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學佛法,你不這樣跟他加。。。他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,因爲我太了解你們的程度了。

  底下,佛言:你的意思,若無所加明于覺,就變成了無有明覺之時;有所加明時,非本明之真覺;無所加明之時,又非有明的力量,既是非覺又非明,當然就是無明,無明又非真覺湛然妙明之性。哇!就解釋得好好。

  好!看底下,545頁,【首二句牒定滿慈之言,下則施破。佛言如汝所說:若無所加明于覺,則無有明,單有覺者,在汝之意,必定有所加明于覺,方可雙稱明覺也。汝竟不知,一有加明,則覺明二義,皆雙失矣!】本覺本明就沒有了,那就是叫做妄覺妄明了。【何以故?體外加明,則非本有之明,】諸位!本體就本覺本明,你還要加一個明;諸位!我們現在都是這樣,頭上安頭,一講起話來:我怎麼樣。。。就是“我”最大,“我”是最大,什麼任何時刻,都加一個我執,本體外一定加一個妄覺:我在覺悟、我在修行、我在行善!一定離不開那個妄覺。體外加明,則非本有之明,【時生時滅。】

  【有所非覺,無所非明二句,即說一有加明,則覺明二義雙失之故,若起心有所加明時,則非本明之真覺,若失憶無所加明時,則此覺又非有明矣。】一下加,一下子不加,【以滿慈未悟真覺,本具妙明,故必欲加明于覺,不知一經加明,則時有時無,不得常住矣!】常住就是永遠覺、永遠明。

  【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:以滿慈必欲加明于覺,】注意!所有的問題都出在這個加,所有的問題:加。【以致覺明二義雙失,全墮無明。】爲什麼會無明?就是自作聰明,本來真覺沒有能所,加一個能所,全墮無明。【無明又非真覺(即性本二覺)湛然,妙明之性;妙明則常寂常照,豈時有時無耶?此中有所非覺,無所非明,其意稍難領會,】不過師父已經叫你加幾個字了。【今以喻明之:真覺本具妙明,如摩尼寶珠,本具光明照用,珠光不相舍離,】有珠就有光,【則珠即光,不必更加明而明之;妄覺性本不明,】這個妄覺,它其性本來就不明。【如電燈泡,狀若摩尼,必加電氣以明之。有所非覺句,有所加明,則非真覺,如電燈泡,必加開關一開則明,明雖已明。非真摩尼珠;無所非明句,無所加明時,則非有明,如電燈泡,開關不開時,則無有明。此二句即覺明二義雙失,】這問題在哪裏?【咎在加明也。】問題在加一個明。

  諸位!修行也是這樣,修行,你要發自內心的觀照,你自己産生自己管理自己,這個叫做本明之覺。意思就是:徒弟如果自動自發,不必師父拿一個皮鞭在旁邊趕,就像趕牛、趕羊一樣!是不是?自己能夠産生覺悟,自己知道要修行,諸位!這個是上根利智的人,一聽到萬法都是敗壞之相,對不對?我們生命當中,還有更高一層的生活,就是智慧的生命,他立刻就知道修行的重要、聽經聞法的重要,這個是上根利智的。可是,如果說讓師父再叁叮咛,這個人就還要加一層力量,不是發自本明的力量才要修行的,就難成大器。就像電燈泡一定要加一個開關,一開,明了,師父在,表現不錯;師父不在,就去睡覺了!(師父搖頭)是不是?這個就是有本覺本明,自己自動自發,自己管理自己的,這個是上根利智的人。所以,師父在結夏安居就跟法師講:你們二十幾個今天來結夏安居,在本道場我們都歡迎,你自己要管理自己,一個師父哪裏有辦法一個一個每天二十四個小時去盯著你看?那沒有辦法的,自己要管理自己。我們護法居士也是這樣子的,自己要有覺性,把本覺本明拿出來用,自己要管理自己,自己要催促自己,生死是很可怕的,六道輪回是很痛苦的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,若不往生,如喪考妣,就像死了父母親那麼慘,死了父母親有哭啊。。。但是,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我告訴你:會更慘!若不往生,如喪考妣,如果沒有往生淨土,就繼續來輪回啊,就繼續來輪回!所以,一個修行人,一定要由師父再叁叮咛,這個就不知不明,這是妄明。

  翻過來,546頁,【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。】

  這種種的注解,都跟《楞嚴經講義》不一樣,性覺必明,在其他的注解的意思說:性覺本來就明,因爲妄動變成了明覺;可是,圓瑛法師的注解,我非常認同:性覺必明,這個“必”就是硬要,硬要加一個明,本性本覺,硬要在頭上安一個頭,必定要加一個明字,中間加二個:妄爲“有可”明之覺性,認爲有可明之覺性;覺性本來就明,不需要你加一個明。是不是?妄爲有可明之覺性。其他的注解跟圓瑛法師的《講義》,字面上切入的角度不一樣;但是,究竟義是一樣,究竟義就是在本覺本性上、本明上加一個明,解釋其實都一樣,用意是一樣,所以,我們都保留。

