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顶首楞严经
第9套
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讲题: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日期:2009.6.25-2009.7.11 文殊讲堂
片数:共6片(本片为第3片)
编码:089[DVD简体版]
内容概述
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审除细惑.说二如来藏
圆瑛法师《讲义》第532页-第640页
从532页“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......(639页)
或得出缠,或蒙授记;如何自欺,尚留观听。”
2009.6.28
551页,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,
551页,昨天我们讲到一念不觉生三细,就是无明不觉生三细;我们今天要讲【辰二 境界为缘长六粗】
这个六粗就是凡夫所面对的、看得到的、接触得到的,所谓粗就不是菩萨的境界。
底下,经文:【如是扰乱,相待生劳。劳久发尘,自相浑浊,由是引起,尘劳烦恼。】
“如是”就是表示第三细妄现境界的那个时刻,也就是我们昨天讲的:真如——(箭头朝向)无明业相——(箭头朝向)转相——(箭头朝向)现相,现相的这个时候,如是,就有了虚空、世界、众生。所以,“如是”就是境界相能所不断的时候。
如是扰乱,“相”就是互相;“待”就是对待,也就是说互相对待的意思,也就是妄境会引起这个妄心,因为无明业相是八识相分,会引起转相——八识的见分,这个能所一产生,就叫做互相对待。
生劳,顾名思义叫做疲劳,也就是说叫做分别心,也可以说执心外实有,而引起第七意识。这个生劳就是六粗的智相;那么,这个智相,千万不要误解说是智慧之相,这个刚好相反,智相就是了别相,对境有分别染、净。所以,这个智相是名词,但却不是智慧之相,是了别的作用,叫做生劳,这个就是六粗里面的第一个粗相,叫做智相。
劳久就叫做相续相,因为第七意识它叫做恒审思量,它是相续不断的,它不会断的,它是劳久,劳久就是第二,六粗里面的第二相,就是相续相。
发尘,这个发尘就是第六意识了,计我,或者是我所,叫做执取相,执着的者,取着的取。
那么,自相浑浊呢?这个自相就是自心相浑浊,这个是计名字相,因为第六意识计名字,循名着相,颠倒特甚,所以称为自相浑浊,这是第四相:计名字相。
由是引起,由是就是由前面的三细和四粗,所引起的起业相,引起这个“起”就是造业了。由是这个“是”,就是由前面的无明三细,还有六粗的前面的四粗:智相、相续相、执取相、计名字相,这个四粗所引起的造业叫做起业相;尘劳烦恼就是业系苦相,逃不掉的,如是因,一定得如是果。
再解释一下:当无明业相产生了转相,转相产生了现相,而现相化现出世界、虚空和众生的这个时候,如是的境界相非常的扰乱,互相对待,为什么?妄境引起了妄心。会引起第七意识执心外的实有,产生了了别作用的生劳智相,这个劳久了,它就一直相续,劳久不断,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相续不断,而继续的引发出第六意识就发尘,这个发尘就计着我、我所有,这个执取相从来就没有停止,第六意识!自相浑浊,为什么会自相浑浊呢?因为第六意识计着名字,循名着相,颠倒特别的殊甚,所以,计名字相。由是引起造种种的业,由无明三细、六粗前面四粗,引起了种种的起业相,因此尘劳烦恼,这个是业系苦,逃不掉的!总共六粗的粗相。
看注解,【如是指法之词,即指境界相,从无而有,因异立同,由是空、界忽生;】“界”就是器世间。【复因同异发明,而无同异之众生,亦相继而生;如是藏识海中,】这个藏识海中也可以称为业识。【境风扰(动也)乱。相待者:互相对待,由妄境引起妄心,即为缘之意,】这个缘之意,乍看之下还看不太懂,这个“缘”就是外缘,缘之意就是外缘所对之意识心,这样看就更清楚。由外境引起妄心,即为外缘所对之意识心。【以境界之相,为生七转识之像。】为什么叫做七转识呢?因为它会转动第八意识,也就是海浪所引起的,统统在大海水中,会引起扰乱之相,所以,为生七转识。
