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最初無故,妄欲加明于覺,遂致從迷入迷,以妄成妄,由妄惑起妄業,依妄業招妄報,】衆生在妄中,因緣果報他就逃不掉!【忽生山河大地,依報之世界,攝虛空;】意思就是說:攝虛空就是包括虛空的意思,講到世界,那就包括虛空。【諸有爲相,正報之衆生,】只要講到正報的衆生,就【兼業果。】衆生就是業果。【是由本真之心,忽生種種妄法。】爲什麼會這樣子?

  572頁,【如來今得妙空明覺,山河大地,有爲習漏,何當複生?】

  這富樓那就疑惑了:就說:佛陀呀!如來現在得到了無上的妙空明覺;這個“妙空”就是妙性真空,“明覺”就是妙明之本覺,這個妙性真空、妙明的本覺,就是如來。好!那現在成就了無上的菩提,那麼,請問:無狀會生山河大地,那麼,這個山河大地是有爲的習漏;“習”就是業習;“漏”就是有漏,這業習有漏,這個是指果報。說:如來現在得到妙性真空、妙明本覺;但是,這個山河大地,它是業習有漏之果,就是有爲,那麼,何當複生?意思就是:什麼時候佛陀會再生出山河大地?這個有爲的業習有漏之果、之相還會再跑出來?意思就是:成佛的時候,什麼時候還會跑出這個生滅有爲的山河大地?那麼,這一句,後面佛就告訴富樓那,這個迷是無因,迷不由迷來,悟也不生迷,後面慢慢的剖析。

  【上段執衆生因性有始,】因性就是對果來講的,對果德來講的,叫做因性。上一段是執衆生因性有一個開始,【此段疑如來果德有終。】果德有終就是證得了佛果以後,總有一天會結束那種妙用,會再跑出山河大地、無明出來的有爲相,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子。意思就是:成佛以後,將來什麼時候會跑出變成衆生看到的——無狀跑出山河大地諸有爲相?佛陀什麼時候會再跑出來?【故難雲:如來今得妙空明覺。妙空即妙性真空,彌滿清淨,中不容他,複其無物之本體,如摩尼珠;明覺即妙明本覺,虛靈朗鑒,洞澈法界,還其天然之照體,】“還”就是恢複,恢複了我們的天然之照體,這個照體就是我們所講的涅槃妙性,不生不滅、不可思議的本性,不生不滅的本性。所以,這個照體就是涅槃妙性,【如大圓鏡。與衆生妙覺明,未生山河等法之前,無二無別。衆生既從真起妄,而如來今者,返妄歸真,山河大地之世界,有爲相之衆生,與習漏之業果】就是【(積聚業習成有漏果),何時複當再生耶?此難】這個問難,【全同圓覺經中,金剛藏菩薩第叁難:“一曰一切衆生,本成佛道,何故複有一切無明?二曰若諸無明,衆生本有,何因緣故,複說本來成佛?叁曰十方異生,本成佛道,後起無明,一切如來,何時複生一切煩惱?”】解釋一下:《圓覺經》我們用臺語講過了,也整理出來了。這裏再簡單解釋一下:所有的未成就佛道的,包括這些菩薩,都有種種的疑問,第一個疑問是:一切衆生,我們常常講:本成佛道,那麼爲什麼,既然本來是佛,爲什麼衆生又會跑出一切的無明?爲什麼?不是常常講:本來就成就佛道嘛,本來成佛,我們本性與佛無異嘛,爲什麼本來是佛,爲什麼會跑出無明?第一個疑問就是這樣子。第二個疑問:若諸無明,如果說這些無明,衆生是本來就有的、是具足的,那麼,是什麼因緣故又說本來就成佛?是怎麼講呢?既然無明是本有,爲什麼又說本來又成佛?這是第二種疑問。第叁曰:十方異生,本成佛道,“異生”就是衆生,十方的衆生本來就成佛道,本來就是佛道,本來就是佛了,後來又起無明,那麼,現在疑問了,說:一切如來,何時複生一切煩惱?那麼,現在你如來已經成佛了,什麼時候又會跑出像衆生的煩惱?所以,師父說:這一輩子叁本經要看,第一本: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是般若智慧;第二本經就是《六祖壇經》,它是見性大法;第叁本經就是什麼?就是《圓覺經》,你所有的疑問,統統在《圓覺經》裏面都有解答。【難意全同。】對佛的問難,或者是他們的困惑,其實都是一樣的。【所異者彼約煩惱苦因,此約依、正苦果,同是從真起妄也。初滿慈執因疑果竟。】意思就是:很簡單,既然衆生本來就是佛,爲什麼會突然跑出山河大地諸有爲的習漏之相?就這麼簡單。

  572頁,【寅二 佛分真妄喻釋 (分二)  卯初 喻妄不複生  二 喻真不複變 】

  【(卯初分二)  辰初 無明本空  二 萬法現無  今初】

  佛用比喻來告訴他:

