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那个是佛一时权巧方便之说,不知道!

  底下【寅三 审得其惑】

  【佛言:汝称觉明,为复性明,称名为觉?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?】

  佛言:汝所称的这个觉,就是性觉还有本觉,这个明就是前面讲的:妙明还有明妙,“觉”就是性觉本觉;“明”就是妙明明妙。佛言:你所称的这个性觉本觉,妙明明妙,为复性明,称名为觉?性明,诸位!这个“性明”中间加二个字,意思就显得出来:叫做“本自”,为复性本自明,就是本性本来自己有明,叫做为复性本自明,称名为觉。意思就是:不必加明之觉,在觉悟上面不必加一个明,不用在觉性上加一个“明”字,称名为觉。你认识的是这个觉,或者是另外一个觉呢?为觉不明,称为明觉,或者是说:觉本来就不明,“觉”的底下加二个字叫:本来。或者是你认为这个觉性本来不明,中间加“本来”,是本来不明,称为明觉?这里中间加六个字,看就完全一目了然。中间加什么字呢?为觉不明,这底下加,你用一个小小的三叉,加什么?“必需加明于觉”,就是要加一个“明”字在觉性上,这六个字:必需加明于觉,那么,这个底下看起来就看得懂了,称为明觉。称为明觉,诸位!把笔拿起来,“称”的上面加一个:方,方称为;“为”的底下加二个字:有加;“明”的底下加一个:之;为有加明之觉,这样子看,哇!这就完全看得懂。

  好!再讲一遍:佛言:你所称的性觉本觉,还有明妙本妙,意思就是:性觉本明本妙,或者是本觉本妙本明,都可以。佛言:你所称的这个性觉本明本妙,本觉本明本妙,为复性本自明?是不是你认识的就是说:这个觉性本来就明,不必在上面加一个明,而称明为觉?就是不必加明的觉性,你认为这个是觉?这样的觉,你是认识到这个觉?或者是认识另外一个觉?或者是为觉不明,或者是你觉得说本来不明,原本的觉性不明,那么,怎么样?必需加明于觉,方称为有加明之觉,有加明之觉。

  好!诸位!看注解:

  【满慈说法第一,既已常闻斯义,定必常说。佛乃问言:汝称说觉明之时,究竟意中,如何解说?觉即性觉本觉,明即妙明明妙。为复下双举真妄,以审看满慈还是识真耶?】认识真心呢?【还是认妄耶?问云:汝为复以性本自明,称名为觉,】就是不必加一个明,本来就明了。【即本具灵明,不必加明耶?为是觉本不明,】或者是你这个觉本来是不明的,必需强加一种力道,使它更明。【必须加明于觉,方称有明之觉耶?】加一股力量使它明;有加的时候明,那么,简单讲:不加的时候就是不明。就像电灯泡一样,加一点电,电灯泡就会亮,开关一开,加一个电;那这个电灯泡开关关掉,电灯泡不亮了,它要加一股力量,电灯泡才会明。不像摩尼宝珠,这个摩尼宝珠,加不加,它统统是明,你不用加光线,这摩尼宝珠也是明,统统无关于外在的力量,这个就是本觉本明,性觉本觉本明;如果要加一股力量才叫做明,那么,就不是真正的明。就像电灯泡一样,加电它才会明,开关关掉,电灯泡暗暗的,这个就不是本觉本明。底下,说:必须加明于觉,方称有明之觉?【此中本具灵明,乃为真觉真明;必须加明,即是妄觉妄明。】诸位!三藏十二部经典,所有的妄的根源,就是知见立知,就是在本性上加一个明,一定要加一个明,这个加一个明,就是知见立知。本来清净自性让它作用,他不是;这真觉要让它作用,可是,他不是,他一定要加一层执着的作用;一定要加一层分别心的作用;一定要加一层颠倒见、愚痴的作用,所以,看起来像觉;可是,却是不觉。世间人书读很多,看起来好像他懂很多,人生哲理讲起来头头是道,其实他是不觉,因为那是知识性的东西,不是本性的东西。所以,加明,这个就是关键,就把真觉变成无明,也就是妄觉妄明,这个就是关键。【双举审问,以验取舍,全似征问阿难,心在何处?以何为心?皆欲逼出生平所误认者,而斥破之也。】

  544页,中间经文:【富楼那言:若此不明,名为觉者,则无所明?】

  这个富楼那竟然搞错了,真心,那个真觉真明,本具足有的觉性他不认,他认一个妄明妄觉,惨了!这问题就出来了,他认错方向了。富楼那言:若此不明,“不”的底下写:更加一个;“明”的底下加一个:字,那这整段的意思就很清楚了。富楼那言:若此不更加一个明字,名为觉者,这样的明则无所明,这变成明不出来了。是不是?一定要加一股力量让它才明,意思就是要修,修得让它怎么样?产生光明;那意思就是:不修的时候就无明了,那就不叫做本明。是不是?