【生劳:即引起第七识,创起慧心所,】“创”就是建立起。这个“慧”千万不要当作是智慧的慧,这个慧心所是分别心的意思,有正慧还有邪慧,邪慧就是恶知见,正慧就是正念,所以,这个有分邪跟正的。如果是正念,那么,这个分别心是好的;如果是恶知见则邪慧,就拨无因果。所以,这个创起慧心所,【对境分别染净,执为心外实有,不了自心妄现,起智分别(智即慧心所),转生劳虑,故曰“生劳”。即第一粗智相,属俱生法执。】俱生就是先天的、与生俱来的,人一出生,他就具足有对法上的执着。【论云:依于境界,分别爱与不爱是也。问:“前转识】也就是转相,前面不是三细吗?无明业相、转相、现相,这个就叫做转识,就叫做转相,能生现相。前面的转识,【缘境界相,】境界相就是现相。【智相,亦缘此境,】同样是境界相,那个智相,这个粗相的智相,六粗的第一粗智相,也是缘境啊,亦缘此境,【二者有何差别?”答:“转相缘境,】这是三细的境界,是菩萨的境界,【是第八识见分,精明之体,但如明镜现像,不起分别:】那个时候还没有强大的分别。【智相缘境,】而这个六粗的第一粗智相,它是缘这个外境,【不了唯心所现,】唯心所现,简单讲:它已经建立能所了。所以,【执有定性,】这个定性的意思是:肯定外在的境界是绝对实在的,不知道相妄,不知道性真,也不知道缘起就是空性。所以,定性就是实性,认为外在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、花草树木,每一件统统是真实性的,叫做定性。所以,执外在的境界为实在性,就开始【分别染净,】也就是【即属分别事识”。】 分别事识,这个事识就涉及到事用,就是造作的意思,身、口、意的造作,统统以分别心来开始造作,叫做事识,这个事识涉事用,涉到种种的作用。
【劳久:即第七识,恒审思量,相续不断,劳虑经久,故曰“劳久”。即第二粗相续相,属分别法执。】分别法执就是后天的。【论云:“依于智故,生其苦乐觉心,起念相应不断故”是也。】
【发尘:即第六识,周遍计度,取著转深,】周遍计度是什么意思?意思就是:所有的四周围,时间、空间无一时无一刻所发生的事情,没有一时一刻不执着,叫做取着转深,【计我、我所,发生染著尘念,故曰“发尘”,即第三粗执取相,属我执俱生。论云“心起著故”,起著与发尘义同。】
【自相浑浊者:即第六识,依前颠倒所执相上,更立假名言相,循名执相,颠倒特甚,】什么叫做假名言相呢?任何一种东西,你就把它命名,譬如说这是玫瑰花、这是百合花、这是菊花、这是红菊、这是波斯菊,就开始一直命名。每一个人缘起的假相,你、我、他,就安上一个假名,而这个假名却不是固定的,大家都可以共用的。那么,假名执着习惯了,我们还误以为这个假名它就是实际性的;但是,这个假名其实是空无自性的。所以,更立这个假名言相,循名执相。为什么这个难破?佛讲的:所有的众生,二种事情最难破:一个叫做音声跟语言;第二、最难破的就是每天发生的事情,这个叫做涉及到事用,没有一个不颠倒。为什么语言、音声这么难突破?是因为从小到大,我们就是依靠这个长大的,从牙牙学语,学你我他、学阿猫、阿狗,小猫叫、小狗跳、小狗叫、小猫跳,那个几个字一直学。。。他就根深蒂固的,很难突破的!所以,你讲他是猪,他会生气的;你讲他是佛,他会高兴的;你讲她说:你长得像观世音菩萨!她会很高兴。你说:你长得像母夜叉!她就生脾气,她认为:这个名字是真实的,就是我的!但是,不知道说这是假名言相,循名执取、执相的,所以,这个颠倒是非常难破的!【以致心水浑浊不清,故曰:“自相浑浊”。则第四粗,计名字相我执分别。论云:“依于妄执,】分别假名言说相,【分别假名言相”是也。】
【由是引起,尘劳烦恼者:由是是字,远指无明三细四粗,】无明三细,还有六粗的前面四粗。【从迷入迷,妄上加妄,】所以,所有的众生,没有一个不是迷中加上迷又迷,妄再加妄,继续妄。所以,太多人写信来,要师父解他梦中之境,我都跟他讲:白天已经是作梦了,晚上所作的梦,那个是梦中之梦,不要做太多的解读,放下就是。譬如说他在梦境里面过了一条桥,然后在远方听人家诵经,请问师父!这代表什么?这个没有代表什么,就是妄上加妄,也不需要取着。【近指计名字相,由此引起诸业,即第五粗,起业相。论云:“依于名字,循名取著,造种种业”是也。】诸位!全世界没有一个众生可以离开名字相,因为他是依靠这个而活的,强大的名字的意识心,太强了!【尘劳即是烦恼,烦恼有染污、扰动二义,喻之】比喻之。【如尘如劳。共有八万四千,约未起身口属惑,】“惑”就是业因,造业的因。【已起身口属业,】就是业缘,那么,将来就一定会遭受到业果,所以,业因、业缘、业果,因、缘、果逃不掉!【今由惑引起身口,造一切业,业因既成,业果随至,】业果随至,如影随行,业如影随行。【无可幸免也。】幸免就是意外的免去灾害。所以,与其求佛保佑我们;当然,这是好的心,最重要的还是要诸恶莫作,再来念消灾延寿药师佛,这才对的!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这个时候来念阿弥陀佛,求生极乐世界,这个时候才对的,不是一边造业一边念佛。
【问:“粗境未成,安得遽有身口?”】这个粗境未成,意思就是:这个粗的境界还没有形成,怎么会讲到有身跟口呢?【答:“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谈,理实无始,】意思就是说:说法的时候,必需从刚刚开始的,像三细的无明业相开始讲,讲到六粗的智相,讲到起业相、业系苦相,它必需有次第而谈;理实无始,这个道理其实是从无始来谈的。【岂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