  【佛告富樓那:譬如迷人,于一聚落,惑南爲北。】

  說:佛告富樓那:譬如有迷惑的人,迷失了方向的人,在這個聚落;人多的地方叫做聚落,把南邊當作是北邊,也就是東西南北分不清楚。

  【此舉喻。迷人、乃迷方之人,】迷了方向的人。【喻已起無明之衆生;聚落、乃人煙聚止之村落,喻如來藏;惑南方爲北方;南方實不轉爲北方,】北方也實不轉爲南方。所以,【喻迷時從真起妄,真體不變,真不成妄,妄性本空也。】諸位!迷的時候從真起妄,這一句要特別注意,研讀《楞嚴經》的人,這個關鍵如果搞不清楚,就會很麻煩!你如果認爲說真可以起妄,是大大的錯誤!真從來不是妄,記得!真從來沒有什麼增跟減。所謂從真起妄,它這個要反過來講:妄依真有,這一句話,它是整個《楞嚴經》的關鍵:妄心依真心而有。師父已經講過了,真心就像樹木、真的樹木;妄心就像影子,你說樹木生影子是錯誤的,樹木是實體的東西,就像真智的涅槃妙性,它是實體性的,離塵有體性的;而妄心、妄識是無體性的,離塵無體性的。所以,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像,意思就是:意識心是刹那生滅的,意識心空,當體就是真性。所以講:從真起妄,是不對的、是方便說,這個是關鍵!如果這個觀念搞不清楚,整部《楞嚴經》就會很迷惑。所以,這一句話,你能說方便說;但是,有時候太方便,祖師的注解太方便,下一代的人會跟著講、會跟著思維。所以,這一句是完全錯的!從真,真從來不起妄,意思就是:你什麼時候可以發現真心,真心它就像虛空,從來沒有任何的增減、生滅、來去、有無,只是說你什麼時候會發現生滅當體即空,真心就顯現,就是這個時刻!諸位!離開生滅,絕對找不到不生不滅;離開妄心,你也找不到真心,所以,妄就是生滅。那麼,這一句:喻迷的時候從真起妄,是方便說;妄依真有,這個就是真實的,妄心依真而存在;就是樹木的影子,有樹木,太陽一照,它就會有影子。所以,你找到了影子,其實真樹它就找得到,樹木的影子找得到。就是意識心如果你覺悟到它是假的,就在當下,它就是真心。

  所以,爲什麼自己看語言、看文字,沒有大悟的人指導,很容易落入祖師的注解裏面這些善巧方便的東西?所以,見性有什麼好處?有個大大好處,就是絕對不受語言、文字的觀念所傷害、牽引,或者是所蠱惑,或者是迷茫。見性的人,他知道佛的本懷、故鄉是什麼,完全不在文字裏面,因爲他也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,佛陀從本性流露出來的語言跟文字,是不可思不可以議的;但是,後來的祖師大德,因爲注解的各個角度不同,如果沒有證量,或者是契入佛的究竟如來聖智,這個下筆、這個注解,也許他悟;可是,他下筆的注解當中,有太多的善巧方便,就讓我們摸不著門。今天的大乘佛教的致命傷,就在太多的善巧方便,你今天看到的整個佛教都是這樣:戒殺、放生、吃素、念佛、法會、拜山,從頭到尾大部分都是這樣子,對如來的無上大般涅槃,體悟的到底有幾個?你今天你學佛,你不是要成佛嗎?可是,現在不是這樣子:“唉!禅宗明心見性對我們太遙遠了、《楞嚴經》太艱澀了,我們程度不夠,我們關起門來,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!”什麼都不聽、什麼都不看,自己落入那個可怕的知見都不知道,只要看法跟他不一樣的,他就判爲:你不是真修行人,你是雜修!對佛,他又不認識,你叫他講,他又講不出所以然,還要不看、不聽不聞、不接近,完全斷掉自己的法身慧命,這也是莫可奈何,這個也是每一個衆生的福德因緣不一樣。所以說,就這一句:若迷的時候,是從真起妄,這個是方便說;真體不變,這個也是方便說,諸位!真體如果不變的話,那麼,爲什麼,爲什麼它能夠起妙用?我告訴你:我在學佛的時候,就是死在這一句: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;諸位!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這一句是無始無明,爲什麼?它是二種東西,你在隨緣的當下是生滅,要想去找一種不變的東西,這個就是學佛死在觀念裏面,同時落入無始無明,這不是佛的本意。佛的本意,他是不得已講緣起性空,這個性空,它是回歸到當下,緣起的當下,它就是空、就是本來面目。而我們學佛當中,看注解看多了,就是說: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。所以,所有的衆生都會這樣子,也許祖師大德他開悟;可是,寫出這一句,就會讓很多人不開悟!他就是隨緣當中,一直想去找一個不變的東西,死定了,死定了!他就什麼?講到真如,他就是追著真如跑,他硬要去追那個真如,不知道真如就在當下!所以講: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,仍然是一種善巧方便;但是,很容易對初學佛法的人誤導,我就是因爲這一句,弄了十年沒有辦法見性,就是這一句: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那現在體悟到了佛性:喔!當下就是,沒有什麼變不變的東西,它從來沒有什麼增減,講它變、不變,統統不對的!就像虛空一樣,什麼時候變?什麼時候不變?討論這個都是多余的東西,虛空從來沒有來;虛空也從來沒有去;虛空也從來沒有叫做生滅,你也不需要把虛空頭上安頭,立一個不生滅。所以,現在問題就這樣子:我們在隨緣當中,想要去了解一個不變,你死定了!爲什麼?就是要找一個不變的東西,不知道緣起的東西它就是空,緣起生滅,當下就是永恒的空,不知道這個道理。所以,緣起性空是佛講的,是回歸當下,這個是佛講的,還是一個善巧方便而已呢!相是妄的,本來就不可討論了,完全都是如來藏性的東西,所以,在方便的時候講緣起性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