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众生最初无故,妄欲加明于觉,遂致从迷入迷,以妄成妄,由妄惑起妄业,依妄业招妄报,】众生在妄中,因缘果报他就逃不掉!【忽生山河大地,依报之世界,摄虚空;】意思就是说:摄虚空就是包括虚空的意思,讲到世界,那就包括虚空。【诸有为相,正报之众生,】只要讲到正报的众生,就【兼业果。】众生就是业果。【是由本真之心,忽生种种妄法。】为什么会这样子?

  572页,【如来今得妙空明觉,山河大地,有为习漏,何当复生?】

  这富楼那就疑惑了:就说:佛陀呀!如来现在得到了无上的妙空明觉;这个“妙空”就是妙性真空,“明觉”就是妙明之本觉,这个妙性真空、妙明的本觉,就是如来。好!那现在成就了无上的菩提,那么,请问:无状会生山河大地,那么,这个山河大地是有为的习漏;“习”就是业习;“漏”就是有漏,这业习有漏,这个是指果报。说:如来现在得到妙性真空、妙明本觉;但是,这个山河大地,它是业习有漏之果,就是有为,那么,何当复生?意思就是:什么时候佛陀会再生出山河大地?这个有为的业习有漏之果、之相还会再跑出来?意思就是:成佛的时候,什么时候还会跑出这个生灭有为的山河大地?那么,这一句,后面佛就告诉富楼那,这个迷是无因,迷不由迷来,悟也不生迷,后面慢慢的剖析。

  【上段执众生因性有始,】因性就是对果来讲的,对果德来讲的,叫做因性。上一段是执众生因性有一个开始,【此段疑如来果德有终。】果德有终就是证得了佛果以后,总有一天会结束那种妙用,会再跑出山河大地、无明出来的有为相,他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。意思就是:成佛以后,将来什么时候会跑出变成众生看到的——无状跑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?佛陀什么时候会再跑出来?【故难云:如来今得妙空明觉。妙空即妙性真空,弥满清净,中不容他,复其无物之本体,如摩尼珠;明觉即妙明本觉,虚灵朗鉴,洞澈法界,还其天然之照体,】“还”就是恢复,恢复了我们的天然之照体,这个照体就是我们所讲的涅槃妙性,不生不灭、不可思议的本性,不生不灭的本性。所以,这个照体就是涅槃妙性,【如大圆镜。与众生妙觉明,未生山河等法之前,无二无别。众生既从真起妄,而如来今者,返妄归真,山河大地之世界,有为相之众生,与习漏之业果】就是【(积聚业习成有漏果),何时复当再生耶?此难】这个问难,【全同圆觉经中,金刚藏菩萨第三难:“一曰一切众生,本成佛道,何故复有一切无明?二曰若诸无明,众生本有,何因缘故,复说本来成佛?三曰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,后起无明,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”】解释一下:《圆觉经》我们用台语讲过了,也整理出来了。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:所有的未成就佛道的,包括这些菩萨,都有种种的疑问,第一个疑问是:一切众生,我们常常讲:本成佛道,那么为什么,既然本来是佛,为什么众生又会跑出一切的无明?为什么?不是常常讲:本来就成就佛道嘛,本来成佛,我们本性与佛无异嘛,为什么本来是佛,为什么会跑出无明?第一个疑问就是这样子。第二个疑问:若诸无明,如果说这些无明,众生是本来就有的、是具足的,那么,是什么因缘故又说本来就成佛?是怎么讲呢?既然无明是本有,为什么又说本来又成佛?这是第二种疑问。第三曰:十方异生,本成佛道,“异生”就是众生,十方的众生本来就成佛道,本来就是佛道,本来就是佛了,后来又起无明,那么,现在疑问了,说:一切如来,何时复生一切烦恼?那么,现在你如来已经成佛了,什么时候又会跑出像众生的烦恼?所以,师父说:这一辈子三本经要看,第一本: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是般若智慧;第二本经就是《六祖坛经》,它是见性大法;第三本经就是什么?就是《圆觉经》,你所有的疑问,统统在《圆觉经》里面都有解答。【难意全同。】对佛的问难,或者是他们的困惑,其实都是一样的。【所异者彼约烦恼苦因,此约依、正苦果,同是从真起妄也。初满慈执因疑果竟。】意思就是:很简单,既然众生本来就是佛,为什么会突然跑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的习漏之相?就这么简单。

  572页,【寅二 佛分真妄喻释 (分二)  卯初 喻妄不复生  二 喻真不复变 】

  【(卯初分二)  辰初 无明本空  二 万法现无  今初】

  佛用比喻来告诉他:

