苦衷,病得太久了,钱花到破产了,实在是活不下去了,他也许会借着种种理由说:我自杀是有道理的!可是,这个在佛教里面来讲,是罪很重的,是罪非常重的!包括你自己是未来佛,都没有权力自杀的。

  底下,【此承上,是执则成碍之故,于如来藏,本无诸相,一真法界之中,妄见风之动摇,空之澄寂,】空就是虚空,是无相,所以它是澄寂。【则动寂互异。日之光明,云之昏暗,则明暗交倾;略举此四,以该地空不容,水火相陵等,尘劳满目。】众生就是在能所不断,所以互不相容,因此活得很痛苦!

  【众生迷闷下,重结成碍之由。迷闷者:昧于藏性真空之理,】诸位!修学佛道就是在体悟那个空性,修学佛道,你要了解,佛教的整个重要的思想,就是建立在空性。涅槃是整个佛教的中心思想;可是要体会涅槃,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么。昧于藏性真空之理,【曰迷;起成三细四粗之相,曰闷,不通达诸相皆妄故。此二字属惑。背觉合尘者:于本有觉性,非背而背,于虚妄尘相,无合而合,造作诸业,此句属业。】业就是轮回的因。所以我们没有能造作者,也没有所造作者,也没有受苦者,纯是虚妄。诸位!这个“业”字,你记得,没有能所,本来就是虚妄的业。所以这个《普贤行愿品》里面说:业若有形,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,还好业是无形的。所以业性本空,体会了这个,就是真忏悔的人。【故发尘劳,有世间相者:则属苦果。以依惑造业之故,所以发现尘劳染法,有为世间诸相,此即藏性随染,循业发现也。】

  591页,【巳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】

  【我以妙明,不灭不生,合如来藏。而如来藏,惟妙觉明,圆照法界。】

  我以,我用了真觉这个妙明,还有不灭不生,指根性为本修因,合如来藏。而如来藏性,惟,惟是妙净本觉,湛明之心,圆照一真法界,没有一个地方不妙、不觉、不明。惟妙觉圆,就是本妙本净,就是妙净本觉,湛明之心,圆照一真法界。

  【此因当机,前疑如来,何以独得无碍,】为什么如来独得无碍?很简单,佛陀能够照见相空,就这么简单,看得破,那个人就是佛。是真的看得破,真的境界现前那个时候,是真的看得破,自他不二。而不是说说:哎呀!我要看得破,我要看开一点!不是那一种功夫。证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,所以为什么独得无碍呢?正因为融相归性,性相一如。【此佛示以无碍之由,故得自在之用,由真如随净缘之故。我是佛自称,以用也,】“以”就是用。【乃用真觉妙明,不生灭之根性,为本修因,】意思就是:下手处就是对!因此有一句话,我们出家众,或者是准备出家的人,你一定要背起来:不开悟不住山,不见性不闭关。好好的冷静思维这一句话,古来大德为什么讲得如此的贴心?告诉你:不开悟不住山,不见性不闭关,为什么?你自己的心灵,要自己是明师才有办法降伏那个烦恼,要不然人只是关进去那个里面,内心里面妄动、无明,跟不关还是一样的。身体会抓进去关,可是心会跑出来玩,每天坐在那边,能所不断、妄想不断。对不对?关在里面,电话、信件一样那么多,有什么用?是不是?关在里面的话,早去看,也躺在那边睡觉,晚去看,也躺在那边睡觉,因为没人跟他讲话,就只好睡觉,这样闭关有何意义?对不对?所以,我们要懂得闭关它的用意,人家闭关是闯生死,闭生死关!对不对?为本修因,【背尘劳妄法,】“背”就是放下尘劳的妄法。【合如来藏性,回光返照,脱尘旋根,】脱离这个外尘,“旋”就是旋向不生灭的根性,叫做旋根。所以在楞严大法,处处都指向不生灭的根性。【伏归元真,】这个也是叫你恢复到真心,伏种种的相、烦恼,回归到你的真心。【发本明耀,】发挥你真心本明本耀。【耀性发明,智光圆照,照见万相皆空,一真独露。】诸位!这个就是佛法,照见万相皆空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