  所以,富楼那言:若此不更加一个明字——这个就是头上安头,叫做知见立知,在真觉里面起妄觉,就是这个字。我们在觉性里面硬是起傲慢,所以佛讲: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着傲慢,那个傲慢就是妄觉妄明。所以,这个世间人,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行,一讲起佛,不屑一顾,一讲起信佛的人:哎呀!这个迷信!就是这个道理。他自己认为自己很行、很明,书读得多、知识读得多;可是,内在里面我慢,自己不知道,落入这个无明,自己也不知道。真觉里面没有傲慢,智慧里面不夹杂着傲慢,绝对的智慧,充满着智慧,又充满着慈悲,和世间的知识不一样,不一样的!

  看底下的注解:

  【此满慈竟取于妄,】他搞错了方向。【答言:若此觉体不更加明,】这个就头上安头,真觉,他安上一个明,就糟糕了,这是妄觉妄明。【名为觉者,则单名为觉,实无所明矣!】这样就没有东西可以明了,所以,要加一股力量让它明。佛陀底下就说:这个就不是本明了,本明就照天照地,为什么还要加一个明?【观此词中,反排真觉,】真觉不需要加一个明,真觉是本觉本明,你加一个明,就变成妄觉妄明,所有的问题就出来了,妄觉妄明就是无明。【细察意中,深取妄觉,则属闻名昧义。】闻名昧义,听到了这个名相,就昧了真正的义理,不了解真正的义理。【首句不明二字,与上段不明不同,】虽然字都一样,【上是假说觉本不明,此乃承言不更加明,字同】都是“不明”,但是,义理是完全不同。(【义异也。】)

  【《正脉》云:此答全似,】这个回答跟前面的阿难回答一样,【阿难与佛诤言:若此发明不是心者,我乃无心,同诸土木。皆被佛征出,】“征”就是问出来。【素所迷执,】“素”就是一向,所迷的、执着的。【而不觉其非者也。】而不知道这是错的,所有的众生,只要他没有听到佛法、正法,他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?他的觉性没有开采,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,他一直认为:我这样做很不错了,我已经尽心了,我已经尽力了,我责任完成了,我没有亏欠这个世间了!没有错,那再来呢?再来,没觉悟就等死,等死!所以,年轻人没有结婚前学佛,这个挺好;那么,结婚以后责任完成了,正是学佛的时间,你的责任完成了,就好好的学佛,不然你死后,这个灵魂要往哪里去?你可曾想过这个问题?我很替你们担心呢,真的!不然你死后,这个灵魂要往哪里去?常常在讲堂逗留吗?对不对?是不是?我们总是要为灵魂出路,找一条出路,找一个寄托,不然你死后要往哪里去?对不对?所以,我们现在学佛,除了当下解脱,还作未来因,未来临命终没有恐惧,我们要去一个快乐、清净的极乐世界。底下,说:素所迷执,一向所迷执的,而不觉其为非。【但阿难所执,六识妄心,】阿难执着的是六识妄心,【满慈所执,根本无明,粗、细、浅、深、迥然有别。】

  544页,最后,看经文:【佛言:若无所明,则无明觉。有所非觉,无所非明。无明又非觉湛明性。】

  这个就好好的写一下。中间把它加:“所”的底下用一个加减乘除的“加”;“明”的底下:于觉,于是的于,觉悟的觉,那这念起来就很顺了。

  佛言:你的意思,若无所加明于觉,那就很清楚的知道他在讲什么了。若无所加明字在这个觉性上,则怎么样?“则”就是变成了的意思。则无明觉,“无”的中间底下加一个“有”字,那就更清楚了。变成无有明觉,意思就是:我们的觉上面变成没有一层明的力量——觉性来显示出来。佛言,就说:依你的意思了,你的意思是说:如果无所加明字在这个觉性上,就变成无有能明之觉,就是在觉性上面硬要加一层明的力量,要不然这个觉性就显示不出明的力道了。这个就是富楼那错误之见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。

  底下,有所非觉,“有所”底下加四个字:加明时则,有所加明时则怎么样?非觉。非觉,“非”的底下, “觉”的上面,加几个字:本明之真觉,非本明之真觉。你慢慢的看,有所加明时,则非本明之真觉,就是这个意思。有所非觉,有所加明,则非本觉,简单讲就是这样子。如果更长一点就是:有所加明时,则非本明之真觉,有所非觉。

  底下,无所非明,那么有时候加、有时候加明,而底下呢?有时候不加,无所:无所加明的时候,当你不加这个明字的时候,不在意、不加明的时候,非明:就非有明的力量了。意思就是:这个觉,上面讲:有所,有所加明的时候,又不是本明之真觉;那么,无所加明的时候,非有明的力量,那么,你想想看,有所非觉,注意那个“非觉”,无所非明,一下子不觉,一下子又不明,诸位!非觉非明就是什么?就是无明。无明又非觉湛明性,把笔拿起来,无明又非。。。“非”的底下加一个:真,真:真假的真,真觉;“湛”底下加一个:然,湛然,天然的然。无明又非真觉湛然,怎么样?“明”的上面加一个:妙;“明”的底下,“性”的上面,中间加一个:之,妙明之性,哇!那整句看起来就顺得不得了。有所加明时,则非本明之真觉,无所加明时,则非有明的力量,那么,这个觉,上面:有所就是非觉,无所就非明,非觉非明就是什么?没有觉又没有明,那当然就是无明了,这不用讲。所以,这个无明,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。

  好!整句再念一遍,因为它难,初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