  【佛告富楼那:譬如迷人,于一聚落,惑南为北。】

  说:佛告富楼那:譬如有迷惑的人,迷失了方向的人,在这个聚落;人多的地方叫做聚落,把南边当作是北边,也就是东西南北分不清楚。

  【此举喻。迷人、乃迷方之人,】迷了方向的人。【喻已起无明之众生;聚落、乃人烟聚止之村落,喻如来藏;惑南方为北方;南方实不转为北方,】北方也实不转为南方。所以,【喻迷时从真起妄,真体不变,真不成妄,妄性本空也。】诸位!迷的时候从真起妄,这一句要特别注意,研读《楞严经》的人,这个关键如果搞不清楚,就会很麻烦!你如果认为说真可以起妄,是大大的错误!真从来不是妄,记得!真从来没有什么增跟减。所谓从真起妄,它这个要反过来讲:妄依真有,这一句话,它是整个《楞严经》的关键:妄心依真心而有。师父已经讲过了,真心就像树木、真的树木;妄心就像影子,你说树木生影子是错误的,树木是实体的东西,就像真智的涅槃妙性,它是实体性的,离尘有体性的;而妄心、妄识是无体性的,离尘无体性的。所以,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像,意思就是:意识心是刹那生灭的,意识心空,当体就是真性。所以讲:从真起妄,是不对的、是方便说,这个是关键!如果这个观念搞不清楚,整部《楞严经》就会很迷惑。所以,这一句话,你能说方便说;但是,有时候太方便,祖师的注解太方便,下一代的人会跟着讲、会跟着思维。所以,这一句是完全错的!从真,真从来不起妄,意思就是:你什么时候可以发现真心,真心它就像虚空,从来没有任何的增减、生灭、来去、有无,只是说你什么时候会发现生灭当体即空,真心就显现,就是这个时刻!诸位!离开生灭,绝对找不到不生不灭;离开妄心,你也找不到真心,所以,妄就是生灭。那么,这一句:喻迷的时候从真起妄,是方便说;妄依真有,这个就是真实的,妄心依真而存在;就是树木的影子,有树木,太阳一照,它就会有影子。所以,你找到了影子,其实真树它就找得到,树木的影子找得到。就是意识心如果你觉悟到它是假的,就在当下,它就是真心。

  所以,为什么自己看语言、看文字,没有大悟的人指导,很容易落入祖师的注解里面这些善巧方便的东西?所以,见性有什么好处?有个大大好处,就是绝对不受语言、文字的观念所伤害、牵引,或者是所蛊惑,或者是迷茫。见性的人,他知道佛的本怀、故乡是什么,完全不在文字里面,因为他也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,佛陀从本性流露出来的语言跟文字,是不可思不可以议的;但是,后来的祖师大德,因为注解的各个角度不同,如果没有证量,或者是契入佛的究竟如来圣智,这个下笔、这个注解,也许他悟;可是,他下笔的注解当中,有太多的善巧方便,就让我们摸不着门。今天的大乘佛教的致命伤,就在太多的善巧方便,你今天看到的整个佛教都是这样:戒杀、放生、吃素、念佛、法会、拜山,从头到尾大部分都是这样子,对如来的无上大般涅槃,体悟的到底有几个?你今天你学佛,你不是要成佛吗?可是,现在不是这样子:“唉!禅宗明心见性对我们太遥远了、《楞严经》太艰涩了,我们程度不够,我们关起门来,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!”什么都不听、什么都不看,自己落入那个可怕的知见都不知道,只要看法跟他不一样的,他就判为:你不是真修行人,你是杂修!对佛,他又不认识,你叫他讲,他又讲不出所以然,还要不看、不听不闻、不接近,完全断掉自己的法身慧命,这也是莫可奈何,这个也是每一个众生的福德因缘不一样。所以说,就这一句:若迷的时候,是从真起妄,这个是方便说;真体不变,这个也是方便说,诸位!真体如果不变的话,那么,为什么,为什么它能够起妙用?我告诉你:我在学佛的时候,就是死在这一句: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;诸位!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这一句是无始无明,为什么?它是二种东西,你在随缘的当下是生灭,要想去找一种不变的东西,这个就是学佛死在观念里面,同时落入无始无明,这不是佛的本意。佛的本意,他是不得已讲缘起性空,这个性空,它是回归到当下,缘起的当下,它就是空、就是本来面目。而我们学佛当中,看注解看多了,就是说: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。所以,所有的众生都会这样子,也许祖师大德他开悟;可是,写出这一句,就会让很多人不开悟!他就是随缘当中,一直想去找一个不变的东西,死定了,死定了!他就什么?讲到真如,他就是追着真如跑,他硬要去追那个真如,不知道真如就在当下!所以讲: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仍然是一种善巧方便;但是,很容易对初学佛法的人误导,我就是因为这一句,弄了十年没有办法见性,就是这一句: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那现在体悟到了佛性:喔!当下就是,没有什么变不变的东西,它从来没有什么增减,讲它变、不变,统统不对的!就像虚空一样,什么时候变?什么时候不变?讨论这个都是多余的东西,虚空从来没有来;虚空也从来没有去;虚空也从来没有叫做生灭,你也不需要把虚空头上安头,立一个不生灭。所以,现在问题就这样子:我们在随缘当中,想要去了解一个不变,你死定了!为什么?就是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,不知道缘起的东西它就是空,缘起生灭,当下就是永恒的空,不知道这个道理。所以,缘起性空是佛讲的,是回归当下,这个是佛讲的,还是一个善巧方便而已呢!相是妄的,本来就不可讨论了,完全都是如来藏性的东西,所以,在方便的时候讲缘起性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