  好!在座諸位!這個用一個比喻就更清楚了,諸位!如果這性覺,這性覺怎麼樣?譬如說這是一面幹淨的什麼?幹淨的鏡子(師父以右手面擬作鏡子)。這個鏡子本來就很亮,可以照天照地、照所有的人、一切相,這個鏡子一拿起來,照天照地,哇!鏡子的面本來就是怎麼樣?很亮、很光!可是,怎麼樣?我們用一塊抹布,一個癡呆的人,用一塊肮髒的抹布,怎麼樣?肮髒的抹布要使這個鏡子更加的明亮,那個愚癡的人,在這個鏡子上面硬是要把它擦:我要把它擦幹淨,我要把它擦幹淨(師父用左手作抹布擦右手面)!本來鏡子清淨的,硬要把它擦幹淨,愈擦會愈怎麼樣?愈髒!這個就是這比喻,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,性覺本來就清淨的,這個鏡子、你硬要加一個明,則妄爲有可明之覺。就是像這個,這個鏡子是這樣子的(師父以左手面爲鏡子),我這個抹布這樣一直擦,這抹布肮髒,這抹布代表什麼?(師父舉起一抹布)代表我執、法執、分別心、顛倒見、種種的身見、邊見、戒取見、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是怎麼樣?我要修行,(師父用抹布使勁擦左手面——鏡子)我要把它修、把它修出來!或書讀得很多,我把它書讀得很多,在文字相裏面一直研究佛法,書讀很多;書讀得多,立種種的知見,這個知見又卡住了本明。所以,諸佛妙理,無關文字,就是這個道理,諸佛妙理跟文字沒關系的,它本來就存在的。是不是?你開悟的人,你用英文講,他一樣開悟,美國人開悟,無關于英文;中國人開悟,無關于中文;法國人開悟,無關于法文;俄羅斯的人開悟,無關于俄文。爲什麼?那個悟都是一樣的。爲什麼?都是平等的,這個語言是後天所運用的工具而已。那麼,現在性覺必明就是這樣子,性覺,本來就是已經很明很亮了(師父仍舉左手面),歇即是菩提,佛陀講:歇即是菩提,放下,那一念就是!我們不是,一直要讓它明。。。(師父用抹布使勁擦左手面)爲什麼?就拼命修了,愈拼命就愈慘!所以,沒有大開圓解,硬要修行,不如不修。所以,有一句話說:若不依止明師,不如不修行,如果沒有碰到明師、明心見性的大善知識,不如不修行!爲什麼?因爲愈修就愈慘!因爲他那個邪知邪見,一直修一直遠,一直遠離,不如不修行,爲什麼?惡知見,一直修行、一直違背,沒有修行還沒有貢高我慢;一修行:你們統統錯,只有我最有修行!沒有修行,還不至于這麼嚴重,一修行以後,卡在那個對法上的執著,完全輕視別人的存在,也不了解人家的悟性。有一群人正在助念,助念阿彌陀佛。。。突然來了另外一票的居士,來了就跟這些助念的人說:你們統統走!我們這一票的人是明心見性的,我們來助念!跟的就是邪知邪見、邪師,沒有說明心見性這麼狂妄的!人家在助念好好的,說:你們沒見性,趕快離開,我們是明心見性,我們來助念!開悟的人不會講這種話的,開悟的人看到人家在助念:好!一定是喜悅的心。開悟的人、見性的人有什麼好?他用一顆喜悅的心,過活他的每一分、每一秒;用宇宙的心,過活現象界的每一分、每一秒。什麼是大徹大悟人的心?既現實又超越,既超越又現實,這個就是見性的好處,我看到你在助念:好好好!我一定會隨喜的,不會說:你們走開!你們這些沒有開悟的不要助念,我們來助念!你說你這樣有開悟,我也不信,就是有這種人,就是有這樣子。而學到自己落入那種法執、狂妄,自己完全不知道!所以,什麼人叫做無知?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的人,那個就是無知。

  底下,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,這個性覺硬要加一個明字,則妄爲有可明之覺性,那麼,就變成無明。

  546頁,【此結成妄本。】這個就是構成妄心的根本。【必明即是無明,無明乃爲結妄根本。】“結”就是構成。構成妄的開始。【此必明二字,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。】“諸家”就是所有的注解。【今按上文,佛舉真妄二覺,】真覺、妄覺二覺。【雙審滿慈,滿慈以必須加明于覺,方可稱爲明覺,佛即直斥,加明之非。此二句則結歸。】 

  【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者:性覺則性本二覺,本具妙明明妙,並不假明而明之。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覺,方稱明覺;此必定加明之一念,即是妄爲,】本性本來就空,無所加、無所得。【乃不當爲而爲也。遂將妙明轉爲無明,真覺變成妄覺矣!此必明必字,即下文知見立知立字,】知見立知就是無明本。【自心本具真知真見,】諸位!真知真見是什麼意思?看的時候不加任何的情緒、不加任何的執著、不加任何的驕傲,也不會說:我自己很有智慧!如是如如不動的看,如是如如不動的聽,絕對不加上任何的情緒、執著、分別、顛倒,這個是正知正見的人。這個是需要訓練的,也就是不爲外在的相騙到了你的本性。【無庸更立知見,】無需要更立知見。【故佛告雲:“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。”】知見立知,就是我們叫做頭上安頭,知見,就是本來就有正知正見——真覺,這個知見就是本覺本明;還立知,還加一個明,就是無明。所以,這個知見立知只是名詞不同而已,這個知見就是本覺本明;立知:還強迫加一個明,即無明本。【此必明亦即無明本也。】

  【《正脈疏》雲:無明親依真心本覺,獨居九相(叁細六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